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二节 福建民间蛇神信仰的主要特征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3-07-18 14:10:50 | 字数:4205

福建民间蛇神信仰的内涵比较丰富,因此其特征也较明显,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蛇神的神性比较复杂多样。一般而言,早期民众对蛇神的崇拜,都以图腾祖先崇拜为主。如许慎《说文解字》析闽的“东南越,蛇种”,已十分明确地说明闽越及其先民是以蛇为祖先之神加以崇拜的。此后的“九使”蛇神崇拜和“蛇郎君”等民间传说,仍表现了祖先崇拜的内涵。但在汉唐以后,由于汉越文化的交叉与矛盾,各地蛇神的神性的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闽越后裔疍民等仍传承上古祖先古老的信仰之外,各地民间蛇神的神性多变为单纯的水上保护神等,这在樟湖坂等地的有关习俗中一览无遗。当然,崇蛇神为水上保护神在部份疍民中也有存在,这与越人既奉为祖神又兼奉为水上保护神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实际上这二者关系是密切的。

蛇神成为单纯保护神之后,其祖先神灵的崇拜意识在疍民以外的广大民众中基本不存在。代之而起的还有恶神、妖神等神性,当然,这些蛇神多不属于人们的崇拜之列。另外,晚后的一些民众还有将蛇神视为吉祥、财运乃至于神判的象征等等,其神性变得更加复杂。如上所述,平和等地的民众将蛇在家中的出现视为吉兆,认为这是家运昌盛的征兆因而对它顶礼膜拜,毕恭毕敬。福州等地民间有梦中见到蛇必然有财运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在梦中见到了蛇,那么做梦者近期内肯定会有钱财之运。此外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上山扫墓如遇到蛇,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发财走运,等等。类似的说法在闽南等地也有存在。

把蛇神做为疾恶如仇、主持公道、大公无私的神灵的化身,这是福建崇蛇民俗蛇神神性在后期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夷坚志》丙志卷13对此有一段记述:“福州长溪民,为赘婿于海上人家,以渔为业。其母思而往见之,民殊不乐。母觉其意,明日即告归,民不肯留,而其妇独留之,曰:‘阿姑少留,俟得鱼作杯羹。’少顷,民还至门,闻母语声,急藏鱼于舍后,复诳其母,且告之曰:‘今日风恶,不获一鳞。’母遂去。既行,民责妻曰:‘吾适所得皆鳗鱼,既多且大,常日不曾有此,汝何苦留此媪邪?’妻往视,则满篮皆蛇也。惊走报民,民不信,自往焉,果见群蛇蟠结,一最大者昂首出,径咋其喉,即死,蛇亦不见。”这里的大蛇被赋予极为神秘的色彩,并最终严惩了长溪民这个不孝之子。

把蛇神当成大公无私、主持公道的神灵,这在晚近的一些地方也有存在。如长汀罗汉岭蛇王宫中的蛇神,当地人就将其视为惩恶扬善的神灵。据说当地民众如有民事纠纷或一些是非难断之事,人们就会说:“大家到蛇王宫去发誓!”或者说:“我们一齐去找蛇郎君说清楚!”因此,那些干了坏事或理亏的人,往往不敢或不愿到蛇王宫去立誓,以免遭到蛇神的惩罚。类似的事例在闽南各地也可见到,如闽南一些地方有一句民谚,“那管蛇王爷马王爷来,我是清白的”。这就是说,我没有做坏事,不怕蛇王爷的审查惩处。

明清晚近,一些地方还将蛇神做为祈求消灾祛难、发财致富乃至于问卜婚姻的神灵加以对待,蛇神的神性变得更加复杂。但从总的看,这一现象并非主流而是枝节,它们对历史上蛇神神性的主要内涵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二、蛇神崇拜的文化内涵比较完备。无可讳言,这一特征当从南平樟湖坂镇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崇蛇民俗中得到论证。樟湖坂镇的崇蛇民俗,不但包含有蛇

