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六章 福建畲族的槃瓠崇拜及其他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4-01-15 09:25:28 | 字数:11814

第一节畲族槃瓠崇拜的有关传说

畲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个勤劳、淳朴而又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五省。据1990年统计,福建省有畲民35万人左右,约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宁德、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寿宁、周宁、南平、顺昌、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永泰、仙游、莆田、罗源、连江、漳平等县市。

畲族约在唐宋时期始称为“畲”或“輋”,如宋代莆田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已提到“畲民”。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也提到“輋民”,等等。

槃瓠或称为槃护等,是畲族古老的祖先图腾崇拜物。在明清后期的民间传说中,又被称为龙公、龙麟、龙期等,其传说内容有了一些变化。关于槃瓠的传说,各地畲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内容也大同小异,其大意是:

上古时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了一条形似蚕的小虫,育于盘中。随后忽变为槃瓠,毫光显现,遍身金黄。此时,高辛皇帝受番王欺侮,于是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将第三公主嫁他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敌国,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嫁给槃瓠。这时槃瓠忽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一看,果然已成人形,惟头未变,于是公主也只好与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开山种田为业。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姓槃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称淑女,配给钟智琛。

宋代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中说:“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槃护孙者”,可知这一传说在畲民中流传已久。

从目前已有的资料看,畲族的槃瓠崇拜,一见于有关古籍之载,二见于民间口碑及民歌传唱,三见于各地大同小异的“祖图”描绘记述。分述如下:

一、有关古籍文献之载

有关槃瓠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及《风俗通义》之载。《山海经·海内北经》曰:“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晋人郭璞注曰:“昔槃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则有“高辛氏之□槃瓠,讨灭犬戎,高辛以小女妻之,封槃瓠氏”的简短记述。

有关槃瓠传说记述较详者,当推《搜神记》及《后汉书o南蛮传》这两本古籍。如晋人干宝《搜神记》卷14曰:

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濮竖之结,着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

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用掺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脾横裙,盘瓠子孙”。

《后汉书o南蛮传》所载与之类似:

昔高辛帝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斤,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皇帝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濮竖之结,着独力之衣。……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这些早期记载,后经口碑传说衍化,变成三男一女等等,但其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更,这在民间传说及民歌中也可得见。

二、民歌传唱

畲族民间有关槃瓠崇拜的传说,多以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在民间中代代传唱。其歌名各地不尽相同,有“高皇歌”、“槃瓠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槃瓠王歌”等。歌词有多有少,但一般都在300-400句左右。这首著名的畲族七言史诗,内容基本都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述的槃瓠传说而改编的,其中的槃瓠祖先图腾信仰溢于言表。这一史诗各地畲民传唱的内容大同小异,现据凌纯声先生《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一文,引述如下:

