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十八章 明太祖一统天下 刘伯温功臣身退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20:11 | 字数:12924

做尽疯狂装尽呆,归真守道远尘埃。

风波险处抽身转,水月光中鉴面来。

山顶时闻玄鹤啸,石头小坐白云陪。

者般景象谁能得?说与同门笑眼开。

--张三丰词《自述与汪子》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5年)的秋天。苏州城。

果然不出张三丰之所料,在南武夷茶楼分手三个月后,苏州城终于被朱元璋军队攻破,但是朱元璋由于久攻不下,耗时近一年之久,自己兵力、财力也损耗不少,后来了解到苏州城坚,皆因得到苏州富商们的大力资助,才能顽抗这许久日子。故对苏州的富民们十分恼火且恨之入骨,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措施。在攻下苏州城数月之后,朱元璋下令强迫一大批凡有资助张士诚的苏州富民迁徙至临濠(今安徽凤阳),这些人被禁止再回到苏州,包括清明节回乡扫祭祖墓都不允许,违者要受到严惩。

沈万三幸得张三丰提醒和警告,早几个月前就闭门不出,故这账一时没算到他的身上。但沈万三想自己先前资助张士诚之举已无可挽回,恐朱元璋迟早还是要找他算这笔秋后帐。自然是日夜不安,整天吓得心里呯呯直跳。他看到了形势不妙的严峻性,于是总想着办法要讨好朱元璋,以期得到他的谅解和善待。

不久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朱元璋看到天下大局已定,登大统是指日可待,便提前准备在南京扩建应天城,在钟山南面建造新的宫殿,而且要把它建得非常的有气派。但由于连年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有充裕的钱财修建城墙和宫殿。沈万三得到此消息后,托人进朝面见朱元璋,表示愿意帮助筑建应天府都城三分之一,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朱元璋似乎并没有怀恨他资助张士诚的事,听了他的主动表态,很是高兴,对他着实夸奖和赞赏了一番。沈万三自然更是兴奋欣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向朝廷示好的机会。

朱元璋乃贫民出身,平日里看惯了那些贪官污吏与建造工程人相互勾结的把戏,所以对那些搞”豆腐渣“工程的人十分痛恨。因而下令:要求工程”城砖落款“,即在城墙的砖头上勒刻工程人的姓名,这并不是为了让修城的人青史留名、千古留芳,而是在执行明王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

这是一个严密的技术质量监管体系:每一处工程,都有制砖的窑匠、造砖夫与提供劳役的人户来承担建筑质量上的直接责任,由里甲的负责人承担担保责任,监工的官吏也负有连带责任。只要一旦出了”豆腐渣“工程,那所有工程的建造人、包括相关责任人都要被一追到底,轻者丢官坐牢,严重者会被处于极刑。

沈万三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他十分谨慎小心,不仅延请了一流的营造匠师,自己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工程建设其间,尽管一些”检校“常去他的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有时还影响了工程进度。但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了半个月完成,而且建城质量均属上乘。

可沈万三没想到他这样做,却把朝廷负责的工程段比了下去,恰恰大驳了皇家的面子,弄得许多负责皇家工程段的官员们挨了批,转而对他十分怨恨。但蒙在鼓里的沈万三不知低调行事,不久他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使朱元璋忍不住了,龙颜大怒道:“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并籍没沈万三全部家产。”

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朱元璋发火为何端,那些对沈万三不满的官员们幸灾乐祸,但不少大臣认为皇上有些奖惩不公,恐此举有失人心,没有必要如此。只是谁也不敢劝说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所幸马皇后知道了这件事,便从后宫赶来劝说朱元璋,认为沈万三只是献金的名目不大对头而已,其实他不无恶意。说到这马皇后,说书的不得不多费些笔墨,在此向看官们介绍马皇后则个。马皇后名秀英,乃宿州(今安徽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富豪。父亲叫马公,因为仗义好施,致使家业日落渐贫。母亲郑媪,生下马秀英后不久即去世了。马公无子,视秀英为掌上明珠。马秀英长相不算得出众,可谓中等平常,但她贤惠端庄,而且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性格亦颇倔强,极有主见。按当时风俗习惯,妇女们皆要缠足,但马秀英坚决不缠,故被人称为“马大脚”。

