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走向自觉之路 —— 关于’98长江洪水的描述与反思 四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44:07 | 字数:3230

1998年7月30日上午11点左右,武汉市城区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一次险情在丹水池区域内发生了。

丹水池,一块非同寻常的地段,在武汉地方志里有着特殊的历史记载:

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汉口被淹,洪水正是从这里决口呼啸着扑向肥沃、繁华的江北大地;

1954年长江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江流冲撞着乘机寻找薄弱所在,硬是在这同一地方将江堤咬穿了一个洞口,军民合力抢险成功;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与雷同。1998年,20世纪以来第三次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爆发,又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管涌。

具体地点位于中南石化武汉分公司大院内。

管涌是在紧靠堤边的一座房屋后发现的,而这座屋子却是中南石化武汉分公司的一个煤气仓库,里面放有三百多坛家用煤气。房屋严重妨碍了查险、排险、抢险,慌乱中,赶来抢险的人们很快扒开屋顶、拆掉墙基;与此同时,又将一罐罐煤气紧急转移,这可是一枚枚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啊!稍有不慎,就会爆炸;只要爆炸一罐,其余的也将接二连三地引爆;那么,江堤与民众将在一片火海中化为乌有。

情况危急、危险到了极点!

所幸的是,煤气全部安全转移,并未发生半点意外。

房屋很快也被拆除了。

人们扛来沙包、土袋,直往冒水的管涌上压。

可是,往上喷涌的水柱怎么也无法压住,眼见得管涌越来越大,水柱越窜越高,而管涌所在离长江防水墙不过数米之远。

就在这紧要关头,正在家中午睡、 曾在1954年抗洪抢险中获得过一等功臣的退休老工人王占成在人们的呼喊声中惊醒赶来了。他拨开人群,看了看抢险现场,马上大声叫道:“这样堵起不到作用,应到江边找漏洞!”

于是,率先一人爬上江堤,纵身一跃, 跳入堤外湍急的江水中寻找漏洞。

水面上飘着一层厚厚的树枝、杂草、烂木头等浮渣,什么也难以发现。就在这时,一条紧急抢险备用的小船开过来了,船上的突击队员帮助着扒开浮渣。立时,江面上就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漩涡。有漩涡,说明下面在流水,而流水处就是漏洞。

“快扔沙包!”随着一声令下,一个个百来斤重的沙包如雨点地抛入水中,可转瞬间就被吸进漩涡之中变得无影无踪。

管涌更大了,四五尺多高的水柱喷射着落在地上形成一条条急流在中南石化大院里乱窜。

千钧一发!

凭着经验,王占成知道,只有探明漏洞的大小及准确位置,才能彻底地堵住。于是,他拄着一根从水里拣来的约两米多长的木棍,叉开两腿,紧张而认真地探索着。不一会,他的脚下就感到了一股漩涡的巨大力量,直将他的大腿拉着扯着往下攥。要不是拄牢棍子叉开腿子,他的整个身子,恐怕早被吸卷进去。

漏洞的准确位置找到了,直径粗约一米。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漏洞竟是斜斜地穿过江堤,并不像平常出现的管涌那样与大堤垂直,也就增大了查找的难度。

漏洞的大小与位置一旦探明, 早已跃跃欲试的突击队员们一个个跳入水中组成了一道弧形人墙。人们搬来单位招待所的六十床棉被,一条一条地摊开,将一个个沙包放入其中,包饺子般地裹在一起抛向漏洞。一条、两条、三条……一共抛入四十四条棉被包裹着的“饺子”,才将漏洞堵住。

人们惊魂未定,突然又听得大堤发出一声轰响,抬头一看,江堤猛然下坠,并裂开了一条长长的缝隙。

原来,管涌已将水泥墙下的泥沙冲走,漏洞堵住,江水断流,堤身顿时下陷,填补泥沙冲走后留下的空间。

如果还晚一刻,管涌将防水墙下的泥沙掏尽,江堤会突然崩塌溃决,洪水将直扑武汉市区,后果不堪设想!

