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一节 蛇王庙及有关崇蛇民俗文物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49:07 | 字数:5260

樟湖坂镇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42公里,南距省会福州市约90公里,属南平市管辖。该镇座落于闽江西岸,下属14个乡村,人口约22400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居民。

1989年,由于闽江中游水口水电站的建设需要,樟湖坂镇所属的大部分乡村都将成为水库淹没区。为此,为考察、抢救当地的文物古迹,自1989年以来,著者等人多次前往该地进行考察调查工作。在此期间,笔者比较详细、周密地考察了当地至今尚存的崇蛇民俗。其中包括对当地蛇王庙及有关崇蛇民俗文物的考

察以及参加当地正月十七、十八日举行的“游蛇灯”民俗活动和七月初七日举行的赛蛇神庙会活动等。与此同时,还专门访问调查了当地近十位年长的知情者,座谈了解有关情况,从而掌握了一批重要的调查资料。通过多次的调查考察,对这一在福建省内乃至于中国南方迄今十分罕见的崇蛇民俗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樟湖坂镇的崇蛇民俗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资料,至迟在明代万历前后(1573-1620年)就被福建籍著名的文学家谢肇淛在《长溪琐语》这本书中做了记述。这一民俗的主要内容表现在蛇王庙及有关文物、正月元宵节游蛇灯活动以及农历七月初七的赛蛇神庙会活动三大部份。这三大部份相对独立但又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当地流传至久的崇蛇民俗,下面分节做详细论述。

蛇王庙位于樟湖坂镇的东边,濒临闽江水际,庙下边不远处就是一个现代仍在使用的码头。当地民众称蛇王庙为“连公庙”或“福庆堂”。所谓“连公庙”,据说该庙蛇神姓连,来自邻近的古田县,因此其庙称“连公庙”。“福庆堂”名称的由来不详,查清乾隆16年(1751年)《古田县志》卷8,其云:“福庆堂,在水口街,国朝陈清靖公作宰时喜游其地,每往来必宿焉,扁口现身说法。”此处之福庆堂与樟湖坂的福庆堂有何关系,县志未有可资比较的资料。至于“连公”蛇神一事,《古田县志》也未提及。然而,樟湖坂蛇王庙在明万历期间,却见于闽人谢肇淛《长溪琐语》之载,其云:“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朱船坂即今樟湖坂,今福州方言仍有称樟湖坂为朱船坂。因此,谢肇淛之载证实了樟湖坂至迟在明万历之际即已有蛇王庙。

1989年在我到樟湖坂时,蛇王庙尚被某一部门做为粮食仓库占用,门窗紧闭,面目不清。至1991年,该庙内原占用的仓库及物品已全部搬迁,当地民众集资重塑了连公蛇神等塑像,并对庙内做了一些修缮。现将蛇王庙的情况介绍如下:

樟湖坂的这座蛇王庙虽始建于明代,但从整个建筑结构看,清代以来当屡有修缮,留存至今的破损程度仍较严重。庙宇坐北朝南,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庙由大殿及前庭组成。经实测,大殿总宽22.35米,深16.55米。内分三间,明间宽8.75米,次间宽4.45米,稍间宽2.60米,内台深5.10米,宽9.10米。金柱周长1.40米,高7.85米(含柱础高0.45米),石柱周长1.40米,高4.65米(含柱础高0.45米)。前庭为露天庭院,据介绍当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赛蛇神庙会的演戏酬神的戏台就搭在这里。深14米,宽16.50米。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庙一直被占用为粮食仓库,因此庙内原有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面目有所改观,但其外表结构仍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除了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外,庙的两侧为半圆形假风火墙。庙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处的昂头,分别以整木雕有神态生动的类似巨蟒之首的蛇首形木刻,但拆庙时也有人说是象首。庙内前檐的六组斗拱,也分别雕有如意或蛇首状。庙内的斗拱、立柱等都是用大杉木制成,

