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西塞山感怀 四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19:08 | 字数:1618

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我就调到了黄石工作。于是,对西塞山的了解与认识也就更加地多了。每有亲友前来,我必带他们前往西塞,登临、讲解一番。即使平时,三两好友,也会约了一同踏青郊游,攀缘西塞,。近十年来,到底去了多少次,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丰富,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对西塞山的透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感与把握。在我眼里,西塞山再也不是一座自然的山峰,它已凝成一种人格的化身。它的历史、发展与变化,活脱脱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缩影。憨厚、古朴的农民拘谨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盘弄着一块斗大的田亩。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详宁静,十分知足地享受着田园之乐与天伦之乐。他们爱好和平,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恬淡安谧。然而,这只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表面。如果遭遇天灾、人祸、兵燹,生存不下去了,或是在外力的推动与裹挟之下,他们性格中的另一面就会立时凸显,长期的压抑一旦遇到突破口释放出来,将会使他们内心有如烈火焚烧,变得狂暴不安,在仇恨与毁灭的渴望中揭竿而起,在不计后果的横扫中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与满足。这股力量往往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枯拉朽之势,历代王朝就是在一次次农民的起义浪潮中灰飞烟灭而退出历史舞台的。

中国农民的这种两面性也为西塞山所拥有。

过去,我们所批判、镇压的对象之一——地主,其实他们就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与代表。中国的农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追求,他们的希望所在,也即所谓的远大目标吧,不过就是勤勉耕作,积攒钱币,或埋于地底,或购置田产,当一名新的地主。同时,在对先辈传统的承续及自我的创造中,也发展、形成了自己一套大同小异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的精蕴平时隐藏在他们的细微而精的一举一动之中,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便显现为婚丧嫁娶的仪式与各种各样的集会、活动等民风民俗之中。而西塞山及它脚下的道士袱,也十分明显地具有着这些特征。

在现代化的今天,西塞山作为军事要塞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分明又在发生着一些重大而突出的变化,进行着自我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山的西面,是张之洞创建的已有百年历史、沿江绵延十多公里的大冶钢厂,这里生产的钢铁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山的东南,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七0钢厂,这是从原西德引进的先进设备而建成的一座公园式、现代化的大型无缝钢管生产厂家。站在西塞山巅,放眼眺望,它已被四周的机械化、工业化的浪潮所包围。从另一角度而言,西塞山就是今日这些厂矿企业的象征,它摇身一变,就由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古朴农民变成了一个头戴钢盔、身穿制服的产业工人。

置身世纪之交,经受现代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对于西塞山脚下的百年老厂——大冶钢厂来说,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生产设备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改革、各种信息的吸收……它们都在催着一种新的工业与新的文明。那么,西塞山在这一改革创新的氛围浸润中,又得重行塑造自己崭新的形象了。

独特的西塞山,它浓缩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活脱脱就是从古代到近代而现代的国民艰难蜕变与转型的一个颇具形象的化身。

博大恢宏的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它在我们眼里自然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历史时期。可是,那时的刘禹锡,面对兀然耸立的西塞山,就在吟哦慨叹、抒发感怀,展开了既富浪漫诗意、又具沉重之笔的“怀古”之韵。相对而言,西塞山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古老太古老了!它的历史、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积沉,本身就是一座新的令人仰止的挺拔高山。古人长逝,包括他们创造的一切历史与文明,已不复再,无论后人怎样凭吊多么感怀,面对的都只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页无法更改的沧桑。西塞山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它千百年来无言地耸立着,包容一切、涵盖一切、吞吐一切,依然那么年轻,风姿绰约。而我们也正跃动着、生活着、充实着,因此,怀古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今天、展望明天,创造出一种远远超越古人的生活模式与完美人格。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