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九章 吕洞宾半道相救 龙虎山秘传天书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13:44 | 字数:6976

教,教世人都知道;任你贪图名利用机谋,

谁能跳出天公套?倒不如放下心机松开手。

快活人儿真正妙。百年有几,行乐须及早。

不拘月下与花前,且把壶樽倒,会唱大唱,

会笑的大笑。切莫把好光阴,轻轻儿丢掉。

--张三丰词《教快歌》

公元1314年的夏天。通往乡间的古道。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且说这天早晨时分,乡村四周浓雾弥漫,浓的甚至浸湿透了原野大地,谷物们禁不住水的份量,都沉甸甸地弯下了腰,雾中的田里不见人影,却传来了农夫们收割稻子和驱使耕牛的叱喝声。

却说这天,在通往禾坪古镇的乡道上走来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但见他身材魁梧,方脸阔额,两腮钢须,身披一件南方人常见的蓑衣,头戴一顶偌大的草笠,一柄三尺宝剑斜挂在蓑衣里面,他沿着乡间小道不慌不忙缓步而行。

他就是离开家乡整整30年的张三丰。这年已是元仁宗饽儿支o力八達即位两年,即元朝第五位皇帝,於武宗死時嗣位。年號是皇慶。他即位后推行忽必烈的“汉法”政策,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等一系列安民措施,使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显现出少有的百姓安定,社会太平。

30年前,张三丰夜闯官府怒杀无恶不作的邵武县尉施大头,此案哄动八闽大地,遭到州府的严令通缉查捕,张三丰隐真藏身,故作酒颠子,言行举止邋里邋遢,使得官府没有引起对他的高度注意。但是一年多后,有一乡绅土财到县衙告发张三丰在四乡里妖言惑众,抗交官府的田粮税赋,县衙便派兵前往禾坪镇设伏捉拿。张三丰那日没有一点警惕心,走在山林小道间,突然陷在事先挖好的陷坑中,被四下里一拥而上的十几名捕快团团围住。按理说张三丰武功高强,且有九天玄女宝剑在身,别说是这区区的十几名捕快,就是十倍于此的精兵强将也不是他的对手。但为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更记住当初金刚神交待,不可滥用神剑误杀凡人,在情急之下没有动用神器,以至猝不及防被官兵所获。

次日,张三丰便由县衙押解往上一级州府,邵武知县了解到张三丰与上次县衙杀人案有重大嫌疑,且听说此人武功高强,本事了得。怕张三丰半路脱逃,便用重镣铐住四肢,派一队精悍士兵用铁条囚车押解前往州府,至于那把九天玄女宝剑,却不知为何在张三丰被擒的当时即化作一道银光而去。张三丰空有一身武功,但被重镣铐住,铁条囚车锁定,浑身动弹不得,就似龙游浅水,虎落平阳,一时无可奈何,只能寻个机会再脱身。说到底怪只怪自己不小心,麻痹大意而落到这步田地。心中自是有些后悔不已。

押解上路的这天中午,晴空朗朗,日头甚烈,别说头顶烈日,身陷囚车的张三丰,连戴着草帽的官兵们也觉得热不可当,好是辛苦难言,骂骂咧咧地行至一处僻壤荫凉处时,正欲要停下歇息一会儿,忽闻前方有歌声传来,歌声乍远乍近,或抑或扬,如秋空鹤唳,古峡龙吟。分外的腔奇韵异,清晰高亢: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垂带布衣轻;

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云敛千山万木秋,看破尘中几陆沉。

世间唯酒可消愁,事大如天醉即休。

随着歌声刚落,迎面走来一位骨格清奇的道长来,他唱二句便扬起手中的酒葫芦,往口中灌一口酒,使人老远就闻到了一阵阵酒香飘荡。行至跟前,众人拿眼细细看去,但见此道士身长八尺余,斜背一柄三尺宝剑,粗犷的脸上留有三髭须,头戴一朿华阳巾;生来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发童颜,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鼻梁耸直,面色白黄,左眉角有一黑痣,足底有纹如龟。这个相貌真是人间少有,世上罕见。见者疑他是钟馗凡世,吕真人现身。张三丰惊奇这道人状貌奇古,气质与众不同,在囚车内不由暗暗赞叹。更让他眼睛一亮的是,这道长背上斜插的那柄三尺宝剑十分眼熟,不正是他的九天玄女剑么?