后来,马秀英的父亲马公因为杀人避仇,逃亡他乡,临行时将爱女秀英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郭子兴不负朋友重托,视马秀英如同己出。后闻马公客死他方,亦可怜马秀英孤苦,加意收她为养女。而且郭子兴亲自授以养女文字,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孩童时的马秀英聪明无比,凡事一经指导,马上知晓。待长到年近二十,马秀英出落得一副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秾而不艳,美而不骄;还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无论遇上什么急事、难事,她总是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厉色,能够处理的十分妥当。所以郭子兴夫妇很是钟爱这个养女。每思与她联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不负马公重托。但留心观察了许久,未有一个理想的中意人选。

等到朱元璋投军郭子兴后,看到这个年轻人长相出众,而且极有天赋,每战辄胜,故很为郭子兴夫妇器重,经张氏倡仪,郭子兴赞同,将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自从朱元璋做了主帅的女婿后,人们就改称他为“朱公子”。使他在军中的地位亦大大提高。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马氏随朱元璋南征百战,忧勤相济,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所以朱元璋十分珍惜和善待这个结发之妻,不仅自己对她尊敬有加,更不允许任何人对她不尊。仅一事就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如何地爱护和尊敬。去年的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化装外出视察民情,杂在人群中观灯,见一灯上写着:

女子肩并肩,乘风荡舟去,

忽然少一人,却向岸边往。

谜底是“好双大脚”。朱元璋认为是讽刺马皇后的歪谜,不由大发雷霆,要严惩这个写灯谜的“刁民”,如不查出具体人是谁,全城凡有写灯谜的人一律连带遭殃。马皇后闻知后,连忙进谏劝解丈夫道:“妾是大脚,自己不嫌,陛下不嫌,别人纵然是嫌,又有什么相干呢?陛下不是说幸亏妾脚大,才能背出陛下逃出死地吗?何况天子为民之父母,子女们随便说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伤害父母之心,做父母的怎能大怒不止,要置子女于死地呢?”一席话说得朱元璋怒火全消,遂收回成命,使城中百姓免去了一场灾害。

此时朱元璋见是马皇后出面为沈万三求情,感到实在有些难以驳了她的面子,对她婉言道:“皇后总是善心,总为他人作想,朕无话可说,只是沈万三他一个老百姓居然富可敌国,而且竟敢行稿军之举,乃是不祥之兆。”

马皇后劝解道:“皇上此虑过也,常言道藏富于民,民富也就是国富,有何不祥之说?再说了,刑罚乃是诛不法之徒所设,而不是珠不祥之事,沈万三并未犯法,皇上要杀他问罪,于法理不合,眼下新朝刚立,执法更要严明公正,莫让天下人心起恐慌。”

朱元璋闻言,觉得皇后马秀英说的有理,沉思良久后,无名火渐消,终于下圣旨道:“沈万三死罪可免,但警诫难逃,着罚银三百万两、本人流放到云南偏远之地反省思过。”

马皇后这才心慰,高兴地道:“皇上能如此仁义待人,天下人心归附也。”

然而,朱元璋始终对沈万三心存芥蒂,他一心要把这个江南首富给灭了。究其原因,大概除却对沈万三资助张士诚之事耿耿于怀之外,还因朱元璋从小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天生就对富人存有仇富的敌视之心。所以富可敌国的沈万三遇到智可取国的朱元璋,没有别的结局。穷人的朱元璋即使做了皇帝,估计还是改不了“为富不仁”的看法,其中还包括了要吃大户的那种小农旧习。对于富人群体,朱元璋认为“财大气粗”一词绝非空穴来风,不加斧削和限制,这些富豪们时不时就会作怪,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后患。所以这一次虽然放过了沈万三,但如若沈万三不小心翼翼夹起尾巴做人,后祸定跟随而来。只有一犯有什么差池,朝廷定然还要拿他再次开刀。这也是张三丰所预料之中的事。所以他临别留下了那几句:“群雄扰扰尽征戡,我与万三把道谈。今日东南王气盛,他年晤徒到西南”的箴言。

