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柳,津门柳,
岁岁年年,丝丝缕缕,
长与官家绾别离,能绾游仙去路否?
一声长啸出天津,破衲飘然不回首。
--张三丰词《津门柳》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春天。福建邵武境内天成奇峡。
山间古道上悠悠走来一个童颜鹤发、满面红光的老人。但见他:皓首善容,慈眉善目,苍髯点雪,戴一方乌角巾,柱一根龙头杖,不急不徐缓缓而行,真是潇洒隐逸,俨然是一个方外全真,让人见了不由肃然起敬。此老者乃张三丰祖师爷是也。
且说张三丰在洞庭湖收伏了小白龙后,到河北天津传道整整半年有余,与天津知府周朝彦相交甚深,替他出谋划策治理地方,并拒倭寇,守沽塘,让周朝彦好生感激,视为知己,本欲长留张三丰于天津,无奈张三丰不愿固在一地,悄悄回到了老家禾坪镇深山的三峰中轮住。一日,在武阳峰中静坐养性后,突然间想起在苏州太湖降伏的小白龙来,当初网开一面饶他一命,指派他到天成奇峡中面壁思过,同时开荒种树、移山造田、建造景观,也不知现今如何了?自己来这里许多日子了,天成奇峡离武阳峰不远,应该去看望他则个。于是起坐收回元神,摇身变为一个老丈模样往山下走去。
当下张三丰出了武阳峰,仅一个时辰的功夫便来到天成奇峡境内。这里四处沟壑深切,峭壁如削、云锁雾绕、幻若仙境。古树参天,奇峰林立,曲径通幽,山藏丹霞灵宗,水呈天地灵气,既有气势磅礴的峡谷山峦,又有小巧玲珑,犹如秀致盆景的景点,隐隐透着诱人的韵致。奇异中携裹着雄浑气概的天成奇峡,丹崖茂林,怪石纷呈,让人深深陶醉于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中。
且不言天成奇峡内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的风光秀丽,青山绿水,张三丰转过几座山峰后来到兰花谷,巡视后心中甚喜,见此处与他先前来时已是大不相同,过去是一片荒山野岭,只有突兀怪石,荒草秃地,满目萧然。如今却是层层奇峰峦合,棵棵大树茂密。在茂密的山林之中建有几间简朴而可爱的小木屋,四周林木森森,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怡人,真是鸟语花香劝我醉,赏月吟风何所拘之境界。尤其是木屋前的那条明亮清秀的小溪让张三丰欣喜不已,听那流水叮咚声,似是玉珠落盘、十分悦耳动听。小木屋庭前,有绿菌翠竹,芳草如毡,葡萄架下置有石桌、石橙几张,客人来了可随时落座休息,显得十分的随意自然。
看来此处的主人过得甚是惬意,平日或可在木屋客厅品茶看景,也可在庭前的竹林中、葡藤架下闭目养神,四处竟是这样的恬静安详,纷扰远离。再看离木屋右侧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块小巧玲珑的菜园,种满了西红柿、茄子、辣椒、韭菜、豆角等青菜,随时摘釆,青菜米饭,举手之劳,简单方便。如此环境,真乃世外桃源,如能长居此地定然身心伸舒快乐,不逊陶渊明之得意也。如此绝妙的居处,让常年以四海为家的张三丰顿生羡慕之情,勾起了他的田园之想。不由在心中发感慨道:“真是:‘烟山烟水烟树昏,林中山泉只一村。老夫专享安闲福,无论阴晴不出门。’张三丰欣赏了好一阵子,又寻找这木屋的主人,喊了好几声却不见应答,更不见人影?想是主人出去劳作了。便出了这片木屋,沿着屋外的小径一路竟自往前寻去。
