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十节 蛊毒巫术与其他迷信习俗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1-10-14 16:01:46 | 字数:9265

福建民间的巫术与其他俗信,大致上可以包括蛊毒、符咒、巫医、仙术、斋醮、占卜、相命、占梦、扶乩、堪舆等。巫术、占卜、占梦等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为先民所掌握。秦汉时期,闽越的越巫就已经闻名于世。汉晋以后,此风不减,使古代福建“好巫尚鬼”之名远播海内外。明清以来,在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和支配下,这些东西依然在各地民间广泛流传,幷形成许多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在《闽都别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

一、巫术

明清以来,福建民间的巫术大致上可以包括蛊毒巫术、符咒、跳神、斋醮等。

1•蛊毒巫术。蛊毒巫术是一种黑巫术,宋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闽中、闽西北和闽南的许多地方。其中尤以金蚕蛊最为著名,其次还有蛇蛊、蜈蚣蛊、蛤蟆蛊等。宋代洪迈《夷坚志》补卷第23载:“福建诸州大抵皆有蛊毒,而福(州)之古田、长溪为最。其种有四:一曰蛇蛊,二曰金蚕蛊,三曰蜈蚣蛊,四曰蛤蟆蛊。”此后的一些方志古籍对此亦有类似的记述。关于蛊的制作及其形状,一般说来,制蛊活动多为民间巫觋或蓄蛊者秘密进行。其方法是先选择一些毒虫如蛇、蜈蚣、蜥蜴、蜘蛛、蛤蟆之类混置一器中,埋于地下,听其自咬,俟一定时日后取出,如独存一物,此即为蛊,可以成为毒害人的精灵神物。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11说:“闽广之蛊,大约以端午日取蛇、蜈蚣、蜥蜴、蜘蛛之属聚为一器,听其自咬,其虫尽死,独留其一,则毒之尤矣。”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卷5说:“永安入汀州旅店旧有之,即蛊毒。以百虫置瓦瓮中五日,蜈蚣、山蛤、蛇三者相制不动。若蛇食山蛤,则蜈蚣食蛇而成蛊。山蛤食蜈蚣,则蛇食山蛤而成蛊。蜈蚣食蛇,则山蛤食蜈蚣而成蛊。”直至近现代,福建民间巫觋或蓄蛊者的这类秘密制蛊活动仍时可见到。原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1916年在福建龙溪、南靖等地调查蛊毒巫术民俗活动时,当地巫师曾告之制蛊之法。说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随意取一生毒虫,放于瓦制香炉内,以辰砂醮笔,画符于黄纸上,将炉密封不透风,乘人不觉埋于十字路口。至七七四十九日之后秘密挖视之,若封符破,则术不灵。若封符如故,则密取归,置卧床下,晨夕以清茶馨香供奉,此即为蛊。①

至于蛊的形状,历代说法大同小异,各地各有异同。一些人说是虫蛇之类,或形如金蚕。有的则将其神化,说成是来去无踪,可以跟附生人或役使鬼魂的精灵等。如《夷坚志》说蛇蛊、金蚕蛊等“皆能变化隐而不常,皆有雌雄”。明代福建泉州人王世懋《闽都疏》说:“闽中多蓄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有不能杀者,独泉之惠安最多。”清乾隆《汀州府志》卷45则说是“独存一虫,形如蚕色”。近人叶国庆先生介绍近代龙溪、南靖等地的金蚕蛊,是一种会听不会看的无形的东西,它的形状变化不定,有时像一条蛇,有时像一只蛙,或是一个在屋上跳走的穿红裤高约一尺的小孩童等,充满了神秘的色彩。②

