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十五章 朱元璋风云际会 李善才辅佐相助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17:09 | 字数:7889

游戏红尘下翠微,神仙事业只慈悲。

平生付物原非天,信手敲诗不用推。

龙气远升云片片,鹤声高咏冢累累。

愿人共悟长生理,天海飞吟乐唱随。

--张三丰词《游戏吟》

元至正十一年秋天(公元1352年)。濠州城。

在下秃笔一枝,难说两边事。且不言展飞等众位英雄少年在福建道峰山安营扎寨,一边苦练武功,一边等候祖师爷张三丰的调派。前面书曾说到元朝官兵一把大火烧了皇觉寺,逼得朱元璋没了退路,终下决心投到了濠州城郭子兴红巾军旗下。起初,朱元璋被收为步卒,只当了一名最低级的士兵。但他在军队中很快地显出了自己的才干,不仅作战勇猛顽强,且遇事沉着冷静,但凡有出城哨探或打仗突袭,他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而且每次都能顺利地、出色地完成任务。他敢担当责任,处事公平,对弟兄们谦逊礼让,相处和睦。从来有功不独占,更不好出风头,很快地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也受到上司的器重,不到半年便积功升为新兵九夫长,一年后被首领郭子兴看中调入元帅府听用。

濠州城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起义军来自好几个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首领,却有五个元帅各掌一军,各自为政,并且分为两个帮派,以孙德崖为首的四个元帅都是贫苦农民出生,而郭子兴原本是个大地主,当另是一派。两帮人有话说不扰,甚至互相挤兑倾轧。

这年九月,元朝大丞相脱脱亲自领二十万大军攻克徐州,势力强大的芝麻李一支红巾军受到重创,首领芝麻李被俘后壮烈牺牲。余部由彭大、赵均用率领逃到了濠州城避难。

彭大与赵均用进入濠州城后,因势大兵广,很快地反客为主,控制了城中的五个元帅。但彭大与赵均用二人之间也有矛盾,分别又和郭子兴、孙德崖两派亲近。使得原本就不团结的起义军更加复杂化起来。一次,赵均用与孙德崖因一件小事便寻衅绑架了郭子兴。多亏朱元璋请彭大派兵救回。但自至后两派人矛盾公开化,嫌隙越来越深,把个濠州城内斗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而城外元军则步步进逼,破城指日可待。

朱元璋目睹濠州城内红巾军的情况,感到十分失望和无奈,形势如此下去,实在没什么前途可言,更难成就中兴大业。这日晚上夜深时分,他无法入睡,心情十分纠结复杂,干脆把酒独饮解忧愁,却是更加愁上加愁,心中长叹道:本以为自己投奔的郭子兴是一位有为的明主,在他之下可建功立业,将来有一番大作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起义军的几位首领包括郭子兴在内,绝不是恢复汉室的中兴之人。欲要离开他们,但却又不知往何处去?继续留在这里,前景茫茫,看不到希望。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为此一个人一杯接一杯,喝了不少的闷酒,就在略有些醉意之时,忽见师父张三丰不知突然来至眼前,对他开口言道:“朱重八啊朱重八!既来之则安之,常言道,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若想龙离浅水,虎离平阳,还有些时日,须耐心等待时机另开灶。”

朱元璋睁眼细瞧之,见是师父张三丰来至帐中,心中不由大喜过望,连忙跪下叩见师父后,起身一把拉住他兴奋地说道:“可想死徒儿了!”

张三丰轻轻“嘘”了一声,示意莫要声高而惊动了他人。

朱元璋意会,放低声音向他诉苦道:“徒儿正自烦恼着呢,本以为下山投红巾军能创一番事业,情形却让人大失所望,可惜这濠州城里的五个元帅,并不是有宏图远志之人,相互之间常为了一些小事勾心斗角,消耗实力,不瞒师父你说,连带头起事的郭子兴也是心胸狭窄,贪图财货,遇事缺乏决断之人,想来徒儿在此难以一展宏图。”

张三丰沉吟道:“哎,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也。”

朱元璋听了茫然不解其意?张三丰解释道:“最近的路不见得是平坦的路,大多都是崎岖不平的小路。可是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之,你欲要成就霸业,绝无捷径可走,没有一番反反复复的曲折艰辛,绝难取得天下江山也。”

朱元璋诉苦道:“哎呀师父!这些个道理徒儿都懂,只是看到眼下濠州城这乱七八糟的形景,怎不叫人心中急燥也。”

张三丰正色道:“成一件事,须天时、地利、人和。你别太过心急,眼下只是时机未到而已。欲要成就江山大业,不历经磨难怎得天下?汉时的高祖刘邦,宋时太祖赵匡胤他们哪个不是如此?”

