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封闭与开放的土楼(二)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4:56:57 | 字数:3592

正是土楼那魅力四射的光环,将我拉到了它的身边。

据有关数据显示,除开粤东北的土楼忽略不计,仅闽西南的土楼就达40000多座,其中永定县20000多座,南靖县15000多座,平和、诏安、云霄、漳浦、华安等县各有数百座。一个人哪怕有着再多的时间与精力,也不可能或者说没有必要将所有土楼一一走遍。我非建筑专家,加之诸多俗务缠身,自然只能选择那些最有名气、最具特色、最富代表性的土楼“行走”,亲身感受一番,窥一斑以见全貌,以期获得某种独特的感悟。

永定县有着土楼王国之称,我的目光,自然投向了那里。一番搜寻,最后聚焦在有着“东亚奇观”、“中华一绝”美誉的振成楼及图案被印上邮票的最大土圆楼——承启楼。

《闽西日报》副总编辑马卡丹先生于万忙中抽出时间专程陪同,卡丹兄不仅是一位生长在闽西的客家汉子,且对土楼深有研究,创作过《星夜,承启楼》、《土楼,家园记忆》等颇有影响的散文作品。有他担任向导,边走边问,心中许多有关土楼的疑问自然迎刃而解。

车从龙岩市区出发,驶入永定县境,道路两旁不时闪过一座座或圆或方的土楼。越往前行,山岭越来越高耸,而那些依山傍水的客家民居土楼,也似乎显得更其高大了。当年的客家移民,携家带口,走在这些荒无人迹的崇山峻岭间,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肥沃的田地已被土著占据,他们只能寻找那些荒凉贫瘠的地方。越是深山老林,越是荒凉闭塞,他们心中就会充满更多的安全感。生存压倒一切,他们要将战争的惊悸、恐怖与噩梦抛在脑后,为自己、为家人、为后代寻找一处安身立命的所在。一路前行,随缘而居,像种子一样撒落大地,繁衍生息。

当初,他们也不过随遇而安吧,随便搭一个棚子,一家人就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就长期地住了下来,在与土著的殊死搏斗中,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将激情、智慧与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棚子摇身一变,成了防御功能极强、高大而坚固的土楼。当客家人日渐占据上风成为这里的真正主人后,生存退居次要地位,发展与审美便纳入生活起居之中。于是,他们在建新房时,就有一番“与时俱进”的追求了,选址讲究风水,居住考虑舒适,结构强调美感。一座土楼,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个村落,便由数座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当一个个自然村落如鲜花般蓬蓬勃勃,星罗棋布地遍及秀丽的山水之间,也就构成了闽西南客家土楼建筑群的宏伟奇观。

振成楼,便是一处具有以上某些特征的典型客家土楼。

振成楼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洪坑村散布着各式土楼30多座,振成楼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座,享有“土楼王子”之称。如今的洪坑,已建成一处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进入洪坑,我们顺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前行,撇开沿途的其他土楼及正在表演的客家民俗节目,直奔心目中的“主题”——振成楼。

尽管在图册中多次见过振成楼的“尊容”,但当我真正面对它时,还是被它那磅礴气势震得一颤。振成楼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浑圆,高大,凝重,敦实。不知怎么的,就联想到了西安那些看过的皇家建筑。它们都紧紧地吸附大地,显得坚实而厚重,所不同的是,皇家建筑那咄咄逼人的王者之风,那无法掩饰的蛮横与霸气,不由得令我退避三舍。而眼前的土楼,质朴而随和,透着强烈的亲和力,顿时生出一种进入内里、融入其中的渴望。

人们一直弄不明白,客家人何以创造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列为中国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的土楼。是的,客家祖籍地中原没有土楼,闽粤赣周边地区也没有土楼,他们怎么突然间就弄出了土楼这样一种别致的民居建筑呢?由此,又不由得想到了西安所见过的新石器时代半坡氏族遗址,那一处处或圆或方的氏族聚落房舍,是否给过客家土楼某种启迪?呼应于民族历史积淀,是否心有灵犀一点通,从遥远先祖身上获取了特殊的灵感?谁也一下难以说清,但我总觉得,半坡氏族聚落房舍与闽西南客家民居土楼,虽有几千年的时差,但二者之间,确乎存在着一条神秘的通道。

如今的振成楼,集旅游与居住为一体。居民们白天走出家门,各自摆弄着一爿摊点,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兜售各种与土楼有关的大同小异的纪念品。晚上,游客散尽,他们便打开门锁,回到各自的家中歇息。

