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苦况极凄凉,尘海悲歌泣数行。
世事如棋不易着,人情似胆最难尝。
问谁解得风波险,游子相逢面目苍。
我愿浮生多息足,白云深处乐无央。
--张三丰词《闹中苦》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夏天。邵武。东关城门口。
这东关是邵武县城人口居住最多、最繁华的地方,早在唐宋之时这里就是闽、浙、赣三省的物品交易集散地。一条宽有十余米,长有近两千米,用均匀鹅卵石铺就的街面笔直而宽敞,大街两边则是一家紧挨着一家的板面店铺,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每天都极为热闹的很。离街市南面约二百米之处便是繁忙的东关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均停靠在此处装卸。
今天又逢邵武十天一次的墟日。在紧靠东关外的城门下,但见有一个摆药地摊的老中医,他身着简朴脏旧青衣,脚穿一双破云履鞋,衣冠不整,显得有些邋里邋遢,但只要是有心人,便看得出他神情淡定,慈眉善目,不可以衣饰取人。有不少人正围着他询问药理病由?他不厌其烦地在逐个耐心解答,东关一带的百姓都称他为“七针先生”,乃因他持七药针治人疮疾,多有奇效,人遂以“七针”目之,这老先生亦以此为名。其实“七针”便是张三丰是也,以“三丰”二字横顺分观,盖如针之有七矣。
张三丰当年告辞明太祖朱元璋,于湖北武当山修炼九年后,又悄然遁回邵武禾坪老家,在武阳峰练武、留仙峰修道,翠云峰静坐,其间常常下山,扮身为老中医为邵武的百姓们诊疾看病,凡穷苦人家不但分文不取,还白送上自采的中草药。为此无意间得罪了一个姓林的庸医,此人无妻无子,独身一人。很早就在东关一带靠行医为生,能治些常见的小病小症,虽不是门庭若市,但马马虎虎也过的去。却因为张三丰的出现,不仅影响他的看病生意,而且让他好是没面子,故而对张三丰心怀不满,几次寻事要赶走他,但张三丰并不与他计较,只是一笑了之,尽由他而去。
一日,有个发寒症的病人上这林姓医生处看病,林医生却把他误诊为打摆子,行降温退热药方治之,至使这个病人病情愈发严重,奄奄一息,几乎丧命。所幸张三丰这天巧至,看见林姓诊所里的这个病人: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灯尽。面皮腊黄浮肿,眼目合缝,一丝两气地吁吁着。张三丰一看大惊,也顾不得许多先前的忌讳,连忙出手相救急诊,这个病人服下他的药丸后立即转危为安。也免了这林姓医生的一场人命官司。对此,这林姓医生对张三丰感激不尽,尽赔以往的不是。
张三丰挥手免礼,对他训导道:“医之为道也,能活国亦能病国;药之于世也,能活人亦能杀人。不可不慎其术也。中医有理焉,学之无穷,行之无穷。药分君臣佐使,病分虚实旧新。凡医士皆能言之,而能知之者罕也。今劝尔既为医士,当入病人之榻,先问从来根本,勿以药试人也。”
这林姓医生听得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唯唯诺诺,对张三丰敬若神医,要拜他为师父,再三恳请,张三丰只是推辞不肯,而且神情不以为然。林姓医生自忖度量后幡然醒悟,对张三丰表示决定闭医舘三年,重新学习医术至精后再行医道。张三丰这才面露欣许,但见他却没有了生活来源,恐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故有下山时常带些茶叶和银两资助于他。但每次都是不留姓名悄悄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这林姓医生始终不知这个好心人是谁?