张三丰走了一会,朝不远处天成岩的山峡看去,见又是一处尽展鬼斧神工之造化、千奇百怪自然之奇景,端的是少有的人间仙境。天成岩下有数百丈的平地上一片百花竞秀,万卉争艳,红紫芳菲,数不尽含苞待放的花蕊,描不来又娇又嫩的姹紫嫣红,拴不住的满园春色展现在眼前;不远处有几只羽毛亮丽的鸟儿,停歇在树上鸣叫叽叽喳喳,一大群游蜂浪蝶,交相飞来飞去在花枝上戏闹。张三丰心中甚是欣喜安慰,知道如今有这些景致,都是那小白龙江吉的功劳,才不过十年的时间便改变了这里的面貌,看来他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张三丰四处察看了一会儿,耳边传来有人在唱着当地的民歌:
一根扁担两头尖,勤劳致富雷不煎;
为人莫做寄生虫,自食其力乐神仙。
顺着歌声寻去,见到了有两个年轻人正在一边唱着一边在石涧旁边劳作,其中一个是江吉,他赤膊裸着上半身,显现出浑身的肌肉健块,十分地强壮有力。另一个身体略单薄些,身着一件单背衫,大短裤衩,弯腰哈背、汗流满面。
张三丰在不远处停下观望,他心中感到奇怪,除了江吉这另外一个年轻人又是谁?怎会在这偏僻无人烟的地方和江吉在一起?此刻他们二人正在开垦新荒地,江吉挥舞着比平常农家足足大上好几倍的开山锄埋头挥舞,但见泥土翻滚,杂草尽飞,只一会的功夫便开垦出偌大的一片新地。继而他又开沟挖泥,引那曲曲折折涧水通流,缓缓灌入菜畦。看他尽心尽力,满头大汗,甚是辛苦。张三丰在一旁悄悄看了许久,不由暗暗点头,称赞不已。张三丰这时才悠悠地行出隐身处,也放声唱道:
一片青山景色悠,前人田土后人收。
天运循环莫浪夸,一番雨过一番沙。
江吉二人闻声,抬头见是一智者模样的老汉唱着山歌向他们走来,待行至跟前,江吉不知是张三丰来至,只见来者面目不凡,连忙停下手中的农活施礼打招呼。张三丰微笑道:“不必多礼!”说着看了看他们所干的活儿,赞许道:“你们这是抱瓮而灌者甚拙,水车而引者太巧,此可谓得其自然之利。”
江吉用手支着山锄不解地问道:“你适才所唱和所言,似乎是在说与我们听哩?但江吉生性愚钝,却是听得不明白,一点儿也省不清楚呢。”
张三丰呵呵笑道:“哈哈!你如若不省的,又如何知是在说与你听呢?不错!我这是在赞赏你们也。”
江吉道:“那就请老先生讲解则个,方不虚了话中的妙意。”
张三丰道:“此乃典故也,说的是古时有一个汉阴老丈人抱个大瓫,取水来灌菜地。子贡见了说,‘老父何不用水车为好?’老丈答道,‘人有机心,乃有机事。我深恶水车之用机也,全凭着机关用水非自然也。’你今日垦沙开沟以引水,在乎于巧与拙之间,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随其自然也。”
江吉低首想了想道:“老先生所言极是!江吉受益浅匪也。请问老先生大名,这么的大年龄,一个人何以到此偏僻之地?”
话音刚落,张三丰当即恢复了本来面貌,呵呵大笑地道:“江吉且抬起头来,看看我是谁也?”
江吉闻言视之,一看大惊若喜,眼前立者分明是大恩人张三丰是也,连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不知是大恩公驾到,请恕江吉有失远迎!”
张三丰一把扶起他道:“江吉且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对了,这位年轻人又是谁?他怎地会与你在一起?”