关于福建民间蛊毒的施毒方式,其与民间巫觋及蓄蛊者的各种巫术密切相关,整个施蛊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巫术的施行过程。大致说来,有祭祀、供奉、祝咒、施毒等程序。《夷坚志》补卷第23说蛇蛊、金蚕蛊等“其交合皆有定日,近者数月,远者二年。至期,主家备礼迎降,设盆水于前,雌雄遂出于水中,交则毒浮其上,乃以针眼刺取,必于是日毒一人……药初入腹,若无所觉,积久则蛊生,借人气血以活。益久而滋生,乃食五脏,晓夕痛楚不可忍,惟啜百沸汤可暂息须臾。……人魂为蛊祟所拘,不能托化,翻受驱役于家,如虎食伥鬼然。”《五杂俎》卷11在介绍施蛊活动时说:“以时祭之,俾行其毒。毒之初行,必试一人,若无过客,则以家中人当之。中毒者绞痛吐逆,十指俱黑。……又有挑生蛊、食鸡鱼之类皆变为生者。又能易人手足、心肝、肾肠之属……又有金蚕蛊……取其粪置饮食中,毒人必死。能致它人财物,故祀之者多致富。”同书卷5还载:“吾闽中有蛊毒,中人则夜为之庸作,皆梦中魂往,醒则流汗困乏,不数月劳疾而死,此亦采生之类也。”明清直至近代,闽西地区这类蛊毒巫术亦很盛行。清乾隆《汀州府志》卷45说,民间巫觋将金蚕蛊以“金三四片,枫叶养之。择日占断,一年当用几次。依占取出虫粪秘置饮食中,使人腹痛,死后魂魄为之力作,坐是致富。翁婿递相承受,逢朔望日,夫妇赤身拜祝云‘金蚕公,金蚕娘,我家没衣裳’等语。”这些请神拜祝等活动,当然都属蛊毒巫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龙溪等地蓄蛊者多为沿乡开旅店者,其以巫术手法制蛊后,晨夕以清茶馨香供奉蛊虫,随后以蛊毒暗置食物中毒害旅人。客受其毒,久必病发身死,其魂则依于施术者之家,能使施术者心中预知求利之法。但由于在未施此类巫术前,施术者必须在孤、贫、夭三者中择其一,其术乃验。因此当地人认为“金蚕食尾”,施此巫术者都没有好下场,知其法者,也不敢妄用。③1949年以后,此类蛊毒巫术逐渐消声匿迹,不再流传。《闽都别记》多处提到福建民间制蛊、施蛊的活动。如该书第271回谈到延平(今南平市)的中蛊者,其魂魄为人力作不歇,这和明清时代一些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是一致的,当是巫觋们蛊惑人心的一种欺骗说法。

2•符咒。是符箓和咒语的合称。“符”指巫师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成似字非字的图形,“咒”是巫师口中念诵的可解或不可解的语句。民间俗信由巫师施行的符咒可以驱鬼镇妖,驱邪治病。符箓的种类很多,福建各地民间流行的有五敕符、五鬼符、镇宅符、平安符、镇梦符、安胎符、催生符、月令符等等。其主要功能可逐恶鬼、祛疫病、镇邪恶和保平安等。由于巫师的故意做作,民间常见的一些符箓多不可辨认,故民间亦有“鬼画符”之俗语。可以辨认的符箓一般也是以朱笔潦草书写,结束语多带命令的口气,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由于符箓写于纸上,因此可以张贴悬挂于室内或门上,也可随身携带,有的还烧化成灰加水口服以治惊吓等症。咒语原先是由巫觋之流在行巫术时使用的一种口语法术,后来许多咒语逐渐流传民间,其神秘色彩日渐消失。明清前后福建民间神衹信仰中曾流传大量咒语,如临水夫人崇祀中的《娘奶咒》;王天君信仰中的《灵官启请咒》、《急启请咒》;观音崇祀中的《大悲咒》等。此外各地民间还流传诸如《五雷咒》、《祈晴咒》、《祈雨咒》、《天犬咒》、《白虎咒》、《捉鬼咒》等,数量很多。咒语要诵念出口,许多正规的咒语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另外的一些咒语可以由巫师现场发挥,临时瞎编一通,听者不知所云。除了巫师咒语之外,民间还广泛流传普通民众的诅咒和赌咒。诅咒属于恶咒,一般是想通过一些恶毒的诅咒达到害人或复仇的目的,此亦属人类学中的黑巫术的一种。清代福州等地民间曾流传牛头愿之类的恶符咒。如《闽杂记》卷7载:“其祀刻牛、马、狗三首于木板,统名曰牛头神。亦有铸铁板者,名铁头和尚,状皆狞恶可畏。凡与人仇怨者,买印数十张,先以其半就像烧化,随以右手拍像念咒讫,叱回:‘随我来!’径至怨家门外,以其余纸焚之,复念前咒三遍,则其人必病甚或致死。”赌咒则是为解决民间纠纷或案情难断时为了自我表白而进行的原始立誓方式,如民间常

