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天下第一楼 第四章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03 09:46:59 | 字数:2280

黄鹤楼那层层凌空的翘角悬挂着的风铃在不断吹送的长风中叮当作响,一如袅袅的钟罄清脆悠长。这铃声响在游人心处,让他们着实感到了一股生命的愉悦与欢畅。

可是,历史总要不时地将它残酷的一面呈示给人类,人们往往还来不及啜饮生命的甘浆,就会遭受战争的强暴与凌虐,将幸福的梦境碾得粉碎。

盛唐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很快就降下了它那厚重的历史帷幕,“耸构巍峨”的黄鹤楼也随着唐朝的灰飞烟灭走完了它的又一次生命旅程。

武汉扼长江汉水,控荆带楚,交通便捷,为九省通衢之地,占尽天时地利,每每可得风气之先,昂然走在文明的前列。也正因为地势优越,每次战争,也免不了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座落在地望险要的黄鹄矶上的黄鹤楼,在战乱中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相互争夺的重要目标,常常经受战火的灭顶之灾。

然而,每次毁灭之后,伴随着新时代的诞生,黄鹤楼犹如野火烧不尽的青草,春风一吹,就会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盎然生机,又在原址上耸起一座新的高楼,且一次比一次更为壮观。

由黄鹤楼的兴衰,也可窥见一个民族顽强不屈的创造活力。

黄鹤楼随唐朝灭亡而消失,又随宋朝的建立拔地而起,兴起了一座气势更加巍然的宋式黄鹤楼。

宋朝黄鹤楼,不仅有了文字记载,更有了形象可感的图画。我们可以从留存至今的两幅宋画《长江万里图卷》和《黄鹤楼》中窥见其形其制。除主楼外,还修有配亭、游人循曲栏;主楼雄峙于矶头城垣的高台之上,与下面的台、轩、廊组成了一处完整的建筑群体。与仅有主楼的唐代黄鹤楼相比,宋朝的建筑艺术实在是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饱受异族欺凌之苦。黄鹤楼也未能幸免,在南宋中期一度被毁,半个多世纪后才得以重建。

元朝的黄鹤楼形制也保留在两幅画中,一为《武昌货墨》,一为《黄鹤楼图》,画中的黄鹤楼已成一组围墙合抱的建筑群落,主楼斗拱重檐,分为两层。

此后,明清两朝对黄鹤楼的重建活动较多,具体统计数字为明代四次,清朝五次。明朝的黄鹤楼风格隽秀,外形“下隆上锐”,其状如笋,塔式楼阁,高为三层。明朝有件值得一提的大事,那就是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将蛇山对岸的整块地盘一分为二,变为汉口与汉阳,构成了今日武汉三镇之格局。游人站在高达三层的明式黄鹤楼上,但见长江与汉水在此相汇,两水相激,波涛更为汹涌,江面更加宽阔,风景更为壮观,感受也就变得更为丰富了。

清朝对黄鹤楼的修建可谓达到了古代顶峰,建筑格局大大有别于宋、元、明朝,风格奇特。据《武昌府志·图考》,康熙黄鹤楼已为四层、八角,建筑群体变成了单体,歇山顶变成了攒尖顶。同治年间,更是大兴土木,动用一千多名工匠,耗费三万多两白银,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建成的黄鹤楼高达三十米,全楼计有四十八根柱头,七十二条屋脊,三百六十架斗拱,三层飞檐和楼顶面均为黄色琉璃瓦。这,也是清朝建造的最后一座黄鹤楼了。

纵观古代黄鹤楼的兴衰变迁,我们发现,每一朝代,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大抵唐宋雄浑古朴,元楼堂皇富丽,明楼隽秀清雅,清楼奇特瑰伟。又因武汉占据地理之便,黄鹤楼以一种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面来风,它吸取了亭、楼、塔、阁等不同建筑形式的造型特点,将它们融于一炉,凝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品位。同时,我们还见到,当它遭受劫难之后,总是越建越高,越建越雄伟,越建越多姿,每次都要超过以前的规模。

黄鹤楼,就那么昂然迎着拍岸的惊涛站立黄鹄矶头,生生灭灭,不息不止,它本身所经历的风雨磨难不仅构成一部社会兴衰、朝代更替的历史,还是一部独特的建筑史,一部丰厚的文化史。

在楼衰楼兴的漫漫历史时空,我们见得最多的,活动最为频繁的还是那些仁人志士、迁客骚人的身影。

旧一代的文人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新一代的墨客又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他们登临此楼,凭江临风,或歌吟胜景,指点江山;或洒泪长啸,排遣愁怀;或拍栏而惊,忧国忧民。

这一长串接踵而来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中,唐朝以后,我们熟悉的即有苏轼、苏辙、岳飞、陆游、范成大、张居正、方孝孺、毕沅、姚鼐、袁枚、赵翼、黄遵宪……

在文人骚客眼里,黄鹤楼的形式与建构倒在其次,他们所看重的,是黄鹤楼的灵魂。黄鹤楼建筑,只不过是他们抒发自己胸臆的一种外在的依托与触发点罢了。他们不管黄鹤楼建得如何,不问其多高多大,哪怕就是毁了只剩下一片瓦砾、一堆废墟,他们也会来的。来了就要咏物言志,吟诗抒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以为,文人骚客的“骚劲”,就表现在这份令人感佩的难得的天真与执着之上。

其中最值得一书的,还是文武双全的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他留下的一首《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慷慨激昂,堪称绝妙佳作: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去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作此词时的岳飞正屯兵鄂州,治军之暇,他也来到了黄鹤楼。登楼眺远,北望中原,满目疮痍,何日才能收回故国版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睹物生情,热血沸腾,不禁仰天长啸,字字句句,令人回肠荡气。可惜的是,他终于没能“一鞭直渡清河洛”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逝,也就无法“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了,从而留下一个常令后人扼腕长叹的天大遗憾。

此篇《登黄鹤楼有感》,足以与另一首《满江红》相媲美,构成了岳飞词作中的一双白璧。

莫说蔚为大观的唐诗宋词了,仅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黄鹤楼诗文就多达五百多首。加上那不计其数的楹联、匾额、碑刻、书法、绘画等作品,黄鹤楼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大山峰。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