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刊
笔尖上的中国梦海峡情

 第10期 | 2014.07.30 | 星期三
 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系列专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学情怀,笔下的文采流泻,都深植于故乡的文化土壤,都或多或少沾染着故土气息,吐纳着故土情思。
  随着网络写作主流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的创作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关注。
  生于闽长于闽的网络作家,是如何看待家乡传统文化?而家乡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呢?
  本期的八闽作家文学漫谈系列,我们邀请了七位福建知名网络作家,他们分别是翔尘、文心、林静宜、莫争、BLUE安琪儿、酒圣和徐琛,听他们娓娓道出笔下的故乡情结。
灵感源自乡情
魂牵故乡百态
疗心系不缺爱
启蒙精神粮仓
地域文化体验
  翔尘 福州人,中国作协会员。擅长多种文学题材的写作,其文唯美,风格独树一帜。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州人。
  福州是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文化璀璨,名人辈出。个人认为,不管是文学创作或者其它方面的创作,都需要家乡文化进行引领,这是一条剪不断的线。大多数的作家最早基本都立足于自己家乡的文化进行创作,家乡文化也一直是我创作上很大部分的灵感来源。
  长大之后,走过很多地方,研究过诸多地方的人文历史,但是无论离家多远,身处于另外一个时间空间,家乡仍是一个创造源泉的归宿地。或许,文化的差异能够让人更加直接的对生活进行思考,对生命进行解读,至少明白了其中的意义所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也是人生阅历第一步的感染和提升。
  当然,创作不能给予局限性,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只是不管如何捕捉自然的真实,或者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会有一种回归的感觉,有人说过,这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落叶归根,就算穿越,也会穿越到有一些家乡文化背景的地方。
  最近正在创作一本灵异惊悚类小说,我总喜欢将自己小时候听到的一些家乡的民间传说结合自己收集来的素材进行改编,如古墓中发现的血色寿山石、灵异的千年纸伞、棺木中的角梳等等。这就犹如一座不会枯竭的宝藏,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故事不管在背景塑造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感觉生动鲜明,恐怖意境也更加浓厚。
  有时候回味自己以前的作品,还发现书中很多人物和故事的引用,是对家乡的一些名人事迹进行了延伸和刻画。
  不可否认,这也许就是家乡文化在自己观念的作用下潜移默化的结果。
  文心 福州人,以“用心作文,无怨无悔”的写作态度抒发“关注世间百态,品味浪漫人生”的写作情怀。
  我自幼喜欢文字表达,偶有文字见诸报刊,很是兴奋了几回。
  相对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上发表文字既方便又快捷,这对于爱好写作且有表达愿望的我来说,网络无疑是抒发文学情怀的一个理想圣地。
  我在一周多岁时患了一场重病,幸好亲人们历经波折,又有好心人帮助,使我侥幸活了下来。那个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很差,有时个别小伙伴发烧一场、痢疾一回就突然离我们而去,这样的不幸间有发生。在故乡父老的心目中,自然希望有神医出现。做一个好医生或许从那时起就植根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大人常常讲铁包公的故事,那里面有陈世美、有秦香莲,有人们渴望的公平与正义。外祖父也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做一个好医生,当一个好干部。我一直尽力坚守。家乡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孩子调皮,家长就会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就给我打——话特别质朴,殊不知,“棍棒底下出人才”似的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
  这些都是我文学创作的文化基因。
  《倾情良医》中的男主角悬壶济世,急人所难,爱病人如亲人,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这正是家乡父老颇具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官路红颜》中的主角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重视百姓呼声,传递正能量,这是对官场中青天意识的感悟;在《红粉权贵》中,我希望表达的是重教的思想,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保持教育长远与科学的发展。
  故乡是永远的牵挂,魂牵梦萦的故乡情正是我多年网络文学创作的源泉。感谢故乡!
  林静宜 福州人,“疗心文学”概念提出者,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
  朋友问我,福建特有的海域风情对你所写的“疗心系”作品有帮助么。我说有,我的许多作品都有涉及到海的情景。