沈万三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破财又遭灾,家族财产损失大半,当家人又发配云南。真是天地都不善解人意--冤得慌。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万三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生活照样过得衣锦食奢,潇洒自如。常言道:食饱思淫欲,风流惹事端。不安分守己的沈家人最终还是引出了灭门之灾。

祸起萧墙于同里镇的一户姓林名义堂的暴发户,此户生有一子林承仁,从小是个弱智儿。都道美女嫁赖汉,这弱智儿娶了个妻子梁氏,却是个才貌双全、知书善吟的美妙女子。如此百里挑一的女子,可惜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这自然而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此故事名扬苏州城的大街小巷。

周庄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听说后闲来无事,特意去探个究竟,见梁氏果然是美貌惊人,而那林承仁愚笨难看,就既叹息又倾慕嫉妒,于是逐起了不轨之念。常借故雇船往来周庄与同里之间。船每到到同里,就停泊于梁氏居室的窗下等待机会。一来二往,顾学文与梁氏有过几次照面后,彼此都起了男女之情,一个是慕梁氏之美色,一个是羡顾学文风流,恨只恨天公不作美,二人此生无缘相厮守,甚至连亲近的缘分都没有。

顾学文自发现那梁氏对自己有意的样子,更加茶不思、饭不香,一心一意想把这梁氏弄到手,便纹尽脑汁,想办法买通了当地恶少,引诱梁夫弱智儿,出门饮酒赌博;又指使梁的邻居老妪刘婆婆,时不时带了新奇的首饰送给梁氏,并用言语挑逗。梁氏本已对顾学文有好感,于是一拍即合。从此两人频频书信来往。只是弱智儿林承仁笨蛋懵然不知而已。而其父林义堂常年因在外做生意难得回家几趟,也被蒙在鼓里。时间久了,才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风声,但也苦于没有证据,自然也发作不起来。

也是合该事发:梁氏疏于谨慎,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林义堂早就悄悄交代过梁氏身边的僮儿留心这些事,发现后逐把纸燃偷出,补缀成幅后,寄给在外的主人林义堂知晓。林义堂看后明白了真相,深信不疑,况且顾学文的信末都盖有松月图章,更是铁证如山了。林义堂寻思,仅凭这样一封书信告到官府,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而败坏了陈家的声誉。这时正好蓝玉大案案发。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凉国公。江山坐定,蓝玉就恃功骄傲,广蓄庄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个谋叛大罪。

林义堂正愁怎样为自己的傻儿子报仇,见此案发牵连甚广,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作乱。一牵涉到蓝玉大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小事,立时三刻变成了大案要案。结果,不但顾学文本人遭殃,他的父亲和兄弟也被诛杀,甚至连他的妻族,包括沈万三的儿子沈旺在内的一大批人,都被杀掉了。梁氏亦被其父逼令自缢。这件事从洪武二十六年起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从此一代江南首富沈万三家族就彻底地败落了。

远在几千里外滇南的沈万三,不久闻知此恶讯目瞪口呆,不由仰天长叹,泪流不止,心中万念俱灰,欲寻死路,一了百了。幸亏及时接到师父张三丰托人寄来书信一封,正在绝望之中的他急忙折信阅看,见张三丰在信中写道:

余自洪武二年己酉至二十四年辛未,居武当二十有三年矣。其间著丹经,舒清啸,晦迹韬光,云来鹤往。近闻万三得罪朝廷,徒于滇上,株连其婿余君。西南之约,吾其行乎?爰为此作,先慰天南海曲之迁戌者。并附词一首:“壶中日月洞中春,二十三年静里身。遥知远徒云南客,蠢雨蛮风忆故人。

沈万三阅罢张三丰寄来的这封信与安慰诗词,不禁仰天长叹,这才抛却了一死的念头。但想自己由富可敌国的江南首富,变为一个可怜的天涯沦落人,前后不过才十几年,便家破人亡,不复存在。看破了尘世的他更加思念起祖师爷张三丰来,如若不是他提醒,自己恐也是早作了刀下之鬼。看来这世间所有一切,不过是过眼浮云,瞬间的穷富而已。此时回想起来,人一辈子穿几多来吃几多,何必当年苦苦受奔波?这真正是:财过北斗成何用?位列首富做甚么?眼底浮云轻似纸,天边飞兔疾如梭。唉!到底是张三丰祖师爷说得好:“泰淮落落大渔家,看破浮云似暮霞。”

