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十七章 张三丰淮河收徒 沈万三倾才相助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18:12 | 字数:7947

天边月,月影明,照见人间似覆盆,

覆盆多少冤家阵,累劫修才得人身,

失却了万劫难寻,难寻八宝真如性。

贪妻子羊伴虎行,夸富贵倚势欺贫,

欺贫还有天报应。到不如跳出红尘,

拜明师早去修行,那时自有仙家分。

--张三丰词《天边月道情》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夏天。江西鄱阳湖。

鄱阳湖波涛翻滚,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渺无际涯。一望无际的湖面上朱、陈两军对阵,双方战船上千艘一字儿排开,只听得战鼓雷动,军旗猎猎作响,鄱阳湖上一片杀声震天。

朱元璋釆纳了刘伯温的计策,从老家安徽征得数万新军补充兵力,和劲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大决战,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船舰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友谅军队号称60万,朱元璋军队不足20万人马;陈友谅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朱元璋军队的战船则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旧船,而且以小船居多,无法和陈友谅的大船相比。但是却显得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友谅军队居优势。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朱元璋军队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那陈友谅虽然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可是指挥无方,人各一心,上下猜疑,数败无功,而朱元璋军队以时动之师,威不振之虏,将士一心,指挥正确,屡战屡胜。

朱元璋在进入湖口之初,根据刘伯温的排兵布阵,在武阳湖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守,一则切断陈军归路,二则限制陈军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击陈军。陈军战船虽然高大,稳性好,载兵多,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朱军。但其致命弱点却是机动性差,加之又是联舟布阵,更加显得船大不掉,笨拙死板,不利进退了。而朱军船虽小,但机动性好,便于灵活地打击陈军,只是仰攻困难,不耐冲击,难于正面突防等弱点。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采取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战法,先是以分队多路进攻,充分发挥火器作用,连续突击陈军,后又火攻破敌。在康郎山水域一战,毁陈军大舰数十艘,首战告捷;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大舰数百艘,使陈军大部就歼。八月壬戌,陈友谅由于粮食已尽,转移到南湖觜,为南湖的驻军所阻挡,于是突入湖口。朱元璋率精锐部队进行阻击,顺流搏战,到达泾江。又遭到泾江守军伏击,陈友谅中流箭身亡,以朱元璋大获全胜而结束。

至此,朱元璋得天下之大势已成,李善长、徐达等人率群臣上表,请朱元璋登基大位。朱元璋想起朱升“缓称王”的说法,不予应允。一再恳请后,只答应当吴王。于是,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二月,朱元璋亲赴武昌,督军攻城,使陈友谅儿子汉帝投降,陈系汉军在这一役中灰飞烟灭,此时的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武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等虎将,文有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良臣,而且所经各地,秋毫无犯,民心大悦,望风归向,大局已定。朱元璋控制了汉江流域,成为东南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紧接着朱元璋的下一步便是针对张士诚平定江南,然后北图中原,以成王业。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原是个私盐贩子,1353年揭竿起义,占据泰州,高邮等地与元朝对抗,势力渐强。1354年自立为王,国号大周,1356年建都于平江。这张士诚为人倒也宽厚仁慈,能够礼贤下士,招募了一批文人儒士为他尽心谋划治国。政权相对稳定,统治也相对宽松。别看张士诚是个贩私盐出身,却喜文事,附庸风雅。还举办过诗歌大奖赛,奖金高的让人咋舌,后来官修的《明史》记载了这次元朝文学奖:“尝集大名士,赋《醉樵歌》,张简诗第一,赐黄金一饼,高启居第二,奖白金三斤,杨基排名第三,奖赠白金一镒。”奖金如此之高,前所未有,可见张士诚对文事的重视。只可惜他却缺乏雄谋远略,又无治人治军治国之能,而且张士诚立国登上王位以后,开始一味贪图享乐,手下的臣僚们故而也放任贪娱,致使统治集团内部松散不振,军队更没有真正的战斗力。所以刘伯温在呈“十八策”时就对朱元璋言:“张士诚不足虑,只要击败了陈友谅,这张士诚自然是必败无疑。”