所幸堵漏成功,险情排除,武汉保住了,铁路大动脉保住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王占成成了人人尽知的英雄,被誉为’98武汉抗洪抢险第一人。

这是一场并未付出多大代价的成功性抢险。就在这一抢险过程中,我们仍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国务院关于河道管理的有关规定,凡堤脚五十米范围内根本不应该存有任何违章建筑及沟渠堰塘,否则,皆属违规违法。违章建筑不仅影响查险,更影响抢险道路的畅通,需要的物资无法运抵险情所在,到时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大堤溃决而无半点回天之力;而沟渠堰塘不仅遮蔽险情,更软化堤脚导致险情的频频发生。

中南石化公司武汉分公司的违规显而易见,紧靠堤脚就是一座房屋,并且还存放着危险至极的煤气站。一旦发生意外,真是后悔莫及!不唯中南石化一地,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他各处的干堤、支堤,紧靠堤边的堰塘、房屋更是比比皆是。我每每见到一处,总是要心惊肉跳一番:又是一处隐患啊,如不及早清除,不知何日将由此而引发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武汉市在经过一场虚惊后, 深刻认识到沿江建筑物对抢险阻碍的严重性,很快下达紧急指令,拆除各类建筑与障碍物,在丹水池区域打通一条十米宽的防汛抢险通道,与汉口沿江大道连成一体。

丹水池险情发现后,人们想当然地将一个个沙包堆向出水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为只要堵住出水口,就能制服管涌。没想到强烈的水柱竟将百十斤重的沙包顶到一边,汹涌的积水在堤脚汇成了一个水池,堤内堤外的洪水已然形成一条相连的“通道”。“通道”形成,溃口在即。若不是富有抗洪抢险经验的王占成及时赶到,将人们的视线、将抢险的重点转移到堤外的江水中寻找漏洞,堵住管涌之源,一场灾难势不可免。

武汉市防汛指挥部通令嘉奖王占成:“冒着生命危险,跳入堤外江水,探明险源,为抢险排险提供了宝贵依据,避免了一场重大险情的发展。”

抢险并不仅仅在于与洪水拼实力、拼人力、拼物力,更多的得靠防汛抢险知识。

仅仅依靠专家显然也是不行的。险情紧急,水火无情,安危往往系于一瞬;长江堤防漫长,关键时刻,险情迭生,专家一时难以赶到。因此,抗洪救灾,更多的是依靠广大群众,依靠防汛抢险知识的普及。

在整个抗洪抢险的采访期间,我有心刻意寻找带有普及性质的防汛抢险读物。所见到的为数极少的几本,也属专业性的小册子,薄薄的,大多印于十多年以前,有的还是钢板刻印的油印物,都是内部资料,没有一本属于正规出版社的出版书籍。

直到第八次洪峰俯首东去,我在故乡公安县——荆江分洪区采访时,才得到了两本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专业防洪书籍,一本为《荆江防洪100个为什么》;另一本叫做《前事昭昭,足为明戒》,副标题是“1954年以后荆江两岸堤防、涵闸、泵站溃口事故反思”,两本皆为1998年版第一次印刷。见到两书,我顿时两眼放光,惊喜不已。尽管这样的书籍来得迟了点,但毕竟是出版了,且印刷也称上精美。于是,我一直失望着的内心总算得到了一丝慰藉。当天午餐时,我与公安县文联主席李寿和先生欣喜地谈起了这两本书,谈到了两本书的同一作者易光曙先生,据有关介绍,像这样的读物他一共编写了六本。易先生从事水利工作四十五年,任过副县长、县委副书记、荆州市水利局局长等职。我们都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官才没有白当,而像他这样集官职与业务技术于一身且成果卓著的官员却是少之又少,真可谓凤毛麟角矣。

在’98抗洪抢险之初,许多上堤民工连最基本的防汛知识都没有。他们不知道防汛查险需准备哪些工具,连手电筒之类的查险必备品都没带,而是两手空空地跑上大堤,也不知道怎么个查法守法,简直就是一群“汛痴”、“汛盲”。长期生活在江水的威胁之下,一个有着几千年防水治水历史的民族竟会“汛痴”、“汛盲”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震惊!

当我们的宣传舆论工具开动着大力宣传’98抗洪时,大有“人人说汛情,个个话水灾”之势,有关防汛的专业名词如洪峰、散浸、管涌、干堤、子堤、民垸、水位、坍塌等也飞进了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家中。因此,从某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98洪水视为一次长江流域民众的“扫盲”活动。

但是否真正弄懂了这些防洪专业名词所包括的含义? 真正懂得了如何防险、查险、抢险等防汛知识?

从“汛盲”到弄懂、掌握防汛知识而至专家,其间毕竟隔着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距离。

只有当我们将被动应战变为一种自觉主动行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防汛知识讲座,开办有关防汛知识培训班,使防汛知识深入千家万户,普及到长江流域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并对当地的堤防历史、现状、优势、不足了然于胸,人人懂防汛、个个是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抗洪斗争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