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绿野寻仙踪 邵武张三丰(后记)

作者:马星辉 | 发布时间:2018-03-20 10:43:06 | 字数:6120

关于一代宗师张三丰这个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出生地,许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权威的说法。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以及在民间故事的传说中,张三丰都是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全国目前有关张三丰的出生地有二十几种说法,有说是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辽阳人、辽东人、邵武人、闽县人、羊城人、天目人、平阳人、黄平人、金陵人等等,但却均无法找到其传承宗谱,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只是在志书上有简单的三两句,更没有其一生系统的事迹和记载。

有关他的生平记载,最早见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编纂的《敇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记第五”,该志书称: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叵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楱,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庵,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指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一新,玄风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盛于今日者。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从这则小传中可以看出,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崇奉之帝,以道为尊,且精于内丹、避谷及预测之术。他在武当山修宫观,避道场,授门徒,广施教化,明代诸帝屡召而不获,可谓深得道隐之风。作者任自垣是镇江府丹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他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后升为武当山玉虚宫提点。宣德三年(1428年)擢为太常寺寺丞,故由他所撰的《张三丰传》,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者研究张三丰所依据的主要文献是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这部书初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次刊于同治、光绪年间,由阆中朱道生重辑、四川学政张之洞捐资翻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刊收入四川成都二仙庵《道藏辑要》;民国八年、十五年又相继由上海江左书林与中原书局以石印本出版。此后江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亦有影印本行世。但是由于此书在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历经三次刊刻、两次石印,其内容屡有增删,错论互见,造成了后来的以误传误。

公元2009年夏天,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及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先后相继报道:“武当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乃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人。他生于南宋景定甲子五年(公元1264年)。”这个消息震惊了中外。央视国际频道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发布这个新闻消息,绝不是轻率的举动,自然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才向世人宣告这个结论。

邵武为闽西郡,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自古就以山势著名,峥嵘崚峤,如鹤冲天,而水则秀美、山环水绕,虎踞龙盘、人杰地灵。历朝历代,屡出名人,有抗金名相李纲、著名诗论家严羽、民族英雄杜杲、以及黄峭、上官凝、袁崇焕等铁面人物,如今张三丰又添一笔浓墨重彩。

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也始终没有仅仅停留在三年前张家族谱上,央视节目播出后,又经过三年多艰的苦细致地查证,如今越来越多的史料和遗迹的发现,终于形成了张三丰是福建邵武人的证据链。

在明朝后期,张三丰曾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当时邵武府所辖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县所祀奉,后扩大到闽北及江西省的黎川、资溪等地祀奉。从元代到清代,在邵武等地常有自称为张三丰的道人,为民除灾去害,历经了多个朝代。因此在2012年九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记者们再一次走访了福建邵武,并播出了太极张三丰在和平镇的故事。

根据和平镇坎下村张家族谱记载:张三丰乃汉朝张良后代,祖先有九龄公、九顺公,九顺公为江南太守,九龄公为广东曲江知县,张三丰乃九龄公一支脉,隋未唐兴之时,群冦崛起,曲江一带失守,九龄公携家眷十三口,家将四名、家兵百余,盟结为骨肉兄弟,避居闽邵五台山(即现在的道峰山)。后干戈平定,迁居山下许坑。唐贞观丁卯年,王巢叛军路札和平四十里,百姓惊恐,焚叩张家祖先二公保佑,授梦于孝公带兵出征,未几凯旋归来,此赖二公之灵。于是邵南一带百姓在道峰山张家祖坟造庙宇塑二公神像,享万年之香火,受百姓供奉,并被朝廷敇封。后来八二公见坑池山清水秀,便带着自己这一支脉由大常迁至坑池开基创业。所以八二公为张三丰的祖先。至清光绪八年已有数百年之历史。(此谱乃清朝光绪年间所修,现为民国已巳年重修。更早的族谱于元末明初累遭兵乱及虫蚀,有所残缺。)

张三丰生于南宋未(公元1264年),主要经历在元、明两代近三百年。明朝历代皇帝均崇信道教,尤其是永乐皇帝朱棣。他因曾受张三丰的劝导,当个仁德有为的皇帝,有了永乐之治。出于感恩和统治的需要,于永乐十年(1412)命大臣率三十万军民夫匠,不惜代价,前后以十三年功夫,在武当山营建了九宫九观等三十二处宏伟的宫观庙宇。而且专门为张三丰营建了一座很有气势的宫殿,赐额为“遇真宫”。