用料讲究,地上铺有石板块。正殿前立有石柱一对,上阴刻楷书对联:“登斯台莫潦草拜几拜履此地须仔细思一思”,文字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石柱背面还有数行小字,左为:“光绪四十五年巧月,公捐拜台石板石柱,芳名列后”,右边文字为:“弟子张廷烺、徐蒲金、林金宝、廖延江、黄忠成、万与堂、王进郎、陈有炳、道万、樊志、朝鸿、道周、杨和、俊香、俊祥、诸厚、扬宝、钟熙、景成、芳明、秀明、煌云、廷节、学捷、鸿昌、光鸾、超明、佳明、高捷云同叩”。

石刻文字说明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地民众为七夕迎蛇神庙会活动集资捐立的拜台、石板和石柱。

1991年8月,当地民众在修缮庙宇的同时,还对庙内的菩萨神像、香炉等设施按几十年前的原样重新做了复原摆设。大殿正中的墙上,挂有一幅长方形红布,上以黄字书写“连公师父宝座”六字。红布之上,还悬挂三个红色的小香袋。红布之下,接有一块黄布,上书红字“敕封九天行雷法主连”的字样。在这两幅布幛下,正中并排摆有三尊塑像,民间称其为“连公三兄弟”。据当地民间传说,蛇神本姓连,来自邻近的古田县,因此当地人尊称神为“连公”,庙为“连公庙”。这三尊塑像,均身着红袍,头戴珠冠,手执羽扇,黑脸圆睛,神气十足地坐于太师椅上。每人身上原来各缠有一蛇,但因当时雕刻安装不及,故暂未安上。

在大殿左侧,一排并列横坐着四尊配神神像。神像正上方挂一长方形红布,上以黄笔书写“三眼真人、师爷、青龙大将、总管”几个字。塑像从东及西分别为三眼真人、师爷、青龙大将、总管。三眼真人头戴道士帽,黑脸,额前另刻一眼,手执拂把,穿青袍。师爷头戴冠,着红袍,白脸,双目平视。青龙大将头戴冠,着蓝袍,背后插有红色令旗二支,手上另执一支。总管头戴盔笠,身着清代蓝色官袍,一手执有卷状。这四个配神胸前都挂有一个红色香袋。这些配神的来历当地故老说法不一,三眼真人据说是茅山学法的道士,师爷是江河水神萧公之子,青龙大将是由青蛇变来,惟总管原是古田县的县令,死后成神投靠连公,等等。

与四个配神塑像对称位置的大殿右侧墙上,挂一红布,上书“潘公一品夫人宝座”几个字,其下无神像,仅摆一个石香案。大殿左前侧,墙上红布书有“郑、符、汪将军宝座”几个字,无神像,其下亦摆一石香案。大殿右前侧,墙上红布书有“张、马、李将军宝座”几个字,无神像,其下也仅摆一香案。据说这些将军均为连公的守护神,但其来源已不可得知。

大殿正中连公神像前,置有一长方形的大石香案,香案上有一石质香炉,上刻“连公师父”四红字。香案左右各列一只铁铸花瓶及铁烛台,这四件祭器为清代文物。香案前,另摆有三个木雕蛇头,染成红色。此外还有卜茭、签筒及竹签条等物。地上放着装有香火及供品的竹制香火担及香盒。在距香案二米左右的地上,摆有一件清光绪年间制造的装活蛇的“鲜龙瓶”,陶罐中盛有十几只锦蛇、水蛇等无毒蛇。

此外,在次间及稍间即正殿的左右两侧,还分别陈列有斧、戉、金瓜、刀、戟、矛、槊、蛇头矛等八件仪仗器。左侧的三块红色木牌上分别墨书“肃静连公行雷”六字,右侧的三块红色木牌分别墨书“法主师父回避”六字,对

称行文为“行雷法主、连公师父、肃静回避”。

此外,在次间的左前侧墙上,挂有一木签牌,上书“九天法主连公师父灵签”几个大字,木签牌中共列有签66条,兹摘抄几条如下:

第一条:此签第一,君鉦社稷,山河宁静,为人大吉。

第二条:人有五常,热得清冷,天降钱岭,延寿遐昌。

第三十条:阴阳由天,女嫁男婚,但看会合,财喜团圆。

第三十二条:水中明月,有影无形,有财有损,镇守和平。

第四十九条:船破江中,临时救补,贵人在场,终变安妥。

第五十一条:万川归海,龙鱼会合,四面八方,贵人通达。

第五十六条:未经一番,伏涧修心,奚得蛇疫,成龙升天。

第六十四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生未补,来生安妥。

第六十五条:非非宜宜,求一成二,一头两尾,一身不离。

第六十六条: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心至求凭,保后平安。

与蛇王庙有关的文物,在几次考察中都有新的发现,统计起来,大致有比较完整的清代碑刻三方,清代制造的祭器铁花瓶和铁烛台各二件,光绪年造的装蛇陶罐一件。此外,还有几块残碑碎片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水陆平安》碑。此碑原藏于蛇王庙内,现

为樟湖坂镇文化站收藏。碑长1米,宽0.61米,褐色页岩刻成。由于残损,少数文字漫患不清,无法辨认,可辨认的碑文如下:

水陆平安(碑额)

樟湖坂盐船公抽钱项前道光□□……

已立石碑为记今将同治三年□□……

宝福岭土名清度对宅两段□□……

福庆堂连公圣爷七夕演戏之□□……

其宝福岭前西递年应贴乔保□□……

差钱一百二十文正兹□□……

同治六年丁卯岁蒲日□□……

此外,1991年我在考察中另外发现的两小块残碑,从石质及字体看,均与这块《水陆平安》碑相似,其中共有四段残碑文,可能是该碑的残缺部份,现抄录如下:

置洪山油洋苗田□□……

一段坐落本里□□……

为递年庆贺□□……

山淑旦立

二、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万寿无疆》碑。这块石碑是1990年考察时发现的,置于蛇王庙左边的路旁。碑额篆刻“万寿无疆”四字,石碑完整。长1.20米,宽0.80米,花岗岩石质。碑文除个别无法辨认外,其余都较清晰可读,抄录如下:

万寿无疆(碑额)

顺治八年四月得苗山二段坐落长安北里武步土名九林及单洋共载租十一石五斗载民苗二斗一升正

顺治十年卖得苗田一段坐落桥头土名下堆洋载租一十二石五斗载民苗

二斗五升九合八勺正

康熙八年卖得苗田一段坐落本里土名丹山干及肥猪湾共受租九石五斗受民苗一斗九升正

隆武二年卖得苗田一段坐落寮坑土名楂林干载租二石年租穀二百斤大秤受民苗四升正准醮资

康熙十二年卖得麻渡一片六□坐落本里下漳尾坑上下坪及池塘丘四周墙基为界内受苗一升正

嘉庆四年卖苗田一段坐落本里土名三角林受种二斗原载大租五石随载民苗一斗正

康熙二十年卖得麻度一所坐落本里岭兜土名大墙里租四则正又街尾土名大王后受租三则正

康熙二年卖得麻度一片坐落本里过谷土名马埠头上一所受租六则下一所载租田期正

乾隆十五年七邑十六都蔡介夫士□舍苗田段坐落乔保寨头土名朱坪□载受租二石五斗受苗八合

雍正八年三保内捐银卖得山田一段坐落长安北里池区坑土名后坪林山对面受租若受官米一斗五升以住持香灯之用

乾隆十八年癸酉年孟冬月日吉旦□首黄永彩众福首同立

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圣德延绵》碑。此碑被后人移藏于当地的顺懿夫人庙中,石碑完整。长1.20米,宽0.80米,花岗岩石质。碑文个别难以辨认,余较清晰。

圣德延绵(碑额)

