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

三明作家的创作经

——八闽作家文学漫谈之一
笔尖上的中国梦海峡情

8期 | 2014.07.16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导语:从本期开始,文周刊将隆重推出“八闽作家文学漫谈”系列,每期推出一个地市,让你在领略乡土气息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脉络与文学思想。 还在等什么?快来一听各地作家的心声,一睹闽派文学的见解吧!
  本期,我们邀请了来自福建三明的几位作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是如何挖掘美丽福建的人文历史故事题材,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的。
张帆

鉴观,原名郑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今年5月,《父亲心中的社稷》获得中宣部“我们的中国梦”征文一等奖。

真诚书写历史

不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小说带给读者的是虚构的魔力产生的文学真实。

长期以来,福建卢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不折不扣的魔鬼。

从民国七年卢部投身粤军旗下,到卢兴邦割据闽北,再到听命于蒋介石,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到尤溪解放前夕,卢兴荣率余部投诚。

这段堪称悲壮的特殊经历,期间变化的角色、复杂的身份,让我只好埋头于历史碎片中寻找信息,不厌其烦地细心梳理、分辨,从此,尘封的历史出现了清晰的轮廓,模糊的人物变成了立体的形象。

虽然,我对这块领域不再感到陌生,但却陷入历史的泥淖难以自拔,导致想象的翅膀被束缚,无疑给历史事件转化为虚构的作品带来了阻力。历史和虚构横亘在我的面前。同时,我也面临对宏大历史叙事能力的考验。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对中国而言颇为沉重。跨度半个世纪的叙事,涉及帝制崩溃、军阀混战、民主肇启、革命洗礼、国共分合、抗日救亡、民族独立……每个事件包含着无数的曲折与跌宕,如何看待卢部前五年的土匪生涯与后三十年的兴衰变化历程?

我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血火残阳》之初,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无意为卢部唱挽歌,我选择了尊重历史的虚构。只想以文学的真诚书写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往事。

虚构不是杜撰,文学虚构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为原则;杜撰则是一匹脱离思想缰绳控制的野马,随心所欲践踏一切。文学艺术的特质和优秀现实主义作品都要求小说家,必须真诚,必须具有心灵的守护,必须对历史、对文学尊重。

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早已是公众人物,我在小说中不避讳使用原名,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方便和增强述说信心,有利于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真实性、增加阅读快感,同时,这也是作家为了避免硬伤常用的手法。

尊重历史的虚构,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真诚书写历史,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艺术思想和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这是尊重历史的虚构带来的刺激,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张帆

绿笙,原名林域生。三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先后发表出版小说、散文作品200多万字。

打捞集体记忆

沙溪河是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发脉于建宁的沙溪河源头被确定为闽江源正源。而沙溪河流域的沙县、永安及三明城区的三元梅列,相同相近的民风民俗使之形成了独特一个独特的“文化岛”。我的两部长篇小说《永安笋商》和《金沙县》,正是立足于“沙溪河流域文化岛”独特的语境,从历史文化遗存中打捞一个民系的集体记忆。

长久以来,闽中西部的永安等地是福建著名的闽笋生产地,笋商应运而生,他们对沙溪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贡川笋帮公栈,是全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笋干行业帮会总堂堂址,代表了当时永安笋商界在闽笋行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影响涉及全国笋干行业。“闽笋填海”故事,就来自于“沙溪河流域文化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事迹。

八年抗战中,为了阻止日本的轮船进入福州码头站,有人建议闽笋填海。因为闽笋投入海口码头,经水浸泡后,呈半浮沉状态,与船的深度差不多,轮船的螺旋桨如果挂到闽笋,会被韧性十足的闽笋搅断,从而不能登岸。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笋帮成员的响应。为了不让日本侵略者的轮船进入福州,笋帮公栈的三位笋商,于1937年秋,在马尾入海口,毅然投下30船近15万公斤的闽笋干,打破了日军挟其海空优势军备,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敌人战斗力,分散敌人兵力,从而达到阻止敌人前进及建设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

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在《永安笋商》中浓墨重彩地真实呈现出来。

还有名闻遐迩的沙县小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当地有一位张姓大户人家的厨师不仅烧得一手好菜,更会做许多精美的小吃。没想到这小厨师与张员外美丽善良的女儿相恋了。为了不影响自己一向礼待下人的开明乡绅名誉,又不让女儿下嫁给,张员外给厨师出了一道题,叫他不用菜刀包一斤扁肉,做得出来就答应女儿的婚事。谁都知道,肉不用刀剁不烂就成不了馅,没有馅自然包不了扁肉。张员外摆明是刁难厨师,要拆散他们的婚姻。

女儿伤心绝望之余找恋人倾诉,气得用棒槌在肉砧上乱捶。想不到厨师倒乐了,一边还说:“捶得好、捶得好!”员外女儿生气了:“人家为你着急,你还说风凉话,你不是说捶得好吗,你去捶呀!”厨师笑着说:“好!你看我的。”说着,拿起棒槌在精肉上奋力捶了起来,没多久,这肉居然被捶成了肉浆,用手指摁在上面居然还有弹性。就这样,扁肉馅用棒槌剁不用刀切的方法从此成为沙县一绝,流代至今。