永乐皇帝命令手下大臣从全国名山大川选高道四百名,分派到武当山各宫观办道。武当道教当时就有庙房两万余间,有道众、军队一万余人,由皇家直接遣臣管理,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从未有过的事,而这一切从史料中不难看出,都因为与一代宗师张三丰有关。

有关张三丰是邵武人的说法,无论是资料、遗迹和史证来看,目前在全国可算是列在可信度首位。首先是在志书记载方面:

一是明朝嘉靖看间编的《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志》,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共有八处之多。《邵武府志》的旧志中认为:“张三丰生于南宋、封于元,仕于明”;而新志上则认为:“张三丰生于唐,仕于宋,显迹于历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县志》仙释卷上有:“张三丰,又名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即八仙之一吕洞宾)”。

在福建省省志《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一样有记述:“宋时,张三丰遇到吕洞宾点化,张三丰母亲去世,殡于邵武坎头北胜寺”等事的记载。

在《邵武县志》的31页中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114页中有“神仙桥,在旧墟街尾(现和平村),俗传张三丰飞升处”。128页中有“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240页中有“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北”。以及“翠云庵,张子冲建。同时有题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的记载。

二是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张家族谱》,邵武市金坑乡大常村《张家族谱》,有张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赐等记载。

在和平的《张家族谱》中,明确地记载着:“张子冲为邵武坎下村坑池里人。”族谱中还记载:“在元朝的至正二十五年,被朝廷赐封为道仙,并修建宗教家庙,祀张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间之前,家族是不能随便修祠堂的,因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赐,才可以修建,乱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家庙就更不敢修。)坎下村张氏家庙现在还完好的保留下来。在张家的祖训中,还有“务本、克勤”这段祖训,据张家后代说这就是专门针对张三丰所讲。因为张三丰年轻时,不是走耕读为本,不走仕途之路,一心向往成仙。故张家族人羞于宣扬张三丰这个人,认为并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甚至张家有些族人不认可张三丰是他们的祖先。

在遗迹方面:其一,张三丰修炼所在的翠云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着元朝至正年间的石柱柱础、石雕等。相传就是张子冲被赐为三丰神仙后,由官府对翠云庵进行了重修,在天井处还有元代石雕、石水缸、石槽等。

其二,在和平镇朝石村通往翠云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碑,(乃明朝年间所刻)记载张子冲等人在山上修炼和念佛的有关经过。张子冲作为一名道士,也参加念佛,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与他提倡的三教同源理念相符。

其三,在和平的留仙峰上闭关室中,有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碑文中有记载张三丰真人在留仙峰闭关修炼的文字,这块石碑在1987年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间石屋中央,垒上石台,在石台上塑了观音像,古碑一半被埋入土中,以避免被人偷盗。

其四,当年张三丰把井水变成酒的水池,至今还保存完好。张三丰出生的房子,经过几经修建,目前也保存比较完好。

其五,在张厝乡洋半天村还有三丰观(也叫灵济宫),有元朝至正年间在一块石头刻上“御印”,传说是朝廷给张三丰的印。

其六,清朝乾隆年间,邵武分县和平分县(今和平镇)姓韦的县丞,在和平镇神仙桥头重修了张三丰母亲的墓,(本世纪七十年代才因为建房而毁,三十多年前,不少和平人都看见过此墓)。明朝年间和平镇原有道教的庵、观多达二十几处,这与张三丰在本地大力弘扬道教有关。

其七,在邵南一带,几十年来有许多关于张三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老幼皆知,并非现在才有此传说流行,绝不是空穴来风,随意杜撰而来。

前面提到过有关张三丰的出生地,以往可能说的最多的是现今的辽宁彰武。这是究竟什么原因呢?根据史料记载分析:张三丰的祖父张裕贤,人称为裕贤公。不安于现状,总想为国出力,挣得一份荣光耀祖之事。他年轻时曾拜过一位杨姓江西星象大师为师,精通星算卜卦。南宋时,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逐携本支眷属,徒迁辽阳懿州(即现今的辽宁彰武)。但到老却郁郁未得志,最终客死于辽阳。其第三个儿子张绍定看在异乡难以出人头地,且南方人经受不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故在南宋未期又回到了老家邵武禾坪坎下村。

第二种推断是,在南渡未时,因为辽东当时为抗元前线,张三丰立志反元,前往辽宁的可能性极大。故对于这种情况,v`FY+1在清朝李西月先生所著《张三丰全集》中有多处提到过,所以在书中有“张三丰乃闽人”这一说法。

