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二节 连江县品石岩蛇神庙的考察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44:41 | 字数:5755

品石岩蛇神庙位于连江县城关镇西南约1.5公里的玉山上,玉山是当地的一座小山,高约200米,蛇神庙座落于玉山的半山腰。因为该处有三块巨石自然形

成品字状,品石岩因此得名。当地民众称之为品岩寺或蟒天府。该庙于近年始得发现,笔者于1992年6月专程到该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同当地的有关人员及庙祝进行了详细的座谈,掌握了许多田野考察资料,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 品石岩蛇神庙及当地的崇蛇习俗

品石岩蛇神庙位于玉山的半山腰,其左边的山坳中为玉泉寺,其下有关帝庙,

附近的岩石上刻有明代福建籍大学士叶向高的题刻。从蛇神庙右方,可以俯视连江县城和蜿蜒向前的闽江支流——鳌江。远处,则可眺望绵延不断的群山众岭。庙右侧有一百年大樟树,浓荫蔽日,环境幽静。

品石岩蛇神庙坐北朝南,以山门(围墙)和殿堂组成。山门距殿堂约4米,其间是一天井,长度同殿堂的宽度等同。山门与马鞍形的围墙连在一起,环护着殿堂,左右设有两个侧门以通来往。殿堂是一座极普通的木结构建筑,穿斗式构架,屋面为两面坡,硬山顶,上铺红色板瓦。面阔三间,宽11.65米,进深一间,长6.40米,通高4.40米。正间(殿堂)大于稍间和次间,有关蛇神及配神塑像等均供祀于此,是这座蛇神庙的主要祭祀场所。稍间供祀“千里将军”及“祠安大帝”两个神像,这二神为后期迁移于此,与蛇神庙本来无关,下文另有介绍。次间现为庙祝的厨房,没有其他神像放置。

庙的建筑木材均为杉木,立柱圆形,直径约0.15米,柱础石有圆形、漏斗形和算珠形,墙体以砖堆砌,石灰抹面,但较粗糙,地面为夯筑。殿堂与天井之间有一宽0.65米的走廊。该庙总面积约100平方米。总的看来,该庙建筑比较简陋,没有大的气魄,属于民间一般所谓“淫祀”小庙。该庙除屋顶板瓦及天井山墙墙体做过局部粉刷或维修外,其余构架基本保持原样。该庙近年被连江县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品石岩蛇神庙庙内的陈设大致如下:

庙内正中列一男性塑像,年约50左右,头戴黑冠,红脸,长须,身着红龙袍,腰系腰带,左肩斜披一红布带,一手执笏,端坐椅上。塑像表情严肃,双目有神,直视前方,这就是蛇神庙内的主神“蟒天洞主”。在“蟒天洞主”的左边,塑有一个身着绿袍、头戴凤冠、冠上插有双簪的女神像,神像手中还抱着两个婴儿,据介绍是“双胞胎”,这就是“蟒天洞主”的夫人“刘夫人”。“蟒天洞主”的右边,分别陈列三尊男性塑像,头戴冠,身着清代官服,红脸,身披红布带,形态装束大同小异。据介绍,这三人就是“蟒天洞主”和“刘夫人”所生的儿子——九使、十使、十一使。此外,在“蟒天洞主”前面,还分立六尊塑像,是为“武判爷”,其中四人红袍黄脸,手上分执阴阳簿及印信等物。另一人红袍黑脸,手执刀。一人绿袍红脸,手执杖。

在“刘夫人”面前,分立二尊女性塑像,是为“文判官”,其身着绿袍,手中执扇。刘夫人塑像的左侧,另立有一尊土地公神像,老态龙钟,身着黑袍,秃顶,长须飘逸,憨态可掬。

这些塑像大小不一,其中“蟒天洞主”做为主神最为高大,高1.10米,宽0.70米,刘夫人塑像高0.65米,宽0.35米,“九使、十使、十一使”三个儿子各高0.48米、宽0.30米。这从中亦可略知他们身份和地位的不同。