江吉介绍道:“哦,他乃是邵武县城东关人,名叫李通恒,前几个月来到这天成奇峡之中迷了路,我们二人是偶遇相识。却甚是投缘。他因为厌烦读书,厌倦世事,宁愿留下来吃苦,与我一起劳作。
张三丰对李通恒点点头道:“看你年纪轻轻,如何就厌倦世尘?这看得破俗世的人不多,倒也让人起敬钦佩。可你如何又厌烦读书呢?读书乃起家之本,人之聪明、知识、功名、富贵,都全靠读书而来。你却说厌烦读书,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李通恒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也知读书有诸多好处,但我头脑生来愚笨不通,是天生的不会读书。”
张三丰道:“读书本就是解惑答疑,开愚除笨之举,莫是你怕读书辛苦?但看你又不是怕吃苦之人,能在这深山偏僻之地挥汗如雨,辛苦劳作,与其相比,读书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李通恒红着脸道:“不怕大师笑话,我真乃笨拙之人,每每先生考试问卷,我总是倒数第一,不仅受尽师长与同学的羞辱,连父母也说我笨拙无能,白费了家中父母的银两。似此我还不如弃学不读也。而不会读书的人必遭世人看不起,所以我干脆躲到这来了。这世道是聪明人的世道,我这笨拙之人也只能躲在这无人的地方,所幸江吉兄弟不嫌弃我,故这些日子虽是体劳,但却是心悦也。”
张三丰闻言,仔细看了看这李通恒,见他长得眉目清秀,举止文雅,思维应答敏捷,怎么看也不像愚钝之人?不由悄悄运起精神气来揑指一算,倒吃惊不小。原来这李通恒乃是一个大彻大悟之人,将来的成就大有造化。于是微微对他笑曰道:“听你所言,很是看破世事,又怎是笨拙之人也。”
李通恒嗫嚅着道:“我不仅读书笨,平日里为人处事也笨拙,说话行事都极不受人待见,被人耻笑不说,我自己也常常为此苦恼。”
张三丰点头道:“你所说可以理解,聪明与笨拙,一褒一贬,聪明是能干、乖巧、灵活、有出息,聪明的人会审时度势、看风向、善解人意、会察颜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举一反三,听头知尾,聪明的人干活做事,会干到点子上,干到巧处。总之,聪明是人人喜欢谁都不嫌。而笨拙自是无能、呆傻、笨蛋、没出息,笨拙的人反应迟慢、呆头呆脑、做事不利索、听话不听音、人家说东他听成了北,当然个个不喜欢,谁见谁都鄙视。可惜的是,这世上聪明的人总是少数,笨拙的人总是多数。其实,也正因为‘笨拙’的人为多,这个世界才得以平衡,才不会出乱子。要不,怎么是少数人使唤多数人?聪明的人又怎管的住聪明人?”
李通恒挠着后脑勺,嘿嘿地笑道:“师父好是有学问哩,你这些道理说的真是透彻,所以我有自知之明,躲到这无人处来了。”
张三丰摇头道:“这你却又错了!大凡聪明之人,极是生事,盖因聪明人有主意,主意一生,便起祸水。所以往往是拙笨之人烦恼少,而聪明人大往往是非多,烦恼也就多。我这有首守拙歌,你且听了或有益处。歌曰;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
事拙无冤对。举止不轻狂,饭食不浪费。
粗衣遮我身,不想凌罗被。疏饭充我腹,
不求珍中味。呵呵笑几声,嬉嬉吃一醉:
不管李与张,不管兴与废,胸中有主张,
只推聋与聩,日里安稳顽,夜里安稳睡,
随他使聪明,反被聪明累。笨人到底不
生灾,世间多少亏心事都是聪明做出来。
李通恒与江吉听了张三丰这首守拙歌唱罢,不禁都拍掌大声叫好,说到底张三丰祖师爷见多识广,能有这与众人不一般的精彩说辞。
张三丰正色道:“机深祸亦深,聪明过头定遭殃。纵观古今莫不是聪明人做了笨拙人看。聪明是心累,笨拙是幸事;那些被害、被囚、被杀头、没有善终的人,往往大多都是聪明人,这叫作聪明深察,而近于死也。”
李通恒鸡啄米似地点头道:“今听大师一番教诲,实在是胜读十年书。如此更加坚定我在此的决心矣。”
张三丰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看破即文章。你实际比那些聪明人聪明了许多,你且放眼看去,在大野隐身处世之人有多少?他们又岂是笨拙之人?”