朱元璋听了张三丰的教训开导,觉得言之有理,头脑清醒了许多。张三丰继续分析道:“你须记住,伸而知屈,往而能返,韬光养晦,以亡为存。而不思应变、不虑将来,不谋拓展,足不可取。任何事有弊便有利,你想想,眼下你无起事之本,更无一兵一卒,如若成大事没有自己的部队行么?而郭子兴是个精明强干的明主,那中兴之主又轮得到你么?”

张三丰这番话让朱元璋听了脑袋瓜顿为开窍,看来自己真是愚昧,怎不知这其中的奥妙呢?连忙谢道:“多亏师父指点迷津,徒儿开窍也。”

张三丰微笑道:“如此就好,主公转机指日可待也。对了,明君还要有一批忠臣良将辅佐才是。不久后你自立门户时,务要留心广收人才,为你所用。”

朱元璋点头道:“师父所言,元璋定当谨记在心。只是恐怕人才难觅也”

张三丰道:“人才是难觅,这一要看缘分,二看你的胸襟,士为知己者死,将为明君者亡。一切在于你的所为。为师将会留心物色人格与你,今先有两句话你且记住,‘青田文成张子房,定远百室是萧何’,你日后且留心也。”

朱元璋闻言想了想,明白‘青田文成张子房,定远百室是萧何’这二句是师父推荐人才与他,便急不可待问道:“这二人如今在哪里?何时能见到他们?”

张三丰语重心长,话中有话地道:“缘来时当自来,缘尽时当走时。只不过你用尽时莫就亏人时。过不多久此二人将先后与你君臣相见,到时龙虎际会,天下归朱也。”

朱元璋一时没听出张三丰一语双关的玄机,只是高兴道:“多谢师父举荐人才,请师父放心,朱元璋一定不会亏待他们。”张三丰听了不再言语什么。当下师徒二人又相谈一会,时值半夜,二人均感肚子饿了,朱元璋叫手下人煮宵夜上来,张三丰说不必张罗麻烦,只煮十斤面条便可。朱元璋吓了一跳:“两个人怎要十斤?我朱元璋虽饭量大,也只半斤足矣,难道师父要吃九斤半?”

张三丰笑道:“莫说九斤半,两个九斤半为师也吃得了。”

朱元璋也发笑说不信有这大肚皮,当即命人煮二十斤面条上来。不一会儿面煮熟,两个手下抬了一大桶热气腾腾的煮面进帐,上面飘着大蒜,猪肉片,香气扑鼻,朱元璋捞了一海碗,其余尽归张三丰,心中想倒要看看师父是如何吹牛?却没想到朱元璋吃完那一海碗面,张三丰也几乎同时吃完那了一大桶面,只剩下了一点汤水而已。张三丰抹了抹嘴巴道:“香!真香!我可三天没吃饭了。”

朱元璋看得目瞪口呆,直说师父的肚皮也太大,太能装了?张三丰吃完面条便告辞而去。如同来时一样,行步如飞,瞬间不见了他的踪影,只有眼前的火烛光在忽闪个不停。朱元璋早也习惯了师父的行事风格,并不有所奇怪。倒是在认真仔细地揣摸着师父张三丰适才所说的:“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惹想离浅水,寻机另开灶。”这番话,想了不一会儿,猛地一拍自己的大腿,他心中有了主意。当下放宽心蒙头呼呼大睡。

次日一大早,他来到郭子兴中军大帐议事,郭子兴正在烦恼,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见了他便诉苦道:“是元璋啊,你来得正好!常言道,有人有粮便是王,可如今咱们的部队与赵均用、孙德崖他们相比起来,真是兵少粮缺,所以受尽他们的欺负,我不知如何是好?你可有什么办法扭转这个局面?”

