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西塞山感怀 三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18:46 | 字数:2365

其实,西塞山在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与辉煌,更多的还在于它是一处举足轻重的战略军事要塞、东南诸省的门户,正所谓“鼎足纷争地,雄分虎豹关”。只不过人们厌恶动乱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向往宁静,便有意无意地遮掩了它的血雨腥风,彰显了它所具有的温馨详和。

“至今西塞山头上,犹是当年征战痕。”据史籍所载,从东汉末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西塞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共计一百多次,平均不到十年,这里就有一次相当惨烈的争夺,人们将西塞山称为古战场,一点也不为过。

公元199年,庐江太守刘勋与孙策从兄孙贲于彭泽一战而败,便退据西塞山占据有利地势,筑垒自守,并向荆州太守刘表告急,求救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派儿子黄射前往增援,两军在西塞山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孙策大败刘勋与黄射联军,俘获兵员两千,战船千艘,势力大增,为九年后联手刘备、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厚实的军事基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所描写的那场战争,发生在三国末年晋灭蜀后。公元280年,晋武帝决计讨伐东吴统一全国,任命益州刺史王浚为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统率水师八万,沿长江而下袭取东吴。吴国在长江中游的咽喉之地西塞山早有部署,据《晋书. 王浚传》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大军至西塞山受到“铁索横江”之阻,只得命令军士制造大筏数十,上面扎着披甲执仗的草人,由极通水性的兵士引导向前。筏遇铁锥,锥着筏子顺流而去。然后,又命制作火炬长十多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放置船前,烧熔铁索。铁索一断,天险无所凭依,王浚顺利地突破西塞封锁,大军势如破竹,直抵东吴首都。事已至此,局势无以挽回,吴王孙皓也只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份儿了。

公元477年,南朝镇西将军沈攸之起兵江陵反叛,宋顺帝率军讨伐,兵分八路扼守西塞山,堵住沈攸之东下的去路,逼得他无功而返,回江陵后被杀。

此后,几乎每一朝代都在西塞山有过或大或小的战争。

东晋、南北朝时期,与朝代更迭有关的几次战争,都在西塞山展开过激战。

公元784年,唐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占据西塞山下的重镇道士袱,唐军经过一番激战,才从叛军手中夺回。

宋朝时,西塞山下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兵库。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与元军大将铁木儿在西塞山脚曾经大动干戈。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军东下拟攻宣州。船队行至黄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李自成便率少量部队在西塞山登岸,经大冶县转入咸宁,后在通山遇害。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放弃武昌,大军蔽江东下拟攻南京。清兵急忙于西塞山设防阻截,两军在此相遇,太平军大破清军。

1938年,数万日军海陆空三路大举进攻西塞山,国民党三个师的兵力在此明碉暗堡,高炮林立,重兵把守。经过五昼夜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尸体成堆,血流成河,腥臭气味,弥漫巨野。”

……

千百年的争战不息,自然在西塞山留下了不少古代遗物。这里,曾出土过南宋殉葬,但更多的却是窖藏的大批金器、银锭与铜钱。自1598年至1967年间,此地共发掘出土了六次窖藏。其中金窖一座,银窖一座,钱窖四座,包括西汉初年(公元前180年)铸造的“半两钱”至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铸造的“淳祐通宝”,前后一千四百多年各个历史朝代的铜钱,总量多达数百万斤。

一处军事要塞,绝少兵器出土,也没有发现阵亡将士规模庞大的集体墓葬,却前前后后出土了这么多的金银铜钱,原因何在?是谁把这么多的金钱埋在这里?为何要藏于西塞山这一兵家必争之地?如遇战争,难道不会首当其冲地遭到劫掠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专家们作出了多种分析与推测,有的认为西塞山既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自然设有军库以利军费支出,而唯有国家的庞大军库,才能容纳得了历次发现的这么多铜钱。只是出于军事紧迫来不及撤走,便长埋此地了。那么,是否为三国时东吴孙权、孙皓的国库?还有的专家认为此地钱财为吕文德所藏。吕文德,南宋时人,出生贫穷,曾任过都统制、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川总领财赋兼领马军行司、太尉、京湖安抚制置屯田使、湖广总领财赋兼四川宣抚使等多种职务,行使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他曾多次与蒙古军队较量,死后追封为义郡王,入葬西塞山道士袱。从他一生的职务来看,已具备积聚、掌握、使用巨额钱财的条件。这些钱财,或是他的私产,或为他掌握使用的地方军资及负责征收的赋税。生前,吕文德就将家属安置在了西塞山。宋末元初时,西塞山一带却显得异常平静,未曾发生战事。吕文德置身动荡之秋,加之征战频频,南宋岌岌可危,大量钱财难以选择一处安全转移之地,于是,将其埋入地底以保无虞,当是他选择的一个最佳方案。并且所有钱窖,都出土于西塞山麓吕文德的旧宅基地,这也就更加证实了有关专家的这一推测。

不论何种情形,也不论各种推测是否正确、合理,钱币的发掘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西塞山不仅是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还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这里的民族文化也独具特色,内容相当丰富。

道士袱镇因位于西塞山脚,也就成了一处驻军、设防的军事重镇。长期的军营设置自然刺激着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朝统治者都在道士袱设有官府,此地还是全国有名的盐仓集中之地。镇内街道纵横、店铺毗连,十分繁华。明清之际,道士袱进入全盛时期,全镇居民七千多户,有七仓(盐仓)、八典(典当铺)、九庙(寺庙)、一观(道教寺庙)。道士袱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各种盛会更是体现了此地吴头楚尾的民风民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正月十五龙灯会、谷雨节的牡丹会、五月端阳神舟会……流风所及,西塞山乡民现在仍然一年一度地举行着规模空前的龙舟活动。

然而,1938年日寇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发生的那场酷烈战争,致使道士袱成为一片焦土与废墟,元气大伤,渐渐衰落为一个萧条破败的村落。直至今日,道士袱也没有恢复昔日的繁华之景。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