李通恒与江吉听了皆沉思不语。张三丰摇了摇手言道:“此话题暂且不说了,我今日到此是来看江吉的,适才我己细细察看了四处,变化甚大,荒山野岭中开垦出这许多的良田肥地,将功赎罪,功不可没。我甚是欣慰也,不知你今后可有何打算?”
江吉道:“我自知先前作罪孽深重,曾伤及生灵无辜,那怕此生都难以赎罪一二,我甘愿在此劳作一辈子,为世人开垦造田,多做点善事。”
张三丰点头赞赏道:“难得你能真心悔过,立志贤德,可喜可贺!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
江吉乃是聪慧之人,听得张三丰这番几乎是深奥的言语,不禁听得明白而且大喜过望,当即伏地跪下,流泪哭泣道:“小徒得恩公免不死之罪,已是感恩不尽,今生今世要当牛做马赎罪,何敢还有其它非份之想!”
张三丰道:“你不必如此诚惶诚恐,一切造化皆有定数,包括这位张恒通小兄弟,你再也别说自己如何的笨拙没出息,只要你二人能在此勤劳垦造,为后人造福,也算是做出了一番功德无量事业来,将来上天定有报答。现今无须多言,日后必有验证。”
江吉、李通恒二人神情肃然,毕恭毕敬地点头唯喏称是。
张三丰又与二人交谈了有一个时辰,举目近看远眺了四周地形一番,思索了略为一会儿后,沉吟道:“我看这天成奇峡与崇安的武夷山一脉相承,山势奇特,突兀傲然,浑然天成,多有巧夺天工之景,加之这些日子你们二人日夜辛苦改造,周边的景观丰富了许多。将来定是个有趣的去处,可供百姓们游山玩水,文人们吟风弄月。但只可惜有山有景却无水,没有灵气,终是不如人意。”
江吉闻言,指着面前的一股小小水流道:“大师不用担心!我在此山边已寻到了一眼泉水,这些日子正在引水矣。”
张三丰道:“天成奇峡,无水怎称之为奇峡?经我勘察此地独缺水源,你眼下所引之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水沟而已。如果要形成山水之景,不仅要有充沛的水源,而且最好是要有一条形成落差的溪流才行。”
江吉想了想道:“倒是在前面大山深处藏有一条丰满的山溪,流水量很大,只是离这太远了些,如若能移到这天成奇峡中就好了。”
张三丰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可听说过愚公移山之事,偌大的一座山,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被挖平了。”
江吉道:“恩公所教诲的极是,江吉与张通恒从今后就在此挖掘不止,直到把那山溪水引至到天成奇峡便是。”
李通恒也点头赞同道:“张大师请放心,哪怕十年、二十年,我们也要在此引来溪水,但不知大师要想把这变成何等模样?”
张三丰称赞道:“难得你二人有如此雄心壮志,值得敬佩!夫地有三等:次等之地,一山一水,随地铺成,十里一见,百里再见,无处非有,无处不可求,即可得之;中等之地,亦系生成景象,然有变化于其间,八卦相荡,五行相推,一团真气,隐隐隆隆;上等之地却难得一见,它上应星象,下呈兴图,天地生成,卦行安定,全是天工,而人力不与焉。我到过紧邻的崇安县,其境内的武夷山有一段九曲水环绕其中,人称武夷山九曲,九固附近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九曲水贯穿而过,蜿蜒十五华里。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可谓是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如若这里也有这九曲之风景,那是最好不过的。”
看来张三丰对武夷山九曲情有独钟,而且了如指掌,他饶有兴趣地介绍道:“这九曲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一曲景色神通豁达;二曲幽深险峭;峡谷溪水折而向南后,形成一个湾环;三曲由卧龙潭,向北至古锥滩,四曲胜景甚多,隔溪对峙地两座巍巍巨岩,东为在大藏峰,西为西钓台。倒影碧波,飞翠流霞。巨岩、幽洞、深潭无数;五曲有林木葱郁的平林洲,洲上有隐屏峰、接笋峰,玉华峰等名峰;六曲景色为最胜,被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这天游峰巍然耸立,峰顶常有云雾弥漫,登峰顶,犹如天上游;经老鸦滩,至百花庄附近的獭控滩,是为七曲;有最高峰三仰峰,在峰顶可四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皆翘首向东,千山万壑尽皆匍匐脚下;八曲水天空阔,碧水中怪石争奇斗巧,从幛岩附近的浅滩至齐云峰下的星村镇,是为九曲;九曲尽头放眼四望,平畴沃野,豁然开朗。风景甚佳,依我看就将这天成奇峡改造成似武夷山九曲水如何?”
