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一节 闽与蛇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39:44 | 字数:3058

福建上古时期称为“闽”,中国早期古籍《周礼》对此有简单的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此后,约当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对闽的地理方位首次做了比较明确的记载,“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蛮)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关于闽的得名,历史上众多的经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大致上有蛮说和蛇说二种。持闽为蛮说的认为上古汉语语音“闽”与“蛮”乃一音之转,闽蛮可以互通。《国语oooo郑语》说:“闽,芈,蛮矣。”芈为楚国之姓,因其在南方,与闽一起被古人统称为蛮。晋代学者郭璞注《尔雅》:“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史记》索隐亦说:“蛮者,闽也。”唐宋以来,各代经学家持闽为蛮说者仍不乏其人。

另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是称闽为蛇,其代表人物即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许慎。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析闽为“东南越,蛇种”。此后这一说法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之闽也说:“闽,蛇种。”这一看法也为宋元以后的许多经学家所接受。

关于闽与蛮以及闽与蛇之说,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对。说闽为蛮亦可,说闽为蛇也可以,因为这二者之间是互通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以前,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许多族别不同的土著民族。在这些土著民族中,大的族群有越人与濮人两大民族。当然,在越人与濮人之中,又分别散居着许多支系民族,如越人中的于越、句吴、闽越、南越、骆越等等。一般认为,越人(战国以后史籍上开始称之百越)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今之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台湾、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等地为主要聚居地。濮人(后称百濮)以中国西南云、贵、川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百越民族和百濮民族在文化、经济等领域中,存在着许多共似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异。尽管如此,在中国古代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仍将他们统称为“蛮”或“南蛮”,如上引的一些资料。另一方面,这些“南蛮”在语音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原汉人闻之如听鸟音,不知其所云,因此古籍多有“南蛮鴃舌”、“蛮夷反舌”等记载。有人甚至认为,蛮字在金文中写成“蠻”,象征两束丝缠住“言”字,意思就是说蛮者就是讲话象两束乱丝绕来绕去让人听不懂的人。由于闽以及后来的闽越人都属于中国上古百越民族系统,因此,闽当然也无异议地编入“蛮”之列。

另一方面,说闽为蛇种,这确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阐述的。首先,我们可以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找到答案。《说文解字》不但析闽为蛇种,同时也析蛮为“南蛮,蛇种”,这可谓视闽、蛮均为蛇种。此外,许慎将闽与蛮都编在“虫”字部,上古之“虫”字,可以做蛇解析,至唐宋时期,一些古籍仍将大蛇称为大虫。因此,说闽与蛮是蛇种都有依据。此外,近代还有人认为,闽之蛇种,是门内之蛇(虫),因此,闽之含义当是以家蛇为崇拜图腾的民族。

那么,为什么说闽与蛮是蛇种呢?许慎的生活年代距今近两千年了,除了《说文解字》寥寥数语的解析外,他并没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注释。但是可以认为这位著名的学者对这两个字的注解,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捏造,他当是根据当时可能见到的有关民俗资料或古籍之载而下定论的。时至今日,虽然对许慎当年的依据无从详考,但是我们从有关古籍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的资料中,仍可进一步探知这一奥秘。

如上所述,闽及稍后的闽越人,都是百越族群中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百越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崇拜蛇神和以蛇为图腾。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长期生活在舟船水际之中,由于江河湖泽多蛇,对越人们的生活劳作产生一定的危害。为了避免这些蛇类的侵害,越人们就对它们顶礼膜拜,尊之为神,乃至刻划文身,以求蛇神的保佑和不为害。对于这一现象,汉代前后的一些中国古籍有明确的记载。如《淮南子o原道》:“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划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为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汉代刘向《说苑o奉使》说越人“剪发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应劭认为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以上所谓的蛟龙、龙子、鳞虫等,多指蛇类而言(龙与蛇的关系,容后阐述)。因此,古代越人崇拜蛇神的事实在古籍中可以得到印证。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中,比较普遍发现了古代越人烧造的各种印有花纹的陶器。这些统称为“印纹陶”的陶器,是越人社会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在各地出土的这些陶器及残片中,往往可以见到一种类似蛇形的花纹,它们有的类似一条蛇,头尾十分形象,有的又象两条蜷曲的蛇,两首昂立,两尾相交,更为生动有趣。这些蛇形花纹图案,与古越人日常的崇蛇习俗当有密切的关系。在骆越人居住的今广西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墓葬遗址如著名的越南“东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如靴形钺及铜鼓等器物中,多有双蛇蜷曲的图案。这些器物一般都被当地越人用于原始宗教祭祀或厌胜仪式,因此,其中的蛇形图案,无疑代表着某种神灵而受到人们的崇祀。

福建地区的古代闽人及闽越人,在先秦秦汉几千年间,一直生活在海洋文化的氛围中,在长期流传的原始宗教中很自然地也存在蛇神崇拜的习俗。在福建出土的印纹陶器中,也可见到一些蛇形图案。延至西汉时期的闽越人,崇蛇的遗物则有更多的发现。前些年华安县考古人员在调查当地的石刻岩画时,曾发现一幅蛇形岩画。岩画位于马坑乡草仔山,雕刻于一弧形石上,由五组图案组成。第一组高0.33米,宽0.42米,右边是两个交叉的蛇形,左边是一圆圈,可能表示蛇蛋。其左下的图像,当表示刚孵出的幼蛇。第二组高0.17米,宽0.16米,为一条弯曲的小蛇。第三组高0.21米,宽0.23米,为两条纠结在一起的蛇形图案。第四组高0.42米,宽0.16米,似一首尾相连的蛇。第五组高0.80米,宽0.87米,上方是两条纠结在一起的蛇,其下三个圆形也为蛇形图案。考察者认为该岩画的年代较早,是古代闽人以蛇为图腾在岩画中的反映。因此,这处岩画可能是早期闽人崇蛇的遗迹之一。

位于闽北的崇安汉城遗址,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可以认定这个遗址是西汉时期闽越人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所在地之一。该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出土有宫殿遗址、城墙、城门、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多处,说明闽越人在此盘踞的时间较长。近年考古发现表明,在该城遗址出土的一些瓦当和一件铜铎残片中,都分别刻有类似蛇形的纹饰。尤其在铜铎残片中,两只头呈三角形的蛇首,刻划得栩栩如生。铜铎在古代多用于宗教祭祀等场合,其上刻划的蛇形图案,与闽越人的崇蛇习俗自然有关。

可以证实闽与蛇关系的另一重要考古物证就是近年在崇安汉城北岗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一件封泥。该封泥长3厘米,宽2.2厘米,方形,质地坚硬,内有阳篆二字。其中一字,形如闽字,尤其是门内的虫字,刻如一蜿蜒游动的蛇,十分生动形象。另一字尚待辨认。这件文物的发现,可以直接说明闽与蛇内在关系的密切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件封泥就出土于闽越文化遗址之中,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许慎释闽为“东南越,蛇种”这一著名论说之不谬。闽得名于蛇,闽人及闽越人都崇拜蛇神,在这一古老的“闽”字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闽越人的崇蛇习俗,还可以从唐宋以来直至近现代仍生活漂泊于闽江等江河水上的闽越后裔疍民的崇蛇遗俗中得到印证。这一点,可参见后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