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生命底色 三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6-29 09:12:53 | 字数:2833

万历七年(1579年),即袁宏道十二岁这年,哥哥袁宗道在湖广乡试中以位居第八名的成绩,考中举人!

袁宗道从小聪慧,过目成诵,十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列入乡校,见到立在这里的先达祠堂,当即豪情满怀地说道:“吾终当俎豆其间。”俎豆,祭祀、崇奉之意。受乡贤激励,他也要像他们一样供奉其中,受人景仰。

与宗道一同考试并中举的,还有三舅龚惟长,他的成绩更好,得了个第三名。不过呢,龚惟长不仅是长辈,还比宗道大十岁。三十而立,也属正常,远没有二十中举的袁宗道那么意气风发。

庶祖母余氏闻讯,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迈着小脚,逢人便讲:“还是我那个梦做得好,美人头飞到怀中,当然是上上大吉呵!”

父亲袁士瑜得知消息,一迭连声地叫着“好好好”,高兴得简直不能自持。儿子年纪轻轻就超过父亲考中举人,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呵。

袁家杀猪宰羊,备了十多桌酒席,大宴宾客,邀请举业蒙师及亲朋好友,热烈庆贺。

酒阑兴尽,宾客渐渐散去,袁士瑜将三个儿子叫在一块,免不了一番谆谆训诫与严加督导:“伯修呵,你虽然中了举人,但不能固步自封,当更加刻苦努力。下次会试,争取考中进士,要能夺个状元郎,那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呵!中郎,还有小修,你们一定要向哥哥学习,发愤读书。大丈夫在世,不能白活,得干出一番伟业才是!”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显耀门庭,是国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也是激励人们向上的一种动力。好好读书吧,书读好了就能科举高中,就可选官为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长子考中举人的喜讯一直在袁士瑜的心中鼓荡着,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道新的曙光,不由得开始谋划一件新的重大举措。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科考梦,恐怕只能做到秀才就到顶了,而三个儿子呢,天份都不错。儿子就是他的寄托与希望,为了让他们出人头地,做父亲的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与舞台。就拿居住之地长安里长安村来说,虽然物产丰富,衣食无忧,可这儿实在是太偏僻了,交通不便,消息不灵,与外界联系甚少。为求发展,就不能固守在这块狭小的地盘上,应该迁往相对热闹、发达一些的集镇才是。那么,搬到哪儿为好呢,七八里外的孟溪镇怎么样?不行,孟溪镇毕竟小了点,要搬就搬到县城斗湖堤去吧,那里可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呢。

一番深思熟虑,袁士瑜终于在斗湖堤镇的石浦河西岸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幢新房。

这年秋天,父亲袁士瑜,哥哥袁宗道与夫人曹氏,袁宏道、袁中道及姐姐袁氏,还有照顾他们的庶祖母詹氏等人,一同迁入县城新居。

三袁兄弟虽然离开了故乡长安里,但对那块养育他们的土地,总是魂牵梦萦。老家的旧屋仍然留着,袁中道后来还买下了杜园,兄弟三人时常回老家长住,从中吸取生命的养料。在诗文中,他们经常充满感情地描述长安里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怀念故居故人,回忆度过的美好日子。

不久,舅家龚氏也搬至县城,袁、龚两家在石浦河边比邻而居,来往比过去更为密切了。

石浦河穿越县城而过,原与长江相通,明朝时淤积为一条内河。石浦河两岸,杨柳依依,夏天涨水时,河中尚可行舟驶船。

石浦河今日已消失得无处寻觅,不仅没有半点遗迹,就连河名也只能在三袁诗文及县志中尚可一见。

那时候,公安人烟稀少,全县人口只有三万多。今日全县人口一百多万,仅县城斗湖堤镇就十万左右。当年的县城人口,具体数目不详,估计也多不到哪里去,大不了三五千吧,但与偏远僻静的长安村相比,就属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热闹喧嚣了。袁宏道所接触的人物,也由过去的农民变为市民。县城的生活学习,无疑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但他毕竟在学校念书,与外界联系较少,交往最多的,便是老师、同学、舅舅,再不就是哥哥宗道的一群学友。

