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三节 赛神庙会活动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50:51 | 字数:2535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以活蛇赛神的庙会活动,在樟湖坂民间流传甚久。明代福建长乐人谢肇淛《长溪琐语》对此有生动的记述:“(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这段记述表明,至迟在明代前期,当地的蛇王庙就已有蓄活蛇的习俗,并于每年进行一次赛蛇神庙会活动。谢肇淛提到的夏秋之际以活蛇赛神的活动,与樟湖坂蛇王庙中的《水陆平安》碑记载的“连公圣爷七夕演戏”酬神活动刚好可以吻合。所谓七夕演戏,就是在七月初七这天赛蛇神活动结束后,在蛇王庙搭台唱戏以酬神。这一赛神活动,至20世纪50年代初每年仍依惯例举行一次,当地50岁以上的人对此都记忆犹新。

据介绍,当地惯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要举行赛蛇神活动,这也就是《长溪琐语》所谓的“夏秋之间赛神一次”。在赛神之前,从农历六月中下旬开始,当地的人就要四出捕捉活蛇。一般捉的都是花蛇、水蛇、小蟒蛇等无毒或微毒蛇,然后交给蛇王庙中的庙祝(当地人称之为“蛇爸”)统一保管。“蛇爸”将收到的

蛇放在“鲜龙瓶”中,加少许水养着,然后发给交蛇的人一张收条。七夕这一天,参加赛神活动的男子都凭庙祝发给的交蛇收据到蛇王庙领取一只活蛇参加赛神活动。赛神活动实际上就是拿着活蛇游行。游行时,前面旗幡招展,鼓乐开道,接着是几个男人手上各持一条大蛇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其后是“连公圣爷”塑像及舆驾,舆驾为空轿,内置活蛇一只。轿子后面,则为数十成百人组成的赛神游行队伍。参加游行的人,每人手上都握有一蛇,或大或小,如谢肇淛之载,“蛇之大或缠人腰,或缠人头出赛”,与明代的赛神活动无异。

据当地故老介绍,这一天赛神的蛇都很温驯,一般不咬人。即使偶尔有人被咬,到蛇王庙中拿点香灰一抹也就好了。游行在白天进行,参加游行者如游蛇灯活动一样,也必须是男性,女性照例不能参加。在鼓乐吹打之下,人们或手握一蛇,或肩缠一蛇,跟随队伍前的蛇王庙中的各个神像绕镇游行一周,方告结束。沿途也是鞭炮四起,火铳声响震耳,香烟缭绕,围观人数成千上万。游行结束后,“蛇爸”要从众多的活蛇中选出一条最大的蟒蛇,在其颈部挂上一块特制的牌子,让人送到闽江水中放生,其余的蛇也随之一一送到蛇王庙前的闽江水边放生。此后,参加游行者每人可从庙祝处领取一份糯米糍粑。

当天晚上,在蛇王庙前要搭台演戏酬神,这也就是清同治《水陆平安》碑文所记的内容之一。据介绍,演戏的戏班一般都请自福州等地的闽剧班子。由于樟湖坂镇上民众的语言属于福州方言区,所以人们对闽剧特别钟爱,有时乃至连演几天几夜方才罢休。在1991年的考察活动中,我在蛇王庙前的一对石柱下方,还见有墨书“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初七日”、“民国三十八年,茂地位”、“祺位”等文字,经询问,得知这些都是当年七夕演戏酬神时摊贩在蛇王庙前摆摊留下的摊位记号,可见40、50年前,这里的七夕演戏酬神活动仍是相当热闹的。

1993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众又进行了七夕赛神活动。我于23日到达樟湖坂,次日完整地考察了整个赛神活动。

在赛神活动之前半个月,当地民众就四出捕捉活蛇,然后交给蛇王庙,仍放于光绪年制的蓄蛇瓮中,直至七夕才取出游行。整个赛神游行活动过程如下:

8月24日(七月初七)早上六时左右,先由一人扛上“过山旗”外出“清道”。此人必须先在拟定的赛神游行路线上走一遍,是谓清道。之后,约七时左右,赛神游行队伍开始从蛇王庙出发。走在最前的是一个手持火铳的人,一遇岔路口,此人就朝天放铳三响,以示“各路神仙”暂时回避。此后约有7、8人鸣锣开道,接着是几面开道旗及仪仗队伍,约有10多人手执木质刀、斧、矛、戟等仪仗器及写有“肃静、回避”、“连公、法主”的木牌。随前缓行。在此之后,依次出现的神像有总管、师爷、青龙大将和三眼真人。在师爷神像后面,另有一小亭,以木制成,四面遮以纱窗,亭上饰以树枝,亭内置一蓄水大盆,内有活蛇一只,苍绿肥大,昂首四望。亭子左右,有多人各手执一蛇,或缠或盘,任蛇在身上爬动,其情景与《长溪琐记》所载相同。当天“参加游行”的活蛇有10余只,都是无毒蛇,也未见它们咬人。在三眼真人神像之后,为“连公三兄弟”的神像,其上各置“凉伞”一把,即以红绸制成的幡盖。这七尊神像及“活蛇亭”均由四至八人抬着,其前均有几个乐手,或吹或弹,演奏福州民间常见的“十番”乐曲。在连公神像之后,有二人身着皂吏服装,各拖一件竹制“抬杠”的“刑具”,在路上拖行。“皂吏”之后,为二身着白色镶黑边长袍的吹长号者,其号很长,如藏教中的喇嘛所吹之铜号。在吹号者身后,行走着几个肩扛“枷锁”的人,其枷以木制成,类一四方形木圈,四周糊以红纸,套于颈上。这戴枷者是为许愿者,据说他们多祈求连公赐福免灾祛病,为此以“有罪”人的身份戴枷游行,以诚求连公蛇神“赎罪”。戴枷者之后为一“押犯”者,其身穿特制白色镶红边长服,背上印有一黑圈,内有“连公圣”三字,据说这件衣服约有百年历史,是当年七夕赛神活动参加者的遗物,由当地老人珍藏至今。“押犯”者肩挑一担子,前有一小凳子、斧头、凿子,后挂一木枷及铁链,象征押解“罪人”的刑具。最后,又是几面书有“连公”字样的黄旗,其中一面,大书“九天行雷法主连”七字,格外显目。在扛旗者之后,是一班鼓乐,约10人,或锣鼓铜钹,或二胡竹箫,吹拉弹奏,一路演奏“十番”乐曲。

游行队伍从蛇王庙出发后,沿新镇主要街道村庄绕行一周,沿途民众多焚香恭迎,大放鞭炮。有的甚至跪在路旁,双手举香,祈求神灵保佑。中午时分,赛神游行队伍绕镇游毕,遂返回庙中。放好神像,参加游行的人群大多散去,留下少数人在神像前请神汉跳神以酬神。因为蛇王庙刚搬迁,尚未完全盖好,所以不举行演戏酬神及庙会活动。下午三时许,装在蛇瓮中的活蛇被人抬到船上,送到闽江中放生。放生时,也有人焚香燃放鞭炮以送神,至此,整个赛神活动才告结束。

当天参加赛神游行活动的约有200多人,规模不大。据在场老人介绍,几十年前举行的赛神活动,仅仪仗队及“戴枷请罪”者就有500-600人,加上执蛇游行的人,队伍可达1000余人,规模可谓不小。

农历七月初七的活蛇赛神活动已中断了几十年,这次恢复得比较完整。它不但证实了谢肇淛之载的可信,同时还再现了明清以来当地这一传统赛神活动的整体风貌,是樟湖坂崇蛇民俗的一次生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