二人听了张三丰这一番如数家珍般的述说,当即被有如此的好景所入迷。李通恒从未去过武夷山,不知武夷九曲水为啥样?所以是一片茫无头绪;而江吉先前为小白龙之身,就喜在各处江河中游走,这武夷九曲河水清秀多姿,自是去过好多次。一听张三丰要把这里变成武夷九曲模样,当是举双手赞同,但觉得工程实在浩大,恐怕凭他们二人之力,一辈子也完不成,神情难免露出为难之色。
张三丰知道他的心事,微微笑了笑道:“凡是容易的事难有成就,你们可知晓那武夷九曲当时也不是天然浑成,而是唐尧时彭祖率领族人来到崇安居住,当时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民不聊生。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便带领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日夜不止,他俩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们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景山称为武夷山。”
江吉与李通恒听了异口同声道:“那我二人就学那武夷兄弟在此开山引水,也造出一个武夷九曲溪来。”
张三丰道:“不过当年武夷两兄弟有几百号的族人相助,费十数年功夫才挖出了武夷九曲溪。凭你二人之力恐是几辈子也完不成,但你们既有如此雄心壮志,我今日不如施展神通助你们一臂之力,早日建成这小九曲,造福于民也。”
江吉连忙道:“不可让恩公费这体力粗劳,再说这又非一时一日的事,恩公乃忙于大事之人,怎能在此久留?”
张三丰呵呵笑道:“哈哈!这你们勿虑,我自有办法便是。”说着抬脸仰望天空,观察略久后,言道:“看来今日下午将有一场大雷雨降临,正是移山倒水的好时机,到时看我如何助你们一臂之力。”
李通恒听了有些不信,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朗朗晴空,在心里怀疑道:这老先生说大话而已,移山倒水更是从未见过,非是容易。但江吉却是见过张三丰的神通广大,对此深信不疑。当下,江吉二人也就放下手中活儿,请张三丰回不远处的木屋中歇息。
下午时分,忽见天公果然变脸,适才还是晴空万里,一片阳光明媚,突然间便乌云翻滚,阴霾密布,从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雷声阵阵,继而刮起漫天的大风来,吹的小木屋的窗格“哗哗啦啦”直响。
张三丰见状不由大喜,当即来到木屋外,取出那把九天玄女宝剑迎风而立,仰望着天际边,口中喃喃念道:“恭请北斗星君、风部雷电、山神、水神、及邵武土地等诸神,今日张三丰欲在此地造武夷小九曲,造风景胜地赐福于邵武民众,功在千秋万代。恳求诸神列仙施展神通则个,显移山倒海之功,在下感激不尽!”言罢,张三丰伏地祈拜,神情极为恳切。
但听得半空中传来一个的瓮声瓮气却又震耳欲聋的声音道:“你今日依仗天书法力唤我等前来,不得不来听今于你。但你所欲行之事,有违天道自然,你身为道教中人,岂不知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你怎可轻易动此念想?”
