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第十二章 蛙神与灵龟信仰

作者:林蔚文 | 发布时间:2014-01-15 09:29:22 | 字数:6881

第一节蛙神信仰

福建的蛙神崇拜习俗主要流传于闽北、闽中等地。考古资料表明,在闽侯黄土崙商周文化遗址以及闽北武夷山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的个别陶器中,在器物耳部等处曾有蛙形堆塑,如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盘,外表耳部就塑有蛙形嘴脸,比较形象。这些资料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早期闽人对青蛙的熟悉、友善或崇仰之情,但目前尚无更加确切的文字和文物资料表明先秦秦汉时期闽人崇拜蛙神的事实,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表明上古闽人存在着青蛙图腾崇拜。唐宋前后,随着各种民间宗教信仰在闽地的滋长蔓延,蛙神崇拜在闽北闽中等地始有比较广泛的流传,这种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闽北、闽中一些地方的民众乃至官府官吏,对蛙神的崇拜几乎达到五体投地、十分狂热的程度。在这些官吏及民众眼中,小小的青蛙神灵异常,它不但能未卜先知,予人祥瑞,同时还能使人升官发财,甚至能御兵匪于城门之外,无所不灵。于是官民之间传得神乎其神,烧香跪磕、演戏酬神、立庙祭祀等活动随之兴起。清人施鸿保《闽杂记》一书曾对当时闽北等地官民狂祀蛙神之事有生动的记述,兹录如下:

青蛙神,《聊斋志异》载之。吾杭涌金门内金华将军庙本祀吴越将曹杳,俗亦伪为青蛙。……及来闽后,则闻上游诸郡祀神甚谨,延平府城东且有庙。又闻神宅在府学泮池旁,曾降战言,本唐末武臣,死黄巢之难者。其形时大时小,所至之家,必多喜庆。若止庙社官衙,亦主地方安稔。其止处,喜高洁,尤喜在堂壁间,以净器拜而延之,辄跃入正坐。嗜烧酒,注满器中,少顷渐尽,两颊有红晕,则神醉矣。又嗜看戏,且能自点,以红单书戏目,必周视,足蘸酒溅之,或一二出,或三四出,人谓多点为歆其祀也。丙午,予馆邵武,有曾姓贡生,携一册见视,前绘神像,后记灵迹甚多。邑进士张繁露序之,予尚疑为附会。巳酉改馆光泽,斋在二堂西偏,庭窄甚,并无茎草勺水。友人胡超亭遗白凤仙花一盆。仲夏二日,徐少府左三过谈,予偶就盆侧见叶上一蛙,大如顺、康钱(注:大如顺治、康熙朝的铜钱),背色绿润若可鉴,腰间金纹一缕,灼烁有光,腹下红白色如雨后桃花,然目眶亦有金圈,睛如点漆,灼灼瞪视。时叶生甫匝月,长不二寸,茎甚弱,蛙坐其上,不稍下垂。予时忘为神,爱其形纤色丽,掬置卧室茶盂中,恐其逸,以盖盖之。出语左三,矍然曰:“此青蛙将军也。”适冀石卿明府来,偕入视之,则盂空矣。石卿疑予诳,左三则坚信有之,谓神去来莫测,虽扃铁匣,亦能自逸也。顷之,左三归署,随命纪纲来言,神在其大堂正壁上,邀予往视,是前所掬置者否?予即偕超亭往,则果是也。时左三已设香烛,具本冠,以红漆盘拜延,神谛视久,忽跃入中坐。捕署诸人,时亦先后拜堂下,神顷若左右顾。左三乃以磁盘注满烧酒供神前,亦即跃入俯仰数次,似饮不饮,而颊色果隐若赤矣。署旁邻人累累,执香奉烛而来,拜讫罗视,神绝无惧厌意。日将晡,忽仍跃出,止前止处。左三谓神倦,止拜者。然犹有就门外焚香燃烛许各愿,并有求降其家者,夜久方止。次日,神仍止原处,左三亦仍以盘拜延,跃入如前。是日,宰牲演戏供酒之外,仍设烧酒,神则时而跃入,时而跃出,踞盘正坐,若看戏者。

惟呈戏目则他视不点,因来拜者众,虑滋事,乃令五人为队,此出彼入,先后鱼贯。自辰至酉,几二三千人。石卿明府亦亲至为民祈福。哺时又仍跃止前处,两日夜间三起拜,见神犹在,拜讫视之,攸已不见。天甫明,燃烛遍觅,不可得矣。是日皆左三妻妾及婢媪守观。言神终夜瞑目苦睡,不稍动也。至第三日早,左县署丁役公剧演戏,乃移至城隍庙,阖邑宣传,以民和年丰相庆,亦有颂左三德政所致者,然无知其先来予斋也。是年左三果始抱孙,又膺卓鹿,他事并多遂意。予归秋试既失隽,复发头风宿症,留滞杭州,岁杪方来光泽,石卿明府已调补永定,左三留度岁。明年二月,始去省垣待聘,半载方就建安郭仲和明府之馆。计将一年,贫病交迫,为闽游最失意时,岂因慢神故耶?然则神果灵矣哉!自后历游厦门、泉州下游诸处,则无神之说也。丙辰夏,偕延宝田太守来汀,晤分守幕友王砥斋,为予述癸丑在延平府幕,永安、沙县土匪猝起,环攻郡城,城内兵单饷乏,困守月余,溃可立待。郡人计无所出,惟日祷神庙及府学泮池旁神所宅处。一日,朱沁石太守巡城归,猝见神止署前新竹枝上,乃拜延入署,朝夕临祷,甫二日而神去,而胡怀江观察适自省率大兵至,匪众遂解围遁,城赖以全。太守乃倡建神庙,郡人子咸来集,不日落成,即今岿然在延平府城东者也。予因砥斋言,证以前此闻见,益信神之果灵,不得疑为附会矣。

