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七节 鸡、吉祥鸟与鸟精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1-09-28 10:33:19 | 字数:7057

一、鸡

《闽都别记》第86、263、265等章回,分别描述了民间有关鸡的神奇传说或灵性。这些内容,在福建乡土民俗中有其深沉的文化底蕴。作为原始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禽,上古时期,鸡就已经被人们赋予许多灵性,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传为东方朔著的《神异经》曰:“巨海洋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上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鸡皆鸣。”佚书《玄中记》亦云:“蓬莱之东,岱岳之间,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岭常有天鸡,为巢栖于上。每夜半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则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古代民间还有“岁后八日,一鸡、二豕、三羊、四犬、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之说。元旦日,古人有画鸡悬苇等习俗。做为一种家禽,鸡在古代也倍受称赞。其一,为人报时。《诗经》中就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著名诗句。唐代诗人李贺“雄鸡一唱天下白”之句,更为千古传颂。其二,母鸡与鸡卵寓意着人类的繁衍生育,很早就为人所注意。至今为止,鸡与卵在人们的婚嫁生育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三,在一些地方,鸡为吉的谐音,因此民间也普遍喜爱之。《尔雅.翼》甚至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可谓赞赏有加了。

福建古代民间对鸡的崇仰,基本上保留了中原等地传统的文化内涵。从有关资料及习俗看,大致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鸡视为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予以美化和神化,具体表现在各地民间的金鸡或石鸡等传说中。如清乾隆《福建通志》卷4载:“邵武县鸡鸣山,在郡东北。宋开宝初,盗卢绛袭闽,忽夜半山顶鸡鸣,邑人皆起,盗适至,遂得免于害。”明代福州人曹学佺《西峰字说》载:“连城县金鸡山,去县南百里,山势峻拔。曾有人登山,见一庵中有金鸡飞鸣于此,因留宿焉。及睡觉,乃在林中,不见菴所。”清乾隆《古田县志》卷8载:“水口建白云寺,后每夜闻鸡声,日午或现形,其色金碧。见者尾其后,遽入石下,寻之无迹矣。”清乾隆《福州府志》卷17载:“(侯官)金鸡井,在越王山。三山志:越王井中有金鸡,昔牧羊儿见之,因以石投,久而闻声,后不复见。”清道光《厦门志》卷2载:“(虎山)之西十四里许为金鸡亭,与员筜港口对。相传昔里人掘地得金鸡,建亭跨之,故名。”

闽北武夷山地区的金鸡、仙鸡传说也不少,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崇安县条载:“小藏岩,下临深潭,上亘绝壁……中开数室……旧记云:昔有仙鸡栖鸣其间,故又名仙鸡岩。”“金鸡石,旧记云: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3还记载邵武熙春山石鸡早鸣之事:“邵武熙春山,隋太守欧阳祐庙庭中有一石,高二尺余,形如雄鸡,冠距俱全,名鸡鸣石。云每日出时必石鸡先鸣,群鸡始鸣。汀州城东乌石山亦有鸡鸣石,亦传每日先鸣。”

因金鸡或石鸡之祥名以山川、井潭等,在福建各地不为少见,如明代王应山《闽都记》卷11说福州的金鸡山,就是因为“相传秦时望气者谓有金鸡之祥”而得名。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卷记福建各地有关金鸡、石鸡、仙鸡及白鸡等传说及地名为数不少。除了福州的金鸡山、邵武的鸡鸣山、崇安武夷山的金鸡石、仙鸡岩外,诸如晋江的金鸡山、福安的金鸡岩等等,或为山石形似,或因金鸡遗迹而得名。这些民间传说及山川命名,虽有神化、附会乃至讹传的内容,但它们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人崇鸡的事实。

(二)、鸡在民间婚俗中的角色。福建民间婚俗中,鸡在其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婚娶的婚礼中,都要有雄鸡母鸡一对,表示男女的结合。至于对鸡的“运用”,则各地有所不同。民国14年《霞浦县志》卷22载:“婚礼……占曰吉而婚,始定择日奉礼饼饴糖于女宅,俗称压定,是纳吉礼也。纳征之礼俗下定系预约大小礼饼若干,侑以豕一、羊二、鸡、鹅、鸭各二既金银花钏绸缎花裙聘金,则称家而如其分。是日陈列祖先前延宾朋之有齿德者手红绳结花钏并系鸡脚,俗称羁花,即士昏礼。”这一习俗在福建各地至今仍有流行,福州的新郎在接亲中,要到女家吃一碗线面,面中有鸡爪。按惯例,面与爪都要吃下。面象征着线,鸡音与福州方言“系”同音,这就象征着用线将新郎的脚牢牢系住,姑娘婚后尽可放心过日子了。