话是这么说,但张士诚的势力范围是全国最富庶的区域,而且所辖区内的民心均向着张士诚,占据了地利与人和,攻打他也不是件易事。故而朱元璋与刘伯温、李善长等人所制定的消灭东吴的军事部署也十分缜密,在战略上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从公元1365年10月开始,主要攻取东吴北坑淮水流域一带,在半年内肃清江北的敌对势力,限制张士诚于长江之南;第二步自公元1366年6月初开始,兵分两路,进取湖、杭地区,争取在当年11月收降两地;第三步,在北西南三面已为朱军所控的形势下,围攻平江隆平府(即苏州),计划在三个月内取下苏州城池。

朱元璋攻打东吴计划的前二步都进行的十分顺利,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了战略性的胜利。然而,在攻打苏州城时遇到了张士诚军队极为顽强的抵抗,原定是三个月内攻下苏州城,却不料攻打了近一年时间才拿下城池,而且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朱元璋军队的人力、物力也都几乎耗之近半。这个结果让朱元璋十分地恼火,没料到当初以为不堪一击的张士诚会如此地经久耐打?让自己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细细分析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张士诚建立大周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不仅得到苏州老百姓的拥护,而且上流社会人士,包括那些富商巨贾们都很到了新政策的好处。之所以张土诚得到了他们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从而使张士诚的军队这些年越来越壮大。而在这些富豪巨贾当中有一个人最是至关重要,他便是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救济那些贪苦的人。受到苏州城百姓的拥戴,江南首屈一指的豪商巨富沈万三。

说起这沈万三可非同一般,他本名沈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公元1330年出生于平江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据传,在沈万三满月时,家里为他摆酒,其父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和金银珠宝让其抓取,沈万三只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盘。沈氏的管家即断定此子将来经商成就远远超出父辈。

沈万山在元末时还是一个一般的财主,家有土地九顷左右,雇用长短工10多人而已。有一年时逢百年大旱,草木大多旱死,这时沈万山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能割两大筐油绿鲜嫩的草回来,日子长了,沈万山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你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

当时,这个佣人吱唔着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颇有心计的沈万山多了个心眼,一天他悄悄跟随在割草人后边,偷看这个佣人终究是怎么回事?只见这佣人来到沈家村北约一里处的沈家桥,却什么也不干,就在桥底下睡觉,一直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的牛蛋山上去割草。沈万三看到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但范围并不大,就那么一小块地,就是全割光了也至多半筐不到。但奇怪的是,这草一割后随即又长了出来,佣人割得快,那草也长得快,沈万山简直看呆了。当时他既没吭声,回到家也没把这层纸捅破。但他左思右想,也没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直至半夜时分,他看到天空中有一道流星划过,他猛地一个激灵,突然脑瓜开窍起来,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想起此山西南靠凤凰山,而凤凰从来不落无宝之地,看来那草地中定是有宝物在其中。

第二天,沈万三一大早便带着两个手下人来到牛蛋山草地,命令他们小心翼翼地开挖,在大圆桌方围的地方挖了有近一米多深时,既没挖到什么金光闪闪的宝贝,也没发现什么奇异的东西,只挖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黑铁盆。沈万三见状不死心,后来又挖了半天依旧没发现什么宝贝。大失所望的沈万三回到家后顺手把这黑铁盆扔在了院子里。

但奇怪的是,从此后那块草地再也长不出鲜草了,那割草的佣人好是垂头丧气。不久沈万山的儿媳买了一头小猪,便用那只铁盆来盛猪食喂猪,没想到那只猪长的很快,大约只三个月左右那猪就长得有二百多斤重。把猪杀了以后,沈万山的儿媳妇在洗这个铁盆时,不慎把手中的戒指滑落进盆中,待捞起时,发现铁盆中依然还有一枚,待再捞起一枚又有一枚,越捞越有。这消息让全家人惊喜不已。沈万三这才恍然大悟,这个不起眼的铁家伙原来是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所以人们都以为沈万三能成为江南首富,皆是有了这个聚宝盆的原因,是上天赐给的财富。其实不尽然,沈万三知道宝物不可用尽的道理,可以说根本没用它,只是把那聚宝盆作为镇家之宝供着。实际上沈万三的父亲沈佑是个颇具眼光的能人,当年他看到东垞人少荒地多,官府又奖励开荒。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个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沈佑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