这时那道士对押解的士兵笑嘻嘻地道:“炎炎赤日,何等辛苦?莫若把囚车内的这位兄弟给放了,你们各自作鸟兽散,回家去歇凉多好。”

押解的士兵头领见这个道长来得有些蹊跷古怪,又听了这放肆的言语,顿生警惕心,对他怒喝道:“放你娘的屁!这囚车内的人乃朝廷要犯!你是何人?竟敢在此胡言乱语!”

道长仍旧笑嘻嘻地道:“尔等好是不晓理!‘囚’字口内乃为人,囚车,囚的自然是人,而此车内囚的非是人,你们囚他作甚?”

士兵们听了都觉得好笑,头目骂道:“这车内囚的不是人,难道还是仙么?”

道长笑着点点道:“说得好也!他就是仙也!”

众人又都笑将起来,纷纷讥讽道:“如若他是仙,我等便是玉皇大帝了!”

“他若是仙的话,囚车又怎囚得住他?”

“是啊!他只要略作神法,不早就脱身了!”

道长哈哈大笑道:“呵呵!那你等凡夫俗子就睁大眼睛看他怎地脱身!”言罢转脸对囚车内的张三丰喝道:“三孩儿你此时不走,还待何时?”说着扬起宽大的袖袍一挥,顿时眼前四周一阵飞沙走石、风尘弥漫,众人皆睁眼不得。好一阵子,待风过尘稀,再看眼前的情景,所有人的眼球儿是白多黑少,一个个惊讶地大张着口,说不出话来。只在瞬刻之间,那道长和囚车里的犯人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道上哪里去了?众官兵醒过神来面面相觑,这才知道遇上了高人了。四下里盲目地查找了一遍,再别无他法寻得那张三丰回来。只好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向知县禀报不题。

且说当时张三丰正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对话,在囚车内只听得道长一声嘱咐道:“闭上眼睛,起!”他整个身体便挣脱了囚车腾空而起,身不由己地随着那道长乘云驾雾而行,他只觉耳边刮起“忽、忽、忽”的倏风声。大约有一个多时辰的功夫,耳边的疾风声渐渐趋缓,随后二人徐徐在一座大山丛林中落下,那道长喝道:“龙虎山到也,你可睁开眼来。”

张三丰闻言睁开双眼,果然在倾刻间已来到了一座大山深处,乃江西龙虎山境内是也。他连忙伏地叩谢道长搭救之恩,并请教道长尊姓大名?那道长笑微微地道:“我乃吕洞宾是也,今奉太上老君之命前来相救你则个,要谢你就去谢他老人家便是?”

张三丰闻言欣喜若狂,这才知道眼前这位道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吕神仙!不由复跪在地上叩拜真仙。并再三请求吕洞宾收他为徒。吕洞宾言道:“你根基深厚且有广缘,非只我一人为你师父,但算来你我还是有些交情,故才有今日相见之缘。只是说来你乃干大事之人,不该只恋故乡一块土,一心只念着故旧友情相与,耿耿于怀,未免有系累心矣。”

张三丰道:“徒儿虽说知晓好男儿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但张三丰生性愚钝,若离故乡一块土,难为也。”

吕洞宾道:“哈哈!树挪死,人挪活。好男儿志在四方,怎如此恋家?更不要说什么难为不难为的。这几天我要在这龙虎山中论道讲课,莫若你就随在我身边便是。”

张三丰见说喜孜孜地道:“莫说有几天,就是一刻半时,能得到师父只言片语的教诲,也是徒儿三生有幸也!”