见的对天立誓或对神发誓等,都属此类。在乡老或地保、庙祝的主持下,一般到城隍庙或其他神灵面前立誓表白以化解。清代《乌石山志》卷4说:“愚人不畏父母而畏五帝,每有不白之事,则于五帝前破碗赌咒,将五帝首领斫下,谓之稏头,以示不直必还神谴之意。”

3•跳神。又称“降神”等,通常是由巫师操作,他们往往宣称神灵附体,念咒画

——————————

①、②、③叶国庆:《金蚕鬼的传说》,《民俗》第13—14期合刊,1928年。

符,故弄玄虚,以愚弄民众。《闽都别记》第25回说,陈靖姑堂兄陈守元本是道士,“将急救病身之夺魂转竹,过火埕,上刀梯等诀教之,无不是验。”明清近现代,福建民间跳神迷信活动盛行,清代施鸿保《闽杂记•降童》说:“降童即降神也,闽俗又谓之打童,上下诸府皆有之,而下府尤盛皆巫者为之。”跳神者有男有女,男的俗称“跳童”或“神汉”,女的则称“仙姑”或“神姐”。跳神时,神汉多赤膊上阵,披头散发。他们或爬刀梯、上刀山;或赤足过火炭、伸手入油锅,甚至有刺臂割舌者,表演种种令人瞠目咋舌的恐怖幻术,装神弄鬼以证神灵附体。神姐的表演相对文雅一些,她们或伏桌装昏卖傻,或表情喜怒无常,表明自己已经神灵附体。然后开始进行诸如问亡、勾亡魂等人鬼对话的活动。跳神的主要功能是驱鬼邪、除病灾、释疑难、断吉凶和会亡灵等。清末泉州人吴增曾抨击道:“跳童,跳童,裸身颠倒如发狂,悍其目,披其发,挺剑自砍肩,画符又割舌,不为国民甘流血。左手签刀右刺球,咬牙忍痛跳不休,口中啾啾作鬼悟,羞恶之心已尽死。”。

4•请神、斋醮驱邪。《闽都别记》第2回说,唐僖宗乾符二年,郑镒为福州刺史,懦弱无能。“只是日夜修斋、建醮,拜忻、念经、祈禳,虞召道士四十众在于本衙内三官堂拜斗皇忻。召和尚四十从在于军衙外千佛楼念千佛经。时福州僧道最多,轮流只轮一次。”第12回又说:“周拱称遇鬼,周启文随请医调治,建醮退禳。”这些描述都是当时民间此类习俗的真实写照。

