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古城荆州 五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23:18 | 字数:2598

仿佛为了弥补江陵焚书这一文化浩劫似的,两百多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荆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历史现象与文化奇观。

公元10世纪,大唐衰落瓦解,盛世变成了乱世,且乱得不可收拾。农民造反、军阀割据、藩镇林立;内讧、政乱、兵变,层出不穷;到处都是分裂、混乱与战争。一个好端端的太平盛世,再次陷入一个乱糟糟的杀伐末世,中国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撕杀、大搏斗时期,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位于南北交通中枢的古城荆州,在接连不断的兵祸中屡遭破坏。当地居民不是逃亡,就是无辜被杀。至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时),荆州城内的居民只剩有十七户人家,真乃萧条破败之至。十多年后,才又增加到一万多户。

此后,荆州又几经争夺,后为梁太祖朱温所得,并派他的得力干将高季兴前来管辖,授任荆南节度使。

高季兴原为五代时梁朝将领,因战功卓著,深得朱温赏识。高季兴来到荆南,但见昔日的繁华富庶之地,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荒无人烟,唯剩荆州一座凋敝的孤城兀立在广袤的旷野之上,不觉长叹不已。从小就在战乱中与父母离散的他,独自一人闯荡天下,严酷的生存环境培养了他有勇有谋的性格。并且,他一直心存大志,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乱世出英雄,高季兴决心重振荆州雄风,在这混乱的世道中把握机运、脱颖而出。

他广交名士,大胆启用,并以此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军政领导班子。此后,他安抚居民、招集流民、开垦荒地、鼓励农桑、重建井邑。很快就将凋敝的荆州唤出了几分生机。

荆州从乱到治,不多时即恢复了元气,渐呈昔日繁华之景。

与此同时,他在一班谋士的策划下,积极地准备着割据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地建造荆州砖城,为日后的称雄割据奠定基础。

自三国时关羽筑城后,东晋的桓温、 南朝的梁元帝萧绎等都曾有过扩修。桓温在大城之内修有金城(也叫子城),大城之外筑有金堤(亦即堤防),相当壮观;萧绎在荆州城内登上帝位,扩建规格完全仿效建康故都,大城设城门,门上立战楼,城外布木栅,景象宏阔。尽管他们所修城墙壮观宏阔,但皆为土墙。高季兴开天辟地,决定修筑砖城。

公元912年,高季兴开始大规模地修筑砖墙。他征召、动用了十多万民工,“将校宾友皆负上相助”,他们冒着严寒酷暑,日夜不停,兴土不息。只要民工动作稍慢一点,就要受到杖责。负责修城的总监、高季兴的女婿倪可福,因工程进度迟缓,也挨了岳父老头子的一顿棍棒,连老婆也被高季兴接回娘家,说是何日筑城完工,何日再将女儿送还;若是磨蹭时间,或是质量不合标准,不仅老婆无归,恐怕脖颈上的一颗脑袋也难以保住。这样一来,城墙自然是修得又快又好了。砌城的砖头不够,高季兴便下令四处挖墓,“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荆州城外千百年来埋着历朝王公贵州的大坟小墓,一时间在劫难逃。那些墓用砖头,不仅坚固,且做工精细、十分考究,实为难得的上选材料。据说新城完工后,每到更深人静,城墙上便游荡出无数闪烁的磷火,令人毛骨悚然。

高季兴所筑砖城,真正称得上是一座“铁打的荆州”。墙脚以石头垒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坚不可摧;他还将护城河拓宽拓深,常年流水不断,难以逾越。

一切准备停当,高季兴并未轻举妄动,他还在蛰伏、等待,以寻找一个有利的可乘之机。

不久,梁太祖朱温逝世,梁朝顿时江河日下,渐呈衰颓之势。高季兴抓住时机,马上断绝与后梁的一切关系往来,在新修的荆州城内公开占地割据,自封武兴王,立国荆南,又称南平。

在当时的五代十国中,荆南最小, 其辖境最大时也只有三州十七县。它介于南唐、楚、蜀与中原之间,地盘最狭、人口最少、兵力最弱,只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却存活了五十七年,安然地走完了五代时期的整个历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政治割据史上的一个奇迹。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当时的荆州文学,在五代文化“一塌糊涂的泥塘”与荒漠中,竟放射出了独有的熠熠光华。

五代时期,列强对峙,纷争不已,昔日的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也许是立国之地太小不甚起眼的缘故吧,竟成了一块可为屏障的缓冲地带。加之荆南统治者高氏父子自强自立,恢复生活、招揽贤才、发展经济、保境安民,在外交上适当地采用一些“纵横之术”甚至是被后人称作“无赖”的手段,因此,荆南之地也就显得相当的富庶、繁荣与平静,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而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如《楚辞》、《老子》、《庄子》更是深深地浸润、涵育、影响着本地作者,于是,荆州这一时期的文学,便结出了艳丽无比的奇葩。

五代文学中,成果最大的是词的发展与兴盛,其次便是诗,其他则较为逊色。在群星闪烁的荆州文坛中,最为耀眼的星辰当数孙光宪与齐己这两位著名的词人与诗人。

孙光宪博通经史,勤于著述,成果颇丰,共创作有诗文集、农书、杂史笔记等约八十多卷,可流传下来的只有《北梦琐言》一书与词作八十四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晚唐五代文人词作总集《花间集》一书中,收录孙光宪词作共计二十五调六十一首。这些词,与晚唐词坛翘楚温庭筠相比,仅少收五首而居其次;若以调论,则比温庭筠多七调而为《花间集》中运用词调最多之人。而温庭筠为晚唐词人,那么,《花间集》中五代词人写词最多、用调最多者首推孙光宪。就题材而论,除“花间”外,孙光宪还写有咏史词、边塞词、风物词与抒情词。他的词作不仅在意境上有所“扩放”,在艺术风格上也有所创新,色彩浓丽、情致闲婉与清新疏朗兼而有之,显得遒健爽朗、俊拔秀丽。

齐己从小出家为僧,但他自幼热爱诗歌艺术。作为一位佛门诗人,他的创作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杜荀鹤、罗隐、韦庄等儒家诗人。齐己写诗颇多,门人曾就“所集见授”,辑有八百一十篇,编为十卷,名为《白莲集》。齐己之诗,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宇宙人生、社会政治、日常生活、参禅悟道、交游酬答、感怀抒情等,无所不写。表达通俗自然,意境闲散清寂,显得古雅清和、平淡清润,与一般士大夫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具有明显的区别,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内涵。

对于五代文学,历代研究者都不甚重视。 这不仅因为这一分裂割据与战乱频仍的时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有限,也与五代文学处于唐、宋两大文学高峰的夹缝中显得微不足道密切相关。然而,就五代文学本身而言,在如此短暂且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能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实属不易。尤其是以荆州城为核心的蕞尔小国荆南,一下涌现出两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代表人物,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颇具研究价值。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