深夜。江西龙虎山。

随后的几天里,张三丰便跟随着吕洞宾在龙虎山住下,白天与众人一起听他开坛讲道,受益非浅,夜里与吕洞宾同卧一室,沾染仙气。虽才短短几日,但二人无话不谈,其交谊甚过一般师徒。

一日夜深人静之时,吕洞宾唤他近前,将那柄九天玄女宝剑交还与张三丰,同时还有一只透体明亮的浑成玉匣,拿出放在石案几上,对张三丰言道:“明日我便告辞回仙岛去也,临行前有一天大的好事送与你。”

张三丰闻言先喜后不舍地道:“才相处了几天,师父就要离我而去,有何好事比得过在你身边的益处!莫若只让我跟着师父便是。”

吕洞宾笑道:“我乃仙家,你乃一凡人。仙凡能有偶遇片刻,已是天大的造化和缘分了,更别说咱们日夜相处了好几日,你该知足才是。至于这天大的好事也不是我吕洞宾送给你的,说白了乃是太上老君所赐也。”

张三丰一听又是太上老君眷顾自己,频频肯首,不无感动地道:“这太上老君怎就如同我的师父一般,对三丰好是体贴入微,先是派金刚神传授武艺,又送九天玄女剑防身,如今又要送我什么宝贝于我?这太上老君究竟是上界何等神仙,如此神通广大?”

吕洞宾微微一笑道:“你可听好了,这太上老君乃是至极尊神,与道同体。道即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是道。散形为炁,无形无象,莫可知见,主宰有无;聚形为物,千形万象,可知可见,与炁共存。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微生动植,莫不是太上老君化生所托。太上老君又化生天地人三界诸神,主宰生灵万物,保佑苍生,三界诸神莫不承太上老君而神。至于他今天送你的宝贝嘛,只是万千神通中的一件而已,你可有听说过《天书原本》一事么?”

吕洞宾这一番话把个张三丰听得目瞪口呆、心想这太上老君真是天上天下、无所不能,真是对他敬佩之致。随即听说天书原本一事更是大惊,连忙跪在地上道:“徒儿只是凡人一个,但在凡间有听说过天书的传说,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宝物,如若得之,在天地之间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知过去、晓未来。只是不知《天书原本》是何内容?”

吕洞宾道:“你且起来听我略说一二。道家有天书三笈,即如佛家三乘之义,是道祖灵宝,天尊所造。玉帝大帝请来藏之于弥罗宝阁之中。自天地开辟以来,唯轩辕黄帝得传一本下笈,以平蛮尤;那姜子牙仅得半部中笈,遂著《阴符》闻名天下;而黄石公、诸葛亮所得不过十之一二,皆已足为帝王之师矣。”

张三丰敬慕道:“天书有如此神通广大,让人敬畏肃穆不止!难道太上老君真是要赐我天书么?”

吕洞宾道:“你且莫急,听我把话说完。这天书分为上、中、下三笈,下笈天书,是六丁六甲、奇门遁术、布阵行军之秘法。中笈天书,是天罡地煞,腾挪变化,一百零八种奇奥之术。真人得之,可以上天入地、驾云腾雾、超生脱死,为入圣之阶梯;邪人得之,用以惑世乱国,江山变色,但终会遭到天谴。而上笈天书共有七卷,更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第一卷,是追日逐月,换斗移星,遣召雷霆神将之法;第二卷,荡魔诛怪,伏虎降龙;第三卷,上天入地,阅生死簿;第四卷,蹈江海,穿金石,迎锋刃;第五卷,缩天地于壶中,收山河于针杪;第六卷,掌上山川,空中楼阁;第七卷,变化世间一切有情有形之物。这上笈天书玄妙入神,可以消灭五行,超脱万劫。惟玉帝、斗姥、西王等级别的天尊上仙有此神通,天地之间其余神仙以及真神皆未闻未见者也。本只赐你中、下天书秘笈与之,但太上老君特启奏玉帝,言你复兴汉室天下,其路坎漫漫而艰辛,特加赐上笈天书第二卷与你。”

张三丰惊喜不已,复跪在地启道:“三丰何德何能,敢承太上老君格外垂爱,又得玉帝开恩降旨赐三丰天书原本,真是诚惶诚恐,不敢冒然受之!”

