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凌波八宝话漳州
谒妈祖圣地赏莆阳
凭山海气势观厦门

第09期 | 2014.07.23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第09期 | 2014.07.23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漳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州一千三百多年来,涌现出陈淳、陈真晟、周瑛、黄道周、蔡世远、庄亨阳、蓝鼎元等享誉全国的理学家和文化名人。
悠悠岁月,煌煌史册,39位漳州人传列《宋史》、《明史》和《清史稿》。现代文学史上,三位漳州人名列其中,分别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许地山和“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杨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大地春意盎然,文学创作精彩纷呈,形成了以杨少衡、青禾、海迪为代表的漳州作家群。漳州作家的创作实力与“文人相亲”的品格,为省内外文坛所推重。漳州作家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等上万篇,正式出版长篇的小说、传记文学、散文、报告文学60多部,小说集、散文随笔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300多部,其中有100多篇作品入选了全国性选本,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文学奖项近百人次,有10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漳州位于福建最南端,是旖旎多姿的滨海城市,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漳州水仙花,世称“凌波仙子”、“南国花王”;漳州八宝印泥,气味芳香、永不褪色,人称“品重珍珠”;漳州片仔癀更是享誉中外的“国宝灵药”。
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漳州颜思齐、吴沙以及雾峰林家、板桥林家,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漳州过台湾”是这个城市永恒的话题。
漳州作家对于“中国梦·海峡情”的抒写,有过许多精彩的篇章:杨少衡的《海峡之痛》、青禾的《初霁》、海迪的《开台王颜思齐》、何葆国的《山坳上的土楼》、陈子铭的《大海商》、黄荣才的《我的乡贤林语堂》等,叶子与台湾作家陈文贵合作的《原乡》,更是成为两岸作家联袂创作的佳话。
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山海相依的地理名胜,架构起漳州的自然人文环境。这里有漳州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相信,在新世纪文学的大视野中,漳州作家一定会精品迭出,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坛风景线。
漳州市文联主席汪莉莉
莆田,史称“兴化”,雅称“莆阳”。因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亦称闽中。作为八闽古府,莆田市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建城已逾1400年,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汉族先民就在这里垦荒种植,同时也把来自中原的华夏文明种子播洒于此,与当地古闽越族文明相互激荡、融合,创造出流光溢彩、自成体系的莆仙文化。
自南朝郑露兄弟“开莆来学”以降,向学乐仕蔚然成风,史载“比屋业儒,家弦户诵”,以致“科甲相望,簪缨蝉联。礼乐诗书之盛,八闽独冠;魁人韵士之多,天下鲜俪”。
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诞生过2482名进士、21位状元、7位榜眼、5位探花、17位宰辅,哺育了诸如林默、郑樵、陈俊卿、林光朝、刘克庄、王迈、陈文龙、林兆恩等彪炳千秋的历史名人。他们或怀忠效国、济世爱民;或德堪世表、文为代宗,他们既是兴化儿女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独特地域人文相浸濡结出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职称人才,其中“两院”院士达16人。
作为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莆田到处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芒。妈祖信俗于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是现存的中国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少林禅武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华武术文化优秀的历史遗产;还有声名远播的九仙祈梦文化、工艺文化等,这些文化相融互通,共同将莆田这个古府新市,烘托得别具个性、风姿迷人。
作为名闻遐迩的文献之邦,历代莆仙人的各类著述就达到了3000多部,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的有91人,著作有109种,共计2246卷。从《全唐诗》开始,随便翻开历代全国或者全省性的诗集文选,触目所及皆是莆阳才子才女的名号。有“七月派”代表诗人彭燕郊;散文诗、儿童文学方面有“南国叶笛”郭风,戏剧方面有陈仁鉴、郑怀兴、王顺镇、姚清水等;散文方面有许怀中、陈章汉、林丹娅等人;文艺评论方面有杨健民等。
当前,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莆籍中青年文艺家,正以各具风貌、实力不凡的群体形象引起外界的持续关注。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莆阳的文化史,又一次让人充满了期待。
莆田市文联主席王金煌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城景相依,山海交融,如今的厦门,犹如镶嵌在俗世里的蓬莱仙景,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令八方宾客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唐宋时期,厦门就出现“文学神童”陈黯、北宋贤相苏颂等一批蜚声文坛的诗文名家;明清时期则涌现了“海都四才子”和黄日纪等一批文人骚客。上世纪20—40年代,厦门诗歌会的童晴岚以及写下名篇《泥土》的鲁藜也曾风云一时,尤其是鲁迅、林语堂、许地山、鲁彦等30多位著名作家齐聚厦门,使得厦门一时成为文学圣地。
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厦门文学创作又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扬名海内外,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舒婷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并称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以赖妙宽、须一瓜、李晓玲和李秋沅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屡获大奖。赖妙宽《天堂没有路标》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作家李晓玲《魔法小仙子》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其作品发行量近1000万册;李秋沅则连获三届“冰心文学奖”,其长篇文学《木棉流年》摘下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桂冠,填补了我省连续六届该奖的空白。
厦门与台湾、东南亚华侨也有割不断的文脉情缘。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和赖和、著名作家林秋梧、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曾在厦工作学习多年,与厦门文缘颇深。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厦门诗人舒婷,常在国际文坛上并驾齐驱。
厦门处于闽南三角地带的核心区域,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2011年底又被辟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同时又是移民城市,群英汇聚之所,全国各地的多种文化习俗在这里交织、碰撞、融合、共生,使厦门文化更加色彩鲜艳、斑驳陆离。独特的地理、人文与政策环境加上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人才荟萃,使厦门兼蓄并收,享有在继承闽南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纳海内外文化精华的便利条件,有望形成更具时代特色的独特文化。
作为一座在文化上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追求的城市,厦门文化无疑成为城市之魂。我们希望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名家、文艺家参与厦门文化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你我的努力,厦门的文化,明天会更好。
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林起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的延续、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也是成功定位一个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支点。文化品牌定位的重中之重是充当这个载体的形象,就其内涵而论,是具有惟一性和垄断性的,是能包容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的;就其感观而言,是能够在一定区域内独树一帜的。从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实践来看,文化的地域差异、特征和人文风貌不仅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也为塑造城市文化个性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的可能。
中文书刊网出品 欢迎转载 版权保留
编辑:林欣 组稿:吴丹 设计:楚非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