日子久了,邵武一带百姓们皆知东关有个邋里邋遢的人,却是个医道高明,心地善良的“七针医生”。但只是不知他住在哪里?姓甚名谁?不少来看病的人甚是过意不去,便会带着鸡蛋和一些土特产感谢说:“老先生医道高明,为我们解除痛苦,感激不尽!怎能白看病分文不取?”但张三丰无论众人怎么说,总是执意不收。有人又道:“都呼你为七针先生,但不知老先生高姓大名?总要让我等要记住恩人的姓名吧。”
张三丰笑着似乎是开玩笑地道:“我姓白,所以是白给你们看病,你们就叫我白先生吧。或也如以往称我为七针先生也行。”
从此,邵武东关一带的百姓们见到这个有些不修边幅的张三丰都呼他为“神七针白老先生”,皆对他尊敬有加。
却说邵武城关有个行善人家姓诸,名彦博。乃是闽北一带的大富人家,祖上留下有万贯家财,良田千亩。生活自是无忧无虑,吃穿不愁。这诸员外为人十分贤达仗义,常行善举,口碑众烁。只是他年近四十还没有后嗣,为此甚是遗憾与苦恼。于是他成天地烧香求拜,叩头许愿,而且时常散发资财帮助穷人,日行一善,持之以恒。过路的值日功曹见他煞是心诚,颇为感动。便禀奏与送子娘娘知晓,要送他诸家一个子嗣。
不久,其妻刘氏近四十果然怀孕,诸员外知之欣喜若狂,命手下人好生侍候夫人,每日里人参、燕窝、鸡汤等滋补营养品常用不断,只盼望生下一个白胖小子,好延传诸家香火。
算算夫人已怀胎近十个月,即将临盆之日,夫人突然感到人很不舒服,先觉得是偶感风寒,肚胀阻塞不畅,整天不思饮食,后来面色血红,头晕目眩。把个诸员外可是吓坏了,连忙延请了城内的名医前来看诊,却诊断不出有什么病情阻碍?医生们俱都感到束手无策,夫人虽然服了几贴药剂下去,反而病情一日加重一日,竟发展到整天昏昏沉沉地不省人事。仅仅两天后日落的傍晚时分,夫人突然大叫一声,断气而亡。
诸员外没料到人生如此无常,夫人怀孕这些日子来,自己每天都喜的合不拢嘴,没料到祸从天降,不仅没替他生下儿子,反丢了夫人的性命。真是乐极生悲,先喜后哀,让人悲痛欲绝。但人死究竟是不能复生,无奈的诸员外只好忍痛含悲,请了寺院的和尚替亡妻念经超度一番,于第三日上午乙时送殡出葬。
且说这天,张三丰恰巧从武阳峰下山前往江西龙虎山,路过邵武县城办事。刚入得南关城门口,却见道上来了一队人马吹吹打打,披麻带孝,哭声不绝于耳、原来正是诸家夫人出葬经过。张三丰见之停步让道于路旁,不经意间拿眼看去,张三丰吃了一惊。他发现从棺材的缝隙之间,似乎有液状的污水滴下?张三丰不由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了疑问。待出殡的队伍过尽后,他连忙上前几步朝地上细细察看而去,果然看到地上滴有点点鲜血,当即不由大惊失色,三步合着二步,疾行追上前面的殡葬队伍,转身迎面拦下。送殡的队伍见有人竟然拦殡,不知何故?感到莫名其妙?诸家人见状甚是恼火,大声喝道:“你是何人?为何拦路?”
张三丰施礼道:“请恕贫道冒犯!请问棺中何人?几时而亡?”
诸家人十分生气,怒斥道:“看你也是上年纪之人,怎地这般混账少见?什么地方热闹不去凑,却来这里找骂找嗨气!”
走在后面的诸员外不知队伍为何停下?急忙从后面赶至前头,见是有人拦在道路中间,正要发火命人驱赶,却见这老者道士打扮,长得慈眉善目,举止言行彬彬有礼,根本不像是无理取闹之人。心中不由一动,便迎上前去问道:“不知这位老先生为何拦道止殡?”
张三丰再次施礼问道:“请恕贫道冒犯之举,敢问棺中何人?死于何时?”
诸员外叹气悲道:“此棺中乃我亡妻,有孕在身,即将临产之际却染上重疾,于大前天傍晚病故。却不知先生问之何故?”
张三丰闻言点了点头,神情肃然地道:“这就是了!实言相告,你妻并未真正亡命,快快开棺透气,或许她尚有一线回生希望。”
诸员外惊愕不已,问道:“先生何苦拿我悲哀之人开玩笑,我妻前后算来已死三日了。”
张三丰神情认真地道:“我怎敢无端行这大逆之道,招惹千夫所指之事,倒是人命关天,请你即刻吩咐下去,速速打开棺木救人要紧!”