吕洞宾道:“太上老君尚有要示,你可细心听来,你前身乃是他身边的随童三孩儿,因应天数,身负重任而下凡间,无可置疑,首是传颂弘扬他的《道德经》于世,为众生指点迷津。二是帮助紫薇大帝朱元璋恢复汉室天下。但天尊耽虑人间险恶,诸多艰难竭蹶,难以预料,故才赐你天书相助,佐以完成上天使命。说来大凡人间劫运,虽系生民应罹刀兵之苦,然而,你应符天地好生之德,遵道法自然之规则行事,莫轻易使用天书之法而惊忧世间,更莫要违了自然之法!你可千万要切记在心!”

张三丰听了吕洞宾这番言语,这才明白自己的前生今世,才知太上老君为何一再眷顾关照自己。当下不由得浑体血流加快,顿感救世重任在身,神情严峻地言道:“师父教言,徒儿当铭刻在心,牢牢记住,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吕洞宾面色严峻道:“正因为你此番没有滥用九天玄女宝剑护身,以至落入官府手中,太上老君知之才肯赐你天书也。”

张三丰听了肃然,知道一言一行上天皆知晓的一清二楚,也更庆幸自己那次决定,没有轻举妄动使用神器。

吕洞宾言道:“掌握天书秘笈非一日之功,更要防止泄密于他人,从明日起每晚三更以后,我当在此为你逐篇讲授,至五更天拂晓完毕,但只授三日为限,能否尽学在手,当是你的缘分使然。”

张三丰唯喏应允,此后每日三更至五更,衹遵诲谕,至诚习炼。他到底是夙根仙基,聪颖灵异,吕洞宾只要讲授一遍,便尽熟于心,三日后已掌握天书中、下秘笈,以及上笈天书第二卷,且演练得甚熟。吕洞宾见状心中欣慰,当即将天书收入玉匣严密封存,带回天庭不留人间。并且叮嘱张三丰道:“尔责任重大,须上顺帝心,下洽民望。完此劫数,早赴天庭,再得相会。”

张三丰着实不舍,眼睛有些潮湿道:“师父大恩大德在此不言谢,只是不知今日一别。何日再得相会?”

吕洞宾安慰道:“我适才说过,功德圆满之日便是天庭相会之时!对了,险些忘了一事,你曾与上官翠云有过一次男女切肤之情,已丢失了元阳真宝,童男之身。所幸还有修复之法挽回,但此法不仅严苛,不是一时半会的事,甚至对方位均有十分的讲究。”

张三丰听了这话顿时脸色通红,有些难为情地道:“让师父耻笑了!”

吕洞宾笑了笑:“缘也!你不必难为情。你将来有机会时到北岳恒山寻个偏僻处所,须静静地养阳整整九年,尔后再去湖北武当山修炼九年,有此两山十八年的修身养性,才可恢复巩固你的元阳之宝,将来才可有飞升天界之体。”

看官们或许不解,童男子就是童男子,失了真宝的人就不是童男子了。怎么“元阳”去了还能“养”回来?而且养阳又何要十八年之久?又何一定在恒山、武当山养阳?此事乃医道说来复杂,难以细说,只能在此略作解白:人之有生,自父母交姤,二气相合,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五千日气足,是为十五童男。此时阴中阳半,可以比作东日之光,即是元阳。人之元阳,乃系一身之宝,元阳不丧失,不但寒暑之气不侵,而且可以长生长寿,就是那练武之人,如若要练上乘的童子功,也绝不可丢失元阳之宝。而修道之人元阳不失,可体健身轻,将来亦容易飞升。吕洞宾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例子,他因自幼不丧精元,系真童男之体,故在八仙之中,他的道术较别的七仙高出一筹,所以这元阳为人身精血,人身至宝。盖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而欲修道成仙之人,“元阳”去了,就一定要养转回来不可。但这非是易事,需要两个九年一个阳数,六千六百个昼夜的功夫,才能返本归原,若只是养十七年也不济于事。此正是人们常说的:一旦精阳丢失,千日修之不足。