沈佑去世后,排行老三的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在几个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营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经营管理,使得财富逐年有了更大的积累。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使自己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所以江南首富沈万三并不是聚宝盆致富,而是经营有方致富。

沈万三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便是深谙官场投资术,他有个官场朋友名叫李俊贤,曾经官至江苏藩司这样的级别,当时卸职在家,他知沈万三能量甚大,朝中有一些熟人,便请他去京城替自己跑官,争取成为下一届江苏巡抚人选,沈万三颇有眼光,看好此人的才干,便一口应允下来,并垫资近两万两银子,经过他在朝廷的一番上下打点,果然如逐其愿,这李俊贤顺利地出任巡抚一职,为此对沈万三感恩,后来给沈万三许多便利,让他赚了个钵满盆溢。

尝到了甜头的沈万三后来与官场中人关系处理的非同一般。同样,沈万三对张士诚每次出手都十分大方,毫不吝啬。为张士诚解决了巨大的军费开支,同时他利用自己从事过海外贸易的航海经验,秘密运送粮食,粮草充足。故而苏州怎能轻易攻下?哪怕苏州城被围上一年半载,也照样无忧无虑。

但苏州城里也有人却坐不住了。这天上午时分,沈万三来到城中的南武夷茶楼,一个人在闷闷地喝茶解忧,朱元璋已经围城七个多月了,眼看这城中的粮草越来越少,他很是担心张士诚终是守不住这苏州城,如若城被攻破,朱元璋一方得势,却不知会怎样对待像他这样的富户?为此正郁闷忧虑之时,见有一位长得人高马大、不修边幅的老道长进得店来,也不搭话问礼便“呯”地一声,一屁股重重地在他邻桌横腿坐下。

沈万三被惊了一跳,心里很是不舒服,觉得这老道长不仅邋里邋遢而且好是不懂礼貌,他沈万三在苏州城大名鼎鼎,谁人不识,哪个不晓?而他如此大大咧咧地目中无人。他转脸再朝这道长定睛仔细看去,却暗暗吃了一惊,此道长显得着实与众不同,长得龟形鹤骨,一双大垂耳朵几可近肩,身高七尺有余,头戴竹笠,身穿蓑衣,内中肩背一柄三尺宝剑。粗一看这道长其样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但身板硬直,两只大眼射出的目光炯炯有神。他落坐后呼来店小二,叫了一壶大红袍茶,便自顾自地在慢慢品茗,品了几口茶后,便拿眼睨了沈万三一眼,口中喃喃自语地念道:“莫要忧来,莫要愁,莫将尘虑扰心头,山间明月江中水,涤荡胸怀万事休。”

沈万三见这老道长仙风道骨,不同于寻常之人,心中起敬,正要想着与他搭话则个,此时听得他这几句话中有话的言语,踌躇不前地思忖了一会儿,还是起身离座来到邻桌边,微弯着腰施了个礼道:“恕在下冒昧了,请问这位道长,适才所发言语可是说与我听?不知可否与你同桌共品一谈?”

老道长微微笑道:“既问之,便有缘之,员外不要客气,请坐下便是。”

沈万三一声谢过,一屁股在他对面坐下,又施礼作辑请教道长贵姓大名?这位老道长微微一笑道:“呵呵!贫道云游四方,世间微尘一颗而已,没甚大名贵姓,乃福建张三丰是也。”

沈万三闻言惊喜异常,早有听说过江湖上有一邋遢道仙张三丰的传闻,原来今日是他到此得见。当即肃然起敬,连忙叫来店中老板,吩咐撒下原来的旧茶,换上顶级的“武夷大红袍”上来。

张三丰见状又呵呵笑道:“哈哈!素未谋面,如此客气,看来你莫不是有事要求问于我?否则这一泡茶,可是平民百姓一户人家的三年开支也。”

店老板在一旁拍马屁道:“道长你有所不知,这位员外就是江南首富。苏州城大名鼎鼎的沈万三先生,他何又在乎这点银子。”

沈万三有些不悦,挥手阻止道:“我与这位道长有话要谈,你莫在此打扰。”

“是是是!”茶店老板闻言连忙点头哈腰地知趣退下。沈万三转而对张三丰谦恭地道:“张真人可是大名鼎鼎,早就如雷贯耳,今日得见,沈某三生有幸矣!”