今将上保连公卖置田亩土色石数开列于后

崇祯十四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本里土名上连坑受租五石民苗一斗正

十五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本里坑坪土名牛探干受租十石官米三斗正

受租五斗官米一升五合年与敬岱公祠堂对叶收租

康熙十一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长安北里□□□□土名五斗受租五石民苗一斗正

十二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长安北里地□□外林土名□□受租五石官米九升正

二十九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长安北里地□山干顶受租五石民苗一斗三升正

三十四年信女陈门张氏求□显灵应喜充苗租一石坐址本里长安土名猪母笼,受民苗二升正

三十七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本里土名保衬岭受租五石民米一斗正

雍正八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长安北里池底坑土名后坪林山对面受租五石官米一斗五升正住持香灯之用□

乾隆十五年卖得苗田一段坐址本里长安土名猪母笼受租一石五斗民米三升正

乾隆十九年孟秋月□旦公立

除了以上几块比较完整的石碑外,当地还有几块残碎石碑,碑文无法通读,

因此也无法判断其与蛇王庙是否有关。不过从当地其他一些庙宇如顺懿夫人庙也多立有石碑等情况看,明清时期由于蛇王庙庙产渐多且屡有修缮,这些事情一般而言多会被刻于石上树碑立传,以昭后世。因此,樟湖坂明清时期蛇王庙的碑刻当不止于这几块,一些重要的碑刻可能还有待于今后的新发现。

四、铁制花瓶二件。二件均为铁铸,大小尺寸及形式、图案等完全一样。花

瓶高63厘米,口径21厘米,敞口,直颈,瓶底圈足,每件重约20公斤。瓶颈部左右两侧各铸有一竖立的蛇头,颈部中央为三角形几何图案,瓶腹中部铸有花草图案,其间并铸“连公爷”三大字。瓶腹两侧分别铸有“道光二十三年秋吉旦”、“本里信绅陈官三敬立”的字样,从而确证这对花瓶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祭祀“连公”蛇神所献祭的祭器。

五、铁烛台二件。这二件烛台形状如民间常见的烛台无异,惟以铁铸造。高60厘米,中盘口径18厘米,烛台台柱上铸有“连公爷”三字,台座上铸有“光绪乙酉年季月吉旦立”、“本坊信绅陈官三领男榴四敬叩”字样。二件烛台完全一样,从文字看,这是铸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献祭物品,献祭者仍为陈官三,但二者前后相隔了40多年,可知其对蛇王庙中的蛇神信奉是多么虔诚如一。

六、陶瓮一件。当地人称为“鲜龙瓶”,是蛇王庙中为每年七月初七的赛蛇神庙会活动而特制的蓄活蛇的盛器。瓮高45厘米,口径22厘米,四耳系。每耳系之间有四排通气孔直至瓮的上腹部,每排七孔,这主要起通气作用,防止活蛇不通气而憋死。这件陶瓮不但制作奇特,十分罕见,更为重要的是,在陶瓮的口颈部,刻有“光绪二年杨子起公置”几个十分清晰的文字,证实这件不可多得的民俗文物制于公元1876年,距今已100多年了。

蛇王庙中的铁花瓶、铁烛台及“鲜龙瓶”等5件重要的民俗文物,为当地民众长期秘藏,1991年8月因拟恢复中断了近40年的赛蛇神庙会活动,民众又自发地拿出置于蛇王庙中,笔者则有幸目睹了这些罕见而珍贵的崇蛇民俗文物。

随着水口水电站的建成,旧樟湖坂镇的许多地方都成为水库淹没区,中坂、上坂等地民众前年以来已陆续搬迁附近山上高处新居。在1993年年初,当地民众及有关部门也集资将这座残旧的蛇王庙拆下,移往附近山上重新建造。原蛇王庙的各种构件如斗拱、木柱、石柱等均按原样以原物复原。因此,除了易址之外,当地唯一的这座蛇王庙仍得到妥当的保护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