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延兴四年,源贺在太尉府庆祝自己的七十二岁大寿,整个太尉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贵宾从四面八方赶来拜贺。源贺和三位夫人乞伏缦卿、拓跋宝、美罗德坐在高堂上,家人和来宾依次向他拜贺。
源贺的儿女率先拜寿。长子广武侯、凉州刺史源延夫妻带着儿子源鳞和女儿源华先拜。接着是次子冯翊公、骠骑大将军源怀夫妻带着七个儿子拜贺,源怀一家最是引入注目,源怀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源规、源荣、源徽、源纂、源子雍、源子恭、源玄凉,源怀也是源贺的三个儿子中最有成就的。后面是三子源奂和娜波卡,二人生性好游玩,还没有要孩子,源贺催促他们早生贵子。最后是女婿琅琊王、镇西大将军司马金龙和女儿钦文姬辰,他们带着三个外孙来贺寿,三个外孙分别是司马延宗、司马纂、司马悦。西平秃发家族的代表秃发荣枝带着故乡的土产来贺寿。源贺的义女昙媚由于出家,只是派人捎来了贺礼。
源贺的亲朋好友开始拜寿,源贺挨个向众人介绍,他们有当年一起粉碎宗爱之乱的白登四友刘尼、陆丽、长孙渴侯的后人,魏国最尊贵的勋臣八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和汉族士族四贵崔、卢、李、郑的代表也来贺寿。一同粉碎乙浑之乱的六大功臣贾秀、拓跋丕、和其奴、牛益的后人也来了。冯熙则是亲自带礼前来,如今他是魏国最受宠幸的大臣,现在是昌黎王、太师、车骑大将军,皇帝正准备加他九锡,他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四个女儿嫁给了孝文帝,冯清、冯润先后为皇后,冯嘉和冯懿分别为左右昭仪,他自己娶了博陵长公主,他的长子冯诞跟拓跋宏形同亲兄弟,冯诞则娶了乐安长公主为妻。
源贺的门生故旧接着拜寿,花木兰和王郎派人带来礼物,花太平、何无忌、冉勇、翟帅也都来拜贺,他们虽然比源贺年轻,但是也都已年入花甲,官阶都在刺史以上,源贺看到他们,就想起了当年和他们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让源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成皇后冯淑仪和孝文帝拓跋宏突然驾到,源贺赶忙带领众臣叩拜,冯太后笑着说:“众爱卿免礼!今天是源太尉的大寿,我们就不拘君臣礼节,所有的人都不必行礼,行礼也只需向我们的老寿星行礼!”现场重新热闹起来。
席间冯太后对群臣说:“源贺是我们大魏的柱石,辅佐太武皇帝南征北战,北征柔然,南讨刘宋,东定冀州,西伐敕勒,一统二十四国,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二魏,冉魏、翟魏;代国、胡夏、成汉、谯蜀、仇池、吐谷浑、高句丽。从明元帝开始,在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献文帝时期,他都是我大魏的肱骨之臣,现在又辅佐拓跋宏,是六朝元老,他先后平定阉人宗爱之乱,拥戴文成帝,后粉碎权臣乙浑之乱,还政献文帝,近年迎立拓跋宏更是立了大功。文可以废除严刑酷法,武能够推演十二阵图,这样一位文武全才的社稷之臣,真是世上难找。”
源贺听到冯太后如此评价自己,回想自己的一生,感动得落下了眼泪。源贺也当众宣布:“我本来是落难的王子,是太武帝念在同根同源而收留,赐我姓源名贺,我们生逢二十四国乱世,是太武帝结束战乱,让中原一片太平,可惜他被奸人宗爱所利用,司徒崔浩和景穆太子先后遇害,他自己也被宗爱所害,当时我跟白登四友杀掉宗爱,拥戴太子的儿子文成帝,冯太后贤良淑德,理当统领后宫,无奈文成帝早早驾崩,朝政被权臣乙浑控制,我才跟众臣铲除了乙浑,现在看到陛下和太皇太后把国家治理得如此好,老臣内心欣慰。无奈我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恐怕也没有几年光阴,所以趁此机会,特向太皇太后告老还乡。”
拓跋宏听后说:“源爱卿,你是朝廷的柱石,国家的藩篱,还要活一百岁呢!怎么能这么早告老还乡。”众人听说,都劝源贺留任,源贺只好答应再留任几年。当天源贺的寿宴,高朋满座,鼓乐齐鸣,众人欢饮到半夜才陆续散去。
次年源贺三次请辞太尉,都没被准许,直到一天源贺在官署晕倒,经过御医抢救才活了过来,冯太后这才让源贺告老还乡,她命人在平城为源贺修筑了敞亮的府邸,还赐给源贺邺城郊外一座宽广的庄园,让他用来养老。拓跋宏让人把源贺送到骊山的皇家神女汤泉养病,专门派御医伺候,朝廷有什么大事一时无法裁决的,他都会派人去请教。
源贺初到骊山,因为皇帝都要派人前去请教他许多问题,当地官员更是络绎不绝,源贺应接不暇。源贺戎马一生,前面晕倒就是累的,经过休养,他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他让身边的亲朋故旧陆续回家,唯独留下小儿子源奂和儿媳娜波卡。