盘古造天到如今,世界人分几样人,

几人心好共娘讲,几人心歹会骗人。

盘古置立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

一朝江水一朝鱼,一朝天子一朝臣。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

说人便说世人事,三皇五帝振乾坤。

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人世,

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给人行,

造出王帝管天下,置立人名几样姓。

皇帝名字是高辛,出来游行作百姓,

出门游行天下路,转来京里作朝神。

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

皇后耳痛三年在,挖出金虫三寸长。

挖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

一日三时望长大,变作龙□丈二长。

变作龙□丈二长,五色花斑尽成行,

五色花斑生得好,龙眼变作荔枝样。

变作龙□丈二长,又会跑来又会行,

皇帝看见心欢喜,身长尾短好个相。

番边大乱出番王,高辛皇帝心惊慌,

便差京城众兵起,众兵差起保城墙。

番边番王好来争,众兵用心把得紧,

京中众兵无千万,大家去保九重城。

当初皇帝开言时,京东门下挂榜去,

谁人收服番王到,第三宫女给为妻。

龙□听见便进前,撕下文榜在路边,

文榜拿来口里衔,文武朝官带去见。

文武朝官带去见,□王自愿过番边,

去到番边番王殿,服侍番王二三年。

服侍番王二三年,番王饮酒醉迷迷,

龙□看见心欢喜,凶星为祸你不知。

番王酒醉笑嗳嗳,唐朝人□走过来,

唐朝人□走过来,天地翻转是由我。

番王饮酒在高楼,身盖金被银枕头,

文武朝官不随后,龙□咬断番王头。

衔了王头过海河,番边贼子赶来掳擄,

刀枪好似竹林笋,不得过来奈我何。

咬断王头过海河,云雾迷来渺渺茫,

一时似箭浮过海,众官收头金盘装。

众官收头金盘装,奉上殿里去见皇,

皇帝看见心欢喜,自愿龙□作婿郎。

文武上奏皇帝知,皇帝殿里发言时,

三个宫女由你拣,随便那个中尔意。

收服番王是呆人,爱讨皇帝女结亲,

第三宫女心不愿,金钟内里去变身。

金钟内里去变身,断定七日变成人,

皇后六日开来看,只是头上未变成。

头是□来身是龙,要你皇帝女结亲,

皇帝圣旨话难改,开基蓝雷人子孙。

亲生三子相端正,皇帝殿里去讨姓,

长子盘装姓盘字,二子蓝装便姓蓝。

第三小子正一岁,皇帝殿里讨名来,

雷公云头响得好,笔头落纸便姓雷。

当初出朝在广东,亲生三子女一宫,

招得军丁为夫妇,女婿名字身姓钟。

三男一女甚端正,同共皇帝管百姓,

住落潮州名声大,流传后代去标名。

皇帝圣旨话难改,敕令圣旨送潮州,

皇帝奈何你不得,你共日月一同休。

□王自愿爱出去,皇帝怎肯来分居,

六个大仓由你拣,自愿那仓分给你。

六个大仓共一行,都是金银与毫光,

六仓都是金银宝,命歹开着是铁仓。

六个都是金锁匙,皇帝圣旨交付你,

命好开着金银宝,命歹开着是铁器。

皇帝问你爱帽戴,锁匙给你自去开,

纱帽两耳你不愿,自愿一个尖尖戴。

□王心愿去作田,去共皇帝分半山,

自种山田无纳税,不纳租税已多年。

文武朝官多来送,送落凤凰大山宫,

皇帝圣旨吩咐过,山场田地由你种。

皇帝圣旨吩咐过,蓝雷三姓好结亲,

千万人女由你拣,莫来嫁给百姓人。

高辛皇帝话原真,吩咐蓝雷三姓人,

女大莫去嫁阜老,阜老翻面便无情。

凤凰山上鸟兽多,若爱食肉自去猎,

开弩药箭来射死,老熊山猪鹿更多。

凤凰山上实是闲,时时拿弩去上山,

奈因岩中捉羊仔,山羊斗死在岩前。

山羊斗死在岩前,寻上三日都不见,

身死挂在树尾头,求神问卜正看见。

高山石壁青苔苔,龙□跌死挂石背,

吹角鸣锣来引路,天神龙□落下来。

广东路上去安葬,孝男孝女尽成行,

文武朝官来带路,金榜题名占地场。

广东路上是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

京城人多难得食,送落潮州凤凰村。

送落潮州凤凰山,住了潮州已多年,

自种山田无税纳,种上三年便作山。

凤凰山头一块云,无年无月水纷纷,

山高作田无米食,有何谷米籴何银。

今来不比当初好,受尽乡村华老欺,