张三丰道:“天神所言极是!道之所以受到爱戴,正是因为它们对万物不施为而顺其自然。然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今日三丰所为也乃遵循自然规律,减少有余,用之于不足。虽明知有违天道自然,但也有情可谅,实实是怜恤这一方百姓是也。”
天空云端中发声言道:“果不出太上老君所言,看来一切皆是定数之中!既然你决意如此,我等也无话可说,只好施展起神通来便是!”随着话音刚落,天空中便有一道明亮的电闪划破苍穹,雷鸣声四处响起,立时狂风大作,吹沙走石,遮天蔽日;那暴雨如骤,劈头盖脸而来。
江吉与李通恒乃凡人之身,感到四周天崩地裂般的震动,睁眼不得,立足难稳,连忙退到屋内,各找了一个角落抱头蹲下,躲避天之锋芒……
如此轰轰烈烈地大约有一个多时辰以后,只见天空中有一天神现身于云朵之上,乃天界五帝龙君是也。他厉声喝道:“下面张三丰可是听好了,你的心愿我等已替你完成,但你今日所行之事有违天道自然,山川河流乃人间经历千万年所形成,何处为山川,何处为河流?自是有其规律造化,怎可随意变动!今日惊天动地,移山倒流,虽是为此处百姓益福享用作想,但祸藏其中,有一利必有一弊,山川河流被强行挪动,受其大变,必将要自行修复调整,不日恐有地震出现,百姓难免遭灾受损,此乃你今日所为造成也。来前太上老君有话传与你,无为而不为,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不可凭主观意念发号施令,强制推行,违背规律。但念你是善念之举,功在当地,饶你大罪则个!但功难抵过,当要惩戒为是!故收回你的九天玄幻宝剑,还罚你凡间多呆一百年是也!”
张三丰闻言大惊,惶然不已,这才知道今日之事确有违自然之法,看来利弊共存,祸兮福所倚,有得便有失也。便伏地对五帝龙君奏道:“三丰怎不知天地生成,卦行安定,全是天工,而人力不与焉。只是我怜此地百姓地薄而为之,事已至此,三丰知错,甘愿受罚,当是心服口服也!”说着张三丰取下肩后的九天玄女宝剑,依依不舍地轻抚了抚剑身,双手奉送于五帝龙君,言道:“三丰愧不敢当太上老君所赠这把天器,当奉还于上界、接收罚戒为是。”
五帝龙君见之点了点头,接过九天玄女宝剑,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道:“交了好!交了好!凡尘利器越多,人间越陷于混乱,还是少些利器为好?望你好自为之,我等回天庭复命去也。”当下言毕,只见一阵云卷云舒,天空中一阵电闪雷鸣声,一群云朵向天际边飞去,乃是众天神回天庭复命去了。
不一会儿,天地之间雷息雨停,乌云四散,随即晴空如洗,四处的景物逐又清晰可见起来。江吉与李通恒二人听得外面没有了大动静,这才战战兢兢出得屋来,拿眼向四处望去,顿时都愣住了,只是大张着个嘴巴,说不出半句话来。心里又惊又喜,继而高兴得不由手舞足蹈起来。你道是为何?只见在这原本缺水的天成岩山峦中,竟出现了一条不大不小的山溪从前方而来,流水清澈,浪花四溅,一路欢快地向前汩汩奔去……
二人对张三丰的本事自是崇拜的不行,说从来没见过这等奇迹,真是开了眼界。张三丰却不多言语,神情严肃地带领江吉、张通恒沿溪流一路寻到了天成岩源头处,吩咐他二人砍下十几棵大碗口粗的毛竹,当即扎成一个偌大的竹排,尔后俱登上竹排顺流而下,一路察看溪流的整个流经的情形……
但见这条发源于天成奇峡西面,曲折迂回的小溪,全长约有15华里。溪水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溪水河床较为平整,水中清澈见底,有无数光滑的小鹅卵石见于溪底,水面宽窄不一,宽时为5至10米,最窄处仅二三米,仅容一张单竹筏擦壁而过。河谷呈“U”形,弯多水急,但急流浅滩与平静深潭交替,泛竹筏漂流其间,时急时缓,随波逐流而下,叫人心弦时张时弛,别有一番情趣。河谷两岸坡峭,有的绝壁对峙,有的岸坡植被繁茂,鸟语花香,完全处于原始自然的状态。溪两岸奇峰怪石高耸密集,如斧劈刀削,有的形如猴状、有的似龙形、有的又似有仙人品茶论道、有的似雄鸡啼晓;还有的地方似五虎朝狮、巨龟上岸、还有水帘洞、骆驼峰、宝塔峰等奇妙景观……