在厦门、泉州一带,姑娘出嫁也要带上雄鸡母鸡一对,当地称为“带路鸡”。东山等地婚俗,新郎新娘要在洞房举行吃鸡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妇人在旁念喜庆吉祥的词句,如:“吃鸡会起家”等。当地鸡与家音同,这寓意家庭幸福,生活美满。闽北沙县等地婚俗,结婚当天的第一时辰,新郎新娘都要沐浴更衣,然后分别吃全鸡,即要吃下鸡头、鸡翅、鸡腿和鸡爪,寓意婚后有头有尾,夫妻白头偕老不离散。此外,新娘还要吃鸡肠,寓意有个好肚肠,可以早生贵子,等等。另外,福建各地婚礼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在结婚仪式中,如果新郎无法入洞房(如外出难归等原因),则新娘在洞房中应守着一只红公鸡。新娘要抱着红公鸡拜天地,这只红公鸡当然代表了新郎。以上这些,反映了鸡在闽人婚俗中充当的重要角色,闽人崇鸡之俗从中可见一斑。

(三)、白鸡的神化。与红公鸡等吉祥鸡不同,白鸡在中国古代被神化得极具灵性,在许多场合,它还与诸神仙凑在一块充当重要的角色。如《太平御览》卷918引《西河记》说,凉州有一罪犯将在市中伏刑时,忽有一白鸡伏地长鸣为之请命,刺史张义感到蹊跷,后赦免了罪犯。白鸡的灵性引人注目。东汉应劭《风俗通志•祀典》说“鸡主以御死辟恶也”。至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所著《真诰》则说:“学道山中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此后,白鸡还有在阴间兼任保护神、引路鸡等作用。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8即有“白雄鸡养三年,能为鬼神所使”的引述,等等。

福建民间对白鸡的迷信,基本上传承了古人的衣钵。民间大多认为,白鸡与神仙有密切关系,于是一些传说中仙人的羽化升天,大多是乘白鸡而去。在丧葬仪式上,白鸡往往也被系在棺木上充当引路鸡的角色。或寓意斯人逝去,白鸡随往保护及驱邪鬼等。明清两代福州地区曾广泛流传一则白鸡的故事。《闽都别记》根据这一民间传说,在265回、271回等处多次描述白鸡仙这一故事。据说元代福州行省郎中有一女,才貌双全,随身携一只白鸡。这只白鸡为神化而来,斩之不死,尚可人言。后来女才子乘白鸡仙去,人称白鸡(柏姬)小姐,至今鼓楼前尚留有渡鸡口这一街名。据乾隆《福州府志》卷14载:“柏姬庙在通津门右,巡抚都御史公署之左。元至正间,明兵下福州,行省郎中栢帖穆尔引妻登楼谕以大义,死者七人,其女与其难。后人怜而祀焉。”另据清代施鸿保《闽杂记》卷5载:“柏姬庙在省城抚署东,志言明兵入闽,元守臣柏帖穆尔殉难,家人尽奔散,其女独自尽。死后人旌其所居曰高节里,又为女立庙曰柏姬,今讹为白鸡。或说女有所爱白鸡,一日误飞入井,女救之亦死井中,此最可笑……余乙巳初来闽,曾过庙,见座上供木刻白鸡,神像则垂帷不可见。庙妪为予述神事,语多俚诞,且土音不能辨。读东庙下碑,乃知为柏姬之讹。”由此可见这位白鸡小姐实为柏姬之误,并且衍生出一只白鸡载之飞仙而去的故事。虽然这一传说有谬误之处,但关于白鸡的传奇,却也反映了闽人对白鸡的另一种迷信之情。

