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根树,花正无,无影无形难画图。
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
运起周天三昧火,煅炼真空返太无。
谒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张三丰词《无根树》
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京都临安(今杭州)。
初春的一个清晨,随着金鸡三啼鸣后,一轮红日于东海之中冉冉升起,江南大地万里无云,一片碧空如洗。京城临安街头的早市集上,早已是人头攒动,来来往往、四处的叫卖声、吆喝声彼起此伏,十分地热闹。
“快看!快看!飞龙在天也……”就在这时,不知是谁第一个指着天空突发出震耳的惊呼声,人们闻声纷纷随着他的手指方向仰望而去,立时也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道是为何?原来是天上有一道横跨南北的巨大彩虹突兀呈现在茫茫不尽的苍穹之中,而且这条彩虹如同一条巨龙形状,南显龙首,北呈龙尾。
说来这彩虹原本平常,大多出现在傍晚或雨后之时,平时众人並没少见,算不上什么稀罕事。但今日这彩虹却不在雨后,也不在傍晚,而且更不同凡见的是这条彩虹有多长?根本无法测量,它在天空中划了个极为罕见的大弧圈,延伸到宇宙之两极,横跨苍穹,巨大到中原之地东、西、南、北,乃至天涯海角无处不见!凡心地善良的正直之人还可听到天空中传来隐隐约约的天籁之音……
世人真是千百年也未见过这等人间奇景。于是人人奔走相告,万人空巷,开门推户,倚窗登楼,争相仰望上苍显奇呈瑞,足足大约有半个时辰之后,那形如飞龙的彩虹在瞬刻间又变化为一只巨大的五彩凤凰,挥动着翅膀向九天之上腾空而去。众人们看到这个奇瑞,个个情绪激动,欢跳雀跃,皆兴奋惊讶不止。
有词叹曰:“人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芸芸众生,凡胎尘俗们当然也更不知道,今天正是天上众仙的“朝元之期”,乃人间千年不遇的一个轮回,故而才有此祥瑞出现。此时,在平日安详清静的天宫显得热闹非凡,日升朗朗,彩云缭绕,瑞气弥漫。
看官诸君或许有所不知,上古以来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天皇即玉皇大帝,兼管人的性,人要是动性违天道,天就要降灾;地皇是阎王爷,管人的命,人要是坏了良心,违背了人伦常道,地皇就要降病;人皇是人间天子,管人的身,人要是犯罪,国法就处罚。)何谓为“朝元之期”?这就有如凡间的皇宫朝廷一样的规矩,全国东西南北十三省的官员皆要每三年一次进京朝见皇帝。这三十三天的各路神仙,并天下名山福地,如终南山、蓬莱山、泰山等地仙们也要三年一期来朝见玉皇大帝,这就叫做“朝元之期”。故每三年有这一次彩虹出现,而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天上三年,地上当是千年一遇的奇观了。
看官或要取笑在下:“说书的胡说八道!谁人见过神仙?又何以证明有天宫存在?”别急!且听在下细细道来:大道虚空,变幻莫测,博大无边,无所不能。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曰: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天界通明殿及神仙之说,其来甚久。只是世人无缘者难识神仙真面目也。神仙最大的特征有三;其一隐遁山林,贴近自然,不以俗务为念;其二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其三逍遥自在,神通广大。天地之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本于天。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茫茫浩瀚宇宙之中,自然生成有阴有阳、有盛有衰、有分有合、有生有死。自盘古开天地,鸿蒙一判,天地始分,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天。天上便有了诸神列仙,地上就有了黎庶百姓,神仙们居于称之为三十三层天的地方,层层有名有姓有来历;而凡间百姓所住的地方称之为九州大地,州州有典有故有出处。