从此后,万念俱灰的沈万三无一日不在昐着师父张三丰到来。转眼间又是一个月之久过去。这天夜里,沈万三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便复从床上爬起来,一边升火炼丹,一边在巴巴地想着师父张三丰,当年他老人家明明说好与他在西南见面,前一个月又说将之云南来会他,可是至今未见他的身影,也不知他老人家倒底今在何方?越思忖越是纠结不已,自个儿一人感叹连连,心如潮起,不由沉吟作诗道:

深谢吾师爱万山,西南相约待何年?

黄金重浊聊施济,白云轻清乃妙玄。

百尺竿头须进步,千秋题目是修仙。

地元秘法难穷尽,还觅神丹侯祖传。

写罢此诗,外面已是夜半三更时分,四周一片寂静,逐不觉有些睡意袭来,便想倚在炉边的木樨上打个盹,刚有些迷糊之间,忽听得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回应他吟道:

铁笛双吹破晓烟,相逢又隔几多年。

曾将物外无为事,付在毫端不尽传。

白发数茎君己老,青云几度我为先。

世间穷究只如此,何若同游归洞天。

此歌吟罢,话音刚落地,见张三丰已经立在眼前,笑微微地对他道:“万三徒儿你记得‘东南气盛,西南相见’之语,为师怎又怎会误约也。”

沈万三又惊又喜,连忙伏地而拜。礼毕起身后,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地泣涕道:“师父适才所吟知是专对徒弟而言,让万三听了不禁唏嘘难禁。”

张三丰对他安慰道:“凡事莫要过喜过悲,世事就是如此,千变万化,莫可测度。一切在于定数之间,人力无如之何,知此则达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沈家遭此变故,对你而言不见得是坏事,从今日起为师便教你炼丹之术,你莫作他想,只可一心向此便是。”

沈万三感叹道:“听说为仙者,尸解上天,能赴蟠桃大会,食交梨火枣,享长生不老,俱登仙界。但为何凡间大千人众,只知沉沦欲海,冥溺爱河,恣酒色猖狂,逞财势气焰,不肯抛妻儿老小,脱屣离家,炼九转还丹,长生不老?”

张三丰道:“人生处世,如鱼在水中,当是觉得悠悠自在,且受灯红酒绿影响,人间利欲诱惑,就似那香饵相投,以至呑钩上钓,不能息心火,停浊浪,总觉人间是现实眼下,而飞升乃遥遥之事。故看到的尽是当前利益也。”

见沈万三依旧沉溺于悲哀之中,难以自拔。张三丰言道:“还说你看破红尘,我看是凡尘难尽,且再送你几句话,你若能醒悟过来,我当欣慰,如若不解,当是无缘矣。”言罢吟道;

玉润郎君余十舍,冰清老丈沈万三,

都因象齿能为祸,未触龙鳞早犯颜。

今日我来齐度脱,大丹还胜大刀环。

沈万三听了知师父是来度化自己,心中是五味俱全、一时难以言之,但对师父自是感恩不尽,关键时候还是他关心自己,于是涕泪言道:“徒儿早已看破红尘,一切只听师父安排便好。”

从此沈万三只一心一意修道炼丹,一年之后,张三丰助沈万三金丹炼就,大功告成,于贵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礼斗,候诏飞升,沈万三因祸得福,得以超脱红尘,列入仙班。这正如张三丰后来作词感叹道:

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

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

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

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般愁。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通往安徽凤阳的大道上。

这日,朱元璋得手下来报徐达收复了濠州,不由心中大喜,看天下大势已成定势,心情愉快的朱元璋产生了要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于当年四月中旬,朱元璋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带着全副整齐的仪仗队,威风凛凛的近万名武装侍卫,乘船渡过大江,浩浩荡荡向西北走去。一路上队伍威严隆仪,甲胄鲜明,旗帜猎猎,引得远近百姓纷纷集聚到大路两旁观看,莫不羡慕万分。朱元璋先是骑在高头大马之上挥手致意,累了就换上十六人抬着的大轿乘坐,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好不惬意。

