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崇武古城(一)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4:48:58 | 字数:2148

提及南京大屠杀,我们总是控诉、谴责日军的丧失人性与施虐残暴,却很少反思自身的逆来顺受与柔弱不争。

据南京大屠杀的一位幸存者回忆,3000多名中国人被关进一间大货房,只有3名日本士兵看管。房门大开,而关押的中国人又都没有捆绑,却一个个吓得动都不敢动弹,更不容说反抗了。结果全部被杀害,这位回忆者是其中唯一的侥幸逃生者。

3 : 3000,也太不成比例了。

然而,还有比这更不成比例,更让人丧气的。迟浩田将军曾感慨,抗日战争时期,七八名日兵端着四五条步枪,扛着一挺机关枪,打着一面太阳旗,竟在他的故乡山东招远县(今招远市)四处“扫荡”,横行无忌,将全县几万名百姓赶得鸡飞狗跳,到处“跑反”。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其他地方也有,并且相当普遍,只不过少有人描述、统计而已。

即使杀一条喂养的老牛,宰一头温驯的绵羊,在捕捉它们时也会奔逃,或是利用身上唯一的利器——牛角或羊角拼命一搏,更何况动物之灵长——人呢?

平民如此,而我们的军队呢?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常以1 : 7的比例制订作战计划。仅以日军板垣第五师团为例,它在整个侵华战争中对付70多个中国师,不是全歼,就是击溃。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不是这样。我们有过汉唐雄风的阳刚,有过泱泱大国的恢宏,有过惊天动地的壮举,有过奋勇抗争的血性……

然而,我们的偏安一隅、萎靡不振、卑怯懦弱、柔顺不争、温驯服从却又是无可辩驳、难以否认的事实。

中华民族何以一变如此?这种巨变始于何时?

日本人的强悍与凶残并非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而我们的软弱与涣散也非一朝一夕形成。翻拣历史,一则史料曾让我触目惊心,感慨万端,永难忘怀。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百余名倭寇在浙江上虞县境登陆侵犯,一路抢劫,横贯浙江后,剩下的60多人继续深入内陆,西进安徽,再犯明朝陪都南京,不克,又穿越无锡奔袭苏州,至太湖附近才遭围歼。区区倭寇,竟深入国境三省二十几县,杀掠数千里,打死打伤中国军民4000多人,历经80余天,才被彻底剿灭。而在倭寇奔袭的地带,军民人数之多实难统计,仅南京一地的驻军就达12万,却令数十名倭寇如入无人之境。

梳理变因,探究根由,并非本文主旨。既然引出了这样的话题,也就提纲挈领地稍作勾勒。

北宋为一大变,开国皇帝赵匡胤因“黄袍加身”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为防止类似事件出现,倡导国民重文轻武。他不仅以文官主管州事,还用文官控制武将。当重文轻武成为时尚,柔弱之风也就从上到下侵入社会底里,改变民族的气质、素质乃至本质。

宋代的重文轻武与柔弱不堪,引来蒙元铁蹄的践踏蹂躏,古老的汉族,在整体上第一次尝到了异族统治的切肤之痛。蒙元瓦解,明朝建立,又有八旗入关,满人清朝长达近300年的压迫。两次异族统治,汉人都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心怀不满,也有过反抗,可脑袋硬不过钢刀。好死不如赖活着,麻木不仁、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地活着,仅为活着而活着而已。当这种“活命哲学”发展成为民族的主流,精神萎靡、胆怯畏葸、柔弱顺从、人格卑微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的严重痼疾。因此,每一次异族统治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就是民族的阳刚之气与正义之风大打折扣。

当然,哪怕积贫积弱、萎靡焕散之中,我们的民族,也有崇尚阳刚、振兴武备、克敌制胜的闪光与辉煌。

崇武古城,就是进入我视野的一个亮点。

崇武崇武,崇尚武备。仅“崇武”二字,就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种久违的亲切在心中涌动不已。

崇武古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它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只有60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却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古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更有不可计数如星辰般散落各地的城池城堡,迄今保存较好的有陕西西安城、湖北江陵城、山西平遥城、辽宁兴城、山东蓬莱水城等,这些古城的城墙皆为砖块建筑或泥土夯筑,唯有福建崇武古城,城墙全部采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

崇武古城,位于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东南崇武半岛南端,西连陆地,三面环海,东临台湾海峡,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崇武近处海域遍布礁石岛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一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军事要塞。

我国古代国防史上,历来以剽悍的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为患,他们不时南窥,掳掠中原,来去如风。万里长城,便是对付北敌威胁、入侵南下的一项庞大而系统的防御工程。到了明朝,前期要抵御北方内犯的蒙古鞑靼、瓦剌骑兵,后期得防备东北新兴的后金(满清)军队,而东南沿海一带,也燃起了战争的烽火,那就是愈演愈烈的倭寇侵扰。

明朝的国防,除了历朝历代延续不已的北虏之患,又增添了南倭之虞。

崇武古城,便在这样的国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防御倭寇侵袭,朱元璋下令海禁,并于洪武初年(1368年)开始在东南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洪武十七年,派大将汤和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地带修筑了59个军事据点。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增建16个,北起崇武,中经永宁、金门、厦门,南至铜山(今东山)。于是,短短的4年间,朱元璋便在东南沿海新筑了70多个军事城池,它们互为犄角,互相呼应,筑起了一道蔚为壮观的“海防长城”。

崇武古城建造之初,不过是这逶迤绵延的70多个军事据点中的一个,是朱元璋与刘基共同构想施行的海防长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其他海防城池的衰落与毁弃,作为当年硕果仅存的唯一历史见证,享有“抗倭名城”、“英雄古城”之誉的崇武卫城,也就显得格外突出而高大了。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