请神或延巫斋醮作法、驱邪禳灾等活动,自古以来在福建民间普遍流行。请神驱邪禳灾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一是求符水、香火等给病人饮服,或求取符录贴在门上以驱邪。二是请巫觋到病人床前作法,以驱邪治病。三是扶鸾求药。旧时许多地方都有专用于扶鸾的乩坛,除了请神问功名、祸福凶吉外,还有的就是问病求药。四是跳童觅药,明清近代此风盛行不衰。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说:“闽人每有疾病,必以打僮为最要之事。”五是到神庙求药签,按签取药。此俗主要流行于闽南,以到保生大帝宫庙求签取药者为多。六是抬神问药,以神轿的进退定药方。清末泉州人吴增《泉俗激刺篇•佛讨药》对此类愚昧的作法曾有生动的描述:“病人病势剧,请佛去讨药。好药不必人人有,总是佛爷好妙手。轿进步,药则可;轿退步,药则叵;有时不进亦不退,颠来簸去吓杀我。百虚无一实,十分煎成七,毒如钩吻根,咽之甘如蜜。甘如蜜,嗟何及,宛其死矣啜其泣。”漳州等地民间还有抬神到野外寻药的。清代施鸿保《闽杂记》卷7亦说:“漳浦县城隍庙有木皂隶,民有病者,臾其像行郊野间,群巫随之,挝鼓吹螺。过草木丛林处,突一巫跳掷如醉,则止像拜之。其巫随取草根、木叶、藤梢、竹枝之类,仆地睡去,群以为神赐之药矣。俟巫醒,坐以彩舆,插花披锦,随像而归。以所取物煎饮,病者愈,则演戏酬神,而以金帛谢其巫。县人莫不尊信,至称为药王大帝。”

延巫斋醮在福建各地民间曾流传普遍。斋醮又称作法事,“斋”一般是指静心、洁身、缄口之类的自我约束举动,有如佛教居士的吃素和打坐等举动。“醮”则是指设坛上章祈祀的仪礼。斋醮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仪式,后来较多地被道教所利用。其斋醮科仪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旧时福建各地民间常见的斋醮大致可分为清醮和幽醮两大类。清醮的主要内涵有禳灾解厄、祈福谢恩、求嗣延寿、喜庆贺典等;幽醮则有召摄亡魂、破狱破湖、炼度施食、沐浴渡桥等。民间常见的斋醮主要有祈安醮,又名“平安醮”、“天醮”、“春醮”等,用于祈祷风调雨顺、五业兴旺和合境平安等;庆典醮,用于建房的破土、奠基、架梁、安门、竣工和各种吉事庆典以及神诞或神像点眼开光等;祈禳醮,用于祈祷禳解各种灾害,有海醮、水醮、火醮、虫醮等;度亡醮,用于祈求祖先及亲人亡魂免坠地狱受苦,早升或超度天堂。此外,各地民间还有祈嗣求子、保胎度产、祭煞镇宅、安船敬神等斋醮。

一般的斋醮由起鼓、发奏、净坛、请神、设供、进表、辞神等仪节组成,普度醮还有敕旗、竖旗、点船、颁赦、安抚等仪节。度亡醮由鸣鼓、发奏、敕坛、请神、招魂、沐浴、安灵、解结、拜忏、拜表、忏狱、出榜、竖幡、礼师、早期、贡幡、幽众、入庙参神、合符对狱、贡库、给牒、交库、炼度、倒幡普施、三献辞神等仪节组成。各种醮期长短不一,最短的是“午夜三献”,即当天中午开始,午夜之前结束。最长的为“大醮”,长达49天,一般的醮期是1—3天。斋醮法事的坛面大小依斋醮规模而定,有一坛、三坛、八坛、十二坛不等。在斋醮仪式中,道士有唱步虚词、步罡踏斗、施用手印等表演,还备办各种章、疏、牒、表、榜、词、关等。福建各地民间还盛行过关斋醮。民间俗信人的一生有许多关煞,如有24关煞或36关煞等,每一关煞都有妖鬼把守,只有请道士做斋醮,才可望顺利通过。因此许多父母在儿女尚小时,就请道士做过关斋醮,祈求儿女健康成长。著名闽籍作家谢冰心在《童年杂忆》一文中回忆儿童时代(1911年)在福州经历的过关斋醮时说:“我生下来多病,姑母很爱我的父母,因此也极爱我。据说她出了许多求神许愿的主意。比如说让我拜在吕洞宾名下,作为寄女……我们还买了一条牛,在吕祖庙放生——其实也就是为道士耕田。每年在我生日那一天,还请道士到家念经,叫做‘过关’。这‘关’一直要过到我十六岁,都是在我老家福州过的。我只有在回福州那个时期才得‘恭逢其盛’!一个或两个道士一早就来,在厅堂用八仙桌搭起祭坛,围上红缎‘桌裙’,点烛,烧香,念经,上供,一直闹到下午。然后立起一面纸糊的城门似的‘关’,让我拉着我们这一大家的孩子,从‘关门’里走过。道士口里就唱着‘××关过啦!’‘××关过啦!’我们哄笑着穿走了好几次,然后把这纸门烧了。”

