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三十一章 朱元璋驾鹤西归 燕王朱兴师问罪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41:03 | 字数:8177

金丹一粒重一斤,世人知得永长生。

筑基扫尽尘间事,炼己只是养元神。

黄庭土釜先天汞,万虑皆空绝世情。

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也是空。

我今泄漏天机理,说与学道诸英雄。

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

扫尽灵台无一念,身闲清静运玄功。

--张三丰词《金丹歌》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春。应天府皇宫内,谨身殿。

大明天子朱元璋闭目半躺在谨身殿的御榻上,一条上面绣有飞龙图案,厚厚的绸缎黄被褥盖到了他脖子以下的全身,显得有些雍肿而又空荡荡地。几名贴身的太监和小黄门在不远处的四周垂手而立,丝毫都不敢挪动一下脚步,生恐弄出声响惊忧了正在熟睡中的皇上。

谨身殿外此时却是一片春光明媚,阳光毫无忌讳地从宫殿的屋檐下、从大殿四处的窗格缝中、十分调皮地溜了进来,有一缕照在了朱元璋日见苍老的脸上,岁月无情,时光如剑,此时的大明开国皇帝已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了,当年叱咤风云、英气勃勃的模样早已不见了踪影。此时他实际上并没有睡着,而是在漫无边际地回忆过去的岁月,一会儿是在濠州的日子、一会儿是在凤阳老家,眼前走马灯似地不断闪现着马皇后、张三丰、太子朱标等等许多人的面孔和往事,但想的最多的恐怕是刘伯温“猜烧饼”的往事,以及朱允炆那副仁厚的样子,眼下最让他不放心的就是他这个将来要接替他大明皇位的长孙,当然也包括他创建的大明江山。

每每想起这些事情,让朱元璋根本就无法定得下神来。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乃是明朝皇太子,朱元璋亲自钦定的接班人。可惜的是贵为皇太子的朱标,尽管他生活在尊贵的优裕之中,他一出生就具备了继承其父皇位的资格,并被朱元璋寄于极大厚望。然而,往往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虽然望子愈切,责之愈严,朱标从小就被朱元璋严厉管教,尤是被立为太子后,身边围着众多的名儒和正人君子对他轮番训导和规劝,一言一行皆被严格要求按礼法从事,直至长大后还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父子的阴影之下,朱标在漫长而无奈的等待和不安中生活,无一点常人之性情和天伦之乐,感到十分地压抑,在多重因素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朱标终于在尚未来得及登上他孜孜以盼,且理应属于他的皇帝宝座之前,就撤手人间过早地先于父亲而去。

朱元璋自是悲恸不已,没料想花了大量心血培养的未来储君,才37岁的壮年就突然去世,让他极为伤感痛心,实在是失望之极。四个月后,爱屋及乌的朱元璋终下决心,确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让他将来继承大统。前面书中提到过,这朱充纹乃天上文曲星下凡,从小聪明机智,酷爱阅书作文,凡他看过的书本几乎能过目不忘,而且他心地宽厚大度,在他年纪尚小之时,隐隐之间已经透出一股帝王的气概。然而可惜的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个性善良懦弱,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一种作为皇帝在政治上必须具备的坚决果断和心狠手辣。这就叫做有天子气质却无帝王手段。朱元璋也看到了孙子的这一致命的弱点。所以,事先弹精竭虑地为朱允炆尽可能地安排好一切。

真人张三丰曾对朱元璋曰:“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是古今。”说的是自从太极分了两仪,两仪分了四象五行。为生化之胎,在天有了阴阳,在人有了善恶,在世有了治乱,在物有了胎卵湿化。原本混沌的世界,人们是蠢蠢痴痴,和鱼鸟草虫一般,无忧无愁,不知不知,随生而化,何等快乐。到了尧舜禹汤,渐开了文明,有了文字礼乐,反生出许多是非和人心机巧来。因此有了夏桀、商纣无道之君,生出刀兵征伐与残杀。“空留历数变人心。”山还是那山,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月亮,山川日月至今不改,只有这人心改变了,一日坏似一日,世事一朝不及一朝。那圣贤古道,淳厚风俗,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为了利欲贪毒不尽,争个你死我活。