在这一排塑像的后边,即为庙的后壁,壁上画有龙、凤、松、鹿等图案。

庙内左侧立有三尊配神,分别称为龙将军、黑将军、大爷。龙将军塑像高0.68米,宽0.32米,头戴龙冠,身着红袍,手执双剑。黑将军高0.62米,宽0.32

米,黑脸,身披盔甲,手中执矛。大爷即福州地区民间传说的长坑鬼(或称长哥),绿脸露胸,黑睛红唇,头戴道士帽,上书“合乡平安”四字。一手执扇,一手执签条。

庙内右侧立有三尊配神,分别称为凤将军、贵将军、二爷。凤将军头戴凤冠,同为男性塑像,黑脸,双手执剑,高0.65米,宽0.30米。贵将军高0.60米,宽0.33米,手中执矛。二爷即福州民间传说的矮拔鬼(或称矮哥),赤面,呲牙,面目狰狞,左手执扇,右手执一木牌,上书“奖善惩恶”四字。

这六个配神,龙将军、黑将军及凤将军和贵将军属于蛇神庙中的原有配神,大爷、二爷则为后来迁移安置于此,与蛇神庙中的神灵原本无关。

除各类塑像外,庙中“蟒天洞主”神像前置一石香案,长1.29米,高0.99米,宽0.60米,厚0.12米,香案正前方刻有“莽天府”三字(按:这三字刻写不正,莽当为蟒字之误),香案左侧刻有“光绪乙未年腊月吉旦立”字样,右侧刻有“各境弟子同叩”字样。石香案上面置有香炉三尊,一为现代鎏金铜香炉,一为漏斗形石香炉,上刻“刘法师”三字,另一石质香炉,为仿古双耳兽面足形,炉面刻有“道光甲申年弟子余开江叩谢”字样。此外,在刘夫人塑像左侧另立一石质漏斗形香炉,面上刻“文判爷”三字,其左右分刻“光绪戊子年”、“弟子潘恒远叩”字样。左右六尊配神,分别置有六个石质香炉,除了龙将军塑像前的香炉上刻有“碧石岩龙将军”六字外,其他的均无刻字。

石香案前还摆有一张供桌,上有木筷二副,瓷盏十,碗三,果盘三,供有桃、李、香蕉共三盘果品。供桌前有绣花红布帏一幅,上绣“富贵吉祥”四字。供桌左右二侧各置两个拜垫,前方置一个拜垫。庙的左前侧悬一马蹄形铸铁片,是为钟。右前侧悬一木鼓,黑迹斑斑,可见岁月长久。拜垫上方,悬有书有“蟒天神府”的锦旗一面,是近年当地信徒所献。

庙门正前方的山墙中央,刻有一壁龛,内供药师塑像一尊,头戴黑帽,红袍,身披红带,双手捧一黄色药盘。塑像高0.40米,宽0.16米,药盘直径为0.05米。

据庙祝介绍,庙中原有塑像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中均被砸烂,这些塑像均按原来形状重塑,这是前些年的事情了。

此外,庙内尚有一个签筒,内有竹签六十支,供人抽签问卦之用。抽签问卦的程序如下:先燃足香,在“蟒天洞主”塑像前插上三支,然后分别在刘夫人、土地爷、九使、十使、十一使塑像及左右侧六尊配神前的香炉上各插上一枝香,同时还在山墙前的药师像及门神、窗神(二者均无神像,仅有插香的香筒)前插上一枝香,最后在供桌前的拜垫上跪下,摇动签筒,当竹筒中摇出一支签后,须起立,双手捧一对卜茭摔于地上,如卜茭为一正一反,则签可用。反之,还需再抽一支,直至卜茭一正一反为止。最后,由庙祝根据诗签的内容加以详签。

该庙的诗签共60条,抄于一册小本子上由庙祝保存,询其年月,亦不知其久远,兹抄录几首如下:

天高地厚总无穷,人在屏蒙见仕工,

素履端方多获福,功名富贵在其中。

花正当春月在秋,若教运来通亨会,

宽心尽守乐悠悠,意外机关莫强求。

暂时微事莫忧愁,立志男儿果回头,

等待运途神暗助,显荣拜爵到王候。

河清海晏乐升平,草木人间万事亨,

四海遨游无阻滞,开怀畅饮祝丰年。

君虽疾病有良医,祈祷神明却是知,

积善之家宜吉庆,消灾福至使扶持。

十五

庭前喜气已相摧,前定婚渊持有时,

月老传书符瑞合,种培庚岭百花开。

廿二

富贵功名岂偶然,前程远大喜无边,

一轮明月江山上,十五团圆照满天。

廿五

年来岁月正逢庚,湖海山河秀气赖,

直待新春花开后,田园稻谷俱丰收。

廿九

振振门宫在眼前,多多种得感苍天,

它年定产龙麟种,不必愁思苦万千。

三五

鱼在小涧去长流,直向深深浅浅游,

等待来年春浪暖,龙门绕尾离滩涧。

四一

邻里英才美是仁,礼详席上根儒珍,

一月有期占卷遇,布开得泽广生民。

五三

只教道德敏潜修,闻坐小窗动念典,

只因龙思这样愁,白云一片去悠悠。

六十

吞珠在腹孕男儿,天赐麒麟出世迟,

母子平安君勿虑,婴儿择吉产良辰。

在蛇神庙的左侧间,还供祀着两尊其他神像,一为“千里将军”,一为“祠安大帝”。千里将军即千里眼,塑像为黑脸神,身着红袍,左手遮额,右手叉腰,为站立远望状。面前石香炉上刻有“西龙境长生府 千里将军”字样。“祠安大帝”塑像头戴冠,身着红袍,左手前指,右手扶带,其前石香炉上刻“西龙境 祠安大帝”字样。据介绍,此二神像是“文革”期间由连江城关镇西龙境转移于此庙中暂存至今,其与蛇神没有关系。人们到其像前烧香祈求,主要目的在于求财运亨通,做生意能发财,因为千里眼看得远、看得准。其来源询之庙祝,无从得知,但从有关内容看,似至少至明清时期二神亦在当地开始流传。

品石岩蛇神庙的周围,还有玉泉寺及关帝庙等庙宇,其中玉泉寺历史悠久,建于隋代。据明代福州人王应山《闽都记》卷31郡东北连江胜迹条记载:“玉泉寺,在县西里许,玉泉山之麓,出两峰间,隋大业元年建寺。”玉泉山即今玉山,《闽都记》所载的玉泉寺与蛇神庙遥遥相对,不过玉泉寺已非旧寺,而是今人在其废址上重建的庙宇了。从玉山山上庙宇比较集中的情况看,蛇神庙建造于此也自有其道理。

品石岩蛇神庙自清朝至近现代,据说有多任住持或庙祝住在庙中主持香火庙事。其中有一姓谢的,来自邻县的福清县,死后葬于附近的山上,其神位牌也附祀于蛇神庙中。现在的庙祝叫潘春太,时年63岁,原是连江县城关镇退休工人,住庙时间不长,但由于潘是本地人,对蛇神庙的历史概况和当地有关习俗比较熟悉,因此,在听取了他的介绍后,使我对当地蛇神庙及有关习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据庙祝介绍,当地民众对品石岩蛇神庙的蛇神信奉乃笃,人们不敢直呼其为蛇神,而要称之为“蟒天府洞主爷”或“洞主爷”。洞主爷本身是蟒蛇精,但刘夫人不是蛇而是人,在与洞主爷婚配后,产有多子,现遗有“九使、十使、十一使”及刘夫人手中抱的双胞胎,这些都是蛇仔。40-50年前,洞主爷塑像身上画的是蛇的图案,但现在改为龙的图案。当地民众到蛇神庙烧香祈求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平安、求子、求禳灾祛病,也有求婚姻大事等。由于庙内还供奉有千里眼及大爷、二爷等神像,因此也有人到此求发财或求降妖除怪等等。民众来此烧香祈求,仪式一般比较简单,多供上线面、鸡蛋等物,烧香跪拜后,就抽签和许愿,一旦如愿以偿,人们还要摆设酒菜或捐些钱财到庙还愿。

据说当地民众认为蛇王生日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每逢此时,当地信男信女尤其是附近玉山村的村民,几乎是倾村出动,纷纷涌到蛇神庙烧香磕拜,烧香者多供奉蛇王爱吃的糯米糍粑等食品。从每年十月十四日早上天蒙蒙亮开始,直至十五日早上八点左右止,烧香者络绎不绝,估计多达1000-2000人,其中以十四日凌晨至中午时分人最多。进香者进庙烧香磕拜,供上供品后随之散去,没有举行类似南平樟湖坂镇那样的赛神游行等活动。

此外,刘夫人生日为四月廿二日,文判官生日为正月初五日,千里将军生日为二月廿一日,龙将军生日为三月十七日,大爷生日为九月初一日,二爷生日为十月初一日。这些日子一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烧香供祀活动,但其远不如“洞主爷”生日来得热闹和隆重。