二、命相与占卜等迷信

明清近现代,福建各地民间此类迷信和俗信大致有算命、相面、算卦、占卜、抽签、祈梦、占梦、扶鸾和风水等。

1•算命。算命是根据生辰八字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等推算人的一生或某一阶段的吉凶祸福。正规的做法有排八字、推算流年行运吉凶、五行生克及其禳解方法等等,操此行者民间俗称为“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有男有女,还有一些盲人。近代前后,福州鼓楼、台江等地有不少算命馆,有的甚至形成算命一条街,生意红火。一些推算准、名声大的算命先生每算一次,则要价很高。还有一些类似于走江湖的“算命先生”,则手敲牛角或摇动响筒,走街串巷以招徕生意。在各地民间,请人算命一般是小孩出世后求测一生命运,论婚嫁娶时求测婚姻宜忌,求官、求财、求寿以及求祛病消灾时求算吉凶可否,等等。一些算命先生善于观颜察色,业务老到,因此亦有推算准确而名声大噪者。由于这样,使许多人深信不疑,甚至趋之若鹜。现代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电脑算命等荒唐事,有人还美其名曰“现代算命术”,可见以伪科学面目出现的算命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算命类似的还有所谓的“秤命”。秤命又称“秤骨算命法”,在福建民间颇为流行。其法是以人的农历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分别“对照规定”查得它们的秤骨重量为几钱几两,然后加以合计,便可在秤骨歌诀上找到一生荣枯吉凶的命运定语。

2•相面。相面是通过观察人的五官面貌、体态骨胳以及手纹和气色等来推断其吉凶祸福、贫富贵践及寿夭等命运。民间所谓“天庭饱满,地角方圆”等语,就源于相面者之口。旧时一些地方有相面馆,但更多的是走动于街头巷尾的江湖术士。相面者多在人员来往较多的公共场所摆摊设点,招揽生意。还有的由盲人用手触摸人的头部相面,俗称“摸骨”,其原理与相面相似。此外,在广大民间还流行看手相的习俗。看手相是相面的一种特殊形式,相者按手掌上的纹理来推测人的吉凶祸福、钱财富贵、婚姻前程等。男看左手女看右手,民间因此有“男左女右”之说。俗认为每人掌上纹路都有事业线、婚姻爱情线、生命线等,如果某些纹路符合吉相则吉,反之则不吉。一些民间有男人横掌、女人朱掌为好命的说法。此外,许多地方还有根据手指纹路而推算人生命运的做法。民间把人的指纹分为螺纹和畚箕纹两种,幷以螺的多少来判断人的富贵贫贱。各地民间都有有关的歌谣,但许多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如福清等地民间说:“一螺穷,二螺富,三螺骑大马,四螺做老爹(当官),五螺齐车车,六螺做乞食,七螺掏凉伞,八螺破布遮,九螺做大代(事),十螺十周全。”闽北建阳民间说:“一螺得,二螺做姐姐,三螺长得美,四螺出家人,五螺误终身,六螺中状元,七螺是穷人,八螺八兄妹,九螺事事成,十螺官运亨。”闽南厦门民间则说:“一螺学爬爬,二螺走脚皮,三螺无米煮,四螺无饭炊,五螺五挖挖,六螺做乞食,七螺穷到底,八螺富上天,九螺玉春臼,十螺金瓦厝。”不一而足。