就似眼下的大明朝,自从皇太子朱标死后,围绕着将来谁是储君的明争暗斗始终就非常激烈,宫中诸王谁都在虎视眈眈,欲谋此位。原先,朱元璋原本也曾有想过在儿子们当中选一个当太子,在他的24个儿子中,尤是喜欢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明机警,智勇双全。朱棣不仅身材魁梧、相貌奇伟,有君临天下之威仪,而且胆略过人,刚强不屈、为人深沉,铁骨铮铮,酷似自己的性格作风。朱元璋本想立他为太子。但朱棣由于是庶出,于礼不合,且其上还有第二子和第三子,若是立了他,如何向二子、三子交代呢?当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想立燕王为储君的意思时,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便立即表示反对,他们指出:“立燕王,那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朱允炆仁厚大度,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大臣们的话不无道理,这让朱元璋犹豫不决了许久。最后,一者出于对太子朱标的感情,二者朱元璋一向信守儒家的伦理道德传统,坚持立嫡长的原则,于是他还是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大明帝位的继承人。

然而这个决定同样还是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首先表示最大不满的是一直在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他本以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最佳人选,理所当然,非他莫属。当知道了父亲的这个决定后,不由得大失所望,仰天长叹,哀怨满腹,却又无可奈何。但也从此埋下了日后谋反的祸根。

这一年,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刚年满十岁。朱元璋尽一切可能为朱允炆登基做好准备。有一次在四下里无人时,朱元璋对孙子言道:“现今我己尽可能为你安排好一切,朝中有忠心耿耿的老臣辅佐你,边关上有你的叔叔们在镇守把关,内廷无忧,外犯无虑,将来你尽可放心在朝中作一个太平天子就行。如若边关有事,叔叔他们会尽力帮你应付。但朝中之事你却要用心勤政才是。”说着朱元璋言犹未尽,指着地上一根长满了芒刺的木棒说道:“你给我把它拾起来。”

朱允炆有些犹豫道:“皇爷爷!这木棒浑身都是刺,孙儿拾不起来,若拾起它岂不是满手刺出血来。”

朱元璋开心地大笑道:“你知木棒浑身是刺不好拾就好,我现在所做的许多事就是把朝廷中的毒刺与你除去,将来你才能顺利登上帝位,才可高枕无忧啊。”

朱允炆年纪虽小,但心里知道皇爷爷为他将来登基当皇帝,真是苦心处虑,尽可能打好了一切基础,自然是心存感激。但他却又低着头沉默了许久不说话。朱元璋见孙子默不吭声,便问道:“难道你还有什么顾虑么?”

小小年纪的朱允炆抬起头,突然发话道:“如若叔叔们对我存有异心,祸起萧墙于朝廷之中,又有谁来帮我对付呢?而我又该如何处置呢?”

孙子朱允炆的这一句话,大大出乎于朱元璋的意料之外,他当时听了也不由为之一怔,竟至沉默了许久后,才反问道:“那你说如果发生了这种事要怎么办?”

朱允炆望着朱元璋,想了想应道:“那我也只能用仁德去感动他们,毕竟他们是我的长辈,孙儿我不愿意看到血肉之间有兵戈相向的事发生。”

朱元璋听了此言,略为点了点头,但又不无担心地道:“若能如此最好!但如若不起作用又如何?你就没有其它办法去阻止这种事发生么?”

朱允纹抬起头看着朱元璋,轻叹了口气道:“我的皇爷爷!纵观前朝历代之中,发生这种事是难免的,要发生时就会发生。至于说办法么?怎地会没有,比如说未雨绸缪,早防范于未然,削夺他们的封地和军队,如若确有必要,还可师出有名,举兵征伐也。但这毕竟是无奈之举啊。”

朱元璋倒没料到孙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知识和智慧,所言所思让人佩服不止。但他听了后心事又起,只是默然地点了点头又摇摇头,长叹了一声,什么话也都没再说。不知朱元璋今日被孙子这么一说,心中是何想法?是否已经预见到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子孙之间因为皇位争夺,必将有一场血腥的厮杀?但至少今天在和孙子的谈话中,他隐隐约约地产生了这个不祥之兆,故有些积虑在心头,挥之不去,那刘伯温当年的预测又重新涌现在眼前,纠结不已,始终缭绕在朱元璋的心底之间。

就在这日深夜,满怀心事的朱元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正唉声叹气中,忽见张三丰飘落在床前,悠然前来见驾。朱元璋见之又惊又喜,一把拉着张三丰的手道:“师父从何而来,你真是让我寻找得好苦耶!”