朱元璋坐在轿内,透过车帘放眼望去,山还是当年的山,景还是这样的景,家乡的山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他的心情却跟以前大为不同。屈指算来,他今年已经是进入了不惑之年,想起往事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三岁时跟母亲逃荒讨饭到福建邵武,幸亏遇福山寺悟觉长老好心收容,后得到张三丰祖师爷点拨前途,鼎力相助,推荐李善长、刘伯温等一批人杰反元助明,才有了今天的一片江山。想未创业之时,自己不过是一个变相的乞讨叫化子而已。那些年真是风餐露宿,备尝艰辛。让朱元璋这一路上感慨万千,更觉今天得来不易。

朱元璋回乡的路上,自然有新委任的地方官吏和守城将领一路恭候迎接。他刚到故乡钟离县(今凤阳县临淮镇东故城),濠州的官员们得到消息,早早便等候在这里。大队人马开进太平庄孤庄村,就见有许多人在忙碌着在修缮朱世珍老夫妇的坟茔,当初这天然坍塌的大土堆,原来是坑坑洼洼,长满了败草荆棘。而今却覆盖着细润光洁的黄土,整整齐齐,溜光体面。茔头四周,砌着花格短墙,墙外是一溜新移植来的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基地的四周又砌上一圈高高的围墙,前边修上石牌坊,高大巍峨,壮观非常。朱元璋见之心中大为愉悦高兴,下令大摆宴席,不论男女老少,把全村的人都召集来,尽情地开怀畅饮。父老乡亲们边饮边谈往事,不约而同地都说着那些个“祥瑞、异兆”的好话,朱元璋听了自是十分开心,对乡亲们道:“我离开乡里十多年,经过艰难百战,才得以回家祭坟扫墓,与父老乡亲再次相见。这次苦于不得久留与各位欢聚同乐。希望父老好好教育子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种田,不要远出经商。因为临淮郡县尚在打仗,遭受劫掠之苦,望各位父老珍重自爱。”说着向一旁陪同侍候的地方官下令:“从此往后,太平乡的租赋一概免了!”父老乡亲们听了莫不欢呼雀跃,自然是感恩不尽!

朱元璋又想起照顾过他的邻居汪大娘和送给他朱家坟地的刘继祖,可惜一问,两位老人都已故去。朱元璋便召见了他们的后人,赏了不少粮食和布帛,作为报答。父老乡亲见之,更都纷纷赞扬朱元璋重情重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朱元璋在故乡住了好几天,时至四月下旬初,想到自己的大部队还在江南和张士诚战斗,故不再留连于故乡的山水乡情,下令返回应天府。当地官府与乡亲闻讯扶老携幼,聚集在道路两旁,纷纷为朱元璋送行。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南京。皇宫大殿。

回到南京应天府后不久,留守殿中的刘伯温向朱元璋禀奏:“祖师爷张三丰前几日来拜见主公未遇,留下书信一封,面呈主公亲阅。”

朱元璋连忙拆开阅之,乃一首诗,曰道:

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

剑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朱元璋看罢心喜,诗喻元终明始之意,看来天下不久归大明也。当下递与刘伯温一看,并有意问道:“你看张真人此诗何意?”

刘伯温恭喜道:“此诗之意主公已知,三丰师父还留下一句话让我转奏言,当是实现主公当年在福建邵武福山‘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时候了!”

朱元璋当即想起当年自己那首‘鸡叫三声’的打油诗,不由哑然失笑,明白了张三丰的意思,雄心勃勃顿起,当下与刘伯温连夜细细筹谋,不几日后再一次发起一统天下的军事行动,取苏杭;分兵取元都,执陈友定,得福建;降何真,有两广;灭明玉珍,取四川;灭元梁王,取云贵,天下大定,从此中原大地尽去胡元的腥膻,举世的动乱才见太平。时至正二十七年的年底,相国李善长率百官再次上朝劝进,请求朱元璋登基当皇帝。朱元璋见此时天下大势已定,也有心登基皇位,但表面上照例谦辞了一番,直到群臣三请之后,这才答应下来。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南京应天府称帝,行即位礼,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一班开国勋臣,于是日辰刻,拥朱元璋出应天府城,先至南郊,祭告天地,由太史刘伯温袖出预先做好的祝文,于香烟缭绕之中,朗朗宣读道:

