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根树,花正娇,天应星兮地应潮。
屠龙剑,缚虎绦,运转天罡斡斗梢。
煅炼一炉真日月,扫尽三千六百条。
步云霄,任逍遥,罪垢凡尘一笔销。
--张三丰词《无根树》
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邵武境内的道峰山。
神秘莫测的道峰山,终年云缠雾绕,莽莽苍苍,它与江西龙虎山一脉相承,是甚有名气的道教之山,其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原野之中,主峰形如一位仰天问道的老者,故道峰山又曰为道人峰。道峰山位于邵武大埠岗境内,跨将乐、泰宁二县,广褒方圆近百里,高耸之天,为周围群山之冠,邑人望云气以占睛雨。山中有道观数座,祀奉三清祖师,其中有龙树道人祠,据传,常有道教真人乘龙驾雾往来在此聚会。祠中露天客厅中有左右两处奇异,左边的一个泉池为“龙池”;右边的一眼井为“龙井”,皆四时常年不涸,龙池、龙井四周青草翠木,枝叶长青,郁郁葱葱。西面有鹅公鼻、莲花石、香炉石、软池岗、圣光院、大小风洞、半山池等诸胜;北迤则有罗汉岩、试心石最是有致,可谓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只见其石浮出岩际,下视却是无底的万丈深渊,小心翼翼探头略许,耳边立时传来风声萧萧如剑鸣,让人听之退缩不及,望之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不良之徒到了此处手脚冰凉,浑身抖簌不已;东面为巨石垒砌的城墙排,上有石刻六字:“城门开、三二来”。四周削壁嵯峨,满岫古松,高低偃盖,侧迸横生。其二门的门楣上有唐人吴崇书题“五台胜境”之大匾,笔画娇健有劲,龙飞凤舞,遒健有力,为山景添色增势不少。此山真可谓是处处有景,景景有来历典故,说来实际上与江西的龙虎山道教一脉相存,两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此且按下不题。
话说在隋未唐兴之时,鱼龙混杂,起义军与群冦崛起,广东曲江一带失守,张三丰祖先九龄公时为曲江知县,城破之时,九龄公见大势已去,想来自己无力回天,欲自刎尽忠,好在九龄公平日为人忠信耿直,兵散人心不散,部下一把夺下他的宝剑,皆跪在地上哀求,愿与他共生死、同患难!九龄公见状,仰天长叹一声,只好改变初衷。于是携家眷十三口,并家将四名、家兵近百名盟结为骨肉兄弟,弃家离城往东南福建方向而去,为避人耳目,一路尽选深山密林,人迹罕到之地行之,二十余日后停下脚步,避居在闽邵五台山(即现在的道峰山)。后干戈平定,便迁居于道峰山下的许坑村,不再作迁移他想,就在此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并供奉祖先九龄公、九顺公为保护神。
唐贞观丁卯年,时局动荡,王巢叛军路札离禾坪镇四十里处,欲要扫荡邵南四乡。附近百姓们闻讯惊恐不安,张家一族焚叩张家祖先二公保佑,二公授梦于族长孝公带兵出征,开战之时电闪雷鸣,东南风骤起,飞沙走石皆向王巢叛军劈头盖脸而去,王巢部队惊恐失色,不战而退。未几,孝公凯旋归来。众人知此次大胜全赖二公之灵。消息传开,邵南一带百姓在道峰山张家祖坟造庙宇塑二公神像,享万年之香火,受百姓供奉,故道峰山也被张姓一族视为圣山。
山间古道,崎岖蜿蜓,起伏上下,盘旋曲折。
且说这日金鸡西坠,暮色朦胧的傍晚时分,沉静的山间古道响起了一片清脆悦耳的马蹄声,随着“的得”的马蹄声渐近,但见有几位英俊青少年风驰电掣出现在眼前的拐弯处。随着一声“吁吁”吆喝声,一行人放缓了行进速度,尔后“吁”地一声勒住疆绳,马儿们相继停下在盘旋踏地。这才看清楚是五位英俊青少年,模样真是好生了得,他们均在二九年龄左右,一个个丰神俊秀、玉树临风、相貌堂堂,俱各紧腰披肩、佩剑带刀,一身武林人士打扮。此时领头的一位长得面容清秀,皮肤白净的青年在马上举目远眺了前方有略久后,回首对其他四位同伴言道:“众位兄弟们,此处便是张三丰大师所言的道峰山了,再往上就不能骑马放飞畅行,尽是山路崎岖,须牵马而步行,甚是辛苦。不如咱们在此略作歇息一会,众位兄弟意下以为如何?”
