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蹒跚的步履(二)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5:08:02 | 字数:3606

随着福建船政局建造的军舰不断增多,沈葆桢向清廷提出了新式海军的建制问题。

以1870年9月20日清廷调遣福建旧式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轮船统领为标志,福建海军初具雏形;1872年,包括主力“扬武”号在内的4艘军舰下水,福建海军军舰总数达到10艘;随着船政局所造轮船陆续下水,福建海军拥有的军舰不断增多,1875年已达16艘,总排水量1500多吨。

福建海军虽然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中最早成军的一支舰队,但远远够不上一支近代化舰队的水准。既无完善有效的指挥系统,也无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官兵极少进行近代海战训练,海防要塞建设相当薄弱,严格说来,福建海军还只是中国近代化海军舰队的先声。直到北洋海军建立,中国才拥有了历史上第一支以西方新式军舰大炮及训练方法建设起来的近代化海军。

福建海军尽管还不具备近代化海军标准,但建立不久,就在捍卫东南海疆、保卫台湾领土的战斗中初试锋芒,显示出先进武器装备的震慑与威力。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提高。羽翼初丰,就暴露出侵略扩张的内在本性。1872年,日本册封与中国已有500多年藩属关系的琉球国王为“藩主”,公开向中国叫板。1874年5月7日,日军又在台湾南部登陆,攻占牡丹江,以龟山为基地建立“都督府”,准备长期占据台湾。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沈葆桢火速布防,福建海军闻风而动,积极备战,不但在澎湖海域举行舰队练习,向日军显示强大的实力,还在海上巡逻、运送陆军、搜集情报、传递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本不仅理亏,就双方实力而言,日军在军舰、兵力、后勤等方面也明显弱于清廷。但清政府却抱着息事宁人不愿决战的懦弱心理,以50万两银子的赔款换取日军撤出台湾。

一个近代化刚刚起步的蕞尔岛国,竟敢公然打上门来,向堂堂的“天朝大国”发难,犹如一场强烈地震,给中国朝野带来极大震憾。许多有志之士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日本将是中国的头号敌人。清政府也在“台湾事件”中认识到海军的重要作用,不得不调整战略,重视海防,发展海军,并将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在北洋。

中国近代海军从南洋起步,北洋海军却后来居上。

日本通过侵占台湾的军事冒险行动,不仅感到清廷颟顸无知、色厉内荏、软弱可欺,也看到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积极发展海军,日本更是加快了海军扩张的步伐。

中日两国都以对方为假想敌扩充海军、积极备战,当这种发展达到一定火候,双方将不可避免地一决雌雄,这就是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局众所周知,清廷在这场战争中彻底惨败,中国第一支真正的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其实,早在甲午海战11年前,中国海军就遭受过第一次挫折与重创,给洋务运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1884年8月23日,中法马江海战爆发,地点就在中国海军的摇篮——马尾,仍是敌人恃强打上门来,公开挑衅,率先开火。

战争因清朝的藩属国越南而起。其实,所谓的藩属国既非殖民地,也非托管地,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相当松散。藩属国遵循基本礼仪,奉宗主国为正朔,按时纳贡接受册封,而宗主国虽不干涉藩属国内外事务,但其内乱时,却有出兵平定的责任与义务。宗藩关系既显示了封建统治者“通惠四海”、“万邦来朝”的大一统盛世虚荣,也起着调节华夏与边远异邦民族关系,保证国内安定的缓冲阀作用。19世纪80年代初,越南发生了被法国吞并的危机,清廷在越南阮氏王朝的再三请援下,本着“外藩者,中国之藩篱,藩篱陷则门户危,门户危则堂室震矣”的战略主张,最终作出了出兵边境、援越抗法的决定。

马江海战,便是中法之间除越南战场外的另一个战场。

法国之所以派遣海军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开辟第二战场,是想占领福州,占据马尾船厂作为法国舰队的维修基地,掌握台湾海峡制海权,达到要挟清廷、侵占越南的目的。谁也没有料到的是,福建船政局、福建海军主要依靠法国技术及机器设备建造而成,却由法国舰队将其视为打击目标。

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拥有38艘铁甲舰,9艘岸防铁甲舰,50艘巡洋舰、炮舰及60艘鱼雷艇,总排水量达50余万吨。尽管法国海军实力雄厚,但前来福建参战的舰艇只有9艘,水雷艇2艘,火炮77门,总排水量约15000吨,作战兵员1830人。福建海军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近代海军,但与之对峙的军舰共有11艘,火炮45门,总排水量9715吨,作战兵员1200人,此外,中国还有9艘旧式武装师船,2艘帆船,7艘载有鱼雷发射机的汽艇及若干装有杆雷的桨船,岸上还有7座可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式炮台。由此可见,中法双方实力悬殊并不是太大,加之福建海军以逸待劳,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只要抓住时机,奋力一搏,并非没有获胜希望。