一从原先古人礼,多让华老由其欺。

一想原先高辛皇,诗文挂榜好文章,

谁人拿得番王到,天神龙□拿番王。

二想三姓盘蓝雷,在京不站出朝来,

清闲不管诸闲事,自种林场山无税。

三想蓝雷三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

痴情不识京城住,走出山头受辛苦。

收得番王何本事,京城不站走出去,

痴情不识占田地,子孙无业奈怨你。

山场来共阜老争,因无纳税争不嬴,

朝里无亲话难讲,全身都金使不成。

龙□田土自不管,一心闾山学法来,

学得真法来传祖,头上头角花冠带。

当初天下精怪多,茅山学法转来做,

救得王民个个好,行兵动法斩邪魔。

广东路上已多年,蓝雷三姓去作田,

山高作田无米食,赶落别处去作田。

赶落别处去作田,别处作田又作山,

作田作土无粮纳,作田亦是靠天年。

福巷田土实是高,田土有肥又有瘦,

几人命好作有食,几人命歹作亦无。

与花满园皆生长,蓝雷三姓在成行,

后来年老都有利,赶落原先家连江。

福建大利家连江,古田罗源田土肥,

蓝雷三姓四始祖,个个坐落好田场。

住在福建好开基,蓝雷三姓莫相欺,

尔女廼大嫁我了,我女廼大主分你。

蓝雷讲话各人知,百姓华老莫相欺,

有事相斗尔来讲,莫来传讲尔又欺。

女大莫嫁华老去,准当爹娘不养你,

无情无义是华老,好似小时死去了。

连江连江是连江,连江女人好个香,

罗源人子过来定,明年担酒扛猪羊。

罗源人女好个相,身着衫子花成行,

连江人子过来定,年冬十月担猪羊。

古田人女似花扞,蓝雷人子过来定,

年冬十月是清闲,蓝雷三姓好结亲。

蓝雷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

今日三姓各八县,好事招顾莫退身。

这首史诗很长,除了后半部份叙述明清时期畲民的艰难创业及迁徙活动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叙述槃瓠祖先的由来,内容与《搜神记》等古籍所载无太大的出入,明显地展示了槃瓠崇拜的文化内涵。

三、祖图的描述

除了古籍文献记载及畲族民间有关民歌史诗的传唱之外,畲族的槃瓠崇拜还充分地表现在各地的“祖图”描述之中。所谓祖图,就是各地畲族居民在修族谱的同时,往往还按照古代有关槃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画成彩色图卷,自称“长联”,实即祖图。这些祖图一般长10米至20米左右,以白布绘制,色

彩绚丽,内容有繁有简,但大致上都是描述了槃瓠的身世、杀吴王、娶帝女以及后来的山居繁衍后代等状况。这类祖图在福建各地畲民居住村中多有见到,时代一般约在明清之间,其中又以清代居多。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祖图上除了图画之外,还附以简要的汉字。如1958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宁德县祭头畲村搜集到一幅宽0.43米、长23米多的白布镶黑边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雷

氏祖图》,每图内容都加汉字以说明,其顺序为:

1、盘古帝王开分天下;

2、伏羲画太仪化教;

3、神农尝百草宇宙传;

4、龙马负图;

5、公输子;

6、黄妃织机;

7、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土德王位一百年;

8、高辛皇帝;

9、太医院将奇虫献上帝览;

10、奇虫□□□□□□龙期;

11、与番兵交战;

12、帝□□榜招贤;

13、龙期拆榜朝臣带进金銮殿见驾;

14、龙期领帝旨过海征番;

15、番王见龙期来投喜之;

16、番王饮宴不觉大醉;

17、番王沉睡床上被龙期咬断头而去;

18、文武朝臣迎接;

19、龙期将番王头首复旨;

20、发断三公主龙期识破;

21、龙期认三公主将裙襟拖住;

22、已认三公主真身内臣带进见驾;

23、龙期伏金钟变化成人;

24、洞房花烛结良缘;

25、龙驸马登朝取姓;

26、龙驸马□□□□;

27、奉旨荣归;

28、容迁会稽山七贤洞;

29、御赐免朝;

30、龙驸马传授仙法;

31、好田猎与民同乐;

32、跌倒山岩;

33、安灵建功超渡亡魂;

34、奉忠勇王灵柩卜葬于南京凤凰山;

