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道教圣地武当山 三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31:26 | 字数:4939

武当山的巍峨雄伟及其“万山来朝”等独特景观,不知不觉地蕴育着人们原始而朦胧的宗教情感。据武当山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康王时代,这里就吸引、聚集、活跃着一批具有原始宗教意识的信徒。道教诞生后,武当山被尊为“仙山”与“道山”,承袭祀奉真武神,并使之人格化,演绎出一段“铁杵磨针”的训诫故事。

相传净乐国太子得到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启示,入武当山学道修炼。学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道成仙,不免心灰意懒,就想出山还俗。下到半山腰间,突然看见一个老太婆蹲在井边专心致志地磨砺一根碗口粗的铁杵。太子感到奇怪,不禁走上前去问道:“请问太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太婆答道:“磨绣花针。”太子不觉大吃一惊:“这么粗一根铁杵,磨得成绣花针么?那不是太难了吗?得磨到什么时候啊?”这时,老太婆慢慢回过头来,两眼紧盯太子,意味深长地笑着说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闻言,顿时恍然大悟,马上转回深山继续修炼。原来这个老太婆不是别人,而是太子师父紫元君变化而成,特地前来点化他。太子受到启发,不论严寒酷暑,都认真修炼,从不懈怠,终于得道升天,成了北方的真武大神。

“铁杵磨针”,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毅力与耐心,对教徒们的意志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道教正是凭了这种“铁杵磨针”的精神,修炼传播,深入民间,扎根大地,成为一个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宗教。如今,“铁杵磨针”已家喻户晓,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寓言。

后人为了纪念,便在老太婆的磨针之处建了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磨针井”道院。

武当山,也因真武大帝在此发迹发源而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

中国的宗教虽然没有形成、 出现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类似的政教合一局面,但是,统治者的支持与扶植对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起到重大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对待道教与佛教的态度,不外以下情况:要么一概排斥,要么听之任之;要么抑佛崇道,要么废道事佛,要么佛道并举。

一概排斥与听之任之的情况极为少见,因为统治者本身也需要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或是利用它稳固自己的统治。更多的是则是徘徊在佛道两者之间,统治者的每一次重视、提倡与推崇,都会带来该教的兴盛发展;反之,当权者的压抑、控制与打击必将导致佛或道的停滞衰落。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自称老子李耳后代,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兴道抑佛,道教大盛。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天下闻名。唐贞观年间,李世民颁敕修建五龙祠,不仅揭开了营建武当道场的序幕,而且首开皇家建庙祭奉之先河。

唐代以降,宋朝帝王尤其推崇真武神,武当山建筑规模更大更甚;元代帝王自称“受命天地合德”,“大兴老氏之教”,元世祖忽必烈曾下诏改观为宫,武当山的道教建筑也有所发展;及至明朝,武当山的道教建筑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历朝历代营建武当山最得力者,当数明成祖朱棣,武当山现存的道教建筑,大多是那时修建遗留下来的。

公元1339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从燕京(今北京)带兵打到金陵(今南京),夺了皇帝宝座,迁都北京。朱棣为朱元璋第四个儿子,他以叔父的身份赶走侄子建文帝夺取政权,此举显然有悖封建法统。一时间,“以臣弑君”、“同宗相戮”的民间舆论传播朝野,他本人也觉得帝位来路不正,常常惴惴心虚。为了稳固统治,消除不利影响,达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目的,朱棣绞尽脑汁,选中真武神美化自己,使得统治地位变得“合理合法”。他自称南征途中曾多次得到真武显灵助阵,保佑他顺利进军金陵;又说从南京迁都北上,是因为北京乃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镇守的地方;还暗示他自己就是真武转世……大造一番声势之后,他又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真武大帝的发源之地——武当山。

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征调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历时十二年,工程方告完工,耗资百万。从原均州城至武当金顶,建筑线绵延一百四十华里,建成三百处三十三个建筑群共二万多间宫观庙宇,分为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构成了一幅“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立体画廊,被称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宫阙之胜,亦环宇所无。”

明成祖当年修建的这个极其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历经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一部分毁于战乱破坏,一部分沉于建国后修建的丹江水库。现今所存,虽不及原先十分之七,但武当山道教宫观规模之庞大、气势之恢宏,仍居全国第一,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年五月,陪我游览武当的友人虽为老乡,但他长期工作在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曾多次前来武当,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庙宇建筑、典故传说及游览路线都相当熟悉。在他的介绍与指点下,我一边气喘吁吁地往上攀登,一边认真地观赏着一道道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一座座奇巧的道宫庙宇。