诸员外听了此话错愕不止,神情极为不悦地道:“你若是要讨钱,我叫人给你便是,光天化日之下打开棺木,岂不是对死者不尊,有意与我过不去?”
张三丰变脸正色道:“我乃行医之人,据我适才细致观察,事有蹊跷,决不与你开什么玩笑,如若有一点戏弄侮辱与你,当由你把老夫送往官府发落!”
诸员外听说张三丰是行医之人,又见他神情威严,而且言辞恳切认真,想来或许真有什么蹊跷其中?沉吟了一会便点了点头,半信半疑地叫人将棺木抬至道边,并让家人围成一圈人墙,以拦住闲杂外人耳目。诸员外心存一点希望,或许是今日遇上了高人来救灾救难?他对张三丰言道:“如若我妻重生,胎儿存活,我诸某愿将万贯家产分与你一半。”
张三丰顾不上答理他,叫几个壮实的妇女撑起一片遮物挡住了天日,当即打开棺木,但见“死者”面色尚有红润,用手在她鼻下试之,果然存有微息之气,张三丰心中大喜,便叫诸员外速把“死者”抬回家中医治,并叫产婆前来相助。诸员外此时更无二话,一切听从张三丰的吩咐,连忙命人抬着棺木转回府中。
当下十余位壮汉抬着棺木如飞般由原路回转,不一会棺木抬进了诸家屋内,张三丰吩咐只留下产婆和女仆二人于屋内,诸员外与众人尽皆回避在屋院外静候。大约过了有半柱香的功夫,只听得一声“哇哇”的婴儿啼哭声从屋内传出。继而又见张三丰满头大汗从屋内走出,后面紧跟着出来的女仆满脸惊异地大声嚷道:“老爷!老爷!夫人活了,夫人生了……”
诸员外惊愕地喝问道:“说清楚点!什么活了,生了的?”
女仆这时才回过神来,高兴得手舞足蹈地禀告道:“回老爷话,是夫人活过来了,而且生了个大胖小子呢!”
诸员外与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张大着嘴说不出话来。随之又见另一女仆抱着一个白白胖胖婴儿出来,这才相信眼前发生的事乃是不假,待惊讶过后,全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张三丰捣蒜般地叩头不止,都道他定然是神医下凡,华佗降临、扁鹊再世。
诸员外此时呆若木鸡,先是由大喜变大悲,如今瞬刻之间,又大悲转为大喜,如坠落在梦里雾中,好半才回过神来,惊喜地对张三丰叩谢道:“先生真是神医也,如同我褚某再生父母,是诸家救难的大恩人。”
张三丰摆手道:“你不必谢我,此乃你平日积善所至,苍天有眼也。”
诸员外道:“惭愧!惭愧!只是现今还不知恩人高姓大名?”
张三丰道:“老汉我姓白,你就称我为白先生便是。”
诸员外闻言,盯着张三丰看了许久,“哎呀”一声惊喜道:“诸某有眼不识泰山,原来恩公就是东关一带人人传说的”七针先生“白神医!今日终于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恩公快快请屋内用茶。”
张三丰点头应允,当下二人在客厅内坐下,诸员外惊奇地请教道:“请问白先生,拙内到底是何病因?竟能够起死回生!恩公又怎知她乃是假死呢?”
张三丰慢慢地呷了一口茶,缓缓地解释道:“其实尊夫人并没有得什么大病,乃是怀孕期间受补过度,致使胎中血热,营养太足,所怀胎儿过大,造成临产困难,最终引起呼吸不畅,导致窒息而昏迷,表面上看起来是死了,可头脑神志尚存,不过是假死罢了。”
诸员外在点头不已的同时又问道:“我曾请几位民间医术高明的中医看过,都言她已经死亡,没了一点气息,他们怎地当时就看不出来?”
张三丰道:“确是如此,大凡医者见此情景,都断言病人已亡,极难分辨出是真死还是假死?这也怪他们不得。”
诸员外奇怪道:“那恩公连病人的面都没见,就知道拙内是假死,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恩公真正是神人也!”