朱元璋一听心中暗暗大喜,郭子兴此番言语正中自己的下怀,真是老天有眼,这机会说来便来也!当下他对郭子兴豪爽地表示道:“末将愿意为元帅解忧排难则个,这里离我故乡凤阳不远,那儿人头甚熟,莫不如我回乡去征粮招兵。”

郭子兴一听自然十分高兴,求之不得。当即命他回凤阳一带征粮征兵,如若成功,重重有赏。朱元璋回到家乡,童年时的伙伴和众多乡亲如徐达、周德兴、邵荣、常遇春等早就耳闻他在军中的事,一呼百应都前来投奔于他,短短几天就募集了近千人的队伍,同时又征得了几百担粮食。回到濠州城里,郭子兴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他为代理镇抚将军,并带领这支新生队伍训练作战。朱元璋从此后有了自己的子弟兵,尤其是有了一批可靠能干、而且作战勇猛的淮西战将,以后这批人均成了他军队中的骨干,开国的功臣。

在这期间,朱元璋带着自己的这支队伍,转战在河南一带与元朝的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形成了“拉锯战”。当时,不论哪一方来了,老百姓都要在门上贴出标语表示欢迎,否则,被视为不敬而招来麻烦。而老百姓吃饭都有困难,哪有钱经常买纸张,好不容易弄来了纸张,请人写好了,贴出去不多时间,另一方又来了,又得赶快撕去重写。如此穷于应付,老百姓弄得苦不堪言。后有人灵机一动,用一块薄木板,在木板的两面都写上欢迎的标语,做成了“两面牌”:一面写上“欢迎元军保境安民”,另一面写上拥护义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哪一方来了就挂出欢迎哪一方的标语,一旦有变动,只要将木板翻个身就万事大吉了。又方便又省钱,人们纷纷仿效。一次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又夺回怀庆府,进城后见每家每户门上都挂着”欢迎义军“的木牌,感到高兴。不料有户人家有个不懂事的小孩在门口去玩木牌,无意之中将木牌翻了个身,露出了”欢迎元军“的标语,正好被骑在马上的常遇春看见,下马取过木牌一看,发现是块”两面牌“,分别写着不同的标语,再挨家挨户查看,大多是这样。他气得怒火中烧,心想老子出生入死驱除鞑虏,你们却阳奉阴违,脚踏两只船,做”两面牌“来糊弄老子?当即下令要把凡挂”两面牌“的人家全部处死。所幸朱元璋随后进得城来,问明原因后,连忙于以阻止。尔后,对手下呵呵大笑道:“两面牌,两面派!百姓们是迫不得已,有情可原也。而尔等如若是两面派,我朱元璋定当严惩不饶!”由此“两面牌”渐演变为“两面派”之说。此乃另话,

白天。安徽定远县城。

却说安徽定远县有一富户人家,主人姓李,名善长,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其父号憩庵,写得一手好字,曾出过一本名为《书法论》的著作,所以,李善长算是出身于知名的书香门第。李善长从小就聪明读书刻苦,希望能走读书中举之路,以求将来飞黄腾达。只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把李善长的愿望击得粉碎。元朝统治者实行严重岐视汉民族的政策,把汉民族列为最劣等的民族。同时也看不起读书人,把读书人列入社会的最后一等,所谓七尼、八娼、九儒、十乞丐。读书人只比要饭的强一点,连娼妓还不如。因此,李善长想要在这样的情景下通过读书而有作为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在此之下,百般无奈的他受徽州商人社会的影响,决定弃文经商,另辟溪径。果然,本就比许多人头脑灵活,颇有心计的李善长在商界如鱼得水,很快地就发了大财。接着又娶了定远富户王家的女儿为妻,家产迅速扩充,在定远县算得上是财大气粗,举足轻重,更由于他的计谋智慧使他成了定远的知名人物。他的这种经历也为他以后为朱元璋理财谋路,当一个出色的朝廷大管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爆发了,消息传到定远县,李长善心里感到暗暗高兴,虽然他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富户,按常理说去应该是希望朝廷无事,社会稳定,好安稳地过他富足的日子,但他从内心里是十分仇恨这个王朝,钱财对他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他始终希望有人把这个看不起读书人的野蛮朝廷给灭了。此时红巾军揭竿而起反对元朝暴政,自然感到兴奋。但是他没有对韩山童等人抱有希望,据他的细心观察,这些人还不足以成大气候。

这日,他正在家中闲来无事,看门人来报说有一道长前来求见。李善长感到奇怪,他历来少有与佛教、道教的人士接触,怎地有人指名道姓地来求见?但他对道教人士还是十分尊重,便吩咐叫门人请他进来在客厅相见。稍后客人来到厅内,见是一位鹤发童颜,面色红润的道长,长得浓眉大眼、容貌奇特,极是仙风道骨之样。李善良肃然起敬,不敢怠慢,连忙施礼请他上座,叫人看茶侍候。坐定后问道:“不知道长大号?从何而来?”