步入振成楼,不觉别有一番天地。楼有四层,分内外两环,按传统易经八卦方位设计,呈现楼中有楼的建筑格局。外环楼为土木结构,内环楼为砖木建造,有外土内洋之称。第一层外环共计208个房间,有厨房、饭堂、浴室、猪圈,第二层作为粮仓,第三、四层则为卧室。中央为公共场所,有可作议事厅、宴客厅、戏台的中心大厅;天井中有两个小型花圃,鲜花开得正艳;东西方有两口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振成楼有着设计周密的防敌、防风、抗震、防盗、防火等多功能体系,墙体厚1.2米,内有竹板、木条作墙筋,不易挖掘;楼顶四周设有了望台,构成一个严密的火力交叉网,易守难攻;全楼设三道大门,厚重的木门板外,包着一层坚固的钢板,大门落栓,楼内即可高枕无忧。振成楼外环为圆弧形,狂风袭来,压力不大,具有特殊的防风功能。圆形土楼的墙体向内倾斜,有一股奇异的向心力,楼体既不会内倾,也不会外倒,可抗御强烈地震。偶有盗贼进入楼内,数十道八卦门一齐关闭,歹徒即使插翅,也难逃脱。土楼按八卦设计,卦与卦之间,都有一道隔墙,一旦失火,只会烧掉一卦楼房,不会蔓延殃及两旁及其他各楼。振成楼曾经失过一场大火,防火功能受到严峻考验,结果只有一卦烧毁,其余七卦房屋虽然连成一体,却安然无羔,重修的新屋与旧房同立一楼,煞是引人注目……

漫步振成楼的各层楼房,远观,近看,觉得土楼真是一处独立遗世的天地与空间。同住一楼的,是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家族,对外,大家便是一家人;对内,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楼内安装有谷砻、石磨、石舂等稻谷、杂粮加工工具,养有鸡、鸭、鹅、兔、猪、狗等家禽家兽,粮仓内备有谷米,储藏间堆有柴草,用水有水井,排水有暗沟,可确保生活无虞;此外,楼内的中心大厅可上演戏曲、木偶,可举行春秋祭祖敬神、元宵闹花灯等活动,文化生活丰富;内里有书斋学堂,可对子弟施行良好的传统教育……大家同住一楼,受着切身利益及族法楼规的约束,不得不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与“堡垒”;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间或多间结构、面积相同的房间,可以各自为阵,互不干扰。

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观看、欣赏,上到四楼,我不觉被振成楼奇异的美感所震慑。紫灰色的小瓦,褐色的木栏杆,斑驳的墙体,一圈圈精致的房舍,它们构成振成楼的整体,座落在秀丽的青山脚下,这哪里是一座民居,简直就是一幅画,一个精巧的艺术品!

在导游的解说中依依不舍地走出振成楼,继续漫步洪坑村,但见30多座土楼,散落在田野、山坳、坡地、溪边,它们各具特色、各尽其妙,各显风骚,构成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使得洪坑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的形式主要有圆楼、方楼、五凤楼等三种,这三种类型洪坑村都有。

圆楼的代表自然是振成楼了;方楼顾名思义,外观呈方形,杰作则是座落在一块坡地上的奎聚楼。走进奎聚楼,但见一道方墙围着的,差不多就是一座颇有几分高大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前低后高,中厅高两厢低,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有一种气象森严的感觉。奎凤楼的“待遇”也不低,与振成楼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凤楼在土楼中别具一格,也颇为少见,最突出的是福裕楼,造型以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格布局,三堂为中轴,左右两边配有厢房。一眼望去,显得重重叠叠,十分壮观。最高处的屋脊两边飞檐翘角,恰似凤凰展翅,故名五凤楼。

此外,洪坑村还有福建省最小的圆土楼如升楼,三层,一环,内院直径只有五米。步入其中,站在天井仰头上望,映入眼中的,仅是一块小而圆的蔚蓝,真有一种“坐井观天”之感。

每座土楼,虽形式、结构、外观、大小有别,功能却是大同小异,且楼主皆取一个富有象征意味、吉祥好听的名字,比如“福裕楼”,取其幸福富裕之意;“如升楼”,如日东升,代代兴隆;“奎聚楼”,意为“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洪坑村作为一处典型的自然村落,不仅有30多座民居土楼,还有值得称道、令人羡慕的优美环境。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河水清澈,那流动的韵致给整个村庄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活性与灵气;村头溪畔一架古老的水车永不疲倦地转动着,那舒缓的节奏带来的是古朴与淳厚;横跨溪流之上的七八座小桥,不仅是一条条连接两岸的通道,那小桥倒影、桥边芦苇及桥头小径,更是一处处惹人怀古、撩人情思的所在;还有村中两棵巨伞般的古榕树,树下小小的土地庙,溪水边的香蕉,坡地上的绿树以及下垂的一颗颗红柿,等等等等,无不给人一种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融融泄泄的美好情愫。

是的,每座土楼,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当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散落开来,就成了一处别致的土楼社区,楼与楼休戚与共,在防御上互成犄角,生产时相互携手,生活中相互帮衬。一座土楼是一个个体,多座土楼联结在一起,结构更为紧密,功能更为齐全,也就超出了单座土楼难以承担的社会内容。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