可张三丰却是神情奇怪,既来看望他,却默立在龙榻前许久也不作答。朱元璋想了想,心中顿明白了原因,长叹了一声后,对他不无内疚地道:“我知恩师在怨恨我当初不听劝阻,行事不公,滥杀有功之臣。但还望恩师理解则个,为天下江山牢固计,难免要心狠手辣。这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今想想也确实杀气太重,太滥,难免有些冤狱其中,这些日子以来我常后悔内疚也。还恳请恩师原谅我朱重八则个!”

张三丰闻言摇了摇头,口气甚是不客气地道:“什么为天下江山虑?说到底是为你朱家江山所虑!”看朱元璋低头无语,这才叹了口气道:“咳!事情都已过去了,此时多说也无益。说心里话今天我非是仅为你而来,而是你孙子朱允炆乃上界文曲星下凡,只是他宅心仁厚,为人太过宽厚,故奉太上老君之命特前来关照于他。你百年之后,朱允炆即帝位为建文皇帝是也。但不久后便有廷变之乱,恐要危及他性命也。”

朱元璋闻言不由大惊失色道:“果真是如我所担心那样,有夺位之事要发生,那还求师父出手保他江山则个,千万要救他性命才是!”

张三丰叹道:“唉!龙位易主,天数已定,非人力所能逆转。但建文帝性命之忧,三丰当尽力化解。但此事非同小可,千万不可走漏风声,你且附耳过来。”说着张三丰在朱元璋耳边悄悄说了一番话后,便如来时那样飘然不见踪影。

那朱元璋吓得心惊肉跳,大汗淋漓,手脚冰凉,尔后一直唉声叹气不止。至于张三丰在朱元璋耳边说了什么话?让他如此惊悚,惶恐不安,一夜睁眼到金鸡鸣啼。在此暂且不表,后来书中自有交代。

公元1398年的五月初夏。南京,勤政殿。

这一天的天气显得十分异常,只见南京城中的许多古树上有大群的乌鸦在盘旋低飞,“哇哇”地恬噪个不停,天空中乌云压顶,空气极为地沉闷,一声声闷雷在皇宫的勤政殿附近响个不住,眼看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明太祖朱元璋勉强坐在勤政殿的龙椅上,整个身体都是歪曲着缩成一团,大臣们在说着什么都听不清楚。他近来时不时感到身衰体竭,凡事力不从心,盖因岁月不饶人之外,乃操虑太甚所致。道曰:人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其性情善恶、富贵贫贱、寿天穷通,皆赋于未形之先,求之勿得,却之不能,一毫也与命拗扭不得。至于疾病痛苦,若能自己警省,樽节保养,这便是却病的良方。无奈世人七情六欲放纵无节,还有思虑过度、气不周畅,招至心结郁闷,皆是病侵入体之缘故,那怕是真龙天子也难幸免。就在朱元璋与张三丰分手的一个月后的这天,即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身心交瘁的朱元璋勉强和大臣们在殿中议事后,挥手退朝回到后宫,即觉得人有些疲倦不堪,便躺在床上想稍微休息一会儿,可谁知这一躺下,从此便再也没有醒过来,一朝开国皇帝就此魂飞魄散,驾鹤西归,终年七十一岁。

朱元璋在临死前已事先留下遗诏,告曰:

朕应受天命,在位三十一年,国家忧患时存于心,勤于政事不敢懈怠。皇太孙允炆仁厚明达,颇得民心,应继承大明皇位。朝廷内外文武百官俱要同心同德辅佐为是!望尔等莫负朕意!