维大明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壬辰朔,越四月乙亥,

皇帝朱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

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尧舜禅让,

汤武吊伐,行虽不同,受命则一。臣生于淮河,起于濠梁,

提三尺以聚英雄,统一旅而救困苦,托天之福,驱陆军以

破肆毒之东吴:仗天之威,连战舰以诛枭雄之北汉。因苍

生无主,为群臣所推。臣承天之基,即帝之位,恭为天吏,

以治万民。今改元洪武,国号大明;仰仗明威,扫尽中原,

肃清华夏,使乾坤一统,万民咸宁。沐浴虔诚,斋心仰告,

专祈默佑,永荷洪庥。尚飨!

读罢祝文,朱元璋率群臣行礼。尔后,移就黄屋,南面称尊。班旨使天下来贺,四方来朝。立妃马秀英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任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各功臣亦分别进不同等级的爵位。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考虑的最多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巩固边疆,北征蒙古,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十分审慎,常遇春等大将们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而朱元璋对此却有些犹豫不决,经数番讨论难以定夺。正在踌躇不决时,刘伯温前来禀报说张三丰于后殿来见,朱元璋连忙入内殿接见,言谈中征求他对北伐的意见?张三丰沉思一会儿言道:“不可轻敌冒进,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应稳扎稳打,渐次推进北伐战略。”

刘伯温在一旁赞同道:“臣以为张三丰祖师言之有理,北伐应分阶段而谋之,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步,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步,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朱元璋最终决定采纳张三丰与刘伯温的战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为副将军,北伐灭元。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三个战略攻势,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逐于洪武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从而根本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终于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雪中国近百年之亡国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汉族人国家。全国上下天朗气清,风和景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一派升平景象。想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20万灭亡南宋,时过正是一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朱元璋思虑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代。对此,首先他要掌握朝中文武大臣们的动向,于是设立了两个特务机关,一是检校,二是锦衣卫。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检校的重要头目多为朱元璋所收养的义子,诸如高见贤、夏煜、杨宪等人。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保证自己的消息灵通;而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是朱元璋的仪仗和贴身的警卫部队,一个个不仅忠心耿耿,而且武功超强。初时,锦衣卫只负责监视各级衙门百官的动静,负责调查逮捕散布反朝廷妖言,以及大奸大恶之人。后来锦衣卫设立了刑讯机构镇抚司,朱元璋亲自过问的案子都交给了镇抚司刑讯办理。这样一来,锦衣卫从缉察到逮捕到刑讯一应俱全,就构成了组织严密的特务系统。发展为密如蛛网,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宠大组织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别说百官的举动,连京城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甚至夫妻吵架和市井打斗,早上发生,晚上就能传到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的第二个步骤,是把儿子们一个全部封王。他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太子,(其中有一个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余24个皇子都封为亲王(也叫藩王),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去主宰那里的一切。这二十四王就似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牢牢地控制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朝廷内外都在朱姓的掌控之中。

第三个步骤便是大封功臣,即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成为朱家王朝的外围,保卫着他朱家的政权。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二十四将,除已死的之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封为鄂国公、李善长封为韩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汤和信国公等。唯一让朱元璋伤脑筋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刘伯温,这些年来他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功劳不在李善长之下。朱元璋原也要封他为“公侯伯爵”的,但他坚决不受,说是有病在身,难担朝纲。实际上他主动辞官不做,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和鸟尽弓藏“的道理。洪武四年,他未满六十岁就主动告老还乡回原籍休养去了。并作诗一首自娱: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官为吏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另一个人就是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张三丰,虽然他没有像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一样,日夜不离左右地在朱元璋身边效力,而常常是独来独往,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离去,甚至有时连刘伯温、李善长这两个徒弟都不知道师父张三丰什么时候来,来过几次?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心中有数,他能有今天的朱姓江山,第一功臣自然是张三丰莫属,连他所推荐的几个人都封了候,何况于他张三丰自己,封他再高的官职都不过分!只是封他什么好呢?毫无疑问,当然要在三公九卿之上才是。至于具体封什么官?朱元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还得等张三丰来朝时再当面征求他的意见才是。

南京应天府。皇宫内殿。

却说这一日,张三丰飘逸来到朝中新建的宫殿会见朱元璋议事,刚跨进宫殿的大门,却见一个人看到他,就跪在他的面前丧着脸喊求道:“张真人救命则个!”.