这三十三天是:焰摩、蔚蓝、朱明、隐玄、玉玄、华阳、清灵、太玄、松得、小有、灵光、冲虚、幽嘘、清平、溟漠、浩浩、浑浑、无极、大罗、丹真、隐元、曜明、曜灵、顺和、昭明、丹宵、紫虚、太清、赤瑛、黄精、玄元、苍成,丹元等这三十三天。天上各有境界,东边是道祖三清及群仙所居,南边有南极尊老与南斗星官享有,西边是如来佛祖及诸菩萨阿罗汉所止,北边是玄武大帝暨众神将治焉,这三十三天最高一层--焰摩天的正中央,乃是玉皇大帝所居住的地方,其余各路神仙按资历辈分和教派分别居于其他三十二天之中。
凡人所居之地的九州则是:翼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扬州这九州,故中国也称为九州大地。九州之黎庶百姓形形色色、三六九等,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乱哄哄、闹喳喳,纷纷扰扰,愚者众,智者少,愚不服智,智难化愚。无论大事小事,盖因利益所至,常常是理长理短,争执不休,有理说不清。唯一的办法就要有个人出头为之权威,来统治管理芸芸黎庶众生,这个人无疑就是地上的皇帝,因他乃上天指定所派,故也称之为天子。他所拥有的权力其大无比,他的言行足可让江山多娇,百姓安康;同样,他一句错言,一个失策,可导致江山失色,血流成河。
当今的皇帝居于临安(今杭州)的金銮宝殿。所居之地金棱玉雀、象魏龙墀、富丽堂皇、威严无比,象征着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尊严和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更不可僭越。皇帝所操者有六柄大权: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凡天下大事、国计民生、生杀于夺,兴衰盛亡,皆由金銮宝殿里的皇帝而影响发生,在此且不多言。
却说那三十三天中的神仙虽然远没有凡间的人数多,但屈指算来,林林总总,也是为数不少,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他所行政的地方设在三十三天的焰摩天中,称之为通明宝殿。其殿无风无雨,无暑无寒,更无白天黑夜之分,金碧灿烂、辉煌无比,那众多的琼楼玉宁,彩云缭绕,紫霞弥漫,威风凛凛。凡神仙们奏事皆在这个所在。这玉皇大帝既要掌管三十三天的神仙事,也要监管地上的九州大事,还包括地底下的十八层阿罗地狱。
这天清晨,焰摩天的通明宝殿之中,瑞气祥云缥缈轻盈,仙笛迭奏隐约绕响,天鼓遥闻咚咚震荡,宫外碧鸡啼唱、丹凤朝阳、麒麟雄步、龙腾飞舞。那天宇中的天仙天尊,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列位地仙或跨彩鸾、或骑白鹤、或驭赤龙,或驾丹凤,乘云驾雾飘逸而至,来到了通明宝殿候朝。最后来者乃玉皇大帝,但见他红云捧座,身现三十二色宝光,照临大地云寰。早有金阶上百花恭迎,宝炉清香飘逸袅袅,四处芬芳扑鼻;金阶下则是降彩节仗,虎贲龙骧,轩昂齐整,三十六员天将森严两旁,二十八个宿生济楚左右;还有那天地仙府,三官大帝,金童玉女,风伯雷神,雨师电母、四海龙王,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十方天尊,南北五祖七真,天尊八仙等具各列于玉阶两旁迎接玉帝。真是个:九重天上玉帝圣,万笋班中显仙臣,文武两班齐拜舞,九天金阙独为尊。
众神仙们见玉帝上殿坐定,阶下两班皆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纷纷三扬尘,三舞蹈,诚惶诚恐,稽头顿首朝拜,自不在话下。这玉帝见百仙来朝,千神跪拜,不由龙心大悦。拜舞已毕,玉帝对众仙们一番好言安抚后,命尔等先退其班休息,稍后赐盛宴共享君臣之乐,独命太上老君留下叙事。玉帝赏太上老君近身侧坐于通明宝殿阶上,并赐了一席御宴小品,端上仙果仙肴仙茶,玉帝亲自陪饮,礼敬有加,君臣二人亲密无间,如同鱼水般和谐融洽。