3•算卦。《闽都别记》第14回曰:“吴安人即排香案,请出龟盒三口刀,遂占一兑为泽卦。”算卦是以卦象推测人生吉凶祸福的一种算命方法,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算命。旧时算卦多是将铜钱放入卦筒内摇动,然后倒出,根据字和幂的数目与次序来确定卦象。各地民间常见的有金钱卜和文王卦等。金钱卜是把6枚制钱放入卦筒里,祝祷后连摇数次,使之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长行。然后根据6枚制钱的字和幂的排列次序来卜祸福。文王卦的方法与金钱卜类似,所不同是其用3枚制钱,每从卦筒中倒出一次,不同的字幂构成一爻。如此连续6次,成6爻之卦,然后因卦起课,以课附事来推断吉凶。福建一些民间还流传梅花卦、老鼠卜、瓜篱卦等算卦方式,形式比较繁杂。算卦者在操作时往往口必称易经、鬼谷、六丁六甲、里社境神等,用以吓唬和愚弄无知。旧时福州、泉州等地都有一些专门的算卦店,卜卦者善于观颜察色,然后再将卦卜加以演绎,推测吉凶。他们或极力渲染祸福,或说法模棱两可,这样往往可以迷惑许多人,因此使不少人深以为然,甘愿受骗。这种现象至今在一些地方仍可见到。福建民间还有一种鸟卦,一般多是盲人由人牵引操作,他们手拿鸟笼,以黄雀等小鸟啄签的形式为人算卦,民间俗称为“啄鸟命”。

4•抽签。以到寺庙抽签的形式来祈求神明和测算吉凶祸福的做法在各地民间普遍流传。一般寺庙都有一套签诗供人烧香求签,测算各种问题。签一般分为上上、上、中、下、下下五等,也有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和下上、下中、下下等档次。由于许多寺庙的签诗都以中上签为多,兼之签诗内容多模棱两可,详签者可以灵活解析,因此求签者大多往往可以满意而归。签枝以竹为之,插于签筒置神像前,供抽签者烧香祭拜后抽取。福建各地许多著名的寺庙都有数十至百余的签诗供人抽取。签诗的内容一般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编写成七字或五字一句的诗文,再分别书于竹签上供人抽取。旧时许多寺庙都有庙祝为人详签,寺庙则收取一定的香火钱。

5•占梦与祈梦。占梦又称“圆梦”、“释梦”等。古今中外许多人对于奇异梦幻的梦,尤其是各种恶梦怪梦,往往感到神秘莫解,心存恐惧。在科学落后的年代,不少人认为梦中的物象或经历、或兆示着某种吉凶休咎。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下,于是就求助于巫师或占梦者占卜其吉凶,占梦活动便如此应运而生。福建民间占梦习俗流传很久,至今仍然。各地民间普遍认为梦中所示吉凶之兆与梦的内容恰恰相反。如丧葬、火灾、落水等恶梦往往被视为吉兆,而梦遇意外之财等却被释为凶兆。各地民间对于凶兆之梦也有一些禳解之法,如烧香、祷告、吃太平面等,以求心理上的平衡。

祈梦即求神托梦,以测未来吉凶。福建民间祈梦之俗自古以来十分盛行。著名的祈梦胜地有闽东的太姥山摩霄峰、闽北三明的蓬仙岩、邵武大干福善王庙、闽中福清的石竹山、莆田的双髻山、仙游的九鲤湖和仙门洞、泉州的马甲仙公山、南安诗山圣王公庙和龙海的云洞岩等。祈梦前须斋戒沐浴,步行上山或进庙,以示虔诚。祈梦时须先烧香礼拜,幷向神灵诉说所求之事,然后闭目睡下求梦。有些地方祈梦需过夜,有的则只需躺卧片刻,如福清的石竹山。梦醒之后,就要求术士析梦。福清石竹山等地的祈梦活动宋元以来就名闻遐迩,很为盛行,历代达官贵人如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都曾在石上留下许多赞美之辞。《闽都别记》对福清石竹山、仙游九鲤湖等地的祈梦习俗有过一些描述。近年来,祈梦之风在一些民间依然流传。

与祈梦有所类似的还有听卦与听香习俗。听卦与听香都是指某人为求神明指示而

暗藏于寺庙或某处,通过偷听陌生人说话的首句或首音,以作为神明指点或暗示的祸福之音加以揣摩附会,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祸福吉凶。如旧时泉州等地民间妇女多在元宵或中秋夜到北门土地公庙等处听香。这一做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后来信者不多。