二、吉祥鸟与鸟精

唐宋以来,福建民间多有崇敬燕鹊之类吉祥鸟的习俗。一般而言,人们认为燕鹊等鸟类兆示吉祥喜瑞,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于是广大民间对这些鸟类表现出明显的崇爱之情。《闽都别记》第20、44、55、64、103、218、219、222、223、224、274、275、368、367等章回,多次描述了闽中民间吉祥鸟以及有关义鸟救人和鸟精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反映了当时社会广大民众对此类鸟的崇敬之情。根据著者研究,福建民间崇爱的吉祥鸟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喜鹊。喜鹊是广受民间欢迎和崇敬的吉祥鸟之一,这种崇敬心态,古今皆然。民间普遍认为,喜鹊预兆着吉祥喜事,喜鹊飞临某处民宅,这家的主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喜事临门。民间流传“喜鹊喳喳叫枝头”等话语,也强烈显示了民众对喜鹊的喜爱之情。在民间各种绘画、剪纸、年画和雕刻品中,喜鹊是图案中常见的吉祥鸟。如喜鹊与梅花构图,寓意“喜上眉(梅)梢”。喜鹊与梧桐构图,寓意“同(桐)喜”。由两只喜鹊与竹、梅花构图,寓意竹梅双喜。由喜鹊与铜钱构图,寓意“喜在眼前(钱)”。由喜鹊与花豹构图,寓意“报(豹)喜”,等等,不一而足。

从有关方志古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福建民间崇敬喜鹊的一些习俗。如清光绪《平和县志》卷10载:“鹊,《禽经》曰:俯鸣则阴,仰鸣则晴。人闻其声则喜,故云喜鹊。”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12则有“似闻灵鹊语,报我过南雅”的诗句。关于喜鹊的吉祥之兆,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2、23有两段详细的记述:“南平县学东西二斋前各植冬青树,成化元年乙酉春二月,鹊巢于东斋前树,鹊去鹰居之。日御黄纸藉巢飘挂树梢。时吴珙应贡教谕刘昭呼珙指谓之曰:此黄榜之兆也,汝宜勉举子业以取科甲……后果第进士。”“正德九年蜀大比春三月,有鹊来巢于县学明伦堂之东梁,或以为东斋举士之兆。后一月其西梁亦有鹊来巢者。是年秋黄焯、郑庆云应选,焯之中也。复有瑞麟之兆。”

《闽都别记》多处提到喜鹊报喜之事。如第20回讲到周启文坐船遇风险被吴光救回,此后共有两人先后到周家报平安。“等到午后,林保忽喊曰:‘三报又来,吾大弟即刻回家了。’辉冰曰:‘三报在何处?’林保指檐前言曰:‘这两只喜鹊叫之不歇,岂不是三报耶?’话犹未歇,启文到家。”这里的喜鹊报喜,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民间对喜鹊广泛的崇爱之情。

(二)、燕子。燕子古称玄鸟,上古时期曾做为商人的图腾而广受崇祀。汉唐前后,王侯堂前燕亦不知为多少诗人所吟诵。长期以来,福建民间将燕子视为吉祥之鸟加以崇敬。旧时民间建房,多喜欢用竹片钉在大厅高处墙上,让燕子在其上做窝。民间相信燕子筑巢家中,会兆示全家吉祥幸福,家运昌盛。明清前后,民间一些漆金木雕刻及年画、版画、剪纸等图案中,亦常见燕子的题材。如由杏花和燕子组图,寓意“杏林春燕”。古代殿试于二月举行,及第者由皇帝赐宴。时值杏花开放、燕子迎春之际,杏花因此被称为“及第花”。兼之吉祥燕与宴同音双关,因而此图寓科举高中,喜气洋洋。又如由莲花、海棠及燕子构图,称“河清海晏”,寓意太平盛世,天下升平,等等。这些也反映了广大民间对燕子的崇敬之情。

(三)、进鸟。进鸟或称信鸟,个小于喜鹊。由于民间俗信它同属于喜鹊类的吉

祥鸟而受到爱敬。明《八闽通志》卷25载:“信鸟,似鹊而小,能为百禽声。忽鸣而过庭檐间,其占为有喜,亦名进鸟。”清乾隆《古田县志》卷2载:“进鸟,古人谓之青喜,个似鹊而形小。逢阳春亦善啭。人家有喜事,必先至其家急鸣数声。”《闽产录异》卷4载:“进鸟,产宁、福,形似喜鹊而个小。家有喜事,绕檐急鸣飞去,或呼信鸟。”其他一些方志如清乾隆《福清县志》等也有类似的记述。此外,近代前后闽中等地尚有《进鸟仔》等民间歌谣,歌谣叙述了“进鸟仔”的种种灵性,折射反映了民间对它的崇仰之情。只是后代讹传,在一些地方“进鸟仔”被说为“真鸟仔”。