35、南京凤凰山忠勇王之墓;

36、高堂大会。

福建省博物馆藏的一些畲族祖图,内容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如清光绪八年(1882年)光泽县畲族绘的畲族祖图,绘于一长幅白布上,绘图色彩鲜艳,保藏完好,其顺序如下:

1、盘古神王;

2、伏羲大帝;

3、五谷大道;

4、阳救平;

5、新帝出榜;

6、正宫娘娘;

7、医官;

8、新帝叫众臣挂榜;

9、新帝说□王咸榜;

10、燕王吐酒;

11、众将赶龙下海;

12、新帝差将求接燕王头;

13、将接燕王头献首;

14、新帝叫讲妇人;

15、□王变身;

16、□王选妇欢喜;

17、送入妇人归家;

18、五音吹唱;

19、女吹歌舞;

20、三宫黄母;

21、灵宝天尊;

22、元始天尊;

23、道德天尊;

24、拾贰库官;

25、周将君;

26、李氏夫人;

27、葛将军;

28、林氏夫人;

29、唐将军;

30、陈氏夫人;

31、□王饮酒;

32、新帝分天地正名子孙,抱斩山峰供养家口离田三尺离墓三丈并无说

粮,帝王口说为证,子孙永远耕种;

33、□王生子三女配钟;

34、一祖姓盘,二祖姓蓝,三祖姓雷,招得婿姓钟;

35、新帝取姓;

36、□王归闾山学法;

37、左旗头;

38、郭将三郎;

39、五倡猛将下山;

40、三子行孝送丧葬在湖南潭州大路边安葬墓;

41、鼓手送□王安葬;

42、□王祖墓安葬位;

43、□王长男送盘王;

44、□王二子送盘王;

45、□王三男往外;

46、土地(神)把界。

这一幅祖图增加了其他一些神灵,但其王却保留早期传说的形状,这在图中各处都画得很清楚。也有些祖图将王完全人化,如同为馆藏的清光绪闽侯县畲族祖图,在画“龙期”咬断番王头等画卷中,龙期浑身“龙纹”。在“龙期奏高帝变化成人、金钟殿内变化成人、龙期同三公主上帝殿前谢恩”等场面时,龙期则全为人状,身穿红袍,头上带冠,与众文武官员无异。这些祖图画卷反映了后期各地民间在槃瓠崇拜传说认知上的的一些差异。

除了布类祖图长卷外,一些畲民还把类似的祖图画于纸上,然后装订成册,这种祖图福建省博物馆也有收藏。

除祖图外,在一些族谱或敕书上,一般也都有有关槃瓠身世的简要记述。如福建省博物馆藏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冯翊郡《雷氏族谱》,其首页即有“粤稽雷姓系出高辛氏朝槃瓠王之后,斩冠建功,帝以三公主招为驸马,徙居广东潮州府凤凰山”等记载。同为馆藏的清同治年间霞浦畲族敕书《槃瓠王开山公传记》在首段文字叙述中,同样记述了槃瓠的身世,等等。

第二节槃瓠崇拜的祭祀与禁忌

福建畲族的槃瓠崇拜在祭祀活动中多表现得相当热烈和虔诚。明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6、福建卷载:“山中自称□王后,各画其像,□首人身,岁时祝祭。”随后的清《龙岩县志》、《漳平县志》等都有同样的记载。畲族的槃瓠祭祀活动一般称为祭祖,祭祖的方式及日期比较复杂。有每家每户的单独祭祀活动,也有以宗族或全村为单位的大规模集体祭祀活动。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每年一般达3、4次,时间多在除夕、大年初一、二月二、端午节、七月十五,或者春秋二祭。以往有隔三年大祭一年的做法,现渐改成大祭一月或三天。畲族在一年中的各个农事节日一般都要祭祖,除夕、正月初一等节日很为隆重,但这些祭祀活动多在家中进行。二月二、端午节等节日则有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场面十分热闹。此外,畲族成丁礼的“做醮”仪式及“作斋”活动中,往往也要举行祭祖活动。每逢年节在自己家中举行的祭祖活动,以前多是关门闭户,秘密进行。先在家中厅堂上挂出祖图,供上供品,然后烧香磕拜。据20世纪20年代的民俗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福建一些地方畲民家庭的过年祭祖活动还保留比较原始的祭祀习俗。