张三丰笑了笑道:“我非神人也。此乃细心观察,经过剖析而得出结论。因为盖棺后,内里空气稀薄沉闷,先前窒息的病人反受此刺激,猛然被催醒过来,加之腹内的胎儿挣扎动弹,乃至引起胎动,子宫破裂。我见从棺木中滴下血滴,而且发现血迹鲜红,如若是死了三天的人,早已身僵血固,又怎地会流出血来?故而判断”死者“未死也。所幸救得算是及时,如若再有一时半刻的耽搁,待棺木中空气耗尽,病人气衰,再救之晚矣。”
诸员外听了一身冷汗,以手称额道:“感谢老天有眼,送回褚家两条生命也,我诸某当要感激白神医,如若不是你,诸家真是要绝后也。我先前有言,夫人若能起死回生,孩子存活,当送诸家一半家产与你。”
张三丰闻言断然拒绝道:“我也说过能有此善果,是上苍有眼,乃是你平时积善所至!而且救死扶伤乃我医道之责,绝不敢领受这份馈赠。”
诸员外正色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许下重誓诺言,此时岂能够反悔收回,还务请恩公收下才是。”
张三丰推却再三,后见诸员外神情坚决,极显一片诚心,想了想便道:“既然你有如此诚心,我倒有个想法不知诸员外可同意否?”
诸员外连忙道:“恩公只管说来,在下一定照办不误。”
张三丰道:“我见南关城外的古山溪每到春夏雨季之时,溪水便徒然猛涨,来往行人常被阻滞,有急事在身的强行者一不小心便落入水中,既然诸员外有行善之心,莫若捐出一笔银子,在来往城内外的古山溪上建造一座石桥,方便南来北往的百姓,也是行善积德,功德无量!”
诸员外听了无有二话,点首欣然答应照办就是,当下命人准备酒席,一定要留张三丰畅饮几杯。张三丰也就不再推却留了下来,府中众人皆大悦不题。
次日,诸员外便命人请来四方夫匠建造石桥,附近百姓闻之消息,也纷纷出工出力相助,数月后,一座结实壮观的石桥横跨于古山溪南北两岸。建成庆典之日,附近的百姓携老扶弱纷纷前来祝贺,鼓乐喧天,爆竹烟火一片,好不热闹。而众人遗憾的是那位“七针先生”白神医却没能来到现场,为感谢白神医和诸员外二人的功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商议一番后,就将此桥命名为“白诸桥”。众人莫不举双手赞成。都说这“白诸桥”乃吉祥之桥,故而渐至后来不少人有事没事都常在桥上来回复走,后来又有人发现这“白诸桥”建成那天正巧是农历七月初七,而在“七夕”这天走过这座桥能全家平安,无病无灾,在桥头拜父母双亲身体健康,桥中夫妻共拜白头到老,桥尾有情人对拜终成眷属。因而人们把“白诸桥”称之为邵武百姓们的“平安桥。”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夏。邵武南。武阳峰。
其实,在邵武南关的“白诸桥”建成这日,张三丰并未远去外地,而是在禾坪境内的武阳峰中潜心修炼。这武阳峰山高一千余米,乃禾坪境内的一座主峰,其脉崇山峻岭,奇峰异形,巍然嵯峨,烟雾缭绕,紫霭升腾,四周有留仙峰、翠云峰、锦云峰、双重峰、灵应峰等十余座风景独特的山峰,就如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武阳峰、形成方圆数十里的奇峰一片,天上浮云游荡,茫茫飘指,地上林木葱茏,树荫蔽天,古木挺拔,枝叶茂盛,青松苍柏,袅娜多姿。峰与峰相望,山与山对应,自有一番天、地、人玄机妙藏其中。张三丰正是看中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玄妙,每当金鸡啼明头遍,东方即将露白之时,他便来到高高的武阳峰顶站定,全身凝神聚气,开始演练自创的太极神功。
张三丰这套太极神功为“武当太极十三式”,是典型的动中求静,但静极也动的神功,甚是奇妙无比。当年,吕洞宾祖师吩咐他到北岳恒山和湖北武当山恢复神阳时,张三丰发现随着练功日久,周身有发功之景象,以及真阳有欲动欲泄的情形,觉得身子一丝也不敢动,有一动就要泄的感觉,全凭意想气沉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感,提住谷道,即用意念来提肛缩肾、意守丹田。阳物才可收缩,萌动者移到丹田处之时,感到全身有真气绵绵不断,形成内外一气,缓缓悠悠,平平稳稳,四肢融融,绵绵虚空,可随心所欲而发功。张三丰据此根据大道至简,大道至易的道理创造了这套“武当太极十三式”。