  我的《梦之芳华》、《岛城遗梦》,还有2006年写的《雨败甲午残红睡》都是发生在海边的故事。然而我对海的认识,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记得学生时代,看了《上海的马路》,了解到上海的“福州路”是一位洋人命名的。这位洋人为了纪念心爱的福州女子,就以“福州”为马路命名。因此大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浪漫多情。
  其实海域风情不单单是一种地域风情,更因它的广袤无际呈现出无限包容的地貌,它的神秘与宽广时常引发我的种种联想,对我创作的观念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的“疗心系”作品,有人误将其与“治愈系”混为一谈。其实我并不为了慰藉谁而写作,我想讨论我们心中的“爱”。因为有很多问题,都是缺乏“爱”,或不懂如何去“爱”而产生的。海是有脾气的,它承载着上帝赋予的使命,在人类破坏生态之后惩罚人类,在人类与生态友好相处的时候,给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源。大海在透露,“爱”是一把万能钥匙,包括生态、环境、人际以及伦理问题。“缺乏爱”是最大的破坏力。
  我的“疗心系”脱胎于大闽之海,因为它教我们要学会爱,才能学会与地球、与宇宙和谐共处。
  怎么去跟自己、跟他人、跟地球、跟宇宙和谐共处,彼此相爱,这是一个值得人类永远探索,并且永远也探索不完的话题。但是,一切的问题,故乡的海知道答案。
  莫争 福州人,中国作协会员。
  我出生在福州旗山附近的一个古镇,那个地方古色古香,曾经有“九庵十八寺”,出了许多的进士,近现代也培养了许多院士。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很有福州特色的院子里,据说是明清的一个粮仓,飞檐雕壁,楹栋厢房,十分古典。犹记得大厅的神龛里端坐几尊瞠目森严的神像,全身挂满了蛇,这显然是福州文化最典型的蛇图腾了。而乡亲们经常会说些如陈靖姑祈雨、林默娘救船的鬼怪故事,以及甘国宝当官、怡顺哥烛蒂之类的市井故事,这些对我小时候的启蒙熏陶是十分强烈的。
  中学的时候,爸爸给我借了一套书——《闽都别记》,这本书几乎写尽了福州。遗憾的是那本书实在太破了,我没有看完结局。后来我在三坊七巷看到董执谊(编辑成书者)的故居,不禁驻足感慨。
  福州有相当深厚的底蕴,许多名人典故都是创作的源泉。《入侵者》里林则徐“星南斗”的轶闻;《天命》里郑成功与明朝末帝朱聿键的垂泪东南,以及孙中山夜游闽江的故事;《吾家小妹弯弯画》里,一个台湾女大学生来大陆求学,明眼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书中的学校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我计划把这本书拍成电影。
  我在鼓山看到蔡襄的摩崖,在乌山看到朱熹的墨迹,在三环路过金山寺,深以为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底蕴,真正可以留给后人滋养的精神粮仓。
  我很庆幸可以说流利的福州话,这也丰富了我接地气的语感与文化触觉。谨祝福我们福州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如此“牙霸”与“吃香”!
  BLUE安琪儿 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作协会员。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闽南人天生就有种“爱拼才会赢”的精神,闽南语有一种“地瓜腔”尾音的特色,很淳朴,很率真,听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种特色在我的小说当中也常有体现。
  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古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东方大港有万国之船的涌入,创造了极盛的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各国文化在泉州的融合交汇,形成了丰富多元又内涵深蕴的闽南文化,对我有深刻的触动。
  除了有特色的闽南语人物对话,我还曾一度深深地着迷于闽南“宫殿式”的红砖厝建筑。我在百万字小说《校草爱上花》里面描写了古厝建筑的构建,红砖白石墙体,祠堂寺庙、宫观牌坊、亭台楼榭似乎都在我的脑海深处打上了烙印。以至于我的笔无法将它们饱含古代韵味的美完美地描述出来。
  闽南文化中的语言特色、建筑之美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网络文学不一定全是快餐式的阅读,我希望在轻松阅读之际,也能让人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让人有切身的美的体验。
  酒圣 原名陈韦杭,福建福州人,知名网络作家。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家乡所赋予他的一切,都深深地融于血液之中。良好而浓郁的家乡文化,使得我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财富。我希望我今后的作品能够融入更多的家乡文化,只因为我成长于此。
  徐琛 福建在校学生,网络作家。
  每一段文字都带着个人独特的印记,每一个故事都是某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越发蓬勃的文学市场上还有更大的潜力,我们需要引导,需要被人看到我们的闪光点。

故乡是那魂牵梦绕的儿时捉谜藏的小巷,故乡是被时光磨滑的青石板,故乡是家乡那抹柔柔的明月光。一回回,带着你的思绪穿越时光;一次次,牵着你的睡梦惆怅;一年年,带着你的眷恋涉过万水千山。
  咫尺天涯的故乡,故事在这里远向远方。

中文书刊网出品 欢迎转载 版权保留
责任编辑:李琪 设计制作:楚非贤、岛上的草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Copyright ©2010-2014 www.zws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奇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