福建各地畲族的集体祭祖活动现在一般每年多大祭一次,时间为3天,但各地举行的仪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这种祭祖活动都在公共祠堂举行。祭祖时,要请本族的法师设坛,并悬挂祖图,开启族谱。供桌上要摆上全猪全羊,每户还要送来香烛、银纸、三牲、果盒、糖果、茶酒等物。中堂竖有图腾标志的“槃瓠杖”(龙头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族长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他先向族人讲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绩,接着众人齐唱《槃瓠王歌》,跳各种祭祀舞蹈,最后组织庞大的迎祖队伍,游村游山,以祈祖宗保佑合乡平安之意。

迎祖游村游山的游行队伍,一般按下列次序组成:1、两面旗、锣。高举两面“清道旗”,鸣锣开道。2、四块写有“肃静、回避”的木牌。3、由刀、戟、矛及四方旗组成的仪仗队。4、跳“日月舞”的队伍。5、以和谐整齐的节奏指挥前后舞蹈队伍的锣鼓队。6、由祖图、龙头公杖、九曲龙伞、四个龙头、四把龙伞组成的“龙头仪”队伍。7、高举五彩缤纷的三角旗的人群组成的“迎祖舞”队伍。最后跟随的是“香亭”、神轿及法师等。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曾征集到一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宁德祭头乡雷姓畲族祭祖用的祭具。除祖图、祖杖外,还有“清道旗”两面,白布镶黑边,长0.90、宽0.86米。套于竹杆放在肩上,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为祖先出巡开道之意。此外,尚有“代天征番招有功为驸马”墨书旗帜一面,长2.37、宽0.46米。这是为纪念始祖为高辛皇帝平番有功被招为驸马的光荣史。还有“原序”和“敕书”墨书布旗各一面,长1.07、宽0.67米。前者详细记述了始祖槃瓠王一生的不平凡经历和功绩,后者列举了从一世至三十六世的官衔及姓名。游行时套于竹杆,紧跟于“驸马旗”之后。这些畲族图腾崇祀文物,再现了100多年前畲民祭祖的隆重场面。

一些地方祭祖跳的“龙头舞”,据说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又分成三个舞段,即“日月舞”、“龙头舞”、“龙抢珠”。“日月舞”由男女各四人跳,象征盘古开天地、日月照人间之意。表演者每人两手分执日(红)月(白)道具,随着鼓乐的节拍,左右转换,穿梭行进,边舞边唱道:“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在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第二舞段由“龙头仪”队伍跳“龙头舞”,由族长高举龙头公杖,四个龙头则由男(左)女(右)两人相对两手合举,上举下放不停顿,象征对始祖槃瓠创业功绩的崇敬。“龙抢珠舞”象征着庆祝畲族始祖槃瓠与三公主联姻的欢乐情景。可以说,“迎祖舞”是畲民为崇祀和纪念始祖槃瓠比较原始的祭祀舞蹈。

迎祖游村队伍穿行畲村各个角落,以示全村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当迎祖游村队伍来到各家门前时,各家各户都要焚香朝拜,鸣放鞭炮,虔诚迎送。迎神队伍最后回到祠堂继续祭祖。法师根据各家各户的祷告祈求,分别读“疏文”祈福,并率大众跳“独角舞”、“铃刀舞”、“行罡舞”等,以显示驱邪等用意。至谢神、送神、封谱为止,整个祭祖活动才告结束。此时参祭人员仍如刚进祠堂时一样,两脚交叉,半跪蹲行进,将香烛供品迎送回家,供于家中的祖先神龛之上。有的家中神龛上还写有“龙凤高辛帝祖敕赐驸马护国槃瓠妣萧氏神位”等字样。