一路漂流下来,屈指算了算,竟不多不少也是九曲之势,直把江吉与李通恒二人看得目瞪口呆,称奇不已。江吉道:“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能相信有这般的移山倒海之神通!除却溪流比武夷山的九曲溪小巧了一些,两岸的景观造型不同外,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版的武夷九曲水也。”
李通恒也在赞叹不已,他乃细心之人,倒发现了一些欠缺之处,他对张三丰言道:“恩公本事了得,我今日真是不开眼界了!但是恕我直言,这山这水这些景物都好,只可惜少了许多大树,四处显得有些光秃秃的,如若恩公再显一次神通,再移些别处的大树来才好?”
张三丰沉着个脸言道:“老子曾教训曰,万物的生长,皆是顺应着自然规律而长,不可有什么主宰者加以命令和安排,一切要让它们处于自然的状态中。今日我已违背了自然之律,这种神通用一次已是极不容易,怎可随意多用。实话告诉你们,这山本不可移、水本不可移,这树更是不可移。”
二人见张三丰不知为何前后判若两人,而且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甚是不解,但又不敢张嘴多问。张三丰见二人一副茫无所知的神情,便缓了缓神色道:“你们不知这树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如若移动必大伤元气,难以成活,就是侥幸成活,至少得有三年功夫才得以恢复,故不能轻易去移动它。另者,今日我虽是助了你们二人一臂之力,但你二人功果未到,道缘尚浅,还须在此劳作奉力一些时日,故有意留下这许多光秃之处,让你二人填补完善,也算是替我今日违背天道自然之事,作些将功补过吧。”
江吉二人道:“原来如此!但不知恩公要我们填补到何种程度,方是满意?”
张三丰沉吟道:“满意不满意?我说了不算,须你们自己满意,将来的子孙后代满意才是!不过我可是提醒你们,少种松树与针叶树,多种阔叶树和名贵树。”
江吉与李通恒还要问个为什么?张三丰摆手言道:“你二人别再多问为什么?这个道理你们只要问问当地的老农们便知。”言罢,张三丰又道:“不久后朝廷要在武当山大建宫观,诸事繁多,我不能在此多作久留,就此告辞了。可以告诉你们二人,六百年后武当山必大盛,而此处天成奇峡与武当道教一脉相承,日后也当必盛,可造福邵武当地一方矣。希望你二人珍惜此来自不易的景地,要一如既往地辛劳,尽心尽力植树造林,为景地添枝加叶。待功成之日,我自会来看望你二位。”
江吉二人闻言依依不舍地道:“恩公怎地才来就走?莫若在此住上几日?”
张三丰道:“不必了!你二人善行善修,日后当有善果善终,江姓一族,当旺此地,李姓一族,仕途通达。我且留词一首,供你们二人参悟:
二子将稀古,抽身远市喧。澄心宜寡欲,养气戒多言。
闹市远千里,佳山住一番。从今寻本性,自此脱尘凡。
言罢,还未等二人反应过来,便移步飘然而去,瞬间不见了他的身影。江吉与张通恒望着张三丰身影突然消失,只是怔怔地呆在原地,心中若有所思。这时从前面又传来张三丰音色天然,嘹亮高亢的歌声:
无愧天,无愧地!天地之间行善事。前人有德多种树,
后人有福乘荫凉。留下一片良心地,送与子孙好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