王庙及庙内的蛇神神像和有关民俗文物等,同时还包括了每年固定的游蛇灯及赛神祭祀活动。这两次祭祀活动,可以理解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春秋祭祀”的宗教礼仪的遗留。兼之当地民众虔诚的崇拜心理,就构成了这一至今在福建乃至中国南方各地都比较罕见的崇蛇民俗文化。福建其他地区的类似崇蛇民俗,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似乎从明清以来,就很少有类似樟湖坂镇这样比较完整的崇蛇民俗文化内涵。一些地方的蛇神崇拜活动,仅是民间无组织分散的个体活动,其与樟湖坂镇上民众有组织的每年春秋二次大规模的集体祭祀赛神活动有不少差距。因此,这也是南平樟湖坂镇崇蛇民俗重要的文化价值所在。同样,做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民俗,它也以其文化内涵的完整性为研究者提供一系列珍贵的研究资料。

三、蛇与龙的界限泾渭分明,互不混淆。这一特征在福建崇蛇民俗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如上文各章节所述,从古到今,福建各地的崇蛇活动,一般多是就蛇论蛇,从不龙蛇混杂,含糊不清。从二千年前的“东南越,蛇种”,直至晚近疍民的“自认蛇种”,其脉络清晰,毫不含糊。至于晚近乃至现代个别方志和绘画有将蛇神说成或绘成龙神者,这并不代表长期以来民间崇蛇的本意。如连江品石岩蛇神庙,尽管近些年重新修缮时将壁画中的原蛇像改成龙形,但“蟒天洞府”的性质并不因此而改变,当地民众仍然众口一词地说其为蛇神庙而不称之为龙王庙。又如南平樟湖坂镇的游蛇灯,其灯头(蛇灯)在现代有的做得稍像龙首,但当地民众都说这是蛇头而非龙头。游蛇灯称为“竹蛇灯”而从不与邻近地方民间传统耳熟能详的“舞龙灯”混为一谈。

福州、闽侯、漳州、平和及长汀等地的民众,也从来不把蛇神与龙神混为一谈。各地的蛇神庙与龙神庙都是自立门户,“井水不犯河水”。蛇神庙中的蛇神塑像,尽管多已拟人化,但在神像的肩上、手中或足下,往往会缠绕一蛇,其标志也十分明显。

中国历史上龙与蛇的谜案一直纠缠不清,龙源于蛇的论说一直为后人所重复。但是,从福建地区的崇蛇民俗看,其与龙的关系似乎并不密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毫不相干。先秦以来,龙的传说和崇拜在各地很盛行,在这一文化背景之中,福建各地的崇蛇民俗基本上却是“我行我素”,崇蛇文化内涵仍然是清新单纯如一的,这不能不认为崇蛇文化的基础坚固。尽管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古代的龙在一些地方有着蛇的影子,但在福建源远流长的崇蛇民俗中,却基本上少见龙的影响。这种现象我以为与古人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现实的原始宗教意念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关系。易言之,神话中的龙与现实中的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人们崇拜蛇神,从早期的图腾崇拜直至晚后的水陆平安等等,都比较贴近于生活实际。反之,龙神则较虚渺无迹,其神性与蛇神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晚后各地龙神仍被列为正神而蛇神之祀却被视为淫祀这一事实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亦当是龙蛇有别的主要原因。

四、汉越文化在崇蛇习俗中的矛盾与争斗。闽人及其先民的早期崇蛇活动,是源于原始宗教的意念,在文化空间体现为图腾崇拜等。稍后纳入百越文化系统中,这一土著文化内涵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汉晋以后,随着闽越的解体,中原汉文化逐渐南来,早先的越文化受到了明显的打击与排挤,汉越文化的矛盾与争斗不可避免地开始产生。在崇蛇习俗中,这种矛盾与争斗是明显的、颇具代表性的。如汉晋时期“李寄斩蛇”的传说,就很具体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一方面,

是乡人畏蛇立庙祭蛇,反映了传统崇蛇习俗在这里的重现。另一方面,却是李寄斩蛇这种违背传统的“壮举”以及此后连受褒奖的记载。这种矛盾与争斗,很有力地反映了当时两种文化不相容的历史状况。