以上所记,多为作者亲历,因此可知清代闽北等地蛙神崇拜十分热烈,官民同祀,有时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

福州地区所祀的蛙神,民间一般称之“青蛤将军”,“青蛤”即福州方言青蛙之意。宋淳熙《三山志》卷42说:“蛙,背青绿者,方言谓之青蠖,其声矍矍,然亦有背作黄文者,名金线蛙。”近代福州城内的水部地方,仍有一座称为“蛤埕菴”的蛙神庙,所祀的蛙神称为“振威将军”。水部临河,据说以前蛙神庙前停放有端午竞渡用的木舟二艘,舟的首部做蛙形,色绿,其与当地祀蛙神之俗当有关系。当地民众还有根据青蛙的不同花纹颜色,分别将其称为“铁线将军”、“金线将军”等。20世纪30年代前后,福州民众仍多有祀“金线将军”者。

闽中各地的崇蛙习俗,在清代何求的《闽都别记》中也可寻到一些线索。《闽都别记》第38回中描述一少妇名黄罕,知其夫投水死,回家后梦有蛤蟆跳在身旁,于是去石缝中找到一只蛤蟆,对其说:“你是我夫危而亨,可跳三跳。”那蛤蟆闻言果然跳三跳,于是黄罕大哭不止,以美味伺之,夜间亦同床共眠,随身不离。第264回说长乐县芝山有一水潭,潭边有一水鸡(青蛙)精,常变为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个矮,头仰,目圆,口阔,腰大,前绿后青,肢长手短,赤身裸体,说家在水中,一遇人路过,即跳入水中不出。当地有一乡童叫刘鹤龄,因诈吞了水鸡精的土丸,自己也变成了水鸡精,并能水遁潜入京城骚扰帝后,为此永乐皇帝令张天师降之,后封其为青蛙神,颁敕为江浙等地城隍土地庙配神,等等。

除了闽中、闽北流传崇蛙之俗外,闽东闽南等地也可见到些许遗迹。如民国十四年《霞浦县志》卷11载:“雨蛙,一名寒蛤,亦呼花鬼。形似蛤蟆,天将雨则鸣。性善攀木,常栖树上,人或称为绿袍将军,辄以酒饲之。”晋江《安海志》卷8引明清时期田家岁时农谚占验有“三月三,听蛙声”之说,当地民众认为,

农历三月初三日,蛙鸣可卜田熟情况。午前蛙鸣高田熟,午后蛙鸣低田熟。以蛙鸣之声来卜农事丰歉,蛙也成了预卜先知的神灵。

在这里,还有必要谈一谈蛤蟆(蟾蜍)的神性。蛤蟆与蛙类似,都属于水陆两栖蛙类动物。上古时期,蛤蟆已被蒙上许多神秘色彩并赋予种种神性。如《抱朴子o仙药篇》载说:“肉芝者,万岁蟾蜍。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四万岁。”在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中,有一件南朝时期的蟾蜍形瓷器。此器于1960年出土于福州洪山桥老鼠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属于随葬品。此器下部为一只四脚伏地作爬卧状的蟾蜍,双眼圆睁,身上印有十三排圆圈纹样。蟾蜍背上坐着一个高鼻深目之人,其左右手各抱一个小童。三个人的头上共顶一块平板,板上竖有两个并列的圆形插管。关于此器的用途,尚未有确切的解释。不过伏卧的蟾蜍,我以为即是传说中的神蟾,其与古人崇仰神蟾以延寿乃至于纳吉迎祥等当有一定关系。

在古代,蟾蜍被民间认为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神物。福州等地民间至今仍认为一种三脚蟾蜍是神物所化身,清代传奇小说《闽都别记》中也有“三脚蟾乃神物”之说。由于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中有月宫蟾蜍之说,于是蟾蜍又被人视为月宫乃至于嫦娥的化身,民间常有“蟾宫折桂”之说,即反映了这一事实。明清前后,福建各地民间宫庙民宅等处,常见有雕刻描金的“蟾宫图”木雕,其形为一只前两脚前倾,后仅一只脚伏地的“三脚蟾”爬向远处的月宫。这类木刻作品在福建省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多有收藏,其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直接关系。此外,清代施鸿保还记述了福州城中女娲庙内五色蛤蟆颇具神性之事。“省垣督中协署后巷,名‘能补天’,以有女娲庙也。相传庙有五色蛤蟆,大径尺许,每年端午日一见。色赤则主省中多火灾,青则多疫,白则旱,黑则潦,惟黄为丰年之兆。”这里的五色神蟾,成了可以预示灾祥的神灵。女娲庙今不存,但“能补天”巷名至今尚在。后人有说女娲即蛙神,此似一例证。另据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之载,元代彭庭坚任崇安县尹,“曾有蛤蟆至县厅,向庭坚鸣。祝之,遣人随以出,果得一尸。盖其妻有外私而害之也,遂正其罪。”蛤蟆之灵性又可见一例。