同时朱元璋已经预感到他归天后,子孙们将有一场权力争斗,因此在事先的遗诏中又下了另一道先旨道:“命令各路诸侯与皇子们都不准擅离封地,更不准回京都奔丧吊唁”。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统,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明王朝的宝座,下旨封年号为建文,称为建文皇帝。受文武百官朝拜,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翌日早朝,建文帝朱允炆便开始施政,实行新朝的一系列纲领政策。

在洪武年间,虽然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精心整治,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也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由于朱元璋生性严酷,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使得大臣们人人自危,知识分子更是充满恐惧。建文帝自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取得了成功。后来被史称为“建文新政”。他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他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正因如此,文臣们都对建文帝充满了好感。

此外,建文帝还力图改变明太祖朱元璋用刑过猛的作风,曾多次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使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不过让建文皇帝始终感到面临最严峻、最伤脑筋、最棘手的还是宗藩问题。

当初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安定,先后分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其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由于各地藩王的权势很重,都拥有自己的军队。朱允炆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宗藩实为国家的隐忧。面对各地藩王们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建文皇帝忧心忡忡。他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们,对他这个侄儿并不买账,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新朝政权,虽然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但他们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

建文皇帝朱允炆眼前始终闪现着这一幕令他刻骨铭心的情形,前不久会见燕王朱棣时,这位叔叔竟以手拍了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侄儿乃有今日,可喜可贺!”那种看似贺喜,实为大不屑、大不敬的口气让他难以忍受,同时也让他后背直冒出一阵阵寒意。

不几日的一天上午,张三丰从武当山来至南京城,扮成一矮个儿的老翁,就如同那土地公公的模样形状,出现在皇宫东侧的户部门前闲步,侍卫见有闲人便数番前来驱赶,却怎么也赶不走,刚在东边赶走了他,瞬间在西边又见到了他。侍卫们正自恼火与奇怪间,却见他在户部大门右扉挥笔题对联一副云:

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

波平风又起,海上问三三。

侍卫们见了此况和此无头对联皆惊愕不解,更不敢擦拭去字迹,连忙抄下此联,并同所见报知朝廷。朝中百官们莫得其解,感到甚为蹊跷作怪,及至有几位到现场观察细研后,仍是茫然不解。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对联末了的“三”字写于双扉交关处,众人皆不解是何意?只有户部侍郎卓敬见之心中明白,禀奏建文帝道:“启奏圣上!依微臣大胆破解,这‘三’字写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仙翁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朱允炆听了心惊且半信半疑,但联想起朱棣那日对他大屑不敬的情景,觉得卓敬的分析不无道理,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思虑再三,终下决心要采取主动出击。秘召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后,将削藩之策提前付诸实际行动,考虑到这项行动的艰巨和忌讳,便先易后难,首先准备对周王下手,依次废湘王、齐王、代王等,最后目标则是直指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二十几位藩王中最强最有实力的一个,当年他在北平就藩,在众多忠臣猛将的辅佐下,迅速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诸侯,且是众藩王中军功最大、战绩最多、最有谋略的一个,不得不令众皇子对他刮目相看。早在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之时,朱棣感到大失所望,便心存反意。朱允炆当上皇帝后,朱棣一时无任何正当理由反对新帝,只好是表面上拥护建文帝而已。

毫无疑问,精明强干的燕王对建文帝的削藩意图是心知肚明,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燕王朱棣没有坐以待毙,暗暗加快了反行动计划,他私下里抓紧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並培养了一批敢死之士,挑选民间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收买江湖异人术士,以及武林高手为燕王府所用,蓄势待发,以待有朝一日时机来临,便夺取天下。但这些行动都进行得十分隐秘,为了不使在王宫里打造兵器的声音传到外面,颇有心计的朱棣在王宫后苑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围墙,围墙下埋着上百只缸瓮,以防止声音传到外面;同时养了许多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不久,建文帝从锦衣卫的秘报中得知了燕王的欲反行迹,愈发感到自己並非是乱猜忌朱棣谋反之心,看来必须加快采取制裁行动。而朱棣也侦探到了侄儿的的举动,但由于自己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反朝的方方面面,于是朱棣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去南京向朱允炆请示北方诸事,借以缓和气氛,争取时间。

他在建文帝面前以示弱听命,甚至装疯卖傻来迷惑建文皇帝。朱棣的装傻充愣,到底迷惑住了建文帝。因考虑到当时北方与邻国的紧张局势,建文帝放缓了对燕王朱棣的削藩行动。这让朱棣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终于酿成了后患。

南京面见建文皇帝示弱后不久,燕王朱棣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在燕京城郊举兵起事,但出师的名目是清君侧,矛头指向齐泰,黄子澄等朝中几位大臣,罪名是扰乱圣听,破坏朝纲。