唐宋以后,闽人的崇蛇习俗由于早期根深蒂固的缘故而没有灭绝,但在这个古老的习俗中,却不断被后人融进新的内涵,汉越文化在这一民俗领域的斗争依然存在。最为明显的事实,就是蛇神从早期的祖先神、保护神等善神形象演化为妖神、恶神等。如陈靖姑斗蛇妖、法主公斩蛇妖、杨义和尚降蛇妖、蟒蛇精掠夺民间女子等等,蛇神的世界充满浓厚的妖雾,让人谈蛇色变,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和歪曲。在此期间,一些道教、佛教乃至儒家的东西也被塞了进来。如陈靖姑斗蛇妖中的道教色彩、杨义和尚降蛇妖中的佛教内容以及长溪不孝子被蛇害死的故事中的忠孝儒家色彩等,都可以说是汉文化等对原始越文化不断冲击的表现。由此而来,早期原始的崇蛇民俗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异。

然而,在另一方面,原始崇蛇文化顽强的斗争和生存能力,在许多地方也可以依稀看到。除了疍民保持至久的祖先图腾崇拜之外,闽中地区的“九使”蛇神传说、闽南各地的蛇郎君传说以及《闽都别记》有关缪隐仙蛇神的传奇记述等,都从深层次隐蔽地反映了蛇为人祖即早期祖先图腾崇拜的内涵。只是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这类传说中的蛇神大多被冠以了“改恶从善、改邪归正”的帽子,由此而来方能够继续受到民间的祭祀。另一种类型,就如平和的“侍者公”蛇神,它没有图腾崇拜的内涵,而是从恶神被改造成为善神,才能继续享受香火祭祀。这些例子,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汉越文化在崇蛇民俗中的矛盾和争斗的历史事实。由于崇蛇习俗影响久远,强大的汉文化也无法将其强行淹没,因此,在两种文化既相互争斗又互相妥协的情况下,汉晋以后福建各地的崇蛇习俗才能够在不断演变之中得以流存。在这其中,汉越文化的兼容性也得到一定的反映。

四、以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和汀江流域三大水系为核心的崇蛇民俗文化圈的形成。从本书中以上有关章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福建全省从南到北几乎都有崇蛇民俗的踪迹。但是,其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特征却是一般研究者所未察觉到的,这就是以福建境内三大水系为核心的崇蛇文化圈的形成。

闽江源于武夷山麓,水系河流总长2872公里,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是福建的第一大江。九龙江为福建南部最大的河流,水系河流总长1148公里,流域面积为13600平方公里。汀江为福建西部最大河流,全长328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以闽江、九龙江、汀江三大水系为代表的崇蛇文化圈,不但比较集中地展现了闽北、闽中、闽南和闽西广大地区悠久的崇蛇民俗,同时也从更深一层次地反映了崇蛇民俗起源于江河湖泊地区的事实,古代越人及其先民多山居水处,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必须崇拜蛇神,将之奉为祖先之神及水上保护神。这样,由水而来的蛇神崇拜自然地沿江河湖泊四下扩散传播,滨水而居的古越人就将这一习俗牢牢地根植于长期生息繁衍的土地之上。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以闽江流域等水域为代表的崇蛇文化圈。当然,在三大水系的崇蛇民俗中,尤以闽江流域的崇蛇文化圈显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比较完整。在以下附列的《闽江流域崇蛇民俗文化遗迹分布表》中,笔者根据目前已知的有关崇蛇民俗的遗迹、遗物和民间传说等,罗列出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地点。其数量之多、年代之早,都是九龙江、汀江流域所无法相比的,其具体内容如下:

以上所举,仅是根据迄今已知有关资料的罗列,历史上各时代各地区的崇蛇民俗,毫无疑问要比今日所知的多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闽江流域是福建崇蛇民俗最重要的发源地和流行区,研究福建的崇蛇民俗,无法离开这一重要的文化区域。以闽江流域为代表的崇蛇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福建崇蛇民俗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