众位英雄少杰闻声应喏,俱一个个飞身滚鞍下马,动作十分地骄健潇洒。
你道这五位英气勃勃的青年是谁?说起他们的来历,看官们听了或都会倍感亲切,他们便是当年宋朝开封府包龙图身边的御猫展昭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后代,乃展飞、王通、马俊、张燕、赵侠是也。常言道:“虎门出将才”,这五位少俊承袭父辈之风,自三岁起就习文练武,刀、枪、棍、剑等十八般武器俱拿得起、放得下,并各拜有名师指导,得一门独家绝技相传,每天闻鸡起舞,十几年潜心苦练下来,一个个武功高强,本事了得。
虎背熊腰的王通得中原刀王吕克隆所传,使一把三十六斤重的鬼头大刀;灵活敏捷的马俊被河南枪神马英收为关门弟子,得马氏梅花枪真传;身材高大的张燕同样也是使枪,但其绝技却是本家祖宗--三国时张飞的枪法;而赵侠身轻如燕,使得是一柄龙泉宝剑;展飞在五人之中武功当为第一,他不仅继承了祖辈南侠展昭的剑法和一身轻功,而且得异域一位奇人传授飞刀神技,这种飞刀不同于一般的单柄飞刀,此飞刀由三把仅约六寸长短的卷曲利刃组成,外观上如同小风车形状,取人首级直奔喉径,利刃划过刀痕如薄纸,血溅如射,一刀毙命。更绝的是此刀取人性命后能飞回手中,故名为“飞去来器”,展飞整整学习了十二年,将此飞刀使得出神入化,非同凡响。
看官们或感到奇怪,这前朝的五大名捕之后怎会如此巧合聚在一处?而且他们都是北方中原人氏,怎又到这南方偏僻的道峰山作甚?看官莫急,且听在下的慢慢把原由道来。
话说当年那宋太祖开国以来,传至宋真宗一代皇帝之时,海不扬波,烽火无警,正是国泰君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时节。治下九州之内,有个庐州合肥县,离城十八里地的巢父村(又名小包村),有个叫包十万的人家又逢添丁之喜,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取名为包拯。这包拯降生之日,面生三拳,目有三角,皮肤黝黑。长相甚是丑陋怪异。父亲包十万见了心中甚是怪之,怕是日后此子不祥,恐会惹祸招殃?故欲弃之而不养。有大媳妇汪氏,乃是个少有的贤明聪慧女子,见这初生的小叔子三郎相貌异样,与众不同。得知公公要弃养三郎,顿时心生恻隐不肯弃舍,便向公公乞来看养,包十万见大媳妇愿意收养,自然巴不得省去心中的烦恼,便一口答应。其实大嫂眼光不差,这包拯乃天上文曲星下凡,当时与另一个星宿狄青同来辅佐后来的皇帝宋仁宗是也。
时光如梭,转眼间小包拯在大嫂的呵护下长到十二岁,虽比出生时长得俊秀了许多,身板结结实实,五官端正清亮,但其面目仍是黑黑如炭,让人不爱待见。有一日包拯在村外耕田,一位算命先生路过此地,迎面见到包拯便作揖道:“烦问这位小兄弟,往庐州还有多少路程?”
包拯有礼答道:“尚有二百八十里之远。”
算命先生因见包拯的长相奇幻、形状特异,极是与众不同,在心中暗暗思忖道,这孩子长得虽是黑炭似地难看,实际上极有福贵相,将来定然是一位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材。于是又开口问道:“我乃测字看相算命的王大仙是也,小兄弟是何处人氏?可否把你的生辰八字让我一看。”
包拯恭敬地答道:“小可乃这附近巢父村人氏,贱命一个、打小起父亲就嫌我长相不祥,多亏大哥大嫂看顾于我,每日里在这南庄耕田,只是雇工而已,更无钱算什么命,就免劳先生了。”
算命先生听了微微地笑了笑道:“适才你教我路境,此下我也不敢收你的算命钱,你且把生辰八字说来听听便是。”
包拯见说便道:“既如此也就算来听听,贱造是淳化二年二月十五日卯时生。”
算命先生闻言便掐指算起了八字,一番测算毕,不由得大惊道:“哎呀呀!郎君之命大贵也!辛卯年、辛卯日、辛卯时,有三个辛卯,若依此算来,你当二十八岁上发科,后来将官至大学士,荣及至龙图阁待制。进出朝廷宫殿,真是大大福大贵之命也!小兄弟真是可喜!可贺!”