张三丰不动声色,缓缓地呷了一口茶,闻了闻飘弥在眼前的一阵茶香,自顾自地言道:“好茶!好茶也!只可惜茶香飘飘却易逝,袅袅弥留不久矣。”

沈万三听出张三丰这又是话中有话,连忙问道:“请恕万三愚昧迟钝,莫非张真人刚才此言是有所指?”

张三丰轻轻地放下茶杯,突然神情严峻,一脸正色地压低了嗓门儿道:“你不久祸将临头也。”

沈万三闻言不由大惊失色,他心知张三丰是个神奇之人,能预卜未来之事,眼下他所言绝非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急忙慌张地问道:“真人何出此言?祸因何起,能否告之愚下一二?”

张三丰沉默略久,抚着长须缓缓地道:“天机本不可泄露,但念你为富不奸,行事有方,平日里乐善好施,常常接济穷人的份上,贫道故来点拨于你。”

沈万三转惊为喜,连忙起身给张三丰斟了一杯茶水,毕恭毕敬地道:“多谢张真人善待万三,在下诚惶诚恐、洗耳恭听。”

张三丰却不急着切入主题,而先是训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昝。富贵之家积善易,欲求善报则不易,非是不报善也,必衡其量而报之。就以助金而论,富贵助金,百金十功,贪贱助金;十金十功。而富贵者不留心作善者,其召祸必不常,其逢凶必不少。所以你要知晓运来运去,望族转瞬而冰消,候门再过而灰烬的道理。”

沈万三把头点的鸡喙米似地:“是!是!是!此道理在下也知晓一二,富不敢忘仁,豪不敢独占,故也常施些薄金助人,为的也就是凡事有个善报。”

张三丰缓缓地呷了一口茶,毫不客气地道:“可是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助穷人于急难贫困之中,乃行善好施之举,必有善报。但你助那张士诚却是大错特错也!其中不言有你私心使然,为得是巴结权势,谋更大的利益,但这乃人之常情,尚且可以理解。然,你却不知天意早已彰显,那朱元璋军队乃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凡稍有见解明事理之人都知他乃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而亏你是有头脑的人却如此糊涂虫,资助张士诚重金守城,使之苟延残喘,抗衡正义之师,乃大逆之举,实实有违天道。”

沈万金听得此言,只是大张个口闭不拢嘴,好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辩解道:“在、在下不知天运,如、如此说来,这、这张士诚再也助、助他不得?”

张三丰示意他小声点,以免被人听到,接着又道:“那张士诚只知贪图享受,胸无大志,而朱元璋乃替天行道,必将一统天下江山,你眼下不识时务如此地帮助张士诚固守,却没想到这苏州城终要被朱元璋攻下,到城破之时,朱元璋如若追究起来,知你曾经大力资助张士诚,岂不是大祸临头?”

沈万三闻言如梦初醒,心想今日幸亏张三丰指点迷津,否则继续糊里糊涂地下去,真要祸起萧墙,人头落地,甚至株连九族。想想后怕不已,当下要拜张三丰为师,并请求指点前程之事。