眼下张三丰所练的太极功夫已是由小圈而至无圈,有形归无迹的阶段。可谓是“一气运来志不停,乾坤还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全身无处不是拳。”毫不夸张地说,身体所发出的气挨着何处,何处便受到重击;这团气上下如同火药一动即发。练到这种境地的张三丰,他的人体又像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反弹力越强。已由五阳并五阴的太极归于无极,如若与对方交手,不见其形,只见其影,他只须用意念便可控制对方,一切都在神意之中,寂然不动便可降上百人众。任凭四面八方、前后左右的突袭都难近身,纵有那绕勇过人,力拔山兮的大力士来侵,也叫他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全凭张三丰的意念一开一合,达到了神鬼莫测、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更为神奇的是,张三丰感到这些日子以来,他每当练到太阳升起之时,四周的云雾会渐渐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气场,但见半空中风起云涌,群峰之间隐隐约约呈现出八卦太极图于云雾之中,大约足有一袋烟的时间之后,这八封太极云雾图才逐渐散去,尽皆散落在群峰的森林草丛之间,大概正是由于这太极气场所致,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这三座峰之间,方圆数十里的树木长得特别苍劲粗壮,均呈笔直的树干,伞状的叶盖,一棵棵如同挺拨傲立的将军,雄立在群山之中,而低矮些的茶叶林受此灵气涵养,则滋生出一种独特的灵效,采下焙烤的茶叶泡起来茶来,汤色特别翠绿明亮,而且滋味鲜爽,津生喉润,清香可口。让人觉得神清目爽,面色红润,毫无疑问此茶有排毒养颜之功效。
张三丰自发现此茶的奇特功效后,不仅自己每日必饮此茶。并且下山时也会带上一些向禾坪镇的乡亲们赠送。不过,张三丰为了不想让人认出他来,每次都以不同的面目装扮出现而已。
张三丰虽然是道教人士,但对养生之道颇有讲究,所不同的是他绝不在饮食上有所禁忌。他曾对道中人作词曲一首曰道: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看官们或许会产生误解,认为张三丰是个酒色神仙,否则他怎地会作出“酒肉穿肠道在心,无花无酒道不成”这样的词句来。其实不然,张三丰曾解释曰:“我乃上界神仙吏,人间大隐来唱戏,我唱无根却有根,琪花瑶草欲封门。”
他所说的“花酒”,非是凡人所想象的那种俗念,实则是指人身的元气精神,并非实指烟花酒肉,更重要的是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把握,做到: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这才是: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天理。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伦是世教。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规矩是准绳的境界。谁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只有真正做到常存心中于无愧,便算得是真君子。这乃题外话,且不多说,言归正传。
且说禾坪镇有三样东西是张三丰最喜欢的,一是禾坪镇的“沉冬酒”,此酒闻之则香,饮之则醇,酣之则醉,醉之不头痛、不口渴、不作泻。此酒以上等糯米为原料,在冬至那日用古法酿制,待坐缸满了三十天后,用大火蒸熟后放入缸中,密封严口埋入地下,若干年后才取出地窖,这“沉冬酒”呈琥珀色,气味芳香浓郁,酒质醇厚不烈、入口香甜、软嫩绵长、回味悠久。
二是肉质鲜美的“稻花鱼”,这也是禾坪镇才有的东西,它不是游在江河,也不长在湖泊池塘,而是养在稻田之中,每年夏季雨水汇聚之时,低洼之处的田地尽遭淹没,有闽江鲤鱼逆流而上逐水戏波,洪水退后,鲤鱼便滞留在田里捕食产卵,专门吃稻田里的昆虫和稻花长大,次年春天小鱼苗便长成肌美的约斤把重的鲤鱼,这种鲤鱼肉质极为鲜美,佐之于黄酒,葱蒜,辣椒等物或煎煮、或熬汤,都十分鲜美,其味的确与众不同。
