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一节 闽中地区的蛇神信仰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41:45 | 字数:4024

按照现代的行政区划,闽中地区除了福建省会福州市外,还包括闽侯、福清、长乐、永泰、罗源、连江、平潭、闽清等县市。由于这些县市地处福建中部及东南沿海,因此历史上常以“闽中”泛指这一区域。

西汉时期,闽中地区是闽越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考古发现表明,福州市区及闽侯县庄边山遗址等处,有许多西汉时期闽越人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如福州市内屏山等地发现的闽越时期的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遗址、闽侯庄边山汉代遗址发现的西汉闽越时期墓葬等等,表明闽越文化在这一地区曾有较为长久的驻留。受闽越崇蛇习俗的影响,唐宋以来直至明清近代,福州各地的崇蛇习俗仍很流行,许多地方建有蛇王庙,塑蛇神之像,香火以祀。福州市区内唐宋以来建有闽越王庙,其中附祀蛇神,民众祀之日盛。据明代谢肃《谒镇闽王庙》诗前小引介绍,闽越王庙内“王有二将,居左右,曾化青红二蛇,见香几间以示显灵,闽人有祷即应。”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钓龙台临江水隅,

上有王殿祠亡者,

闽地称王于禹后,

汉朝封国在秦余。

潮喧鼓吹来沧海,

云拂旌旗拥碧虚,

自古神明归正直,

双蛇出没定何如?

谢肃是浙江上虞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举明经,历官福建按察使佥事,著有《密菴稿》。由于他在福州任职有时,因此这一记载应是可信的。此后的一些方志如明代的《八闽通志》及清乾隆《福建通志》等都有类似的记述。清乾隆《福州府志》卷14记之尤详:“闽越王庙,在钓龙台西,祀闽越王无诸。汉高帝五年封为闽越王,受册于此,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唐大中十年复建,宋时赐号显圣武勇王庙,左右二人王之牙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将现云端,战遂克。政和间复戍桂府,征蛮之际,二将复现云端,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居民咸谓神助,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升梁及奉二王像入庙,二蛇屡见。庙成,俞向将临视前一夕梦神人青色者来谢。祀毕青蛇忽现王左之前而神之容色一如所梦。有司以闻,赐庙额”武济“,六年追封为镇闽王。二将左封灵应候,右封显应候。……明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祷雨获应,疏闻诏下礼官议从神故封称汉闽越王之神。庙有田为守者……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

据此记述,闽越王庙中的蛇神可谓神通广大,不但能上天入地,而且还能在几千里之外降冰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官府祈雨辄应,的确被后人描述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由此可见,后人对源于闽越人的蛇神崇仰仍是十分热烈的。

另据明代福州人王应山《闽都记》卷11、郡东闽县胜迹条记载,闽县东有一龙窟,“旧记云山穴有蟒,天骄蜿蜒,额有王字,人以为龙也,祀之,故名。”类似的蛇神庙明清时期在福州南台等地仍有所见,但今大多不复存在。此外,当时民间的一些妇女多见戴蛇簪或盘蛇形髻者,别有一种风味。如清人施鸿保《闽杂记》说福州郊外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清人彭光斗《闽琐记》云:“髻号盘蛇者,昔人咏以为美意,亦如时下吴妆耳。及见闽妇女,绾发左右,盘绕宛然。首戴青蛇,鳞甲飞动,令人惊怖洵怪状也。”这类装饰亦当包含了崇蛇遗风在内,诚如施鸿保《闽杂记》所言:“或云许叔重《说文》云:闽,大蛇也,其人多蛇种。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耳。”

明清以来乃至近现代,在福州周邻仍残留着一些崇蛇遗迹或遗俗。据近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表明,与福州市邻近的闽侯、福清、连江等地,都不同程度地流存着一些遗迹遗俗。如闽侯县洋里乡仙洋村,至今为止尚保存一座建于清代初年的蛇王庙。该庙为三进构造,规模较大,当地人称之为大王庙或蛇王宫,遗留的神像上还雕有蛇等物。但由于年久失修,保存状况较差。另据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人员前些年下乡调查,在闽侯县上街乡后山村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前些年的某一夜晚,当地准备放映电影《白蛇传》。这个发生在江浙一带的白蛇精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悲剧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由于后山村的一些民众至今为止仍存在崇蛇习俗,因此这部涉及到蛇神的《白蛇传》电影因“犯禁忌”而被取消在当地放映的资格。这一事例反映了古老的崇蛇习俗在福州某些地方顽强生存至今的事实。在福清县,主要有著名的黄蘖山“九使”蛇神的传说及崇拜遗迹。连江县的崇蛇遗迹遗俗,见于品石岩蛇神庙及有关习俗。品石岩蛇神庙实际上崇祀的也是“九使”蛇神等,笔者曾到实地做过田野调查,详细内容请参见本章第二节。

谈到唐宋以来闽中地区的崇蛇民俗,有必要着重论述该地区的水上居民——疍民及其崇蛇活动。所谓疍民,即指汉晋以来直至近现代在福建东南沿海各地

的江河海口如闽江口等水域以船为家、不居陆地、长年累月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且生活艰辛的水上居民。他们和广东省珠江口等水域的疍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相似。福建的疍民见于古籍记载最早的资料可推《北史o杨素传》,“泉州(指今闽中及闽南等地)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素泛海奄至,国庆遑遽弃州走。时南海先有五、六百家,居水为亡命,号曰游艇子,智慧、国庆欲往依之……。”疍民在福建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游艇子”、“白水郎”、“白水仙”、“泊水”、“蜓”、“疍”、“蜓”、“科题”、“曲蹄”等等。但在宋元以后,各地多以“疍民”统称之。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著者近年考证,基本可知福建的疍民自汉唐以来主要分布的区域有霞浦、福安等闽东沿海;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沿岸地区,其沿闽江流域向内延伸,在南平、顺昌等地江河水上也有少量分布;以泉州湾为中心的泉州、兴化(今莆田市一带);此外还有以厦门和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沿海地区。