这盖因于当时南京中央政权兵力强盛,加之恐天下所指,朱棣一时不敢明目张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建文皇帝。他以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朝祖训》中所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举兵起事的理由,发起“靖难之役”,亲率十万大兵由燕京向京都浩浩荡荡进军。

燕王朱棣的军队平日训练有素,加之常年在边关与鞑虏交兵打仗,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勇猛善战,攻无不克。起兵后以旋风般的速度一路上攻城夺地,势无阻挡,不到一个月内便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八月中旬,又突袭南京朝廷前来的问罪之师,一举大败朱允炆朝廷的主力部队。虽然其中也有几战因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过,但燕王朱棣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严令部队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逐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仅仅通过短短时间的整训,战斗力便大增,反使燕军更加戒骄善战。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2月,朱棣的燕军主力进入山东境内,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中旬进抵宿州,与朝廷前来讨伐的南京军队大战于齐眉山。相持于淝河有一段时间后,朱棣亲率大军打破僵局,渡过淮水,继而攻下扬州、高邮、通州、泰州等地。

次年元月初,燕王军队自瓜州渡江,很快就进抵金川门,朱棣大军兵临京都城下。建文帝知道难以相抗燕军,破城后百姓定要遭殃,血流成河,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燕王朱棣坚决拒绝。

此时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是个遇弱则强、遇强则弱、色厉内荏的家伙,军事上全无一点谋划才能,若考他本身武艺,还够不上三等卫兵之列,他全靠祖上当官而沾光,素不知兵的纨绔子弟荫袭了个侯爵,整日里只知道饮酒食肉,广置姬妾优童,日夜淫乐,享尽荣华富贵。平时在朝中能说会道,刚愎自用,在众人面前好似极有本事之人,真正有事来时就巧于躲避,露出了酒囊饭袋的真面目。这种人又岂能胜任将帅之任?说来也怪建文皇帝不会用人,平日总被那些庸官所迷惑,误任他领兵伐燕大权。当下李景隆见燕王势大来攻,难以抵抗,贪生怕死的他未作抵抗便开门迎降,燕军得以轻易进入南京城。

雄才大略、彼有心计的朱棣占领南京后,立即发告示四处出榜安民,严令军队不许骚扰百姓,不许胡作非为,慌乱的京城不久很快地恢复了正常秩序。朱棣留下部分军队守城维护安定,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撤出京都,回到龙潭安营扎寨。原建文帝朝中的文武百官知大势已去,以兵部尚书卢瑺为首的一帮势利官员,卖主求荣,也先后赶到龙潭,他们一个个下跪叩头礼拜,再三请求燕王朱棣当大任,登基即位皇帝大统。

朱棣心中窃喜,众人的请求正中他下怀,但他却作出为难的神情道:“本王起兵发难,乃不得以兴军解祸,为的是清除奸臣,安定朝廷社稷。不想少主与一些大臣不察我之忠心,以至自绝于天,不幸失身于大火之中,实是令人痛心疾首。只是现在洪业需待继承,国不可一日无君,理应选才德兼备的亲王承当。而我燕王才能浅陋,难负兴国之重任。”

卢瑺心中有数,知朱棣是在假意虚辞,便代表大臣们顿首道:“建文遇难,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燕王殿下乃太祖皇帝亲嫡,且德冠群伦,功在社稷,理应正天子之位,使太祖创立的万世伟业,永有所托,社稷有望。”

朱棣听了只是摇头长叹,众大臣们再三劝进,朱棣仍故作姿态只是不允。众人只好回去。次日,南京诸将又以李景隆为首,来到龙潭劝进,朱棣仍不允。第三日诸亲王十余人相约来到龙潭,皆纷纷劝言道:“咱们弟兄26人,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哥朱棢都以先后下世了,根据大明朝择长不择幼的律法,只有你这位四哥,便是最年长的长兄,即大位乃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事,你若不当大位,哪个弟弟们敢僣位呢?”

这一切皆在燕王朱棣的掌控中,直到这时他知时机成熟,才假惺惺地作无可奈何状,含泪点头答应即位明朝皇帝大统。在诸位亲王们和群臣的拥戴下。燕王朱棣如愿登上了大明皇帝龙座,是为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由此,“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以燕王朱棣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