道长笑微微地道:“贫道乃福建张三丰是也,今日特来拜会于你,指明一条大好前程与你也。”

李善长听了不置可否地道:“谢谢道长关怀则个!但不瞒道长你说,我李善长虽然不才无贤,但得上天眷顾,我衣食无虞,已经很是知足了!”

张三丰目光炯炯,抚须微笑问道:“呵呵,施主所想果真是如此?据贫道所知,尔胸怀大志,非是贪图安定之人,更非市俗庸碌之人,难道你此生的鹍鹏大志就如此在小康之中消磨?”

李善长见说,心知眼前这位道长乃是高人,不可作糊搪塞于他。当下便请教道:“如此说来不知先生有何指教于我?李善长洗耳恭听!”

张三丰睨了他一眼道:“如此我也就直言不讳了,据贫道观之,元朝气数将尽,眼下烽火四起,群雄逐鹿,正是你施展才华,图谋大志的时候,你不该还在此无动于衷,当有所作为才是。”

李善长反驳道:“但据我观察,眼下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虽说势大,也甚有些动静,但非是改朝换代的真龙天子,至多只是那过山虎而已。”

张三丰抚掌称赞道:“好眼力!不愧为定远第一贤达智士!但你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那真龙天子已现身江湖矣!”

李善长一听从座上惊起,瞪大眼睛道:“张道长此言何以凭证?”

张三丰招呼他别急且坐下,尔后慢条斯理地道:“贫道在你面前不敢自吹自擂,但对天象地理颇有研究,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凡间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元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来我观天上旧帝星昏迷,地上社会动荡,天灾盛行,官场腐败,中原残破,而新帝星渐明于西北。故而近来民间流传:‘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并非空穴来风,这句话指明当是新帝建立大明,扫荡残元之时到也。”

李善长也略知天象地理一二,但听了张三丰的分析心中大惊,心想他连将来新朝的“大明年号”都能预测出来,如若将来真是如此,那可真是了不得!当下便小心翼翼地问道:“可是在下愚昧眼拙,这遍地烽烟,龙蛇混杂、乱世称雄的局面中。看不出真命天子是哪个?”

张三丰微笑着慢悠悠地道:“且说个来历你听,安徽凤阳有个朱姓人家,名叫朱世珍,妻子陈氏,她怀孕第四个儿子朱重八时,梦见天神送她一丸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呑服以后睡醒,口中仍有香气。及生下孩儿时,红光满屋。一连七夜,多次有火光升起,邻居望见,害怕是火灾发生,总是奔往相救,到朱世珍家一看则见不到火光。如今新帝星出现在汉高祖家乡,四周呈紫色王气,当是暗示真命天子为朱姓之人,遍观红巾军中群雄,能诸多对上灵验者自是安徽朱元璋莫属也。”

李善长见说有些半信半疑,但张三丰渊博学识和独到见解,让他无可言说地从心里佩服,眼下只恨与他相识太晚,而朱元璋一事另当别论。当下恳留他在府中住宿数日,以求教存世真谛。但张三丰婉言谢绝说还有要事在身,只相谈了一会儿后,未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留下一句:“师父领进门,修行靠本人”,便飘然告辞而去。

却说那朱元璋向郭子兴寻了一个借口,率领自己的新军及童年伙伴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人离开濠州去定远独立发展。南攻定远便首战告捷,在定远智取驴牌寨,得民兵三千;义召秦把头,获众八百;夜袭拱涧山,得元“义兵”大帅廖大亨降卒二万兵马。在很短的时间内,朱元璋由千余人的队伍,扩充壮大为近六万人马的大部队,让所有的义军队伍侧目相看。

朱元璋扩大势力后,特别重视军纪,谆谆告诫手下各位将领:“攻城用武力,治乱用仁义。”严令部队秋毫无犯、不许扰民。为此朱元璋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使得部队如鱼得水,行动自如,极有战斗力。