说来今日来“朝元”的有多少神通广大的神仙,有道教天真、玄武真帝、南海大士观音菩萨、九天玄女,更还有佛法无边的释迦牟尼如来佛祖等。玉皇大帝为何只单独留下太上老君一人说话?诸君看官有所不知,这世界自混沌初辟,万物始生,上下几千年来,中间有三个大圣人,即三教之祖是玉帝最为尊重有加。这三教是甚么教?一是儒家孔夫子,他阐述六经,垂宪万世,为人间历代帝王之师,万世文章之祖,这是一教;二是释家,是西方释家牟尼佛祖,他当时生在舍卫国刹利王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能,普渡众生,号作天人之师,这又是一教;三是道家,便是这太上老君,他乃元气之祖,生天、生地,生佛、生仙,号铁师元炀上帝。他不辞辛劳,从上界化身下凡周历尘沙最多,不可计数。至商汤王四十八年,他又一次下凡出世,乘太阳日精,化为流星弹丸,流入圣女口中投胎,圣女吞之,遂觉怀中有孕。凡间之人怀胎十个月便生产,而圣女竟是怀胎有八十一年整,直到武丁九年,胎儿才破肋而出。生下地时,须发见风便长,见光就白,小小婴孩一出生就已经是满头白发长须的智慧老者,故人以其貌呼他为老子。老子生在李树下,因而又指李为姓,名耳,字伯阳。
太上老君下凡本意是欲传道于尘俗,后见世人不领教他所倡导的自然之德,在忧虑失望之余,便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前往西方(今西藏之地),所幸有把关的一位吏君,望见老子四周紫气绕身,异香扑鼻,心知他是神异智者,连忙伏地叩拜,求他止行回转,留在东方之地。老子不允,关吏复又恳请老子留下一些醒世真言,老子沉吟许久后,方予应允,便闭门思索三日,写就一篇至理至深的精髓文章。即《道德经》上下篇共有五千言,书中一字一珠矶、一言一哲理,广博精微,大道通天,乃是传留于世间的不朽之作。后来老子入流沙,再次修炼成仙,回转天界。今居于太清仙境,称为道德天尊,这又是一教。这三教之中,惟太上老君是为道祖,论起辈份来,太上老君乃是玉帝的祖师爷。更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高于代表“天”的玉皇大帝,故作为九五至尊的玉帝虽然是天庭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不敢凌驾于“道”之上,自然对太上老君是尊重有加,二人非是一般的君臣关系。
却说太上老君与玉皇大帝在讲仙宗、究法旨、论世事之时,跟随他来通明宝殿朝元的随身童子三孩儿,见主人与玉帝交谈大事,自己当要回避则个,便只在天门外闲逛等候。
这一日天清气朗,玉宇无尘,正是碧空清似洗,紫雾气全除,景色是万般地妖娆。他兴致勃勃致,不觉来至南天门前,正巧遇见玉麒麟金刚神在当班值守。这麒麟金刚神在前不久因为没拦住那七仙女私自下凡,本要鞭笞五十七神鞭惩罚,但经太上老君向玉帝说情,被贬下凡人间五十七年替代,凡身便是南宋名相邵武李纲是也。前不久于凡间事毕,功德圆满,刚回到天庭述职。三孩儿便笑嘻嘻地迎了上去,行了个礼招呼道:“哈哈!金刚神什么时候回到天庭的?那人间一趟可有什么收获?说来与我听听。”
玉麒麟金刚神见是太清宫的三孩儿,自然不敢怠慢则个,言道:“天上清静处,凡间热闹地。那人间虽是凡俗,却也有言不尽的趣事,有许多天上不曾有的喜怒哀乐,更有说不尽山川河流的自然之美,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草木葱茏,花开花落,红男绿女,争奇斗艳,都是天上所绝对没有的景致。”
三孩儿听了不以为然,而是取笑他道:“哈哈,莫骗人!我才不相信你之所言,人间若是真正地有如此之好,那俗世之人为何人人都巴望着成仙当神,个个想上天堂呢?我倒是听说人生凄苦,是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又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所以谁都不愿意于凡间为人,所以一个个出世便啼哭不止哩。”
玉麒麟金刚神认真道:“噫!我何由要骗你来哉。不瞒你说,天上有天上的无忧,人间有人间的快乐!如若不信,你有机会下凡经历一番后便知详细也。”
三孩儿歪着头想了想,略微点头道:“或许你所说也不无道理,人间如果没有天上不曾有的趣事,想那七仙女也不会不惜冒犯天条,思凡偷下人间也。如此说来哪日有机会我也下凡间去走走。”
玉麒麟金刚神笑道:“恐怕你没这个机会也,你是太上老君的贴身随童,他怎会放你下凡为俗?”言罢,却又认真地叮嘱三孩儿道:“如若哪天你真下凡人间,你千万要记住,人生来好利。有疾恶,好声色。故遇到利时就你争我夺,尽显人心莫测、人心险恶,尤其是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你当要小心防之,当做个凡尘中的明白人。”
三孩儿有些不解道:“好坏都是你说的,刚才你还说人间如何地精彩,如何地有乐趣,这会儿怎又言凡间之人有这等可怕?”
