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福州一源双线四脉
寻泉州海上丝绸之路
访南平自然文化资源

第07期 | 2014.07.02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第07期 | 2014.07.02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福州的文化积淀来自其历史渊源,以及千百年来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不断进化、筛选和演替。
《南京条约》签订后,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渐成车船辐辏往来密集的国际性港口,又因马尾船政学堂的创办,将福州的文明刷新到另一个高度。
在历史坐标轴的参照下,福州的文化可以用“一源双线四脉”来概括。“一源”指的是福州的宗族文化,西晋和五代十国的两次南北大融合,丰富完善了福州的民系构成,并延续至今,这些先民不断往闽中、闽南迁徙,而福州正是他们远离中原故土后的第二根源地。“双线”之一是福州的先行文化。福建的文明发轫于昙石山文化,这就已将福州确立在福建之始的位置。后来,中原氏族不辞万里来到这里,对这片不毛之地进行开垦和建设,也是一种先行有为的精神。 另一条主线是福州的科举文化。在长达1297年的科举时代中,福州产生的状元、宰辅举不胜数,其数量在全国均引为翘楚,使福州乃至整个福建荣膺“海滨邹鲁”的赞誉。
文脉、神脉、艺脉、商脉合称“四脉”。文脉是上文所指的福州在科举时代的崇文风气;神脉是中原祭祀文化在福州地域的融合;艺脉是指在数千年的进化中产生的方言、音乐、曲艺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商脉是指福州自汉代以来开始的港口贸易,现今的上下杭、烟台山等地还保留有特定历史时期商埠文化的痕迹。
福州是一座包容多元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是世居福州的还是初到榕城的,都是今天的“福州人”,这拭除隔阂的融汇,为福州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福州作家,也能秉持“小地方写作”的朴素理想,在福州“先行勇为”的精神鼓舞下,创造出永世不朽的佳作。
福州市文联主席徐杰
谈起泉州,离不开谈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泉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联结东西方贸易、交流中外文明与文化的海道交通大动脉。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地位,使泉州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从泉州文化的形成脉络来看,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与冒险创业的开拓性是经济与文化融合后所显现的最鲜明特征,泉州人也正是在这种特征孕育之下,自古以来形成了胸怀四海、乐于交换、善于接纳的城市精神,海商与华侨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商的突起成为时代的全新注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泉州定址为全国首个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泉州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包容性。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泉州原有的儒、释、道文化互相吸收渗透,各种信教群体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促共荣,“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称号因此定义泉州。
拓展性是泉州文化的又一主要特点。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批批中原移民颠沛流离,最终在此落地生根,观念、伦理、习俗等也随环境改变,这就在泉州文化中又注入了移民文化的因子。移民行为所激发的进取精神及迁离祖居地所需的叛逆意识,使游离于政治与权威边缘之外的闽越族人形成了敢于离经叛道、勇于铤而走险的独立自主精神。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面临大海这一自然优势使泉州人更具有开放意识。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下,泉州文学日益在省内崭露头角,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下,泉州的文学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华侨、南音、历史人物、惠安女等,都是泉州文艺家乐于展现的方方面面。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同时,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泉州文学的崛起。也许在延续海上丝绸之路、继承开放精神的基础之上,拓展一道交流中外的文化与文明之路。
泉州市文联主席许旭明
南平地处福建北部,武夷山脉南麓,交界于闽、浙、赣三省,俗称“闽北”。
闽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文化生态多姿多彩,尤其是朱子文化和闽越文化,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闽北是中原汉文化入闽的第一驻足地,自古成为闽地与中原沟通文化的走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大浪淘沙般遗留下来。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名人荟萃。这片土地曾培育出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配祀孔庙的13位福建人士中10位属于闽北籍。理学宗师朱熹、抗金英雄李纲、婉约首唱柳永、法医鼻祖宋慈、西昆诗人杨亿,还有江淹、辛弃疾、陆游、蔡襄、杨时、游酢、袁崇焕、海瑞、郑成功等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人物,都曾在闽北留下足迹。
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闽北溪涧密布、河流纵横,武夷山更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南平境内的闽江流域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武夷山自然和文化遗产、顺昌宝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政和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延平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构成闽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文化品牌资源丰富。“双世遗”武夷山拥有多项世界级品牌,建阳雕版印刷、建盏陶瓷享誉全国,南词曲艺、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政和四平戏、邵武傩舞、建瓯挑幡、建窑建盏制作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南平市文联把扶持作家进行本土文化创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举办文艺大奖,在本土刊物上开辟本土文化专栏,编辑出版反映本土文化的文学作品集,组织文艺家进行本土文化采风创作活动等。
我们希望,南平这个拥有三省交界独特地理环境、丰富自然与文化资源的闽北城市,能够激发更多文艺家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在继承和保持自古以来浓郁地域风俗的同时,重塑闽地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作用。
南平市文联主席黄卫平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随城市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且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的作用下,显示出集中性、层次性、多元性、地域性和辐射性的城市特征。这些特征成为人类城市文明的主要象征。这种特有的城市文化现象,往往能使一座城市活力四射,魅力永恒。这种具有原创性的城市文化是很难被模仿和复制的,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独立知识产权。它不仅仅着眼于现存的城市特色危机,更着眼于未来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战略,而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在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中取得先机。
中文书刊网出品 欢迎转载 版权保留
编辑:林欣 组稿:李晟旻 设计:楚非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