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思想家李贽的生前死后(五)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5:15:53 | 字数:2392

正当李贽出走麻城,辗转河南商城黄蘖山中避祸时,曾任过知县、御史的马经伦闻讯,不顾数千里之遥,冒雪从北京通州(今北京通县)赶到黄蘖山中陪侍。

马经伦为人正直,常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任御史时因胆敢抗疏当朝皇帝神宗而被贬为一介平民。李贽的悲惨遭遇使他感到愤怒与同情,不由得主动南下黄蘖山,与李贽一同研习《周易》,还写了一篇文锋犀利的《与当道书》为李贽辩护。

等到来年二月春暖,马经伦索性将李贽接到北京通州自己家中居住。

尽管封建统治黑暗,尽管专制思想麻痹并左右着人们的意识,尽管道学家为维护所谓的正统理学不择手段大打出手,却总有一群真知卓见者、不畏强权者、公正无私者,以一己微薄之力与当权者、当道者拼力抗衡。一方面是虚伪,是攻诘,是迫害;另一方面则是真诚,是推崇,是保护,两相比较,后者的良知、识见与高尚更其凸显。李贽的价值在当时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推崇,视李贽为“真人”,并予以实质性帮助,除马经伦外,重要的人物还有湖广布政使刘东星、大同巡抚梅国桢等。

李贽寓居通州时,年已七十五六,身体日衰,预感来日不多,不由得写了一篇《遗言》,详述死后安葬之事,并流露出自己一生坎坷,受尽诽谤与迫害,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地了此一生。

然而,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他在马经伦家安居写作,自以为平安无事,没想到统治者却放不下他,主动找上“门”来了。

李贽一到通州,就在北京城的道学家中引起了一阵恐慌。他们担心李贽思想广泛流布,担心他的新作又将“妖言惑众”,担心他闯入京城“扰乱治安”。一时间,关于李贽的流言“狼烟四起”,闹得京城人心惶惶。不久,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终于走上“前台”,上疏劾奏李贽,说他“狂诞悖逆”、“惑乱人心”,将“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勾引士人妻女”等不实之词一古脑地堆在他的头上,其落脚点就在于要对李贽严惩不贷。

已有20年不理朝政的神宗皇帝朱翊钧见到奏折,竟异乎寻常地来了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工作效率”当即作出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

一声令下,李贽被打入牢狱,所有著作悉数烧毁。李贽取《焚书》、《藏书》作为书名,便有“焚烧之书”、“藏匿之书”之意,对封建统治者,他没有过多幻想;对自己著作的命运,似乎早有预见。然而,只要是传播真理的好书,是焚烧不尽、难以深藏的。李贽所有已刊未刊之书虽一时遭受焚烧、销毁之厄运,其后反而越刻越多,越传越广,流布海外,便是有力的明证。

李贽入狱后,除走过场式地审讯一次外,便将他长期羁押狱中,不管不问了。

李贽捕前已卧病三月,入狱后仍处于昏迷状态,此后更是百病缠身。就在这样的处境中,他还不忘赋诗,写下《系中八绝》。一位70多岁的老人,尚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与斗志,确属不易。其实,李贽真正人生之始,他的最辉煌时期,正是隐居麻城龙潭之时,而此时,他已是60花甲之人了。一般来说,年纪一大,就意志衰退,思想保守,免不了抱着颐养天年的心态打发残日。而李贽却老当益壮,老来弥坚,越老越有风采,仅凭此点,就可见出李贽对庸常之辈的超越。有人说李贽的悲剧就在于他活得太长,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曲折磨难与攻诘诽谤了。当然,他的成功与贡献也在于活得太久,如果早逝,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灿烂星空,当失却一颗极其耀眼的星辰。

关于李贽的惩罚,张问达在疏劾中希望将他解发原籍治罪,而这时,又传出朝廷将李贽递解回泉州的消息。李贽曾多次表示怕回老家,听到这样的传言,不由得说道:“我年七十有六,作客平生,死耳,何以归为?”

泉州,是李贽的养育之地,是他生命的血脉所在,落叶归根,乃人之常情也,为何只要一提回家,李贽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悚与惧怕呢?

其实,李贽对故乡泉州有着一种内在而深沉的感情,他之怕回泉州,缘由主要有三:一、对故乡浓厚而窒息的理学氛围大为反感。当时的泉州,已成为封建理学重镇,对儒教宣传尤其得力,对道学家朱熹顶礼膜拜,对孔庙不断维修扩建,李贽所处时代,是泉州府历史上修建孔庙最为频繁的时期;二、不愿受到管束。回到家乡,会受到多重有形无形的束缚,有官府管治,有乡法约束,有族规限制,还有一大堆所谓的责任与义务不请自来缠绕于身。想想看,如果呆在泉州,李贽能像隐居麻城那样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安心著述吗?三、拼力抗争。如果说此前不愿回泉州是出于上述两种因素,那么后来当道者将回乡作为对他的一种驱逐与惩罚,就更令他产生逆反心理,竭力抗争,宁死不归了。

于是,我不由得推导出如下结论,离开泉州是李贽的幸运,离开泉州成就了李贽的伟大。如果一辈子呆在泉州,或者辞官后没有隐居黄安、出家麻城,而是与夫人、女儿、女婿一道返回故乡泉州颐养天年,李贽将是一个极其平庸的李贽。就他个人而言,自然是少了坎坷与磨难,而于中华民族而言,则是一大无法估量的损失。福建简称闽,“闽”由“门”与“虫”二字组成。福建人常言,呆在家里是条虫,走出福建就是一条龙。闽人此等言说,看来同样适于李贽。

陷于两难境地且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李贽,觉得唯有自己了断,才会得到一个体面的结局。

他在等待、寻找可乘之机。

机会终于来了,结局却是那样地悲惨。万历三十年(1602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李贽趁侍者为他剃发的机会,一把夺过剃刀,奋力割向自己的咽喉。喉管顿时断裂,血如泉涌,而气息尚存。侍者问他:“痛否?”李贽喉咙嘎嘎作响,话不成声,便以手蘸血,书写作答:“不痛。”侍者再问:“为何要自杀?”李贽颤颤抖抖、一笔一划地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又拖了一天多时间,直到三月十六日夜半,李贽才在狱中最后合上了痛苦的双眼。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李贽就这样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而亡,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学术而获罪致死的独一无二的伟大思想家。

友人们遵照李贽遗言,将其遗体收葬在通州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旁,墓前立一块一丈有余的高大石碑,正面刻有挚友焦竑题写的“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