三是前头说过的“游浆豆腐”,是邵武乃至全国都算是一绝,张三丰尤其爱吃其中的油炸豆腐,这炸后的油豆粕色泽金黄,外韧内嫩,边软里实,怎么煮都不变形变烂,而且越煮越香,可谓色香味俱全。故有文人墨客称它是:“温柔玉板清盘子鲜,扑入油茶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万煮总缠锦。”张三丰虽算不上是美食客,但却极喜这三样家乡的特产,故每隔十天半月都要到镇上的酒店解解谗。
这日,张三丰带了一箩筐武阳峰的绿茶来到镇上,欲象往常一样把茶叶散发送与乡民品尝。突见集市中有一群人在围观着什么事?声音嘈杂,一片大呼小叫的。张三丰拨开人群近前看之,见是一个中年妇人在呼天抢地哭喊个不止,原来是她那六岁的小儿把一枚“通宝铜钱”放在口中玩耍,一不小心吞了下去,顿时堵住了喉咙,孩儿双手捧腹、疼痛不堪,脸色苍白,妇人见了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一个劲地大呼喊叫,这镇中虽有中医闻讯赶来,但见此情况也是束手无策,那一枚铜钱卡在六龄童喉咙中,下又下不去,吐又吐不出,眼看他气若游丝,两眼翻白,性命危在瞬刻……
张三丰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从随身所带的袋中撮出一小撮茶叶,先放在自己口中略一咀嚼了几下,待茶叶有些湿软后,置入于孩子的口中,又叫人拿来一杯温水徐徐灌入口中,那茶叶随水缓缓进入喉管,大约有一杯茶的功夫,只听得这孩童腹中内“咕咕”作响,尔后不久那孩子“哇”地一声竟回过阳来,睁开双眼喊着肚子疼,张三丰听了叫他快快一边去排便,小孩刚蹲在地上使了一会儿劲,即排出了便物来,其中尽是绿色茶叶以及十几块大大小小的碎铜钱。孩童排除便后,如释重负,不久面色如初,活蹦乱跳,没有一丁点事儿。众人见之十分惊讶,都道张三丰是天降神医,那妇人拉过孩子双双跪下,朝张三丰叩谢不已。
当即有人醒过神来,知道这茶是好东西,便抢着要买张三丰的神茶。一个个问这茶要卖多少钱一斤?
张三丰笑道:“莫急,莫急!每个只可有一两,有钱随意给,一两茶只需一文钱即可,没钱当白送,见者有份,只是我今日带的不多也”
众人听了这话更是争相来要,不一会,张三丰带来的一筐茶叶尽被分光,得到者自是兴高采烈,如获至宝,未得到茶者神情失望。。
张三丰见众人失望的模样,笑了笑言道:“没得到者莫要失望,其实尔等是身在宝中不知宝也。此茶在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方圆数十里内应有尽有,只要你们不怕登山辛苦,尽管去采便是,但是我言在先,此茶虽有排毒之功效,但其性甚凉,不可多饮,每日只需一小杯也,尤其是胃凉者不可多饮。任何东西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好东西也不是万能的,只不过是对症下药而言,适度即可。”言毕,张三丰即分开人群飘然而去。
事后,人们才知这救人者乃是经常在邵武城乡做好事,为乡亲们诊脉看病的白神医。因这茶叶能碎铜而救了小孩的命,后来有人也试着将此茶与铜钱放在嘴中一起咀嚼,在嘴里上下嚼了大约十几个来回,只听得嘴里“叭叭”直响,铜钱即化为碎片吐出。是何缘故?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大家便把这茶叶称为“碎铜茶”。此茶果然是有功效,许多人把此茶作为养生健体,排毒养颜的良茶,只是脾胃怕寒者不能多饮,因为此茶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又受太极气场的影响,茶叶本身虽是凉寒清热,但那些胃热者饮之,受益无穷。此乃百病百药,对症下药之理也。如若用武阳峰上的清泉水泡这“碎铜茶”,又是有所不同,所泡出茶水香气飘溢,轻轻呷上一口,顿感清爽入肺,口留余香。而且此茶经过众人饮后,感到的确有疏风清势,解暑消食,凉血养肝,止渴生津之功效,且有清洗血污,清腰於后,清肝肺治嗜喘的神奇。
从此以后,不仅本地人常饮此茶,外地来做生意的商人们来到禾坪镇,都要带一些“碎铜茶”回去。只是谁都不知道这“碎铜茶”为何只长在“三峰”其间?更不知那位“白神医”就是一代太极祖师爷张三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