6•扶乩。扶乩又称“扶鸾”、“降卜”等。常见的扶乩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桃木或竹子制成“人”字形的架子,架下端绑一把笔或木棍,两人各用一手扶住架子的一端,在撒有沙子或香火的平面上写字。另一种是把畚箕、米筛之类的竹编倒扣,上覆衣服,下绑一根木棒或一把笔,由两人对面持畚箕在沙盘上写字,故又称“扶箕”,福州方言称“扛箕”。在民间,扶乩被看做是人与神通声气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多在朔望之夜于乩坛行之。扶乩前,巫师要沐浴更衣,焚香献祭,以示其诚。扶乩时,操作者双手扶着木架无意识地颤动,使之在沙盘上划出些许痕迹,这些痕迹就成了神灵的乩示,随后加以辨认和诠析。求者有问病求药、问祸福吉凶、问功名财运等等,不一而足。宋元前后,扶乩在福建各地民间普遍流行,《五杂俎》卷15说:“箕仙之卜,不知起于何时,自唐、宋以来,即有紫姑之说矣。今以箕召仙者,里巫俗师,即士人亦或能之。”《闽都别记》380回曾提到乩盘、乩笔和扶乩的活动。扶乩陋俗在近代仍很流行。

7•风水。风水是相地术的俗称,又有“相宅”、“堪舆”等不同名称。民间称操

此业者为“风水先生”或“地理先生”。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民间风水意识普遍浓厚,举凡建屋、修祠、修桥、铺路、垒灶、造墓等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到场看风水以定方位。旧时福州等地民间有“人生二大事,起厝和造墓”的说法,意即建屋和造墓是风水迷信的重中之重,一般人家都不敢轻易马虎。旧时各地民众对墓地的风水迷信尤为痴迷。明清以来,各地许多方志对此有连篇累牍的记载。闽南各地如民国《同安县志》卷22礼俗引《岛居随录》说:“殡葬之最为陋俗者莫如风水一事,相其阴阳,现其流泉,此二语反为地师护符,而迷信之俗往往停丧五七年十年数十年而不葬者。及既卜地,又或以冲伤煞向为冲突,小则经官兴讼,大则纠斗攻围,甚至破家荡产,至死不

悟,可悯亦可哂也。”民国《金门县志》卷13亦说:“葬地惑堪舆家术,尽诚致敬,听凭指挥,又必合乎年命,均其房分,故常寄厝多年,强者每贪吉地,恣意占葬,牙角交讼,虚词退迁,破耗资产不恤……不厌不止。”闽西北各地如民国《龙岩县志》卷6礼俗条之说,龙岩乡民“贫家遇长辈丧事,殓后即葬,谓之出山。三年后必须捡骨,易以瓦罐,另觅风水,否则人将以不孝目之。”明嘉靖《建宁县志》卷1亦说建宁县民“葬泥风水,至有停柩至十余年不葬者。”莆仙地区如1960年编纂的《莆田县志•莆田的乌白旗械斗》条说:“堪舆之说,原出阴阳家者流,至近代变本加厉,酷信青乌家者话,谓富贵出自坟墓,沉迷风水,争讼盈庭,椎埋盗骨,假穴占山,冒坟盗葬,在在发生争端,争之不已,就引起械斗,甚至造屋竖碑,建墓植树,也称有碍风水,横加把阻。如1934年北路区后坡村,因修浚渠道,向顶上郭山上采石,顶上郭地霸郭松岩,借口伤害祖坟风水,鼓众向后坡村械斗,历时数月,毁损农作物百余亩。”除此之外,近现代福建民间的一些商家,对举凡商店或门楼的座向乃至大门的朝向等也十分重视,它们的建造往往都离不开风水先生的指点甚至拍板。至于各地许多建筑物屋顶或大门口的镇邪石狮等风水厌胜物,更是司空见惯,到处可寻。所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闽人风水迷信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