张三丰叫他起来,忙问事情的原委?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朱元璋独自进来视察,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地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神情有些尴尬地离开了宫殿。雕花匠事后一想不妙!皇上竟被我看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要没命了?所以正惶恐不安,今日见到张三丰来到这里,心知救星来了,连忙喊个不停,请他救自己性命。

张三丰想了一下,便叫雕花匠近得身来,如此这般地耳语了一通,那雕花匠面露喜色,连连点头不已。次日,张三丰谈完事,装作不知道朱元璋以前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的新殿已快落成,眼下闲来无事,不如咱们二人前去游览一下吧!”

朱元璋连声道可,于是亲自带着张三丰在来到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的时候,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正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开口问罪于他。张三丰见状,连忙抢先一步大声喝问那个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了皇上来到不下跪,还敢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而且在梁上又咳嗽了一下。张三丰放开嗓子高声大喊,那音量高过常人好几倍,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这才似乎听见了声音,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摆手又摇摇头。张三丰见之,作恍然大悟状说道:“怪不得听不见,原来是个哑吧,还聋!”

朱元璋听了却高兴地笑道:“哑得好!聋得好!”结果这名雕花匠在张三丰的指点下侥幸逃过一劫。当下朱元璋心情愉快,又兴致勃勃召来宫廷中的名画家周玄素,命他三天内在宫殿的正面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害怕画出来不合朱元璋的意,会遭来大祸,但又不敢当面拒绝,只好对朱元璋说:“微臣未尝游遍名山大川岂敢乱涂。”一边说着一边使命拿眼看张三丰,意是希望他能帮助解脱则个。朱元璋听了周玄素的回答,心中很不高兴,板着脸正要发火斥责于他。反应灵敏的张三丰在一旁笑着接嘴道:“天下江山乃皇上取得,有多大多广,他一个画师怎知寸土?还应皇上画一个轮廓,再由他去依样润色才是。”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当即挥动大笔,胡乱画了一张草图,令周玄素拿去润色。周玄素正要接过那草图时,被张三丰又是抢前一步接过,神情认真地看了一通后点头哈哈大笑,一语双关地道:“好!好!皇上江山已定,岂可动摇!”

朱元璋被这么一说,心情大悦,点头称是,然后亲手挽着张三丰的手往内殿走去。那周玄素出了一身冷汗,许久才悟过神来,心想今天若不是幸遇上张三丰机智出手相救,说不定自己真会闯下什么大祸来!

回到内殿,朱元璋向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欲要尊封他为明朝大国师,虽是无品之官,但朝中文武大臣不论是候是王,文官见了他均要旁立鞠躬行礼,武官见了他须下马避让侍立;无论朝廷内外,宫中禁地,任由他随时随刻佩剑带尺,进出自由,无所忌讳。

但张三丰听了却一口拒绝道:“我乃尘外之人,这些官爵利禄、名誉地位于我无用,所幸如今大明汉室江山已定,倒是觉得一身轻松了,三丰当告别主公,云游天下去也。”

朱元璋闻言大惊道:“师父何出此言?这天下江山乃你与我共同创立,如今大功告成,正是徒儿要好生报答和侍奉师父的时候,你这一走,岂不是让知之者唾我朱元璋忘恩负义,以为我无情无谊?”

朱元璋所说极为恳切真情,绝无一点虚情假意,张三丰解释道:“为师我因求大道玄妙,撇功名势利,弃故乡家园,离亲人朋友,欲走尽天涯畔,传道德经于四面八方。至于这天下江山,锦绣河山,说到底是上天所赐,意于中原汉室所属,当你朱元璋有大明之天下。我一者是遵循天意,二者与主公有缘,故才向你推荐刘伯温,李善长两位萧何、张良之才,帮助你定江山、得天下。若论功劳当记在他们账上才是,为师乃方外之人,一切随缘于世,别无所求,主公你莫要过于放在心上。”

朱元璋道:“常言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如今是共享荣华富贵之时,先是刘基先生不肯封候,要辞官回家乡休养,现在师父又不愿意受重八真心侍奉回报,却要去云游天下,受那万般辛苦,让我好是不解。”

张三丰微笑道:“你能如此重情重义,不忘患难之交,为师当是欣慰也!但是一切皆有缘份,任何事都不必勉力强求,随其自然便是。”

朱元璋见说,知道张三丰的性格言行,难以再挽留他于朝中,有些依依不舍地道:“唉!师父所言让重八无语,难道说师父从此就不再眷顾朝廷了?”