包拯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地道:“哈哈?看我这个像貌能登皇城王殿么?莫非因我包拯无算命之钱,先生故来取笑耳。”
算命先生神情严肃道:“哎呀小兄弟,我绝无此不恭之举!你若不信,我今日写在书上,待日后郎君大贵,你莫苟相忘才是。”
包拯也半开玩笑半认真道:“此时此地我哪来的文房四宝?我身边只有一条毛巾,可送与先生为表记,久后果如先生所言,当得重谢吉言。”
算命先生喜孜孜地接过手巾,对包拯言道:“君子一言九鼎,日后莫食言也!”接着用手指着前面的树林道:“小兄弟你看前面又来一个先生也。”
包拯闻言,举目看去却不见有人来,而那算命先生却化成一阵清风似地,瞬间不见了他的人影。包公惊奇道:“莫非这算命先生乃神人,特前来与我推命也。”当下心中暗喜不已,但是看看自己眼下的处景,却对算命先生的话是又半信半疑。回到家中,终还是有些喜色难掩,其嫂见之感到奇怪道:“平时三叔每日归来,只是烦恼不悦,今日莫非拾得什么财宝,却有如此欢喜之相?”
包拯从来有事不瞒嫂子,当下如实禀道:“大嫂莫笑三郎淺肤,今日财宝不曾拾得,倒是在南庄耕田归来,遇着一位算命先生,他说为回报我指路之礼,便不收分文与我算命看相,推算了一番后说我将来有大贵之命,我初时不信,但回头时却瞬间不见了那先生人影,心知他是个神人,说话决无虚言,我故想想欢喜来着,将来如若真像这算命先生所言,三郎能够有所出息,一定要报答大嫂的养育之恩。”
大嫂听了直是点头,双眼定定地注视着包拯许久,沉吟了一会道:“小叔将来有大贵好事,嫂子自然高兴。但天道酬勤,绝无不费吹灰之力得来前程,三郎何不从今日就起发奋读书,以成其名?”
包拯闻说初喜,但又摇头叹道:“嫂子明见!但三郎自小父母见憎,幸亏嫂子不弃收容,能有衣食温饱已是不错,嫂子家中境况并不宽裕,那得资本读书?”
大嫂神情坚定地下决心道:“小叔若肯读书发愤,于将来出人头地,乃包家之幸!上学资本由嫂子一应承办,不须你挂虑。”
包公听了喜忧参半道:“贤嫂既发心如此,让侄儿感激不尽!日后成名,当报大恩。只是三郎如果弃活读书,不但使家中劳力顿减,还要让嫂子节衣缩食供我费用,三郎于心何忍?”
大嫂正色道:“不读书又怎能明理知事?只要你肯发奋学习,将来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能为国为民担当大事,嫂子心甘情愿!”