按畲族习俗,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畲民称为“传师”、“学师”,具有成丁礼之意。凡60岁以上的男人都要为子女举行这种仪式,祭祀多在家中举行。开始祭祖时,要先从族长或长辈处把装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炉、祖簿、笏板、龙角、龙刀、铃钟和祖图的“祖担”(即两个竹编箱子)接回家。举行仪式时,要先在厅堂中挂上祖图,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炉,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或唱或食,花费甚大。祭过祖的男人,其地位得到提高,如可作孝子为父治丧等,其妻还可以得到“西皇母”的尊号,等等。至于其他,如民国十八年《建阳县志》卷8所载:“闻其庋亡作斋事,惟率同类击钲鼓于堂,口喃喃不知作何语。所拜神像乃古画一桢□头而人身,疑即其始祖也。事毕,卷而藏之,秘不示人。虽素称莫逆之交者终不得见。然合百十家只二、三轴而已。”

总之,畲族槃瓠崇拜的祭祀活动比较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风。祭祀次数较多,有的规模不小,十分热烈,反映了畲民崇祀槃瓠祖先的虔诚之心。

在禁忌方面,早期各地畲民对槃瓠还有槃护等称呼,清至近现代则多称为“龙期”、“龙麒”等,而忌其他称呼,这在各地晚后的许多谱牒、祖图中都可见到。另外,一些画有槃瓠早期形象的祖图,如一些方志所言,明清近代各地畲民往往秘不示人,即使莫逆之交,也不能为之一睹。在饮食方面,早先一些畲民也有某些禁忌。这些都反映了畲族槃瓠崇拜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图腾物不可食、不可直接称呼其名等,这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学中也有不胜枚举的例子。

第三节槃瓠崇拜有关问题的讨论

可以认为,畲族的槃瓠崇拜源于早期原始的图腾崇拜,至秦汉之际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长期以来,各地畲族对槃瓠祖先图腾崇拜的现象始终保持比较完好。如上所述,畲族的槃瓠图腾崇拜,不但表现在民间传说、古籍记载、祖图描绘、族谱敕文的记述以及各种各样的祖先祭祀活动,除此之外,而且在服饰等方面也加以直接表现。如清乾隆《皇清职贡图》卷3记述福建部分地区畲民的有关习俗时说:“古田畲民即罗源一种,散处县之上洋等村……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状如□头。”据凌纯声先生50多年前的调查介绍,当时福州地区畲族妇女所戴的头冠,分头、身、尾三部份组成,分别以红线、红缨络、红布、包银竹筒、银发针、木发针、铜链、红布及蓝玻璃珠等物做成,头尾相翘,造型生动形象,反映了畲族对槃瓠祖先虔诚的崇拜心理。

再从祭祀活动中看,各地畲民以槃瓠祖先崇拜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十分突出,各种祭祀活动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如除夕、正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七月十五、端午节等节日,都以祖先槃瓠祭祀为主而进行。至于成丁礼之类的“做醮”祭祀活动,也纳于祖先崇祀的范畴。漳平县山羊隔等地的畲民,每逢

猎到山羊,必先祭槃瓠王。先生祭,煮熟之后再以羊头和五脏祭一次。闽东地区畲族流传的“拜四爷”习俗也与槃瓠崇拜有关。相传槃瓠在一次打猎时不幸跌落山崖身亡,当时觅寻七天也找不到尸体。后来“神仙老君”、“仙童姐妹”、“祖师”和“本师”集派乌鸦到处喊叫才找到。为了纪念这“四爷”寻找槃瓠始祖之功,当地畲民用木头雕成龙头形的木杖,谓之“四爷杖”或“师爷杖”,按时祭拜。这些习俗,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畲民崇祀槃瓠祖先的心理。至今为止,广大畲民仍普遍认为,不尊重和崇仰祖先就是忘本。因此各地畲民家家户户厅堂正中墙壁,都要设祖先香案,称之为“香火桌”。堂壁上贴有壁联,称“香火榜”。榜词多为“本家寅奉堂上高辛皇氏敕封忠勇王汝南郡(此为蓝姓郡名,雷姓则写冯翊郡,钟姓写颖川郡)生长香火祖师历代合炉祖宗之位”。这些例子,都充分反映了畲民崇祀槃瓠祖先诚挚之情。