源贺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日他突然把源奂和娜波卡叫来,他像老顽童一样笑着对他们说:“我这辈子都没有自在过,好不容易告老还乡了,还要应付这些事。你们愿不愿意跟我顺着黄河游历一番?”源奂看惯了父亲南征北战,却从来没见过父亲提出游历的请求,娜波卡一听要沿着黄河游历,比谁都兴奋,他们当即同意了。
待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源贺带着源奂和娜波卡还有几个仆人离开了骊山,他们直达渭河边,那里早已准备好了一艘船,源贺在船上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戴上一顶草帽,披上一袭蓑衣,顺河而下。源贺看着沿河的景致对众人说:“我们大魏把首都定在平城,在建国初期有必要,可自古控制天下,都要在长安或洛阳定都,我要借此考察一番。长安地处关中中心,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历代帝王都定都于此,只是此时偏向西了。”
他们沿着渭河向东,源贺一路上给源奂和娜波卡讲了许多沿途典故,他告诉源奂:“黄河是大水,下游经常泛滥,不宜在大水上建城,所以大都市都是在黄河支流上,长安在渭水,洛阳在洛水,邺城在漳河。”
船过潼关,很快抵达洛河入黄处,大水在这里打转,源贺告诉他们:“伏羲氏正是在河洛交汇处得到启示,绘制出阴阳八卦图,河图洛书都是从这里出现的。”他们直接开船顺着洛河到洛阳城,在码头上靠了岸,这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源贺让他们行事不要声张,以免地方官员知道他们到了此地。
源贺跟源奂和娜波卡讲起他当年平定拓跋仁叛乱的事。洛阳城对于源贺而言,就像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源贺对洛阳城非常熟悉,他带着源奂他们四处游览。这里北有邙山,南有嵩山,伊水洛水交汇,是天下之心。源贺带他们到周围的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又看了看。
这天黄昏,他们路过汝阳城的一个村堡,看到那里吵吵嚷嚷的,忍不住过去一探究竟,只见村民们在土城上拿着各种农具,城门下面是一队士兵。为首的两个官兵在用鲜卑语说:“我们从寿阳前线回来,要在你们村里休息,明天就离开。”城头的村民用汉语说:“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村里什么也没有,你们赶紧离开!”官兵用鲜卑语说:“我们为你们守卫边疆,又不是土匪,为何不让我们进去?”村民用汉语重复:“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村里什么也没有,你们赶紧离开!”
双方剑拔弩张,军官下令准备攻下村堡,源贺看出是双方语言不通,才导致的误会,他赶忙让源奂上前去制止。源贺上前问两个军官:“你们是哪个军队的?”年长的军官说:“我叫破六韩拔陵,这是我堂弟破六韩孔雀,我们是从沃野镇到寿阳城换防的,路上跟大部队走散才要找地方投宿,可这些百姓却把我们当敌人!”源贺说:“当地百姓不懂鲜卑语,他们以为你们要入侵他们的家园,才会有这样的反应,你们切莫见怪!现在中原百姓都讲汉话,你们要学习汉话,要不然下次还会造成今天这样的误会。”破六韩孔雀说:“我们又不是汉人,再说汉人都已经能被我们征服了,干嘛要说汉话!再说我为什么要听你这个老头的!”源奂呵斥:“放肆!你知不知道你前面的老人是当朝太尉!”破六韩兄弟听说,慌忙跪地。
源贺将破六韩兄弟扶起说:“胡汉本是一家,都是黄帝的后人,鲜卑和汉人有共同的祖先,汉人的文化先进,现在既然统一中原,我们就要学汉话,读汉书,穿汉服。以前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就因为双方语言不通,造成了一次民变。今天要不是我路过制止,恐怕你们就要酿成大祸了,我这次回去就要禀明圣上,融合胡汉。”破六韩拔陵和孔雀听后点头连连,源贺跟土城上的百姓说明情况,百姓听后,这才打开土城,让鲜卑兵住宿。
源贺一路上跟源奂讲人类同源、世界大同的道理,源奂更是深有感触,他想起上次护送于仙姬和母亲美罗德回国省亲,从中国到嚈哒、波斯、罗马的行走,他把中国十二太岁地支图“阉茂(戌)、作噩(酉)、涒滩(申)、协洽(未)、敦牂(午)、大荒落(巳)、执徐(辰)、单阏(卯)、摄提格(寅)、赤奋若(丑)、困敦(子)、大渊献(亥)”跟罗马十二星座图“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水瓶、双鱼”画出来让源贺看,他们发现中国的十二太岁地支跟西方的十二星座相比,从发音和形象都有许多相像之处。
