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要开新学堂了,专门培养造船工程师和水手!”
“依这告示的意思,不仅管吃管住,还给发钱哪?!”
“每三个月考一次,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哟,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人们围在告示栏边,议论纷纷。
严复拨开人群,用力挤到前面,把告示上的招募细则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
因为新鲜,一时间,船政学堂招生的消息成为热议。但是真正前往报名的人没有几个。当时,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读了书,再去考秀才、举人、进士……一步一步爬上去,希望有朝一日成为高官显贵,这才是正道。没钱读书的,就去拜师学点谋生的手艺,或是到人家店里当伙计。因此,船政学堂为了吸引学生,不但不收学费还发给补贴。
在告示栏前,严复心里起了波澜,但他什么话也没说。他快快地走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和妻子。母亲听了,沉默了良久,说道:“也好,也好!”虽然她的心里有点辛酸,儿子没能按他父亲的意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但是眼下,艰难的生活已经让这个家别无选择了。
主意一定,母亲就细细地问了船政学堂的具体情况。
这船政学堂的创建是有各方面原因的。福建有着长长的海岸线,紧靠台湾海峡,造船业和船运业历来十分发达,自唐代就有商船往来,其中许多商船就是在福建建造的。恰好那几年出现了一个“洋务运动”,创办新式的军事工业,像新式的兵工厂、轮船局等,还兴办学堂,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福州马尾船厂和它附设的船政学堂,就这样创办起来了,是清末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
得到母亲和妻子的同意,决定报考船政学堂后,严复很激动。这天夜里,他失眠了。这一年多来他饱受辛酸,忽然机会就这么来了,他不仅可以继续读书还能补贴家里。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又想起父亲,想起老师,不由心绪难平。但愿自己还能出人头地,实现抱负,不负慈父和恩师的教诲。月光从简陋的木窗上洒进来,严复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要给自己改个名字。他敬仰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就改名为严复,改字为陵。
于是,他就以严复的名字去报考船政学堂。
入学考试很严格,有笔试、口试和体检,还特别重视视力。笔试考题是以《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为题写一篇作文。
出这道题的人是当时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沈葆桢可是我国近代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福建人,道光年进士,还当过江西巡抚。因为他自己前不久也刚刚丧母,又一向重视孝道,所以才出了这么一道题。
严复,这时我们应该叫他严复了,他一拿到考题,眼睛有点湿润了。失去父亲的伤痛,一直压抑在他心头。他几乎是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沈葆桢阅卷的时候,大加赞赏。少年老成的严复,实力远远领先其他考生。最终,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福州船政学堂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