清代以来,福建一些地方畲族的槃瓠崇拜内涵开始出现某些变化,如对槃瓠形象的描绘、称呼等与早期的并不完全一致。此时出现在各地畲族祖图上的槃瓠大多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冠带、举止也与其他人无异。在称呼方面,出现了“龙期”、“龙麒”等早期没有的东西。在祭祀器具等方面,出现了龙头杖、龙旗等东西。在畲族女子的服饰方面,也出现了凤凰妆、凤凰结等装饰。这些现象的产生,实际上也是槃瓠崇拜在历史新时期自然衍化的结果。如畲族女子的凤凰妆、凤凰结等装饰,就与明清以来福建等地畲族民间有关广东潮州凤凰山祖居地等传说有一定的关系。

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畲族早期的槃瓠崇拜无疑应属于动物图腾崇拜之列。在福建各类的动物神崇拜事例中,后世人民如此广泛、热烈地保持比较原始的图腾崇拜,这确实比较难得。即使是福建各地比较广见的蛇神崇拜,如本书所述,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蛇神的神性在各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不能与畲族淳朴的槃瓠崇拜相提并论。至于其各种祭祀纪念活动,也难以与畲民热烈虔诚的槃瓠祭祀活动相比较。应该指出,这是畲族槃瓠崇拜的最大特点之一。

此外,众所周知,畲族的槃瓠图腾崇拜与瑶族的图腾崇拜同出一源,因此学术界也早有畲瑶同源之说,作者比较赞成这一看法。因为无论从民族学或是民俗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古籍记述同出武陵蛮的这两个族群,在许多文化特征方面,都具有十分相似或接近的内涵。当然,槃瓠图腾崇拜的共性,是其最为重要的内涵。据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资料,世界上还有不少类似图腾崇拜的民族,都与其各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关系密切,而他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因素似较淡薄。但做为中国南方古代并存的畲、瑶族群,其槃瓠图腾崇拜的文化传播活动,则可以说是比较密切的。这其中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当有地理及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畲瑶同源是学术界中的一大研究课题,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列,但从槃瓠崇拜的角度看,有必要做简单的叙述。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畲族的槃瓠传说与古代越人的蛇种传说一样,只是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正如没有人会相信古代越人是由蛇繁衍出来的一样,我们决不允许任何歪曲、丑化畲族同胞的现象。广大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千百年来,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和各族人民一道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需要值得我们歌颂的。

第四节闽南等地的犬神崇拜

在人类的早期原始生活中,狗是原始人类驯养最早的动物之一,其以灵活机敏和通人性而深得人类的宠爱。在福建乃至周边地区的许多新石器遗址中,都曾发现有家狗的遗骸,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类与狗的密切关系。从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看,家狗作为人类同大自然斗争的忠实助手,几千年来也一直受到国内外许多民族、包括汉民族在内的重视。在有的地方,其则被人们赋予神性而受到崇拜。至今为止在闽南泉州、漳州等地乃至台湾的一些汉族居住区内,仍然不同程度地流传着“狗公”或狗神的崇拜习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与畲民的槃瓠崇拜完全没有关系。