这个传说在我的长篇小说新作《金沙县》通过小说中人物,被真实地演绎出来,巧妙地打破了传说和现实的界线。

因此,我以为文学应游走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之间,立足于本土文化土壤,通过文学表达讲述散发本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乃是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更是一位作家应有的担当和社会责任。

张帆

青黄,原名颜全钦。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三明诗群”成员。

让故事飞翔起来

一篇小说的缘起,有时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一篇媒体报道,一个亲身经历……它们和故事有关。有时却是和故事无关,只是一句话,写在某面墙壁上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号码,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

某个县城,我租住过的小屋的墙上,曾涂满了一些潦草的句子。在外人看来,像是孩子的涂鸦;对我来说,有的句子,是一篇小说的开篇,或者是它的灵魂,是小说的种子。我还有好几个本子,记录着类似的东西,大都笔画潦草,蜿蜒笔尖追逐念头时的情状。

多数小说家和读者倾向于好的小说就是讲好一个故事,故事在小说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写作总是从经验出发,即便是肤浅的经验。一个从未出国的中国作家不会轻易去讲述一个发生在伦敦的故事,特别是长篇小说,那是一个冒险。

好故事不一定是读者期待的温馨的故事,它可能是残酷的。好故事让小说有了成为好小说的可能。对于小说家来说,好故事可遇不可求。碰上了,就让它飞翔起来。

我经常提倡一个概念——“飞翔的小说”,它相对于平庸的“爬行的小说”而言。“爬行的小说”有故事,甚至是精彩的故事,因为种种原因停留在故事上。它看起来无懈可击,却没有亮点可言。讲述一个故事,创作一篇小说,可以有缺点,不可以没有亮点。有闪亮的独特的地方,才是一个小说存在的理由。

如何让故事飞翔起来,不同小说家有不同的妙招。

  黄莱笙寄语:从“三明”出发
  黄莱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三明市作家协会主席。
  文艺家的成长,应当有三个明确:明确时空,明确心境,明确技巧。时空是表达的源头,心境是表达的过程,技巧是表达的实现。这三个元素的不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品格。
  突破大时空
  时空是文艺创作活动的起点与落脚点,是文艺家永远的修为。无论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不能没有时空定位。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家从西方浪漫派、现代派回游中国古典文艺追求,尔后的新生代从西方后现代溯源东方古典文艺观,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文艺家用一条弯路走进了民族传统精髓领地,腾起了艺术大时空,生生息息,无穷无尽,弥漫着心灵世界最大的创作自由。东方传统裹挟着西学精华,推动三明文艺不断跨越文艺样式边际,不断拓展大时空。大,就大在内心的自由无限,没有东方束缚,没有西方羁绊,一个时间可以容纳无数空间;大,就大在没有对抗,没有排斥,一个空间可以存储无数时间。
  大时空提升了文艺家风貌,释放了艺术正能量,以开阔的襟怀,胸藏万千大众,成为美的化身,提升着社会的精神领地。文艺家有着纯正品格,独立不迁,不同流合污,成为社会文明的化身。如此大时空,是永恒的修炼。
  吐纳大心境
  心境是文艺创作的构思状态,一头连着时空,一端接着技巧。“大心境”是一门内省的文艺创作功夫。
  在天人合一之中实现大心境,在物我交融中无限地拓宽创作思维。不论虚静还是迷狂抑或平面悬浮,只要进入天人合一,就能够求得大心境。有了大心境,就有了心态的剪裁,大心境仿佛是大时空通往大技巧的“守门人”,哪些内容精彩就放其通行,哪些内容有损创作品质,则坚决堵之。举凡不能构成天人合一的,必然是心境杂质,必属剪裁对象。
  孜孜不倦,升华精神,返璞归真,把不可糅合的给糅合起来,打迷茫中求取明朗,从对抗中生成和谐,在特殊中见出普遍。大心境之“大”,大在凝神面之“小”,大在思维的“集中”与“简约”。
  这门内省吐纳功夫,修炼无止境。
  夯实大技巧
  技巧属于作品本体范畴。现代文艺形式自由,不同的艺术语言天路各有不同的走法,音符、肢体、线条、色块、材料、雕与塑、文字……表达的技巧有各自法门,对高难度的追求规律却是相同的。
  没有哪个文学家或艺术家可以不讲究技巧就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不同文艺样式的技巧训练十分重要,基本功的扎实决定艺术行程的光辉顶点。
  刻意的技巧实属笨拙,一味的玩弄技巧只能出“匠人”,而出不了“名家”。技巧训练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忘却”,如庖丁解牛,如风过山冈。“大技巧”的提出,强调的是全面掌控了艺术表达技法,然后,把全部技法都忘掉,忘却之后再来创作,这就是技巧的无为运用。这样的追求可以使创作表达从刻意中摆脱出来,实现返璞归真。大技巧起于刻苦的训练,成于淡化的悟性。所谓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是美学自觉,是名家之路。
  让我们从“三明”出发……

八闽大地,文学领域,各自特色鲜明,熠熠生辉。 一壶茶,一篇文,是否会勾起你对闽派文学的向往和热爱,让你聆听于八闽作家的文学漫谈? 福建拥有独特的人文历史,是文学创作的沃土。福建作家善于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讲述本土魅力“福建好故事”的同时,彰显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文书刊网出品 欢迎转载 版权保留
责任编辑:吴丹 设计制作:楚非贤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Copyright ©2010-2014 www.zws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奇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