万历八年(1580年),二舅龚惟学在县城创立了一个文社——阳春社,社员主要是斗湖堤镇一些颇有名气的举人、秀才,袁宗道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时相聚会,饮酒为乐,吟诗作赋,自由洒脱,优哉游哉。

袁宏道比哥哥宗道小八岁,小时候两人玩不到一块。年纪稍长,他与哥哥的接触就多了,常向这位春风得意的举人讨教。宗道自然是倾其所能地进行解答,予以提携,有时还将他带入自己的圈子,参加阳春社的一些活动。

不久,袁宗道得了一场大病,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带着妻子曹氏回老家长安里调养去了。

哥哥一走,阳春社的一些活动就无从知晓,也不便参加了。但他羡慕得不行,心里痒痒的,也想成立一个类似的文学团体。一番耳濡目染,他对社团的成立、活动等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也就“照葫芦画瓣”,邀约了一群年纪不相上下的学友,比如李学元、龙君超、龙君善等人,自然少不了弟弟袁中道、八舅龚惟静,他们聚在一起,结成一个文社,袁宏道自任社长,还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活动守则之类的条条款款。

每至月明之夜,文社的一群社员,便相聚在城南的茂林修竹丛中,或漫步长桥,或泛舟石浦,“相对清言,间及生死,泫然欲涕,慷慨欷嘘,坐而达旦。”刚开始是务虚的清谈,话题关乎生死,情绪激昂,一坐一聊就是一通宵。后来,大家觉得结社不能没有成果,便刻意于诗文。为了科考,他们所学无非《四书》、《五经》,所作皆为制文,文社自然得超乎其外。而要转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下子写不出多好的诗赋文章,大家就随体模拟,上自汉魏,下迄三唐的名诗名篇,被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些稚嫩的诗文,虽然写得不甚成熟,更谈不上深刻,但青春的激情、天赋的灵气、率真的本性尽显其中。当然,偶尔也有写得极好的诗文,大家便相互传阅,高声诵读。

文社的影响日盛,吸引了当地不少学子参与唱和。袁宏道的声誉与威望越来越高,有的社友年近三十了,不仅严格遵守社规,还十分虔诚地将他视为文学老师。

袁宏道的文学才华,在创办文社、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初露锋芒。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优秀佳作,为社员们推崇激赏。诗文渐多,就将它们汇在一块,编辑成册。遗憾的是,中郎这本最早的诗文集后来失散了,仅少数诗篇得以幸存,保留在《敝箧集》中。今存最早的诗歌《青骢马》,便写于城南结社之时的万历十二年(1584年)。这是一首仿乐府诗作,全诗如下:

青骢马,九尺强,百金买,千金装。双蹄不着地,影灭如飞翔。借问冶游郎,何为在他乡?下马立青梧,手提碧珊瑚。千唤不知人,尽眼眄当垆。当垆岂不冶,褰衣愁晓露。五步一停骢,十步一回顾。客从远道来,赠我青鸾带。交颈复同心,白石青松在。东家好女秦罗敷,西家荡儿冯子都。鸳鸯只爱毛翎好,哪知水底有鹈鹕。

文学结社,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兴衰息息相关。据统计,公安派结社共计三十多次,社事长达几十年之久,对流派的形成、发展、兴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功不可没。龚惟学创立阳春社,意义尤为深远,它不仅首开公安派结社之先河,对袁宏道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受到阳春社的启发,他才“自立门户”。通过结社,中郎初试身手,既锻炼了组织能力,也展示了文学才华,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与内在潜能。城南结社,可以视为袁中郎文学创作、活动之肇始。他的诗文,渐渐为人所熟悉;他的才名,也从长安里传至县城斗湖堤,然后传遍整个县域。而这时,他还只有十六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