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二节 祈雨之俗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1-10-26 09:12:10 | 字数:2330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完全仰赖于上天,黎民百姓靠天吃饭的程度十分严重。一旦出现旱灾等自然灾害,社会各个阶层从上到下几乎束手无策,唯一可以操作的“良策”就是祈雨。因此,在旱灾频繁的古代,祈雨之俗在各地大行其道。《闽都别记》第54、82回,重点描述了陈靖姑祈雨的传说故事。由于陈靖姑因为祈雨而身亡,因此这些情节又是陈靖姑传说中的重要内容。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祈雨习俗的流行。

福建自古多旱,每逢旱灾发生,地方官吏往往要率领乡绅民众前往龙王庙祈雨,历史上因此也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祈雨活剧。从有关资料看,历史上各地祈雨的形式多种多样。祈祭之神除龙神外,也有一些人神或蛇神、蟹神等动物神,但总的说来,仍以龙神为主。汉唐以来,龙神做为水神或行雨之神而广受天下崇祀。唐宋以来,福建各地府州县均建有龙王庙。据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山川地理志及祠庙志等记载,当时各府县的龙王庙已达百座之多。各地的龙神都具有正神地位,享受地方官员的例祭。如遇天旱“祈雨辄应”或屡屡显灵,地方官还要奏本上朝,请求加封龙神神号,显得十分隆重。如福州府闽县会应龙王庙,据《八闽通志》卷58载:“其神号五龙顺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邑。相传伪闽所建,宋因之,载在祀典。皇祐中久旱,邑人祭于庙,暴雨大霪,殿中北位黑龙鳞甲犹带池萍,灵迹显异。绍圣四年,郡守温益命闽县知县叶默因其旧增葺之。元符元年庙成,有神光发于殿屋。是冬大旱,麦苗将槁,率僚属祷祠下,读祝未毕,雨随至。命侯官尉王寿,刻石书之。乾道二年,夏不雨,郡守王之望一祷而应,岁大稔,乃请于朝,赐庙额曰‘灵泽’。”在龙王庙或龙神遗迹处祈雨,有官方祈祭,也有民间祈祭。一般而言,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官方往往要率众虔诚祈祭,以求天降甘霖,化解旱灾,因此祈雨活动成为古代地方官吏政务中的一件要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祭祈活动。如“龙虎斗”、晒土龙、晒菩萨等。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说:“物之猛者,不能相下,如龙潜水中,以虎头投之,则必惊怒簸腾,淘出之乃已。”①这种以“龙虎斗”为法术的祈雨方式,在清代福州还实施过。据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12载:“福州南台,一名钓龙台,闽越王临江钓白龙处也。相传江中有龙,乃火龙也。出则致雨,归则致火。其处民居稠密,恐罹其患,故非久晴亢旱,不敢轻祷。咸丰壬子夏,久不雨,王春岩制军效古人起伏龙法,以虎头骨投江中,即日大雨。未几,中亭街鞋店失火,延烧数百家,其说亦不诬矣。”各地民间在大旱时期,除官祭外,民众往往还自发地延僧巫诵经咒,披麻带孝,素衣跣足,步行爬涉数十里往深山龙潭祝祭。意在感动龙神,祈求降雨。据《夷坚志》支丁志卷2记载,宋代福建长溪县(今霞浦县)有一年久旱不雨,土人刘盈之“倡率道士僧巫,具旗鼓蟠铙。农俗三百辈,用鸡鸣初时诣井投牒请水。到彼处(县东龙井山),天已晓。僧道四方环诵经咒,将掬水于潭。”此外,各地民间往往还塑造土龙或捕蜥蜴以游行或日晒以祈雨,更有甚者,还有将龙王塑像抬出暴晒以祈雨者,此俗近代仍然,真可谓不得已而为之也。明代《惠安政书》卷10载,当时惠安民间祈雨,“以土为龙,身皆黑而尾白,长九尺,使丈夫八人,小儿八人,皆衣黑衣。丈夫舁龙,小儿欢呼曰:‘乌龙头,白龙尾,小童求雨天公喜’。自北而南,又自南而北,乃归于社息焉。复取五色蛤蟆其中而闭之,及雨,则诣社行谢礼,用牲。”类似习俗明代闽中等地亦然,如《竹窗总录》载:“大旱祷雨。万历乙未夏秋,闽省大旱,官府令诸乡村作土龙捕蜥蜴祈雨,富人闭粜索高价。陈幼孺有祷雨谣云:祷雨祷雨,土龙背裂蜥蜴死。贫民挝鼓号吁天,渊中老龙不得眠,师巫禹步走田野,唇焦面赤喉生烟。东邻富儿检厢籍,陈陈尚有三年积,但愿粟价十倍售,何必年年是丰日。贫人吁泣复怨磋,火云祈得红如霞,龙王无灵天帝远,巫师渐次讨还家。土龙前致富翁语,但旱贫人不旱汝。”②由于天大旱导致粮食歉收,这一天灾也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贫富悬殊。陈幼孺此诗不但描写了当时全民动员积极祈雨的生动场面,同时也揭露和鞭挞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富豪,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另据《八闽通志》记载,沙县的龙喷石“屹立大溪之中,相传昔曾有龙蟠其上,至今鸟鹭无敢集者。岁旱,则于沙迹中筑坛斩鹅祭之,辄雨。”③这似乎又是另一种祭祀龙神祈雨的方法了。

古代由于旱灾频繁,人们无奈之余只能求助于虚渺中的龙神。一旦祈求得逞,巧降甘霖,人们则欣喜异常,大颂龙神,将其渲染美化得神乎其神。但是在久旱不雨,滴雨难求的情况下,人们除了变本加厉地再三祈祷外,有时也迁怒于龙神,于是将龙神神像抬出,置于烈日之下暴晒乃至于鞭打等一系列“过激”的行为也就发生了。清嘉庆十二年,南平等地久旱无雨,县令杨桂森祈雨于龙神,其祝文即曰:“苍赤何辜,愿及时而沛泽。迟一日雨,则遍枯百万顷之田。早一日雨,则能生亿兆之命。请听四乡捶鼓,难堪郁救之声。愿教即日宣雷,普润滂沱之泽。宁岩遣于司牧,勿困敝我苍生。永息乖风,广沾利济。尚期神龙之为灵。若使置若罔闻,我亦怨神之不德。”④小小一县令,竟敢对龙王出言不逊,“若使置若罔闻,我亦怨神之不德”,这简直就像在对下属下命令一般。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时人对旱灾肆虐的焦急无奈,以及对祈求于龙神的错综复杂的心情。由于旱情日益严重,祈雨也未奏效,因此人们对原本崇敬的龙神,也因焦急万分而变得不耐烦甚至于不敬重。县令的出言不逊以及晒神像等行为,都是人们在焦急无奈中,逼迫神灵显灵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崇拜龙神的世俗功利思想以及古代农业社会的种种弊端。

——————————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卷9。

②明.徐勃《榕荫新检》卷16引。

③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0。

④民国8年《南平县志》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