至于吕洞宾为何叫张三丰先去北岳恒山修炼?也有一定的缘故,恒山自古为道教圣地,是五岳中的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南。因其居于北方,万物所伏,为恒常之所,故名。主峰海拔两千余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又名玄岳峰;西为翠屏峰。双峰对峙,中隔金龙峡,两岸石壁万仞,青天一线,形成了胜似龙门、险似剑阁的绝塞天险。玄岳峰集中了恒山大部分景观,自山麓至峰顶,沿途寺观楼阁、怪石幽洞、奇花异草构成了恒山18景。其中,飞石窟因地处绝壁,花草封阶,幽森彻骨而居首位。其他如苦甜井、紫芝峪、悬根松、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自然奇观和大字湾的“恒宗”石刻也都令人赞叹。恒山有宫观祠殿达四十多处。其中恒宗殿、北岳寝宫、会仙府、三清殿等皆背崖临谷,巧为构筑。恒宗殿乃恒山主庙,供奉北岳大帝金身塑像。悬空寺以奇险称绝,它位于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之间,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承载起近40座殿阁。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凌空危挂,户廊傍崖飞栖,结构惊险。它建于北魏,相传4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

且说张三丰与吕洞宾分手后,想那回阳之事并不甚急,便云游四方,遍访名山,结交了不少名道高士,收获良多。时光荏苒,不觉十余年过去,这日云游至北岳恒山,突想起师父吕洞宾先前之言,想该是“回阳”的时候了。于是便在恒山翠屏峰一个人迹罕至处,砍伐了一些难以成材的歪树杂木,构架了一间简陋茅屋,打扫的无灰无尘、干干净净,坐一个蒲团,点一柱柏子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息气养精,蓄神固体。每当早上金鸡啼明,旭日东升之时,便朝着那一轮红日,吸呐日精;晚来宿鸟投林,明月初升海角,就对着那一轮皓月,吞吐着月露蝉甘,一直到三更之际,夜气清明,露华清冽之时才去休息。如此地日夜辛苦,张三丰坚持不懈,并无间断。只知精心修炼,日新月盛,茅屋前芳草荣枯了数番,也不问年新年旧;碧桃花开谢了几度,竟未知春去春来。不觉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就是九年时间过去,其中寂寞与艰辛,常人难以承受。唯有张三丰这样意志坚定的人能坚持下来,有志者事竟成,张三丰终于恢复了本原第一关。九年后出得关来,不仅是身体强劲,精神气充沛于先前,而且有种脱俗出世的感觉,恒山众多同道中人皆惊喜,问他根由如何?张三丰欣喜逾常,感慨万千,欣然作词一首道:

九年面壁养神体,默默昏昏如炼己。

无拘无束得自由,随缘随分能知止。

心同日月大辉光,我与乾坤为表里。

打破虚空不等闲,收来六合一黍米。

众人听了难免有些半信半疑,但皆佩服张三丰意志之坚毅。其个中味只有张三丰自己最清楚。他见“养阳”有如此显著功效,便在恒山又加修了七年,前后共计十六年整。身上所具有的仙风道骨更是充盛显见,已远远非是往日的张三丰也。

时正是深秋一日,枫林红透,层山尽染,张三丰极目远眺,见天空一片苍茫,不远处的树林中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地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由得悲秋之情油然而生,叹道:“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同样是飘泊天涯,有家归不得,杜鹃鸟啊杜鹃鸟!请不要在我耳边啼叫才刚。”

这杜鹃鸟的啼叫勾起了张三丰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实际上离开家乡这二十几年来,张三丰无时不在思念父母和上官翠云。只是怕当年之事牵连到父母和族人,故几次强忍住没有回去。如今想来事情已过了这许多年,那知县、知府也不知换了多少任,大案要案也不知会发生了多少?不至于那官府还会为陈谷子烂芝麻的旧案在通缉于他。而且张三丰如今得以脱胎换骨,面貌全非,恐邵武已无人识得他。唯一让他心中忐忑不安,是他对不起初恋情人上官翠云,是他违背了誓言,有负于她。难道她还空守闺房在等候着他么?反复考虑权衡了一番,张三丰决定料理好恒山诸事后,无论如何也要回老家邵武一趟。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