关于福建疍民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少说法,但比较接近事实的看法是这些疍民的最早祖先是西汉中期被汉武帝灭国后而四处逃亡的闽越人。其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不断有因各种原因而逃匿亡命水上加入疍民队伍者,这使后期的疍民成份变得比较复杂多元。宋代著名古籍《太平御览》载说:“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此外,宋代人王逵在《福州南台江诗》中更直接说:“星接斗牛吴分野,海通蛮蜓越人家”,明确指出疍民为闽越之后。由于福建疍民的最早祖先是闽越人,因此,闽越人的崇蛇习俗也直接、长久地流传于广大疍民之中。福建疍民的崇蛇习俗在明清两代直至近现代仍很流行,其中又以闽江流域的疍民为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编纂的《侯官乡土记》说侯官(今闽侯县)境内“蜓之种为蛇”。这和明清广东等地的疍民“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蛇)种”,尊蛇为祖宗神灵的习俗是一致的。福州等地疍民的崇蛇习俗在明清时期的一些方志笔记乃至民间传奇小说如《闽都别记》中都有一些记述,如清人郁永河《海上纪略》云:“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舟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此处之蛇,成为海船的保护神。不过疍民较常见的崇蛇活动,莫过于崇祀福建民间传说已久的“九使”蛇神。“九使”蛇神的传说主要流行区域在闽中地区,据明人徐勃《榕荫新检》引《晋安逸志》载说:“唐僖宗时,福清黄蘖山有巨蟒为祟,邑人刘孙礼妹三娘,姿色妖艳,蟒入摄洞中为妻。孙礼不胜愤恚,必死之。遂弃家远游,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已生十一子,孙礼杀其八,妹奔出再拜,为蟒请命,孙礼乃止。其后三子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往往立庙祀之。”九使、十使、十一使三个蛇仔成神后,常巡游民间,若见各路精怪骚扰乡人,便为之驱斗,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逐渐成为民间保护神。《榕荫新检》还引载了《晋安逸志》这样的一段记述:“然他蟒为祟者,每托三子之名淫人妇女。所与淫者,得见其形,俨然美好少年。其家人及邻里,但闻虚空言语欢笑,酣饮一如生人。淫者之家随意所欲,无不立致。少忤之,则罄其所有,或遇劫,或火其居,或击其人。国朝侯官高盖山亦有一蟒,山下有齐姓百余口,世受毒。允娶妇者,合卺之夕,婿必他宿以让之。次夕乃敢成婚。嘉靖初,有一妇先知此事,乃令人祷于九使庙,密怀利刃以往。比至其家,果见白衣少年入室,随着金甲人追逐。妇遂遮刺之,少年失声而走。明日,有蟒死于山中,其怪遂绝。”

由于新妇祈于九使庙,九使蛇神就变为金甲神以逐恶蟒。类似的传说在福州地区流传甚广,如清代福州民间长篇传奇小说《闽都别记》第186回就借一老叟之口说:“此乃冶山,有个柳九爷,不是人是鬼。此鬼乃风流鬼,不时去人家迷妇女,外人皆见之,有称九使爷。”此后,那老叟还说:“吾今日花耗无几,连行三宗事,一送无主孤魂归宗,二保通乡妇女安静,三为名山剔除枯骸浊气。”众亦接口称善,“那九使自此起迁,尚有一灵游于城厢中外,妇女犹犯之,至今亦迷人。不知道是蟒天神王之九子,实非也。”此处之九使,据老叟所言,乃是埋在冶山第九棵柳树下的野鬼,并非“蟒天神王之九子”。这些传说都辩白并且赞颂了做为民间保护神的九使蛇神。类似传说及九使庙等在福清、连江等地也有存在,如《黄蘖山志》引《晋安逸志》所载相同。明人徐勃《宿黄蘖寺》诗吟道:

青峰十二削芙蓉,黄蘖开山第一宗;

荫洞有灵蟠巨蟒,古潭无际蛰神龙。

据说福清县至今还有一处山岭名为“九使岭”,传为九使蛇神所居之处。有关九使蛇神的传说,在福清民间流传很广,30多年前的孩提时代,我在福清故乡就听到了老人绘声绘色的叙说,以致晚上要蒙头睡觉,生怕蛇神会突然出现在床前。福清县黄蘖山的“九使”蛇神,在明代还流传到邻近的莆田等地。在莆田的囊山寺附近有一小庙,名“青云庙”,其匾署“明黄起有书”,说明此庙建于明代。该庙石柱上镌有旧联一对:“黄蘖威灵昭千古,青云德泽庇千家”。据《黄蘖山志》记载,可知莆田青云庙祀的神灵,就是从黄蘖山传入的“九使”蛇神。

闽中地区疍民明清近代信奉“九使”蛇神乃笃,清人戴成芬辑《榕城岁时记》九使生日条引《南浦秋波录》曰:“九月九日诸娘家祭神曰九使。”又说:“重九日舸黎婆为九使生日,羊酒花烛欢宴异常。”诸娘、舸黎婆旧指疍民妻女,民间传说重九日为九使蛇神生日,疍民祈之乃欢,其崇拜之情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