(四)、金晖鸟。又称为谢豹或黄楠鸟,属于吉祥鸟类。清乾隆十六年《古田县志》卷2载:“金晖,乡人谓之谢豹,又谓之黄楠鸟,布插前来。此鸟被阳光色似黄金,小于鸲鹆,能作数般声。乡中若多此鸟则年必丰。俗云谁能看见谢豹脚,有高贤。则倒栖于松树之柯,以足示之,人不得害,鹰不得攫,盖神鸟也。”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卷4所记略同:“金晖,福州及西四郡多产。乡人谓之‘谢豹’,又名‘黄楠鸟’。小于鸲鹆,毛羽多黄色,能作数般声。俗云谁能看见谢豹脚,有高贤。则倒栖于松柯,以足示之。《通志》云:‘此鸟多,年必丰。’人不得害,鹰不得攫,盖神鸟也。明都御史侯官林廷玉《乌石山霹雳岩》诗:‘草树迷濛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野翁识破尘寰事,一度登临一醉归’”。

(五)、嘉多鸟。与金晖等同属吉祥鸟。清乾隆十六年《古田县志》卷2说:“此

鸟青蓝色,似鸲鹆而味不如其阔。鸣声嘉嘉,然来与金晖同时。老人以为此鸟多则是年多忝多余,故名曰嘉多。”《闽产录异》卷4载:“嘉多鸟,产福州,即蓝袍鸟。青蓝色,似鹦鹉而味窄。喙、颈、爪皆红,其声嘉嘉然。多于布插前与金晖同至。此鸟多,则五谷皆熟,故曰‘嘉多’”。

(六)、鸳鸯。古称匹鸟,因其雌雄相亲相爱不分离,古今人们都将其视为夫妻恩爱百年好合的象征。民国15年《宁化县志》卷6载:“鸳鸯,尔雅云:匹鸟也。啄趾似凫而文彩绚烂,雄曰鸳,雌曰鸯。止相偶,飞则双。勇史曰:浮游雄左雌右,宿则雄翼右掩左雌翼,左掩右。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由于鸳鸯有这种生活习性,福建民间很早也就将其视为婚姻美满、夫妻白头偕老的象征。明清前后,民间的许多年画、窗花、木雕刻乃至绣品枕头等,都常见鸳鸯的图案。如“鸳鸯贵子”图,由鸳鸯、莲花和莲蓬组图,寓意夫妻和睦,儿女成群。在屏南县鸳鸯溪,数百年来数以千计的鸳鸯每年都聚集溪上,形成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长期以来,当地民众对这些吉祥鸟崇爱有加,自发组织加以悉心保护,使鸳鸯溪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观光区。至今为止,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除了观赏这一自然奇观之外,也对鸳鸯匹鸟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七)、雁。雁在古代也属吉祥鸟类。明嘉靖《建阳县志》卷4载:“雁,阳鸟也,一名朱鸟。……其飞也有序,其进也有渐,其羽可用为仪,知夫妇之义,故婚礼用之。周官六贽大夫执雁,盖取其去就有仪,不失序也。”在闽中等地民间,雁兆丰年。如《闽产录异》卷4说:“山雁,产延平,大如鹅,毛赤鸟。翅下花白,能高飞。春仲秋仲见之,至必成群,多见则年丰。”