玉麒麟金刚神摇了摇头说道:“凡事便是如此,有好就有坏,有利必有弊,不尽人意也。这凡间虽有诸多的美好事物,但只可惜人最为不仁,所以有‘万物还教天养人’之说。这不是三言两语便说得清楚的事,凡间不同于天庭,天上没有权力之争,无利益之争。神仙们都是明智通理,无欲无求,脱凡超俗。而凡人则不同,不过是世间会说话的动物而已,凡动物便有兽性,人说到底也是由动物变化而成,身上的兽性难脱干净,故人身上有人性也有兽性,如若少人性而多兽性,那行起事来更为可怕。据我下凡五十七日之体验,世间之人乃地上最阴险的动物,实实是衣冠禽兽也!”
金刚神说到这不由自主地加重了语气,有些愤慨其中,感触颇深地道:“想当年,你家主人太上老君曾多次化身于世间传道,这世说是禀天地正气,冠为万物之灵,其实多是愚昧无知,难解他老人家济世安民的苦心,极少数聪明之人听了他的‘道’,倒能心领神会,努力地去践行;一般人等听了‘道’之后,属半信半疑,而大多数愚笨之人听了,竟是愚昧无知地哈哈大笑。逐使他老人家百般失望,愤而出函谷关,幸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便是要告诫世间之人等发扬人性,减少兽性。人与禽兽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人有思想与道德。但芸芸众生的善恶,真假、好坏,却又俱深藏于心中,难以捉摸辨别,故而言人心莫测;人又最为贪得无厌,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私欲,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惜一切你争我夺,甚至朋友间、亲人里也是相互争斗,表面上相敬如宾、亲密无间,但暗中手段使尽,上吊拉脚,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比比皆是,故又有人心险恶之说。”说到这,玉麒麟金刚神见接岗的天神远远而来,便停下了滔滔不绝的话由,说是还有要事在身,驾起云朵告辞而去。
金刚神走后许久,那三孩儿还立在原地不动地发怔,他被金刚神适才的一番描述说得他有些心痒难忍,好奇心顿起,竟一时忘记了师父平日的再三交待:切不可私自窥视探究人间的警诫。当即站在南天门之上,运起天人神目,观看起凡世间的景致来。他透过云雾朝下细细瞧去:但见人间大地呈一片多娇之景,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朱阁嵬嵬,画楼栋栋;花街柳巷,车水马龙,红男绿女,人来人往;酒馆歌台,茶肆亭桥,甚是热闹非凡……,
三孩儿好是观看了一回,不觉得有些心猿意马起来,自思跟随师父在太清仙界之中,虽然是无欲无求、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悠闲优哉,但整日只在太清宫中修道炼丹,诸多的清规戒律烦冗,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平淡无奇,甚是不如人间这样的繁华,自由自在。想到此,不由遂起了一点凡尘之意。