我们正赶上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天气,明媚的太阳暖暖地挂在天上,缕缕薄雾缓缓飘移,座座山峰披金着银,道宇宫观流光溢彩。苍翠欲滴的树木与争奇斗艳的鲜花透着一股蓬蓬勃勃的盎然生机,受到感染,我的心中也充满了一股莫名的激情,面对莽莽苍苍的巍峨群山,恨不得敞开喉咙,散漫而昂扬地高歌一曲。

武当山的整个建筑群落,全部顺应山势的自然走向、依照山峰间的相对高度、凭借峰峦岩涧的奇峭幽深等特点精心设计、精密布局、天然浑成;每一座具体建筑,也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建在岩、涧、峰、峦、坡、坨等合适位置,或凌空蹈虚,或巧夺天工,或雄奇高险……都尽可能地透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体现道教的仙风仙骨。置身道观庙宇,仿佛进入了一个玄妙的仙景胜地,体验道教那种通达天地、充塞宇宙、恍兮惚兮、无可言说的神奇与美妙。然而,你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脚下大地的坚实与深厚,感到奇妙的天堂就在人间。天与地、神与人、物与我、宗教与世俗、伟大与渺小……一道穿越时空的电波于一瞬间就将它们彼此连接、相互契合在了一起。这是自然造物的伟大,也是道教建筑的奇妙。

道教虽不由道家发展而来,但它们都以老庄哲学为依托,其精气、神韵仍然相通相似,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一座座宫观庙宇,虽点缀、遍布在武当山的山峦峰岭间,铺铺排排,绵绵延延,却有一条长长的“故道”将这些闪烁的“珍珠”串在一起,构成一根奇异别致的“项链”。故道从原均州城的净乐宫开始,直达武当山制高点天柱峰的金殿,全长一百四十华里,全用青石铺成。沿着这条故道,一座座道教建筑或依山傍水,或临岩跨涧,其规格大小、间距疏密,都恰到好处,达到了时隐时现、忽高忽低、若明若暗、迂回曲折、玄妙超然的独特艺术效果。对此,明代诗人洪翼圣曾生动形象地描绘道:

五里一庵十里宫,

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隐映金银气,

林岫回环画境中。

而建造这些道观、庙宇、神像、供器、法器等耗用的建筑材料,既有金、银、铜、铁、锡,也有玉、珠、木、石、泥,还有一般建筑中罕见的丝、绸、皮、骨、纸,形形色色的建筑材料汇聚一地,蔚为大观。仅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落,就可以构成一部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了。

在武当山的所有建筑中,最为著名的有金殿、玉虚宫、南岩宫、紫霄宫等,诗人王世贞曾有诗赞曰:

太和绝顶化城似,

玉虚仿佛秦阿房。

南岩雄奇紫霄丽,

甘泉九成差可当。

其中感悟最深,我最为推崇的当数金殿(即太和绝顶)。

一步步往上攀缘,过乌鸦岭,爬百步梯,翻分金岭,最后抵达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高峰巍立,似擎天之柱,非“天柱”二字不足以形容,因此常见于中国不少名山名峰。用得多了,这里是“天柱”,那里也是是“天柱”,自然就有了重复、雷同之嫌。取名如果更为概括、形象、独特,对游客的审美冲击当更为深刻。

想着走着,山路自然是越来越险了,好在我们年轻胆大、精力旺盛,并未把登山看得多么艰难,不过多流几次大汗而已。最令人难忘的,是置身悬崖绝壁的奇妙,薄薄的云雾在身边、脚下缭绕,大有一种远离凡尘、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

上到天柱峰巅,上面巍然耸立着一座台阁式的宫殿,这就是著名的金殿。殿的四周,修有一道环绕山顶的城墙。城墙高达数丈,周长三里,全用千斤条石砌成。高高的山顶何以修一城池?自然也是宗教之故。城墙充分利用武当山的地理环境,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里看墙体,似乎向外倾倒;外看墙体,向里倾斜;远观墙体,则有如一道绚烂的光圈围绕金殿。加之城墙周围设有四座造型庄严、石质精雕的天门,远远望去,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令人向往、神奇灿烂的天宫仙阙。