张三丰道:“算来你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富豪,富可敌国,财大气粗,这也是上天赐与你的恩赐,常言道,‘小福由俭,大福由命’,便是这个理。但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能迷乱。财与利看透了不尽是个好东西,你看这个财字,‘贝’字旁边加个‘才’字,分明是有才的人才能享用它。似许多穷人只为无才,所以替那财主使唤劳苦了一日,才撑得两餐饱饭。而这个‘利’是禾字旁边加个单刀,分明是只要有‘利’的所在,就有人执刀伏在旁边。似那些有一望十,有十望百,有百望千,有千望万的不知足者,到头来少不了是转眼财空,甚至倾家丧命的;再看那”钱“字,金旁有两个”戈“字,分明是有钱的人就有两层干戈在内,人所必争,祸在其中也。所以说万金之福,必有万金之才,才享得来,才保得住。而你虽有经营聚财生利的本事,却不知天道天时,终究是无万金之才,保不住到手的财富也。还有一点你甚是不明智,你这江南首富吃不愁,穿不愁,钱使不尽,财用不完,为甚要去巴结讨好权势?无非是想赚更多的钱而已。但我再告诉你,钱和权千万莫掺和在一块,自古当官者就要忘掉钱,做生意者就别沾权,二者相碰,必生祸端。你与权者相勾搭,先看是有利,紧随其后的是祸也!”

张三丰这番言语让沈万三听了心服口服,叹了口气道:“咳!说来也是为子孙考虑,想多留点财富于后代,为他们多挣点家产,以防将来渡世之艰难。”

张三丰道:“天下为人父母者大都是如此作想,这也是人之常理,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又有几个人想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如若你的儿孙比你沈万三能干,他自会勤奋创业致富,要你留许多钱财作甚?你挣得来一,他也挣得来二。如若你担心子孙不如你,是个无能之辈或好吃懒做之人,那你就是留下金山银山,也要被他们吃光败光。世人只知为子孙之计耳,但不知天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否极泰来,泰极否至。往往是器满则倾,物极则反,祸起萧墙,变生仓猝。故而宜以善为宝,把钱财两字看得淡些,宁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君子,勿作矜肆积富的守财奴。”

听了张三丰这番教导,沈万三不由茅塞顿开,由衷地敬佩道:“今日有幸得真人指点,得脱离尘俗之累,实是感激不尽!从今后我沈万三愿意散尽家财,救济世人,什么富贵都不去奢望也。人生一世,保得平安无事才是第一。”说到这沈万三突然又悟道:“今天听真人一席话,得益匪浅,如今万事都看开了,万三愿意抛却万贯家财,当你徒儿执鞭随蹬,一起云游天下。”

张三丰知沈万三并非是逢场作戏,乃发自肺腑之言,听他能及时醒悟过来,心中甚感欣慰,他预知沈万三不久有难,将有发配边疆之苦,遂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你可要记住,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不自我显耀,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德:不自我夸耀,反能得功劳;不自我矜持,才能长久。世间凡事,撇开一些则解脱,虚名幻想,捺住方寸即开明。眼下此处东南方王气正旺,你已冒犯王者之气,不宜在此相交授徒,但今后我们当会在西南二次相会。你能看破红尘,抛弃荣华富贵,实是不易。只是你我师徒缘份未到,机缘未至也。”

沈万三听了,不免有些失望地道:“莫非张真人怀疑万三不是真心?不管机缘如何,只要你不反对,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徒弟了!”

张三丰见说笑了笑,目光注视沈万三略久后说道:“你的真情诚心,我岂又看不出来?算来你我有前因后果的缘分,又岂能拒之于你。”当下,张三丰答应收沈万三为徒,并作诗一首道:

泰淮落落大渔家,看破浮云似暮霞,

乘月泛舟沽绿酒,感君从我问丹砂。

黄中妙理何人识?自个英雄此个夸!

愿把赀财参道法,一堂妻子不咨嗟。

沈万三先是见张三丰愿意收他为徒,惊喜不已,只是听了此诗又感到有些失望。张三丰见他如此神情,安慰道:“你莫着急,缘来时,缘自来。今日你我就此告别,为师留下偈言四句,日后当灵验也。当即一字一句念道:

群雄扰扰尽征戡,我与万三把道谈。

今日东南王气盛,他年晤徒到西南。

张三丰吟罢说声”我当去也!“便起身径直朝店外飘然而去。沈万三望着师父张三丰消逝在远方的背影,自个儿立在原地怔怔地发呆了许久,心中有些怅然若失,像丢了魂似地离开茶舘回家不言。但自至后,沈万三便一反常态,存心远离张士诚朝廷,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托病闭门不出,更不再过问和关心苏州守城之事。这正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