宋元前后,福建民间各地比较普遍流行崇祀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的现象,与田都元帅一起配祀的则有一只称为“灵牙将军”的神狗,闽南等地民间或称之为“狗舍爷”。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今莆田市黄石镇东华村崇圣庙等地就奉祀有狗神与田都元帅塑像,除此之外,在黄石附近地区还有不少奉祀狗神与田都元帅神像的宫庙。前些年有研究者在福建东山岛的马銮湾发现一座祭祀“十八神犬”的小庙,庙高不过2米,宽1.4米,深约1米,除了神台和香炉之外,难容烧香人的立足之地。庙无神像,仅有木主,上书“十八神犬”数字,香火冷落。询之当地民众,不知所祀为何神。东山岛的居民基本都是汉族,没有其他民族信仰流传的报道。

与“狗舍爷”和“十八神犬”崇拜现象不同的是,在泉州等地至今为止还流传一种“白狗”崇拜的习俗。据考证,泉州民间的白狗崇拜习俗大致流传于明代。当时泉州曾建有“白狗庙”,庙为明代锡兰王邪巴乃那的后裔所建,历代有修缮。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和道光《晋江县志》等记载,此庙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而当地民间俗称之为白狗庙。1995年,泉州有关部门在该市鲤城区模范巷内的白狗庙旧址重修白狗庙。庙为歇山式建筑,长22.8米,宽20.6米,总面积420平方米。殿中奉祀毗舍耶等神像。据《泉州白狗庙重修碑记》载:“白狗庙名称见乾隆《泉州府志·军制》及道光《晋江县志·城池图》,是明代寓泉州锡兰王裔所建印度教庙,祀印度洋山神毗舍耶,同于今印度、斯里兰卡、爪哇毗舍耶,异于泉州狗舍爷。”由此认定白狗庙属于印度教。近年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泉州白狗庙属性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泉州白狗庙与印度教无关,而当可与同是外来宗教的“袄教”联系起来。由于泉州等地的一些民间宗教搀杂了不少外来宗教的文化成份,由此有必要把当地的这一崇拜习俗与之相联系。其实,如果把泉州白狗庙的属性定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之一,似乎更妥当一些。此外,据林悟殊教授介绍,在我国学者中,对狗在祆教中的地位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姜伯勤教授《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祗》一文。姜教授根据《阿维斯陀经》和希罗多德《历史》,论证了犬在琐罗亚斯德教徒中享有崇高神圣的地位,受到绝对的保护。以至在信奉袄教的粟特人中,狗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神画中。林教授进一步阐明说,在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心目中,狗是一种能辟邪的动物。在处理死者遗体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狗参加。按照该教义,人死后死尸附着一种致命的尸毒,只要把生有四只眼睛的黄狗或长有黄耳朵的白狗,(据现代印度琐罗亚斯德教徒的解析,乃指双眼上各有一个斑点的狗)把其带到死尸旁边,便可将尸毒驱离。此外,在汉人和道教中,也有相信白狗的辟邪功能。林先生的研究对著者颇有启发。令人惊讶的是,在福建民间,也有着与林教授介绍的琐罗亚斯德教徒认为生有四只眼睛的黄狗或长有黄耳朵的白狗可以辟邪的相同习俗。以著者所在的闽中福州以及福州方言区的福清、平潭等地为例,至今为止民间都还普遍认为“四只眼”的黄狗最可辟邪,亦即鬼最怕它。因此许多人家中养狗都喜欢养有“四只眼”的黄狗,民间认为这种狗在夜间最能看到鬼魅之类的“脏东西”,因此它又最会吠叫。鬼魅一听到“四只眼”的吠叫,就会双腿发软,逃之夭夭。闽中民间还比较普遍相信狗对鬼魅之类的镇邪作用,刚满一、二岁的小孩,他们戴的帽子上往往缝有一小块干狗皮以辟邪。对于会闹鬼的“不干净”居所,许多地方民间都认为人若在此处睡,最好的辟邪驱鬼的方法就是把一种晒干制好的“狗鞭”放在身边,因为鬼魅之类的东西一看到“狗鞭”就像看到黄狗一样,会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这些习俗虽然还谈不上崇拜,但其信仰狗的灵性和辟邪的特异性能却是事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