正在思绪飘渺间,忽见下界长江一带飞尘滚滚、杀声阵阵,三孩儿连忙聚神定眼看去,原来是那蒙古国的大汗忽必烈率领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这蒙古人甚是好生了得,兵强马壮,个个勇猛精悍,人人奋勇当先,宋朝军队在蒙古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死伤无数。尤让三孩儿不忍心的是,其中成千上万无辜的庶民百姓,在奔逃亡命中也被元军残忍杀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三孩儿身为道教中人,素有正义仁慈之心,如此血腥场面实在不忍再看下去,便闭了神目,收回聚光,连连叹息不已。怪不得适才玉麒麟金刚神说世间人为了利欲你争我夺,险恶残暴,看来真是不假。想人间如此无道无序,视生命为草芥,何以天庭中玉皇大帝却任由他们胡为,不予阻止和严惩不贷?但有朝一日我下凡人间,定要消除战祸,匡扶正义,惩恶扬善,造福人间。三孩儿这么一想,不觉凡心更为欲欲萌动起来……
且不言这三孩儿在南天门上私窥人间动态,凡心萌动,却说太上老君与玉皇大帝在开怀畅饮,促膝长谈,话题颇多,玉帝言道:“咱二人谈完天,该说地了,昨日凡间宋朝天子宋理宗赵昀于庙宇之中拈香祷告,诉说国势危如累卵,祈求上天保佑大宋之天下,延宗继朝。想来他终是我天庭所遣派下凡为帝,实实有些不忍看他就此衰败亡国,有心挽救则个,却不知你意下如何?”
太上老君沉思一会儿,叹道:“容老臣实禀,如今凡间何有大宋之气势也?自那宋太祖赤龙君赵匡胤下凡创立建国,奉天承运,不负玉帝你的旨意,故人间才能风调雨顺、国盛民安。这乃他知天地万物必须遵道守法,顺道者生,逆道者亡之理。但其后从宋徽宗始,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纵奸人逞势,让百姓受苦,眼下这宋理宗赵昀虽然初时还有些勤政图治,后来却荒废朝政,沉湎于声色,重用权奸贾似道,贪赃枉法、祸国殃民。更不该引狼入室,联合蒙古灭了金朝,造成眼下这种衰败情景,乃是自种其祸也,”
玉帝听了点头不已,轻轻地叹了声气道:“说来也是,下界种种灾难劫数,亦是众生自己一手造来,非朕之本意,也非朕之所罚。如此也就不必同情于他了。只是他后来的子嗣宋度宗赵祺先天不足,昏庸无能;宋恭帝赵曏接位之时又乃一个懵懂幼童,凡事拿不了主意,只能随波逐流,无能为力。看来此乃中原一大劫数,人间宋朝真是气数已尽,只能随他去了。”
太上老君微微一笑道:“玉帝所言甚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那秦始皇算得上是人间千古一帝,却因他刚愎自用,严刑繁诛,太过于刚猛烈性治国,行暴政焚书坑儒,所以国运日衰,至皇二世胡亥时更是残暴不仁,杀兄弟,屠忠良,至使大楚兴,陈胜王,堂堂大秦帝国只延续十余年之短,这乃定数也;那宋朝该有一十八帝轮掌,三百一十九年之气数。屈指算来,今已是凡间所说的开元1263年,距那宋朝改代只剩下十六年也。此事玉帝你自也是心中有数,你历来偏爱中原汉室,对他们甚是不薄,可那灭大宋者,不正是一个月前你派通明宝殿大鹏神下凡,降生在蒙古国的忽必烈么?我却是不解你为何要派那大鹏神投胎于异族之中?”