(八)、鹭。白鹭或鹭鸶在福建民间也被视为吉祥和具有灵性的鸟类。清代《厦门志》载昔有白鹭成群栖于此,因此厦门又称鹭岛,其江曰鹭江,其寓吉祥,至今仍然。民间普遍认为,鹭有灵性。《闽都别记》第274回曾记述了蔡茁救白鹭,白鹭报恩蔡茁的故事。施鸿保《闽杂记》卷12“鹭有先知”条也载:“闽省藩署二门内有大榕树,左右各一株,鹭常群巢其上。若其年鹭不来巢,则主官有大故。或巢而不多,亦必有降调之虞,俗谓鹭有先知也。浦城县署樟树下,鹭巢亦然。又晋江县庭中榕树,鹭巢常满。自道光庚子夷乱后渐少。至咸丰初年,竟无一巢矣。龙、同、晋、莆,向称闽中最腴之缺,今则著名赔累,而晋江尤甚,历任无不因亏空挂误者,或其应也。庚戌夏,长白庆南轩琛署任,特捕数十头置树间,日购鱼虾饲之,不久亦皆飞去。”至于民间各种年画、版画、绣品及木雕刻作品等,以鹭为题材的图案也很常见。如“一路连科”图,以鹭、芦草、莲花组图,“鹭”与“路”同音,芦草寓连科,莲亦与“连”音同,寓意科举顺利,一路连中及第。又如“一路荣华”图,由芙蓉花、鹭鸟组图。“鹭”与“路”、“蓉”与“荣”同音双关,“花”与“华”通,寓意荣华富贵长驻永在。此外,“鹭”的古音与“多”为谐音双关,由鹭鸟与鱼组图,鹭鸟嘴上叼鱼作吞食状,题图“一多十余”,寓意丰衣足食,富贵有余,等等。以上这些,反映了闽人对鹭鸟的崇仰之情。

(九)、鹤。在中国古代,鹤做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很早就为人所熟知。随着道教文化的影响,鹤更成为诸方仙人的坐骑翱翔蓝天。仙鹤之称,出神入化,令人景仰不已。白鹤的“仙风道骨”,不但使许多追求长寿者希冀“仙鹤延年”,同时也使一些失意隐居者煮梅养鹤,自诩清高。福建民间类似的神仙乘鹤的传说为数众多,反映了鹤的“仙性”及世人对它的崇仰。此外,民间还将鹤做为吉祥灵性的象征加以宣扬。如民国14年《霞浦县志》卷3以“成化十六年闰八月白鹤南山鸣”做为县邑的大事载入地方县志。又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说:“陈洪进在泉州日,方昼,有苍鹤翔集内斋前,引吭向洪进。洪进视之,有鱼鲠其喉,即以手探取之,鱼犹活。鹤驯绕斋中数日而后去,人皆异之。”鹤之灵性,可见一斑。至于民间各种图画、剪纸、绣品、木雕乃至于磁器花瓶等器物,鹤作为吉祥或长寿的象征,更是司空见惯。如民间常见的“松鹤长青”图,由松柏和鹤组图。松在古代有长生不老之说,鹤为长寿祥瑞之禽,二者合寓长生不老,多寿多福。这类图案又称“松鹤同春”、“松鹤遐龄”等,多为祝寿者献予长者的祝寿佳礼。做为神话传说中能活千年的长寿祥瑞之禽,后人对鹤还有一品鸟之称。由鹤、海潮和太阳组图的“一品当朝”,太阳寓皇上,潮与朝音同,一品鸟之鹤寓古代最高官阶一品官。画面鹤立磐石之上,头仰上空太阳,寓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执掌国政,权重一时。此类画面多为达官及求仕途者所景仰。由鳌和一品鸟仙鹤组图的“独占鳌头”,由仙鹤单脚独立于鳌背之上,寓意高中状元,荣耀无比。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鹤的不凡身份以及人们对它的景仰之情。《闽都别记》第55回有白鹤投胎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类习俗。

在福建民间故事中,还流传一些诸如鸟变为人,人变为鸟的鸟精传说。如各地民间广泛流传“姐妹易嫁”的故事,许多版本的主题都是说妹妹嫁与才郎后,为姐姐妒恨。后来姐姐设计害死妹妹,自己冒充妹妹与才郎同居。妹妹死后则化为一只小鸟,不断地咒骂姐姐,并唤醒丈夫的记忆,最后终于惩罚了黑心的姐姐。类似的故事传说在《闽都别记》第367、368回中也有描述。如367回说,姐姐掌珠与妹妹掌玉面貌十分相似,姐姐见妹妹嫁与富有的施郎,心里很忌妒。有一次利用机会将妹妹推入水井,自己随后冒充掌玉与施郎同居。井神遂变做一只鸟,天天在施郎家门口大叫:“施郎哥,施郎奴,施郎目睭(眼睛)乞(给)屎糊!大姨认做姆(妻子),姆在古井潘潘浮!”由于鸟精的报告,施郎最终识破了这个阴谋。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相信鸟有灵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