从此后,包公退转庄下专心读书,发奋勤学。后来包公果然考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坐镇天子脚下的开封府,为官公正廉明,铁面无私。他一身正气,敢做敢当,不畏强权,做下一桩桩、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他带头反大臣覃思;三弹皇亲张尧佐;参倒“三司使”张方平;严惩转运使张可久;七斗王棱;救皇后、打龙袍、铡包勉。尤其是不畏皇权,大义凛然,把当朝驸马爷陈世美判刑斩首……,这所有一切让天下震惊,世人刮目相看,人皆称他为刚正不阿包青天,没有他办不了的天下奇案。
然而,终有一次他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那便是当朝皇帝与他较上了劲。事情的起因是驸马爷陈世美被铡后,留下了个遗腹子叫陈梦,这陈梦聪明伶俐,头脑灵活,长大后中举应试,出类拔萃,当了一名天子脚下的权官,年纪轻轻便位至四品朝官。但只可惜他是个贪赃枉法的官,在京城作恶多端,无所不为,欺压百姓,夺人钱财,且负有多桩人命案,实属罪大恶极之辈。只因为他是当今皇上的亲外孙,谁也奈何他不得。
就在前不久,因强抢京城一位知名儒商的新婚儿媳,陈梦命手下喽啰大打出手,对方在京城也非是一般人等,自然也不肯示弱,双方混战一场,竟闹出了六条人命,此案哄动了整个京都开封,远传到了朝廷内外。但官员们都噤若寒蝉,没人敢吭一声。开封府尹包拯此时刚从云南赈灾回到京都,苦主便把案子告到了开封府。包公闻之大为震惊动怒,立派带刀侍卫展昭等人立马明察暗访,经查所告不虚,当即派王朝、马汉出其不意拿下那陈梦入狱。三审下来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全,陈梦该当死罪。此案不胫而走,就如同当年包公审驸马爷陈世美一样,顿时震惊了京师开封。
这天夜深人静之时,包龙图在书房内来回地度步不停,陈梦一案让他好是为难,心中怅然不已,没想到二十年前铡了当朝驸马陈世美,已惹得皇后娘娘与公主至今怀恨在心,如今又要铡他的独生子陈梦,真是冤孽!此事别说皇家不肯轻易束手待毙,就是一般人也要拼死相争。
果然开堂判决那日,包公此生最为尊重的三朝元老寇准大人颤巍巍地赶到开封府,传下圣旨,命令开封府刀下留人!着寇准带陈梦回宫中闭门调教思过。接下圣旨后包公犯了难,说心里话,他这次也有些于心不忍铡了这陈梦,让皇家公主和陈家断后绝了香火。更不想让圣上再一次为难,让皇家的脸面扫地。
然而法不容情,尤其是开封府外那黑压压跪倒一地的苦主,正眼睛巴巴地等着自己为他们申冤昭雪,更不消被害人的冤魂难于慰藉!包公反复思虑再三,情难大于法,还是铁下心肠要为苦主伸张正义。当他扬起手中的令牌正要往堂下抛出时,寇准大人见状神情大变,苍白着脍连忙阻止不迭,他无可奈何地对包公请求道:“哎呀呀,包大人且慢!此次不同上次铡陈世美,那是因为皇上没吭声罢了,此次皇上是亲自下了圣旨,你若铡了陈梦,则是抗旨违命了,你让皇上的脸面何在?皇家的威严何在?还望包大人三思而行。”
包公闻得此言,扬起的令牌悬在了半空中,长叹一声,神情无奈地道:“唉!宼大人,我这也是为赵家皇朝考虑,如若圣上不解我的一片苦心,包拯宁愿以死相抵,挽回大宋皇家的尊严。”
寇准听了摇摇头,神情悲切地道:“我知你包拯大忠大义,历来是执法如山,必不肯屈就于圣命。也罢,老臣陪你一同见先皇去也。”说着从怀中掏的一个精致的小酒瓶,打开瓶塞欲要扬脸饮下。
包公见状大惊失色,他一看这精致的小瓶子,便知这是宫廷特制毒酒瓶,如若饮下即刻殞命、魂飞魄散。慌得他连忙起身离座,上前一把夺下寇准手中的毒酒瓶,悲愤地问道:“此事乃包某一人所为,何至于要株连于寇大人。”
寇准仰天长叹一声,摇首默默不语,包公再三追问之才言道:“唉,你有所不知,临来时有奸臣事先弄权搞鬼,至使皇上还下了一道口喻,如若我寇准三朝元老都带不回陈梦,那也不必回朝交差,就在开封府饮鸠自尽便是!”