玉帝闻言抚掌呵呵大笑道:“哈哈!真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终还是瞒不过你太上老君的道行,说实话,中原之地在宋朝手中衰败没落,让朕好是扼腕叹息、作恼失望。宋室后来几帝一代不如一代,甚是不争气,总是被外夷以小欺大,以弱胜强也!之所以,为让中原汉室记取教训,能知悟国势弱,必被外强欺辱的道理,当奋起中华强国之道,故才有意派大鹏神下凡于异族之中,但最终之意还是为中原强国,扩大版图而谋,所以大鹏神掌人间执牛耳,不会超过百日之久,朕随后将会另遣一位正神下凡,中国终究要归由汉室掌管也。”
太上老君听了频频点首道:“陛下圣明!恕为臣直言,虽然玉帝你有偏袒汉室之情,但说来这终究也是天数所定,那世间万物不同于天庭的恒古不变,而是必要经过盛极必衰,衰竭必变,周而复始的治乱轮回。这乃我大道之道也。”言罢,神情有些诚惶诚恐地说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一百日便是地上一百年,时间不为短矣,玉帝你可要说话算话,夷统中华不可超过百日之期也。”
玉帝微微笑道:“天尊尽可放心则个!我玉帝历来金口玉言,怎可说话不算话?只是那将来下凡之神在天庭中虽贵为紫微星君,但依天数循环轮回,在凡间当出身于低微之户,而非在显贵权势之家。而世道艰难,荆棘丛生,江山易主,非是易事,一朝开国,重任在肩,看来须要再派几个能干的人下凡助他则个才是。但具体派谁下去?待过些时日后再定夺也来得急。”
听了玉帝这番言说,太上老君连连点头称是,正要发话间,忽然感到一阵心血来潮,私下里不由有些惊异,当即不动声色地屈指默算,心中已知缘由,原来是那三孩儿偷窥人间,竟萌动了凡心。不由在心里责怪道:“看来此厮仙骨未充,凡心未泯,道缘尚浅,恐怕是将来难列仙班。想来甚是有些可惜。又自思这三孩儿跟随自己许久,道将有得,岂忍心让他半途而废?想到适才玉帝所说之事,何不派这三孩儿下凡人间,一者顺从天意,帮助汉室成就中原大业,二者在凡间弘扬道教精神,也算是太清仙界的功劳一桩。心里拿定主意后,便启口对玉帝禀奏道:“玉帝所言之事我已知之,那元始祖忽必烈立国,也算是度量宏广的一代明主,但至后期末年,文不治国,武不安邦,贪赃枉法,残暴黑暗,尤是欺侮汉人、南人甚极,更糟蹋文人学士,压迫黎庶百姓,有违天意大道,必然盛极而衰。朱元璋将顺天意取代之已是定数,只是改江山换朝代总非易事,其间必有挫折无数,磨难无数。”说到这太上老君停下话头,有些不无愧色地道:“不瞒玉帝你言,适才我的贴身随童三孩儿于南天门上偷窥凡间景象,动了凡心,己触犯天规条律,应于罚戒。但此童慧根不浅,且甚是正直大义,既然玉帝有此打算,莫不如就派他下凡,助那将来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则个?”
玉帝闻言並不回答,却歪着头盯着太上老君许久,才意味深长地开口笑言道:“呵呵!到底是太上老君,不愧为先知先觉。眼下朕派哪个下凡取代大鹏神还未拿定主意,你倒是晓得要派紫薇星君下凡为帝,而且连他在人间的名字朱元璋都知道了。敬佩!敬佩!不过先生莫要如此心急,此事过些日子再说。”
太上老君闻言怔了怔,意识到自己适才情急之下说漏了口,连忙请罪道:“哎呀圣上!天机不该过早泄露,倒是为臣的大不慎了,还请玉帝恕罪为是!”
玉皇大帝宽容大度地摆了摆手,言道:“喏喏喏!眼下就你我君臣二人而已,何说是天机泄露?朕不过说说而已,天尊不必在意则个。”
太上老君道:“惭愧!惭愧!玉帝容禀,现今世人信仰迷失,善恶不明,黑白不分,那朱元璋虽有缘人间帝王之份,但却无深厚根基之力,更无举事纲领统论,须派我道教中人先行一步,在凡间扬我道教神广,且为他早些筹谋才是。”
玉帝历来对太上老君尊重有加,此时见他所说有理,便一口同意道:“世道轮回乃天道所为,你乃道教之权威,以你所说安排便是。”
太上老君道:“玉帝千万不要这么说,否则折杀老臣也。不过既然玉帝抬看老臣,我就大胆冒言奏禀。下界福建邵武乃凡间七十二福地之一,其中有一山名为福山,老臣屈指算过,那朱元璋与之有缘,百日后将在邵武福山停留数载,何不就派三孩儿明日便下凡于邵武之地,寻一个善良有道缘人家投胎,先于在福山之地等待,不知玉帝意下如何?”