在禁忌方面,当地信奉蛇神的人在“洞主爷”前不敢言蛇,平时见到蛇不敢打杀,更不敢食蛇。潘庙祝说,昨日其住处还见有两只蛇,都任其穿行,来去自由,不敢妄加“干涉”。

另据介绍,除品石岩蛇神庙外,在连江县东岱镇还有一座“九使庙”即蛇神庙,但庙已废,所以未做调查。

二、品石岩蛇神庙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蛇神庙的年代问题

由于品石岩蛇神庙没有建庙的碑刻等文字资料,兼之原有的神像遭到破坏,因此对该庙的考证有一定的难度。从该庙的建筑结构分析,其使用的穿斗式木结构是明清时期直至近代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间建筑形式。庙前的门面、立柱等木构件大多干裂或表皮脱落,但其梁上构件等主要建筑结构却多完好无损,这暗示该庙的建筑年代不会太久。此外,该庙右侧有一老樟树,树径0.65米,树围2.10米,攀附于岩壁之间,土层浅薄,生长缓慢,长成这般大树,推测树龄当在百年以上。由于四周仅此一树,估计是建庙时所植,因此其也可为该庙的年代考证提供参考。

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庙内现存的几件纪年石刻香案及香炉,其中香案的纪年文字为清光绪乙未年,香炉的文字纪年为清道光甲申年,“文判爷”石香炉的文字纪年是清光绪戊子年。光绪乙未即光绪廿一年(1895年),道光甲申即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戊子即光绪十三年(1888年),其中道光四年距今已170多年。据此可知该庙建造年代的下限至少不晚于清道光四年。至于其确切的始建年代,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有待以后的发现和研究。

(二)、品石岩蛇神庙蛇神的属性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从品石岩蛇神庙中供奉的蟒蛇精、刘夫人以及“九使、十使、十一使”等蛇仔分析,该庙供祀的蛇神无疑是属于唐宋以来闽中地区广为流传的蟒蛇精及其“九使”蛇仔,从它们的神性来看,其当属于祖先蛇神崇拜范畴。

闽中各地“九使”、“十使”、“十一使”蛇神的传说,如上所述主要有《黄蘖山志》引《晋安逸志》之载以及明人徐 勃的《榕荫新检》等书,惟名字有刘孙礼及孙乾等不同说法。

由此可见,连江品石岩蛇神庙中的蛇神,就是《晋安逸志》等古籍记载的闽中民间崇拜蛇神的实证。所谓“蟒天洞主”,就是那个掠夺民女的蟒蛇精,刘夫人即刘孙礼之妹刘三娘。右侧排列的“九使、十使、十一使”三尊蛇神,无疑是幸免于难的三个小蛇仔,难怪塑像也脸存悲切之色。因此,这座蛇神庙也就是明清前后闽中地区多见的同一类型的“九使”蛇神庙中的一座,惟其保存至今,因而在民俗学上颇具价值。连江与福清为邻县,语言相通,民风相近,“九使”蛇神在这里传播并受崇祀事出自然。

从福建崇蛇民俗的类型分类看,连江品石岩蛇神庙的蛇神即闽中所谓的“九使”等蛇神,与闽南等地的“蛇郎君”传说中的蛇神类似,都是说巨蟒掠民女为妻并生有蛇仔。从属性看,蟒蛇精无疑成为民女(刘三娘等)的合法丈夫,其自然也是“九使”等人的父亲,这就明白地折射反映出上古时期“闽,东南越,蛇种”、以蛇神为祖先图腾崇拜的实质。其与明清以来南平樟湖坂地区以蛇神为水上保护神的性质不同,也与明清前后福建其他一些地区以蛇神为妖神等状况相异。

当然,在另一方面,连江品石岩蛇神庙的蛇神,在现代信徒们的眼中,又已经成了可以保佑人们平安、乃至可以替人禳灾祛病的神灵,“刘夫人”甚至可以司人间婚姻及生育等等,早期祖先崇拜的影子在此荡然无存。这种嬗变现象,是时代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再从“文革”期间藏匿于此的“大爷”、“二爷”等原本与蛇神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神灵看,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历史作用亦十分明显。当然,透过问题的表象,我们更应当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蟒天府”内诸蛇神的身份依然不变,其与《晋安逸志》等古籍记载吻合,十分明显地向我们展示了蛇神祖先崇拜的原始内涵,这是需要加以肯定的。

此外,当地民众广泛存在崇蛇、敬蛇和不敢杀蛇、食蛇等与其他崇蛇民俗文化圈内类似的民间禁忌,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蛇神崇拜在当地的深入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福建乃至中国南方其他地区崇蛇民俗中的一些共同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