张三丰坦诚道:“实话告诉主公,前些时日我得火龙真人之命,当前往湖北武当山一走,盖因当年元朝军队围剿红巾军,攻打武当山寨反复数十次,致使武当山宫观多毁于战乱之中,如今须前往结茅庵、兴土木,重兴武当山是也。”

朱元璋听了怅然若失,实在舍不得让他离开自己,眼下建国之初,困难重重,许多事情还得请教张三丰才是。

张三丰知朱元璋心思,沉吟了一会儿言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过你我师徒缘分尚在,我还会常来与你相聚于宫中,该来时,我当自会来也。但有一事你要知道,打得天下江山难,守得天下江山亦是更难。我观建朝才不久,朝中贪图安逸、享乐之风顿起,让人甚忧。希望你能明白此理,君王者当要以身作则,勤理朝政才是。”

朱元璋此时心思只在张三丰身上,后面的话并不认真去领会,叹了一口气言道:“看来师父去意已决,重八不敢执意强留,只是师父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得相见?让人有些惆怅不已,心情阴郁,莫若叫人摆上酒菜来,我与师父共饮一杯,就算是徒儿与师父践行如何?”

张三丰见朱元璋依依不舍、情真意切,便答应道:“也罢,今日咱们师徒二人就放开情怀,豪饮它三百杯,不醉不罢休!”

朱元璋闻言兴致顿起,当即命太监在后殿之中摆上酒席,并屏退了左右闲杂人等,不许任何文武百官前来打扰!只留有师徒二人你一杯我一杯地畅饮开怀。两人从傍晚直喝到近夜深之时,忆说起岁月往事,朱元璋感慨万千,如同小孩一般话特别多,也特别地真诚,从福山初见张三丰直说到鄱阳湖大战;从郭子兴说到老婆马秀英;由陈友谅说到张士诚……,两个人是君臣无朿,师徒不拘,无话不谈,无事不说。说罢一件事,便喝一大杯酒,想起一个人,又满上一大杯酒,渐至二人都有了酒意。说来朱元璋平时不大喜喝酒,但却有一等一的好酒量,今日他诚心要陪师父一醉,故放开了酒量尽兴。但他虽是有海量,可哪里又是师父张三丰的对手,不知不觉中,朱元璋已是喝的酩酊大醉,最后不省人事。待他清醒过来时,已经是次日天明时分。朱元璋摇了摇有些昏沉沉的头,睁开朦胧醉眼往四下里瞧去,身边哪里有师父张三丰的影子。便发起急来,大声喝问道:“侍者何在?”此时一直守候在殿外的黄门见朱元璋醒来呼唤,才敢进来面见。

朱元璋问道:“张三丰祖师爷上何处去了?”

黄门小心翼翼禀奏道:“张真人已去多时,并留下密扎一封,交代小的说,请圣上醒来时龙阅。”朱元璋一把接过密扎启封看之,是张三丰亲笔词两首:

〈其一〉

手种青松已长赢,无忧无虑免京京。

放怀箕颖空天地,陪伴巢由定止行。

秋圃春田游太古,渔山樵水过平生。

不干半点尘埃事,直以无名作姓名。

〈其二〉

青龙白虎相争战,

玉兔金乌一处抟。

防只防,身中无慧剑;

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

五千日内君须算,

三十时辰暗里盘。

朱元璋阅罢,觉得师父的这第一首词曲倒好理解,乃借景物言明心志,然而这第二首却让人十分费解,看似是一首道家修炼的话题,但分明又是一语双关,藏有箴言其中的隐意词。朱元璋反复地吟咏,把味细读数遍,还是不解其意,直想得头疼起来,只得不再去管它,暂且作罢。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