然而,由于清廷懦弱,一味地寄希望于和谈;战争指挥者决策失误,一再延误战机,致使主动权丧失殆尽,结果导致福建海军被动挨打、彻底失败的命运。

闽江下游山峦起伏,从马尾港到出海口约25公里,共有三道严密的防线。南北两岸炮台林立,火力交叉封锁,加之航道水域内岛屿暗礁密布,无论法国海军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越过这25公里的重重关隘进入马尾港口。然而,当法国海军于1884年7月13日以游历为名要求进入闽江口时,福建总督何璟却允许两艘法国军舰驶入,停泊在马尾港旁的罗星塔下,并予以“最友好的接待”。而早在四个月前,中法两国的军队已在越南战场开始较量。面对法军的战争叫嚣及新的军事行动,战争一触即发,作为清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何璟竟然开门揖盗,愚昧无知简直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7月15日,军机处传令“该国兵轮勿再进口,以免百姓惊疑”,何璟违旨,又让两艘法国军舰驶到马尾。自此,法舰自由进出闽江,深入内河,不受任何阻拦,福建海军的优势反而主动让给他人。

于是,法国军舰陈兵马尾港,控制闽江口,威胁福州城,摆出一副剑拔驽张、咄咄逼人的态势。

福建海军面对法舰越来越严重的挑衅,不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威胁,也作好了战斗准备。“兵船入口不得超过两艘,停泊不得超过两星期,违者即行开仗。”有人援引这一万国公法,主张先发制人向法国舰队开火。福建驻防将军穆图善支持这一主张,福建会办军务、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也多次请求先发制人。而得到的清廷指令,却是“严谕水师,不准先发炮,违者虽胜亦斩”,“必待法人挑衅,始准应战,不宜由我启衅”。面对这样懦弱腐朽的朝廷,除了被动挨打,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中法谈判破裂,法国发出最后通牒。直到法军战书下达,误解战书内容的何璟才在开战不足一小时前急电福建船政局及长门炮台进行准备。开门揖盗,被动避让,就连战前仅有的一点宝贵时间也被耽误,是敌人假清廷及其指挥者之手,将福建海军一步步地推向了可怕的深渊。

8月23日下午1点56分,法军舰队全面开火,炮声与硝烟顿时笼罩江面。

本来就技不如人、势单力薄,加之天时地利尽失,军舰还来不及启碇就被敌人炮火击中。尽管居于劣势,处于被动,但所有福建海军将士都表现得勇敢顽强。他们没有退缩,没有逃跑,而是有进无退,视死如归,就连对手法国海军军官也不得不称赞他们“表现出勇敢和英雄的优美榜样”。

马江海战十分短暂,双方炮战仅40多分钟即告结束。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9艘军舰被击沉击毁,另2艘负伤逃往上游,后在林浦搁浅自沉。同时被击沉的还有一批旧式水师船只,共有796名海军将士以身殉国。法国方面军舰一艘未沉,仅死6人,伤27人而已。

激战过后,到处都是漂浮的木板与断帆,沉没的军舰或高或低、或隐或显地露出江面。一些幸存的海军官兵在鲜血染红的江水中沉浮着成了法军的活靶子,只要他们的脑袋刚一浮出水面,就会遭致法军步枪、机关枪的疯狂射击,或是被法国人以竹竿猛击,活活捅入水中淹死。一位在闽海关工作的外国雇员见此惨状,不由得悲愤地说道:“这不能叫做战争,而是屠杀!”

是的,又一场残酷的屠杀!又一次见证着懦弱就受欺辱,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所谓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真理与准则!

在此,让我们引用英人赫德观战后所说的一段话,永远记住1884年8月23日这一既悲壮又悲惨的日子:“真正的荣誉当属于战败的人们,他们奋战到底,并且和焚烧着的满被枪弹洞穿的船舰一起沉没。”

中法马江水面之战短暂,岸防之战则持续了一星期之久。

尽管法舰重炮威力巨大,沿岸炮台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争初起,数千民众便自发地移石镇江,立桩为栅,筑起一道严密的封锁线,阻止法舰溯江而上,打破了法国占领福州作为抵押品的迷梦。法军陆战队两次登陆,企图攻占马尾船厂,遭到两营清军守兵的沉重打击,不得不放弃登陆计划,改用舰炮摧毁船厂。法军以七吋口径大炮对准工地、仓库及一艘即将完工的巡洋舰艇,猛烈炮轰达四小时之久,致使船厂发生五次爆炸,一股股冲天烟雾腾空而起。合拢厂、画楼、水缸厂、炮厂、轮机厂、铸铁厂、砖灰厂、船亭、栈房、模厂等分厂受到不同程度创伤,未下水的舰艇被击穿90多个孔穴,学堂、匠房内的用具、书籍也在炮火的轰击中残缺不全。

马江之战,福建海军覆灭,马尾船厂被毁,清廷几百万两白银耗费、近20年苦心经营,顷刻间灰飞烟灭。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