玉帝哈哈笑道:“呵呵!朕巳说过,历来此类事皆由你安排,三孩儿下凡之事也就由你定夺便是。”
太上老君起座拜谢道:“玉帝圣明!那老臣我就告辞了。今乃朝元之日,诸路神仙们还在等着玉帝的赐宴呢。”当下,太上老君得到玉帝准奏,便命通明宝殿的值守仙官,将玉帝所言在神书大事中记下,付于通明殿中库中存档为凭。随即辞别了玉帝及宫外的众仙诸神,自个先行驾起脚下祥云,带着随童三孩儿回太清宫去了。
一路上师徒二人无话,待回到正殿后,太上老君神情严肃地呼三孩儿于跟前说话。三孩儿却不高兴地问道:“今日乃三年一次的朝元之期,难得如此隆重热闹,师父怎不参加完御宴再回来?”
太上老君却不应他话,好一会才板着脸不紧不慢地开口道:“三孩徒儿听命,你凡根未尽,扰乱天庭清静,当明日下凡投胎人间去也。”
三孩儿突闻此言,不禁大惊失色道:“师父何出此言,难道徒儿今日做错了什么?却要驱徒儿离宫!”
太上老君脸色严峻地道:“你的凡心私念一动,我便知之,适才为师与玉帝在交谈时你做了些什么,难道你自己不知道?”
听太上老君这么一说,三孩儿这才恍然大悟,自知一举一动皆瞒不过师父天尊,不由有些心虚胆怯,只是勾着头不敢吭声。太上老君见之,叹了口气道:“我知你只是一时好奇而为,但自从王母娘娘的七仙女偷窥人间,动了凡心私自下尘后,玉帝极为恼怒,从此便定下了这条严律:天上诸神众仙不可偷窥凡间,扰乱上界清心寡欲之境。更何况你一个未入仙班的小童违了天条,自是要惩罚不贷。”
三孩儿委屈道:“徒儿只是看看而已,並无有动凡之念
太上老君道:“你也不必多作辩解,天条严律,分毫不差!”
三孩儿知自己因一时好奇心,而惹下了麻烦事,只好哭丧着脸,垂手立一旁再不敢吭声则个。
太上老君和缓了些神色道:“哎!徒儿你也不必沮丧,此也是天数所定,看来你必去凡间一走,常言道,祸兮福所倚,此次虽是被贬下凡,或有功德无量于将来,並非尽是坏事。但你切可记住,眼下凡间正处乱世之时,世人尔争我夺,人心不古。你的使命一者于凡间传《道德经》,弘扬我道教之精髓,尽力让世人明白,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贪欲则胸怀净的道理;二来助那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天下,救百姓苍生于水火之中。我自会在凡间的邵武之地与你寻一个有缘人家托身是也。”
三孩儿乃是聪颖慧根之人,闻得太上老君的这番言语,便心领神会之,当即唯喏应道:“徒儿一切听从师父安排便是。但徒儿只是不明白,天庭历来以为除却中原之地外,余皆为匪夷之地。我所投胎的所在为何不是北方之地,却是在荒僻的闽北大山?眼下凡间之争不是在北方中原么?”
太上老君抚须沉吟道:“这其中自有缘由道理,你不必多问究竟,为师只是告诉你,前生今世你与张、朱两姓缘份不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来就会明白也。不过你此次凡间经历必是磨难多多,天降大任于你,必先苦心智、炼肌肤之道理。要知哓我道教用心之深、格局之大、境界之高,无与伦比。你在人间好自为之,切莫让为师失望。”
三孩儿点头唯喏,问道:“请恕徒儿斗胆,还有一点须请教师傅,你的《道德经》深奥难懂,那世人淺肤、懵懂无知,如何才使他们知晓其中的道理?”
