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二节 有关蛇神传说的类型与实质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3:53:15 | 字数:1324

从现有的有关民间传说分析,福建的蛇神传说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善神型、恶神型、恶神转变为善神型。其择要区分如下:

南平樟湖坂 漳州蛇王庙 长汀蛇王宫

“连公”蛇神 蛇神 蛇神

┃ ┃ ┃

┃ ┃ ┃

━━━━━━ 善 神 ━━━━━━━

李寄斩蛇传说 陈靖姑斗蛇妖传说

┃ ┃

┃ ┃

━━━━━ 恶 神 ━━━━

“九使”蛇神 “侍者公” “蛇郎君”

传 说 传 说 传 说

┃ ┃ ┃

┃ ┃ ┃

━━━━━ 恶神转变为善神 ━━━━━

以南平樟湖坂的“连公”蛇神、漳州蛇王庙及长汀蛇王宫的蛇神为代表,可归入善神之列。“连公”蛇神主司水陆平安,保佑人民舟居陆处安全。漳州蛇王庙之神如《闽杂记》之载:“相传城中人有被蛇噬者,诣庙诉之,其痛自止。随有一蛇或腰断路旁,或首断在庙中阶庑间,俗谓蛇王治其罪也。”其属善神无疑。长汀蛇王宫之蛇神,甚至可以断公诉,判是非,更是神通广大,“执法不阿”了。

李寄斩蛇传说中的蟒蛇精,连吃九童女,可谓罪大恶极。至于陈靖姑传说中的妖蛇,也类似于此,因此可将它们归入恶蛇之列。惟有不同的是,前者之蟒蛇精,仍受人祭祀,后者则似不见香火庙祭的活动,惟受道教之风影响。

从恶神转变为善神的,有两个传说属于人蛇交合内容,即“九使”蛇神与“蛇郎君”的传说。另一个“侍者公”的传说,则明显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传说的特点都是在最初阶段,蛇神以恶神面目出现,或掠人妻女,或为鬼魅害人。在人蛇交合或受制服后,则改邪归正,为民做好事,从而也受到民间崇祀。

从以上几个类型的民间传说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特点。

一、早期民间传说中的蛇神,一般都以巨蟒的原始形式存在,它们除了危害民众,吞食人畜之外,不会变幻成人或呼风唤雨。晚期的蛇神则完全被拟人化或神化,这些蛇类神通广大,不但能变幻万千,呼风唤雨,而且还会上天入地,来去无踪,神性十分广泛,大有使人谈蛇色变之感。

二、这些蛇神,无论善恶,多以巨蟒大蛇充当主角,尤其是蟒蛇精的传说,各地比较普遍存在。

三、早期的蛇神,以食人为恶。晚期的恶神,除了吃人之外,更多的是掠人妻女,出现了人蛇交合的特征,如“九使”、“蛇郎君”的传说等。这一特征,还是蛇神祖先崇拜遗风的隐藏残留。这一类型的民间传说都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与古代越人的崇祀蛇祖的遗俗不无关系。

此外,从早期比较质朴、晚期变化多端的蛇神传说中,人们可以看见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对它们产生的深刻影响。早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还停留在比较原始朴素的发展阶段,人们畏惧蛇,进而崇拜蛇。但对于某些蛇类的过份“不法行为”却也从心里感到痛恨,于是就产生了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李寄斩蛇”的传说。唐宋以后,各地的蛇神、蛇妖传说越来越多,一些夸张、附会的成份也明显增加。拟人化、拟神化乃至于上天入地、得道循法等五花八门的内容都充斥其间,这一现象与唐宋以后福建各地佛、道文化的兴起关系密切,与各类神仙传奇小说话本的盛行影响也有直接关系。然而,在人们部份地贬损凶恶的蛇神和蛇妖的同时,更多的一些内容却仍是赞颂或同情蛇神。如樟湖坂的“连公”蛇神及漳州等地的蛇神,就被当地人美化得神乎其神。至于掠人之女的黄蘖山巨蟒和“蛇郎君”,人们最终还是原谅和同情于它,前者还广受香火庙祀。

要之,福建各地的蛇神传说类型较多,早晚有别,善恶兼有,文化内涵丰富。其中的人蛇交合及从恶变善类型,具有较深的崇蛇民俗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