金殿高五点五四米,长四点四米,宽三点一五米,重檐迭脊,翼角飞举,仿佛正张开翅膀缓缓向上飞升。它的墙壁、门楣、宫棂、檐牙、檩椽、瓦楞等结构,包括里面的神案、供器、几案等全由一个个黄铜部件榫铆拼合而成。每一黄铜铸件要达到焊接严实密不透风,又要毫无铸凿痕迹的要求,即使今天,其技术难度也相当之大。金殿历经五百多年雨雪风霜、电闪雷鸣,至今仍辉煌如初,闪耀着金色迷人的光芒。因此之故,天柱峰顶又名“金顶”。

金殿中间,供奉着真武大帝的铜像,他着袍衬铠、披发跣足,虽然丰姿魁伟、庄严肃穆,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偶像化的倾向与痕迹相当浓重。这也是我国佛道庙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许是为了使百姓产生强烈的虔诚敬畏之情而有意制造的一种离间效果吧!

道教早期并不供奉神像,教徒们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道教之神既至高无上又变幻无穷,人们难睹真容,也就不立神像。但民众无从祭拜,极不利于道教传播。后来也就借鉴佛教的做法,将神像视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把普通民众难以读懂弄清的高深经典予以提炼,变成形象化的直觉造型。于是,与道教的天神、地鬼、人祗多神崇拜体系相吻合的一座座神像也就应运而生了。人们走进庄严的庙宇,仰望高大的神像,浸润着香火缭绕的神秘氛围,心头不知不觉间就弥漫了一股肃穆虔诚的宗教情怀。

关于真神大帝的这座铜像,还有一段无法考证的民间传说。武当山的道教建筑,虽然一修就是十二年之久,但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明成祖朱棣的心弦。这不仅关系到明成祖的统治地位能否长治久安,还涉及到民间的舆论、史家的评说等与他个人身前身后密切相关的重大名誉问题。特别是金殿内将要长期供奉的真武大帝,朱棣更是格外瞩意。召了几个工匠设计真武神像,朱棣一一看过,却没有一幅图像让他满意。最后,一位聪明的朝鲜工匠揣摸其意,依照朱棣洗脚时的形象,描出一幅真武塑像设计图。明成祖一见,顿时大喜,即命工匠塑出披发跣脚的真武大帝。

如果传说为真,那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真武大神实际上就是明成祖本人的塑像。那环绕山顶的城墙,也与皇家相关,名曰紫金城,又叫皇城。武当山为皇帝敕封所建,自然要打上封建王朝的烙印。皇权与神权,在武当金顶就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

自从金顶诞生了一座金殿,武当山便不时生出一些奇妙的景观,其中最为神奇的有“雷火炼殿”、“祖师出汗”、“祖师映光”、“金殿倒影”、“海马吐雾”等。

雷火炼殿——每当雷雨交加之时,金殿周围便电光闪闪、雷声阵阵,滚动、腾窜着无数盆大的火球;

祖师出汗——祖师即真武,大雨之前,金殿内的空气水份受气压突变影响,常聚合为晶莹的水珠布满神像。于是,在人们眼里,真像大帝似乎也在大汗淋漓了;

祖师映光——雨过天晴 金顶上空的云端映出光芒四射的金殿与真武神像,有时游客也会映入其中,不过这一奇景稍纵即逝、千载难逢;

金殿倒影——夕阳西下,阳光斜射,金殿的影子倒映在二十里外的青峰翠壁之上;

海马吐雾——金殿装饰的海马,有时口中吐雾,并嘶嘶嘶地对天长啸;

……

这些看似神秘的奇异景观,其实都是可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但是,当它们被道教徒有意夸张、利用、神化,赋予超自然的色彩,就成了“神仙显灵”的“圣物”与“圣迹”。

站在高高的金顶眺望四周,方圆数百里的武当胜景尽收眼底,群峰矗立,树木苍翠,云流雾绕;头顶的太阳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整个世界一片辉煌;山底的丹江水库犹如一面明镜,浮光跃金;阵阵凉爽的山风吹干汗水拂去疲劳,清新纯净的空气滤除尘世杂质,眼前、心头呈出一片从未有过的开阔与光明,大有身居瑶台,凌空出世,羽化而登仙之感。

宗教情绪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涌了出来笼罩心头,而金殿的威严肃穆与神奇景观更是加强了这种特殊情感。由此,我们似乎多少破解了道教信徒的心灵密码,窥见了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了他们胸中所拥有的那份神秘、虔诚、崇拜乃至献身的宗教精神。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