太上老君沉吟道:“说得也是,凡间之人三六九等,有上、中、下之分,有智有愚,有聪有拙,可惜智者少、愚者众。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必多虑也。《道德经》仅从字面上学是学不会的,唯有悟道才是真谛,须身体力行才能体会之。要让世人知晓《道德经》乃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学道,不足以经商;不学道,不足以为官。故人人皆要学道悟道,做个凡间有德的明白人。”
三孩儿认真领会太上老君的一字一句,点头道:“师父的话徒儿虽不是甚解,但已明白你的意思。师尊尽可放心,徒儿既去凡间一趟,定扬我道教大成,决不会让师父失望!”
“如此便好!只挨时辰一到,你即刻下凡,不可有所延误!”太上老君言罢,又想起一事道:“在你之前,当年有函谷关的关君尹喜,乃传我《道德经》第一人,得我”道德二经“后,悟出红尘可恶,宦海难熬,便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修道。你今为传《道德经》第二人,修炼扬道也当在武当山矣。有缘或能与他相见,切记!切记!”
三孩儿点头记住,有些不舍地叹道:“徒儿一定会记住武当山!只是徒儿一旦涉入尘世,恐难免会迷乱心智,不知何时安能再返天庭,回归玉清?”
太上老君好言安慰道:“徒儿此次离天庭到凡间,乃定数使然,为师亦不能逆拗也。但你有此回归念想,足见有清修道力,仙缘不断。若问前途事,为师此时还不能预言过早,当看你去来自如的缘分也。你还是下去早早作些准备,择时凡间才是正理。”
三孩儿闻言知大局已定,再说无益。只好起身整了整衣衫,神情肃然,依依不舍,伏在地上向太上老君流泪涕泣道:“徒儿今后不能侍奉师父身边,还望你老人家多多保重!更莫要徒儿这一走,便把徒儿遗忘在凡间红尘,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
太上老君轻叹一声道:“三孩徒儿莫要忧虑,为师心中自是有数!”
正在这时,有门童进宫来禀报说:“有凌虚真人、正一真人两位天尊前来拜访求见太上老君。”
“哈哈!”太上老君闻报呵呵大笑道:“来的好!来的巧!快快请进。”随着话音刚落,二位真仙已经不请自到,见了面只是应付地与太上老君打了个招呼后,却和颜悦色地只管对着三孩儿问这问那,显得关心备至不同于往常。太上老君见之,只是在一旁抚须微笑。三孩儿感到有些奇怪,二位真仙乃是玉清宫的常客,平日里见了他至多点个首而已,今日却不知为何对他如此客气?三孩儿心想或许当是自己被贬,要下凡间去了,故二位真仙才如此特别地关心他,心里不由着实感动,连声道谢不已。
其实三孩儿不知前世今生之缘故,这凌虚真人前世乃汉时的凡身张良,而正一真人前生乃张道陵天师是也。张道陵在人间七岁时就熟读老子的《道德经》,尊奉老子为教祖,又作了《老子想尔注》,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故后世道教尊张道陵为创教教祖,降魔护道天尊。可算是继承发扬太上老君衣钵的真正传人。而这凌虚真人与正一真人二人在凡间还是亲缘关系、张道陵是张良八世孙也。这二位真仙今天是特意专程来看望三孩儿,盖因他即将投胎的人家与二仙的前世今生大有缘份。之所以,心中有数的太上老君一直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三个说话,一句话也不吭声。
待二位真仙走后,三孩儿欲回寐室休息,却又见太微玉清宫的仙鹤玉童前来寻他,说是得知他要下凡助明,有一事相求,请三孩儿将来给予关照,说着在三孩儿耳边低语几句,三孩儿听了神情肃然,点头应允。仙鹤玉童再三拜谢后而去。
次日早晨,玉清宫袅袅升起一柱闪闪紫气,继而化成一颗明亮的流星飞向人间东南方向而去。此时太上老君正在宫中闭目养神,不由睁开双眼望着流星的去向,欣慰地自语道;“我徒已向凡尘邵武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