包公一听钢牙直挫,心想皇家心肠太狠,这寇准大人乃朝中三朝元老,宋朝的有功之臣。他为人正直,善待忠良,连奸臣们对他也敬畏三分,如若朝中少了这样一个首辅大臣,那班奸臣岂不正中下怀、高兴万分!当下,历来有决断的包公没了辙,不杀这陈梦吧,律法难容,天理难容!杀吧?殃及了寇准这样的大忠臣,国家失之栋梁,朝中少了保护忠良的一棵参天大树。想到此包公真是进退两难,沉吟再三,最终是只好连道:“罢、罢、罢!”三声长叹后,下令放那陈梦回宫去也。那开封府大门外的百姓们闻讯哗然不已,忽地跪成黑鸦鸦一片……
当晚深夜人静之时,包拯彻夜难眠,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眼前浮现出白天开封府外的苦主们见包公放了那作恶多端的陈梦,顿时哭声大起,怨声震天,更对他大失所望。当时的情景让他无言以对,只能掩面而逃。想想自己铁面无私的一世英明毁之不言,更重要的是苦主有冤难诉,死者冤魂难安,由此开了头,今后国法无存,社稷危倾,叫他又怎对得起抚养他的大嫂,怎对起天下国人?几乎一整夜,包公翻来复去,碾转床榻,眼前一会儿是冤死的鬼魂飘忽不定跪在地上,一会儿是陈世美在一旁对着他直冷笑;一会儿是侄儿包勉来到床前,神情哀怨地哭诉道:“叔叔既有今日徇情枉法,当初就不该铡了包勉,为自己沽名钓誉,你对得起我母亲对你的养育之恩么?我包勉真是死得不值也……”
次日一大早起来,公孙先生见包公眼睛布满了血丝,知他是为陈梦的事一夜难眠,便好言宽慰于他道:“天下是赵家的天下,法是他赵家的法,他要怎么样便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如何敢说个‘不’字!”
包公叹道:“公孙先生此言差矣,我包拯既食皇家禄,当为天下江山虑,皇上只是一时不明,为臣的本职当要进贤言,据理力争敢说‘不’字才是。”
公孙先生沉吟了一会儿,拍自己的后脑勺道:“对也!我公孙怎就脑袋瓜不会转弯了?包大人可记得前些年佘太君就敢于对皇上道‘不’字的事么?”他见包公一时想不起来,便又提醒道:“就是杨八姐的事啊。”
“你怎突然提起杨八姐的事来?这与陈梦一事又有何牵连?”包公想起了前年春天的事来,那是佘太君女儿杨八姐郊外春游,不料碰到宋仁宗,皇上见杨八姐不仅英气逼人,而且长得有闭月羞花之貌,另是一种宫中少见的女子魅力。当即对杨八姐着了迷。回朝着令包拯降旨杨府,召杨八姐入选宫中为贵人。在一般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但杨府中人却从不巴结权贵,佘太君和杨八姐都不卖这个账,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和皇帝家结这门亲戚。但天下都乃皇帝一人之天下,皇上要一个人不过是区区小事一桩,谁敢抗旨说不嫁?杨家虽说功劳盖世,威武不能屈,但显然不能和当朝硬对硬,只能婉转地拒绝,让宋仁宗心里明白杨家的态度才是。于是,佘太君想了想对包拯道:“皇命难违!要让八姐进宫当贵人可以,但嫁女要彩礼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如若皇上办不到八姐所要彩礼,我杨府也没有一点面子。”
包拯以为佘太君同意这门亲事,不由笑道:“哈哈,倒是佘老太君过虑了,这天下都是他皇家的,彩礼对他皇帝来说又有何难?你尽管开出礼单与他便是。”
佘太君吩咐上文房四宝,当即开出了一份礼单,上写道:“杨家嫁女,不要金来不要银,不要珍珠与玛瑙,只要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炭烟六两气,七两火苗八两光。火烧龙须要九两,冰琉烧灰要一斤。”
从来识多见广的包拯一看也愣住了,但随之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着实佩服这佘太君拒绝皇家“好意”的巧妙!当下回宫复命,向皇上如实禀报。所幸宋仁宗乃是个明君,知道扬家不同意杨八姐入宫,把这事给婉拒了,心中虽然有些窝火,但作为无所不能的皇帝天子却没脸面说办不到这份彩礼,二来这杨家乃当朝功臣,满门忠烈,受当今世人尊敬如神,口碑誉不绝口。自己别为了一个小女子惹出事端来,而得不偿失。于是宋仁宗也作风趣大肚量,笑呵呵地把这杨八姐入宫的事当作开玩笑给免了。包公至今想起这事心里还直乐,当下他听公孙先生提起这事,脸色开朗了不少。他明白了公孙先生的用意,便问道:“公孙先生此时提起这件事,莫非有了柳暗花明之计?”
公孙先生道:“不瞒大人所说,眼下虽说是想到这迂回婉转之策,但具体釆取何种妥当的方式方法?在下还心中无数,请容三思后再禀告为是。”
包拯道:“先生乃本府的智多星,等你想出后即告之为昐。”不知公孙是否想出什么办法来对付朝廷?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