朱元璋的一举一动,自然都在李善长的密切注视之中。他很是佩服朱元璋不同凡响的胆识和智慧,看来张三丰所言不虚,这朱元璋真是一个将来坐江山的真龙天子。想到此,李善长觉得自己该是当断则断的时候了,决不可再犹豫迟疑,凡享大富贵的前提首先必须要共大患难。于是决意已定,他把家事稍作安排,独身一人去追赶朱元璋的队伍。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四十二岁的李善长一身儒家服装,出现在朱元璋去滁州途中的歇脚处,请求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这些日子一路斩关夺将,发展势头迅猛,正可谓是踌躇满志,一帆风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随着地盘的扩大和部队的迅猛发展,越来越感到人才缺乏,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边虽然有徐达、常遇春等一批猛将,但还缺少运筹帷幄的谋臣。他牢牢记住了张三丰曾对他所言:“从来帝王创业,有良将还须有谋士,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记得张三丰临走时留下的那两句偶言:“青田文成张子房,定远百室是萧何”。只是昐星星昐月亮,至今也不知这两位良臣在哪里?何时来助他打江山,定乾坤。这时,朱元璋听得手下来报:定远的知名人物李善长前来投靠他,不禁大喜,连忙亲自迎到阶下,挽着李善长的手高兴地道:“不知先生来投,有失远迎。请恕失礼!”

李善长见朱元璋如此礼贤于他,心中感到欣慰,但并不吭声,只是拿一双慧眼注视了朱元璋良久,不由抚掌兴奋道:“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

朱元璋惊问道:“先生何出所言?”

李善长难掩喜悦之情,言道:“前不久张三丰大师特意到定远县告之在下,说有真命天子朱姓已现身江湖,尽快前去君臣相会,不可多作耽误。今日得见主公,果然名不虚传。主公家居濠洲,跟汉高祖的家乡沛县不远,看来山川王气,应在主公身上也。”

朱元璋一听,这才猛地想起张三丰留下的那句偈语,其中“定远百室是萧何”一句应在了今天,这“百室”乃是李善长的字号,当下更是兴奋不已,喜悦神色溢于言表,连忙请李善长客厅叙话。二人坐定后,朱元璋请教道:“以先生之见,这四方的战乱何时可以结束?”

李善长沉吟道:“汉高祖虽出身于布衣百姓,然而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贪图眼前的富贵享乐,更不烧杀掠抢,惊忧百姓。五年时间便成就了帝国大业,今日之时局,与秦未之时有些相似,只要主公效法汉高祖,天下很快就会平定,江山归属于主公也。”

朱元璋闻言,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当下虚心地向李善长请教了诸多问题,此次滁洲君臣相会,朱元璋与李善长两人你问我答,整整谈了一天。晚饭后,又秉烛续谈,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直到东方发白。从这以后,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臂膀和心腹,几乎是言听计从。不久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军师和大总管。

公元1354年前后,起义军队伍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红巾军总首领刘福通在濠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号称小明王。打出了“虎贲三干,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而郭子兴因与孙德崖等人纷争,气病身亡于滁州。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小明王便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而郭、张二人非统领之材,朱元璋便成了这支红巾军的实际掌权者。这朱元璋得此天时地利人和,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更是好生了得,天生的一代霸主。他手握部队的实权后,对如何牢牢控制军权,如何支配将领谋士,自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办法。他根据自己得出的观察和经验,严防文武勾结,不准将领自己选用谋士,所有文臣都由自己选派。对战将统兵运权,朱元璋也存有戒心,派出自己的心腹之人监军;同时规定所有将士的家眷必须留在后方,以为牵制。从这一切都可看出朱元璋作为一名统治者,他身上的霸气和权威已初露端倪。

朱元璋的羽毛渐渐丰满,势力大不同于从前,一呼百应,威望如山,在起义军中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这时,朱元璋想起师父张三丰的叮嘱:“明君还要有忠臣良将辅佐”的再三交代,便开始在婺州招纳四方智士能人,为自己将来坐天下而做好准备。

公元1358年,朱元璋麾下已集结有十几万大军,于这年年底,挥师进入浙江境内,取徽州,建德路,12月打重镇婺州,军旗上高高悬挂“奉天都统中华”金牌,婺州不战而降。尔后,朱元璋设中书浙东行省,于行省门口县挂“山河俺有中华地,日月重升大宋天”的大字黄旗,十分地醒目。朱元璋此时不仅已有了明确的目标,统治中华大地,恢复汉人天下。更具备了横扫旧朝,建立新朝的军事力量和能力。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