另一点从衣着打扮上也能看出些端倪来,现今在武当山供奉的张三丰塑像,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其身着蓑衣,头戴斗笠。这个细节也说明,张三丰肯定是长江以南的人,而绝非东北人,故在武当山特区主办的杂志《大武当》2012年第九期,也把福建邵武作为张三丰出生地的重要一说。

《滇黔纪游》中记载:“三丰,闽人。洪武年间以军籍戌平越郡,蓬头赤脚丐于市,人呼为邋遢翁。”

《淮海杂记》中记载:“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即今辽宁彰武)。”

《张三丰全集合校》一书云:“先世汉时留侯张子房,世居沛国丰邑。九世孙道陵天师,寓江西信州龙虎山,遂以道传其家焉。裔孙裕贤,宋时人也。南渡末,自迁辽东。”综合以上几点,由此可见张三丰乃由南方之地的福建邵武迁往辽宁的可能性极大。

v`FY+1在张氏族谱里看到,张三丰名“子冲”,可是在先期查阅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除却《邵武县志》有记载张子冲号“三丰”外,其它史料均没有看到张三丰有叫“子冲”这个名。这让我们有所存疑,担心此张三丰非彼张三丰。后来在遍寻浩瀚的书海之中,终于发现在清朝吕熊老先生所著的《女仙外史》中,曾记载有这么一个细节,朝廷大臣胡莹,受永乐帝之命遍访建文帝后回来禀报:“虽访不着建文帝,却访得个异人,姓张,乃龙虎山张道陵天师第二十七代嫡孙,名子冲,号涵虚羽士。疑便是张三丰。”

此一段叙说证明:张三丰确有过“子冲”这个名。此书虽是文学作品,但绝非是信手拈来。后来又在明朝陈让主编府志的《寺观卷》则明确地记载:“张子冲,号三丰,邵武四十二都坎下人。”由此印证了张子冲即张三丰是也。

张三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式人物,武当山的道教祖师爷,关键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像他的《无根树》、《大道论》等作品皆充满了国学精髓,其中尤以《无根树》最受世人推崇与喜欢。正如张三丰自己所言:“道法流传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飞腾罕见穿云凤,陷溺多成落井蛙。难与辨,乱纷哗,都将赤土作丹砂。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久长。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岁月,石火电光,亦如树之无根也。张三丰仙翁二十四首以《无根树》为名,意在警醒世人,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耳。

他主张三教合一;提倡内丹修炼,积善累德。张三丰认为,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他说:“儒也者行道即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的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故而,他的内家拳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于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十段锦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注重行圆取象,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据此以追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增智开慧的境界。如今那和平镇武阳峰一带那神奇的碎铜茶,为何能碎铜,能去污排毒养颜?相传就是因为张三丰长期在那里炼太极,所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磁场而影响所至。

在邵武和平镇留仙峰山顶的石岩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间仅约三平方米的石屋,它就是张三丰闭关修炼的地方。内有一块明代的石碑,记载了张三丰真人当时炼功的情景。由此可见张三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隐在老家的深山之中。这与张三丰的行为相符合,在民国重新修订的《三丰全书》中说:“三丰先生因朝廷屡诏而假遁四处以深藏,大明以来,太祖诏之而不得,成祖求之而不能。”

从古称真人者,必须外达真气、内函真心、入有真操、出有真守,实之而得夫真道。弃世而不恋世,避人而不见人,不为势利所羁勒,不以黄白欺世主。遍查邵武历史道教中人,也只有张三丰具备这样的条件。故留仙峰石碑中所刻张真人自是张三丰的事也。

著名作家张建光先生在《邵武福地》一篇文中说道:“其实说来,张三丰这个名人是何方人氏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他惠普世人的遗产,这就足矣!”前不久,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正一派授箓道士谢荣增住持专程到邵武调研张三丰遗迹时,欣喜地言道:“发现张三丰出生地意义重大,功德无量也。”笔者于去年夏天,特意为《张三丰传奇》一书,拜访武当山道教中人,武当派传人王福利大师征求意见,他知之后言道:“张三丰不仅是邵武人,也不仅是武当山的祖师爷,而是全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流失,一些真相自然难以十全十美示于世人。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文史工作者们的挖掘和努力,有关一代宗师张三丰的众多传说与故事会逐渐还原于历史的真貌。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第一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