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伯清
反映一个民族或族群历史记忆的文本,既可以采取历史叙事,也可以采取文学叙事。一般来说,历史叙事比较常见,它们要求客观、真实,一般没有文学性的描写或者虚构,可读性比较差,各种史籍、方志、民族(俗)调查报告等,大致都属于这类。民族记忆的文学叙事其实也不少见。与历史叙事不同,文学叙事要求有故事性,有艺术感染力,有艺术上的想象,但真实性往往不是重点。其常见形式一般有史诗与小说两种类型,前者如荷马史诗、畲族的《高皇歌》、藏族的《格萨尔》等,后者如《金翼》《尘埃落定》《百年孤独》等。历史叙事能让读者了解相对真实的过去,但枯燥的文字常常让人敬而远之;文学叙事能让人爱不释手,但又常常让人对真实历史的认知越来越模糊。那么,有没有一种既有历史叙事的真实感又有文学叙事的可读性的反映民族记忆的文本形式呢?畲族新锐青年女作家钟红英花费近两年的心血著成的《崖壁上的舞者——古老畲族的文化探秘之旅》,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了这种可能性。
《崖壁上的舞者》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和反映散落在畲族民间丰富的民族记忆的文学探索。的确,它是一部散文集,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部散文体式的民族志。个人认为,作者用这种散文形式的文学叙事来呈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成功的,她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畲族民间世代相传的“真实”往事,也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她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散文技巧。我不得不说,与史诗和小说相比,散文叙事对于再现民族群体记忆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
其一是散文无须为讲述完整的故事而虚构人物与故事情节,可以尽可能地如实记录族群记忆的实况甚至还原族群历史的真实(通过分析与评论)。如关于“牛栏祖地”的记述,就完全转述自闽西蓝姓畲族的民间传说,虽然传说本身充满荒诞的神话色彩,但它曲折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信仰和对民俗的看重。又如“远去的村庄”里关于久泰村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村落的历史演变的描述,不仅文笔优美,而且从作者的第一人称的视角,将村落的历史记忆融化在雅致的文学叙事之中,真实可感。此外,朱熹在连江七里畲寨与狐狸结缘作《凄狸赋》、景宁敕木山惠明和尚对当地畲族开基史的贡献与影响、东坂巫姓畲村崇祀祖先神“民主公”而作的神秘道场等,这些记录并不见于史籍,却真实地反映了畲族民间的历史记忆。类似的记述在书中比比皆是,使本是散文的《崖壁上的舞者》具有浓浓的民族志书写的味道。
其二是散文的书写形式比较自由。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既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兴之所至;既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论事理;既可以客观引述,也可以主观评析……总之,散文可以利用几乎所有的写作手法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种书写形式的多样性,使散文具备了无限的张力,无疑给作者的民族记忆叙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崖壁上的舞者》一书中,作者就充分运用了各种书写形式,以记录和展示畲族民间丰富的族群记忆。其中许多民间传说都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如畲族始祖忠勇王的传说、朱熹与畲族村寨的传说、牛栏祖地的传说、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主观认知和解释,并非真实的历史。作者在如实记录和讲述这些传说故事的时候,并不刻意去判断传说的真伪,而更多地去分析传说产生的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传说对畲族的文化意义和自己的特殊感受。作者这样去书写是明智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判断是非、真伪的命题,更多的是体现一个民族对历史的群体性认识,寄托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传说本身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
其三是散文叙事可以宏大,也可以琐碎,但尤以琐碎见长。这里的琐碎叙事并不是烦琐无聊的琐碎,而常常是较多关注于宏大叙事的小说、史诗以及历史叙事的史志所忽略的细节。在畲族民间,有无数人口不一、大小不等、风俗各异的畲族村寨,有无数关于祖先、关于过往、关于生活的可以很离奇也可以很朴实的传说、故事、歌谣。这些在史诗、小说、史志中往往被视而不见的细节,恰恰是构成畲族历史与文化的最鲜活的材料。在《崖壁上的舞者》中,作者将这些琐碎而丰富的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信手拈来,或叙或议,或引或述,娓娓而谈,让你不由感叹畲族的历史过往竟是如此的生动和丰厚,畲族的文化竟是如此的丰富独特而又充满底蕴。谁又能说琐碎叙事就一定是琐碎的呢?
其四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作者行文更为灵活自由,充满跳跃性。在《崖壁上的舞者》中,这种跳跃性不仅反映在各篇之中,也反映在各篇之间。如《村居·远去的村庄》中,第一节以久泰村的景观描述开始,很快又通过回忆童年引出生动的畲族乡村生活风情,并通过“忙”与“闲”时山歌嘹亮的生活场景,再现了畲族人曾经“无歌不欢”的豁达乐观性格,最后又回到现实,告诉你“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样的山歌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散落,再无人传唱”。第二节则从对村庄的眷恋写起,一转引出祖先与村庄的由来,再转引出村庄祭祖、酬神的风俗盛况与作者的感受。第三节回溯“我”和村人民族身份转变的历史渊源,以及畲汉互动中曾经引发的悲伤故事。因为畲族的身份,引起作者对畲族有意识的考查,由此弄清了村庄畲族文物为何毁灭的历史过程——实际上这应该是“我至今都不会知道自己身上流着的是畲族的血液”的原因。第四节则从族群演变历史与迁徙历程,引出畲族内部曾经很神秘的“寻亲密语”,最后转到“我10岁的孩子”对家乡、对畲族的认知。这种跳跃性的书写看起来散乱,其实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我”、久泰村、畲族的历史关系,散而不乱。这种跳跃性书写,在各篇中都能看到。而在全书来看,散文集每篇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是从某个视角展示畲族历史、文化的某个断面,主题仍然是集中的。
可以说,《崖壁上的舞者》作为一本民族记忆的文学叙事是相当成功的。全书充满情感的叙述、艺术性的书写和大量鲜活的民族志材料,都是令人称道的。如果不是民族院校的求学背景,仅仅作为中文系出身的作者,要完成这种民族志意义的文学书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民族(俗)志调查为基础。钟红英在写作中所展示出来的扎实的民族(俗)志调查功底和实践,令我这个民族学出身的人也自感有所不如。因此,我更愿意把《崖壁上的舞者》当作是一部文学性的民族志或民族志的文学性书写的特殊文本,而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
《崖壁上的舞者》是畲族文学的一种探索性文本,它开启了一个更完美地贴近民族记忆的新形式,这在畲族民族志书写和畲族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可能在叙述中和材料运用上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但相对于它所取得的成绩,这些不足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作为校友和朋友,我真诚地祝贺《崖壁上的舞者》的顺利出版,也衷心地期待红英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畲族文化用文学的形式完美地展示出来。
是为序!
钟伯清: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畲族研究专家,出版专著《中国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