他们离开汝阳城坐船继续向东行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变道,曾经向北夺海河的河道入海,向南夺淮河的河道入海,过去有九河之说,是大禹治水让黄河驯服,但是后来黄河又经历了多次改道,在魏朝的时候,黄河走向跟现在不同,那时漳河如同渭河、洛河一样是黄河的支流,所以源贺他们一路行走到漳黄交汇处,继续划船进入了漳河,然后在邺城停下。
源奂带源贺到临漳县皇帝赐给源家的田产去。他们家的田产正在漳河两岸,现在家丁正在建设庄园。他们登岸后,看到成片绿意盎然的庄稼地,宛如碧玉锦缎,感觉无比惬意。源贺跟源奂和娜波卡说:“当年我做冀州刺史的时候,就想着将来在这里归隐田园,以后我们源氏子孙可以在这里定居,把这里当成新的乐都,源家的籍贯就从西平乐都改为了相州临漳!”这正合源奂的心愿。
源家田产上的房舍已经修建好,源贺准备在这里小住,修改自己的《十二阵图》,突然皇帝紧急宣见。原来源贺离开骊山游历时,只留下一封书信,信中并没有提自己要去哪里,冯太后和孝文帝知道后非常担心,派人四处打听,最后终于在邺城找到了他。此次沿河游历,源贺感悟颇多,正想着何时向皇帝上奏,接到宣召后,他随即返回平城。
源贺回到平城的家中,还没来得及进宫面圣,就突然病倒了,冯太后和孝文帝闻讯带着太医前去医治,源贺握着孝文帝的手说:“老臣恐怕没几年可活了,前不久从长安顺河而下,在洛阳游历一番,最后到邺城。我们鲜卑人原本在草原上,可是现在已经入主中原,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希望陛下将来可以把国都迁移到那里。胡人汉人原本同源,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就像拓跋和秃发分开一样,因为不同的原因,分别生活在草原和中原,汉人的文化比我们先进,如今入主中原,我们应该说汉话,读汉书,穿汉服,跟汉人融合在一起。我的儿女也都是跟汉人士族通婚的,陛下,老臣希望以后我们国家能真正的胡汉合一!”
孝文帝说:“这些也是太皇太后经常跟朕讲的,爱卿放心养病,你说的这些,朕保证很快就会实现!”源贺说:“那老臣就放心了,但是也不要忘了我们鲜卑的根本,不要忘记六镇的鲜卑人,胡汉各不偏废!”源贺的叮嘱孝文帝都记在了心中。
源贺病好后,又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最后一次病倒的时候,他让人把源延、源奂、源延、司马金龙的家人都叫来,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源氏的子侄们,我的话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从小在乐都长大,在那里经历国恨家仇,最后跟哥哥保周来到平城,陛下赐我名姓,我一生跟陛下南征北战,结束二十四国之乱,我服侍了六个皇帝,皇帝给了我无上的恩典。现在因为我年老体衰而告老还乡,天子降恩,让你们继承爵位。你们一定不要骄傲吝啬,不要玩乐放纵,不要奢侈炫耀,不要嫉妒猜疑;疑虑要多问,说话要审慎,做事要恭敬,穿着要有度;要用眼看真相,要用耳听正理;阻止恶行多做善事,亲近贤人远离小人;对皇上要忠诚勤恳,对自己要清廉约束。我死后下葬时,穿着身上这身衣服就已足够,你们准备一口棺材,就足以表示孝心了,至于各种陪葬,我不需要。凡我源氏子孙,都要遵从!”说完就咽气了,一旁的源氏子孙痛哭流涕,一代贤臣良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魏书》记载:北魏太和三年九月,源贺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孝文帝赠源贺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因为圣善周闻谥曰宣,陪葬云中金陵拓跋焘墓,还赐予命服、辒辌车、温明秘器等皇帝所用的陪葬品。
几年后拓跋宏长大,他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他执政后,全面推行了鲜卑、汉族融合的大一统政策,在源贺离世十四年后他将首都迁往洛阳,源贺的遗愿实现,北魏进入鼎盛时期。源氏子孙在魏、齐、周、隋、唐五朝中,在朝中做大官者不胜枚举,史书中记载的就有几十人。源氏是几百年的名门望族,在源氏家族中,有不畏权贵惩治贪官的一代廉吏源怀,有横刀立马战死沙场的一代名将源子雍,还有治政宽简、勇于担当的大唐宰相源乾曜。宋朝以后源氏一支在源潜夫率领下南迁,最终抵达现在的广东鹤山霄乡,他们在那里开始经商,繁衍生息,子孙遍布海内外。源氏子孙,遵从源贺遗训,在北方为官八百年,在南方经商八百年,可谓是中华民族融合的一次缩影,千年家族传承的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