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福州城南苍霞洲。
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热闹的声音。这是闽江以北的一个繁荣区域。各类商店、洋行、批发行号、公司仓库等,沿着码头一路排开。
从苍霞洲去南台岛,有一座必经的石桥。
桥头,一大早,就有不少人聚集在那里。他们或是一脸憔悴,或是一脸着急,时不时探头往远处看看,这是在等谁呢?
忽然,大家都涌过去了,“严半仙来啦,严半仙来啦!”
中医严振先刚走到桥头,就被大家拥挤在中间,但他仍是笑眯眯。
“别急,别急,大家排队一个一个看。”“就是,没看严先生都满头是汗了。”人群中有人叫道,大家哈哈大笑,然后纷纷自觉排成一队。
“不碍事,吃两付药就好了。”严振先为一个病人把了脉,又用公正的小楷开了方子。见对方尴尬着,还不走,严振先摆了摆手:“不碍事,等你手头宽裕了再说吧。”病人连连作揖,含泪而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亏欠医药费了。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如此。这南台的穷人,有多少人受过严先生的救命救苦之恩啊。虽然许多人没有钱付医药费,严振先还是耐心地帮他们看病,大家叫他“严半仙”,除了说他医术高明,也是满怀敬重的意思。
1854年1月8日,33岁的“严半仙”得子。
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就是严复。
小时候,严复和许多小孩子一样,调皮捣蛋,不让人省心。四岁那年,就把家人惊吓了一回。
那天,邻居家想要凿井,就在井里放了一个三米多高的架子。大家都去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有小孩子的声音:“好园,好园!”跑出来一看,原来是严复爬到高高井架上,因为满足了好奇心而一副开心的样子。他的母亲在下面看着,心急得不得了,嘴上还不敢批评他,怕把他吓摔下来更了不得,于是慢慢哄他:“我的好孩子,你要是能从井架下来,那就更厉害了呢。”严复一听,麻利地从井架上爬下来了,然后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打。
每个小孩子都是天真、淘气的,但严复和别人不一样,他学习起来,特别用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