概而言之,我们大致可知古代福建民间蛙神崇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涵。

一、崇蛙之俗约始于汉唐前后,明清时期尤甚。其主要流传区域在闽中闽北等地,然其他地区亦间有此类遗俗。

二、蛙神崇拜的形式有画、塑像;雕像以及立庙以祭等。蛙神的形象多为原物相,晚后亦有拟人化。

三、蛙神崇拜的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民间还有辟邪祛恶、迎祥纳吉等用意。蛙蟾还被赋予预卜先知、主灾祥及延年益寿等神性。

四、蟾蜍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神物,被民间认为代表着嫦娥或月宫。民间散见的“蟾宫图”或“蟾宫折桂”图,寓意着人们对科举仕途等美好前程的向往,蟾蜍因此也被人们赋予神性而受到敬仰。

五、在蛙神崇拜中,祈求农事丰稔之意似更突出。除上引有关资料外,《闽杂记》卷1还载说:“龙岩州土人皆戒食蛙。七月七日为魁星诞,必卖大者祀而放之池中。按蛙能食蝗,故例禁食,南宋时已然。”这种出于为农事丰稔而保护及崇祀青蛙的现象,在我国广西等地更为突出。广西等地上古民间神器铜鼓中多

见铸有青蛙图形,晚后壮族的“蚂另节”即青蛙节中的蛙神祭祀仪式等,无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福建民间类似习俗的存在,亦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某些社会形态。

第二节灵龟信仰

龟属四灵之一,同时又是四灵中唯一实在的动物,因此在上古时期就深为人们所崇拜。从有关古籍记载看,至迟在夏商周时期,它就被世人所神化。《书o传》曰:“龟之为言久也,千岁而灵,禽兽而知吉凶者也。”《抱朴子》:“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如玉如石,变化莫测,或大或小,游于莲叶之上,或伏于枝叶之下。”《史记o龟策列传》引元王、卫平等人的话说:“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游三千岁,不出其域。安平静止,动不用力。寿蔽天地,莫知其极。与物变化,四时变通。居而自匿,伏而不食。春苍夏黄,秋白冬黑。明于阴阳,审于刑德。先知利害,审于祸福。”等等,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至于著名的河图洛书传说,神龟也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易o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高亨注曰:“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画,即尚书洪范之起源。”《白虎通》则说:“灵龟者,神龟也,黑神之精,五色鲜明,知存亡吉凶。”由于其“知存亡吉凶”,早在夏商时期,它就被人用以占卜。著名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先人龟卜的最好实例。因而明代闽人谢肇淛亦曰:“龟之为物,文采灵异。古人取之,以配龙凤。然以知吉凶之故,不免有刳剔钻灼之惨,何不幸也。狐疑之人,每事必卜。焚骨弃板,积若丘山……古者大龟藏之府库为宝,国有大事则告庙而卜焉,世世用之。”

由于龟的神化及崇拜在上古出现很早,因此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至迟在商周时期也开始出现灵龟崇拜。1978年,在福建北部武夷山九曲溪的高峭岩洞中,考古人员取下一具古老的“武夷山船棺”。船棺中除了一具年约50岁的男性骨殖外,还有少量丝麻织品及一件雕刻形象的木质龟形盘。这件船棺中唯一的随葬品,被雕成龟形,四足而立,引颈向前,中间凹下如龟背,整体造型古朴形象,栩栩如生。武夷山船棺的年代据碳14测定及有关人文历史方面的考证,约当商周之际,距今约3000年左右,其主人属于中国南方上古土著民族百越中的一支,亦即早期的古闽人。古代越人原始宗教气氛浓烈,在这形同舟船的特殊葬具船棺中陪葬着唯一珍贵的木龟盘,其神龟崇拜的原始意念十分明显。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南方发现年代最早的与神龟崇拜有关的实物资料。

汉晋以来,福建民间神龟或灵龟崇拜的势头依然不减。从有关资料看,人们依然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灵龟的神性、灵验、吉祥以及长寿等崇仰不已。民间不但比较广泛地崇拜灵龟神灵,同时也流传着一些动人的灵龟传说故事。不少地方还以灵龟传说命名山川石井等。此外,随着佛教文化的深入传播,善有善报、因果报应等传说故事亦随之而生,灵龟也在其中充当了某些角色。归纳起来,古代福建民间龟神或灵龟崇拜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信龟神有灵,民众多祈求之。如宋淳熙《三山志》卷36载:“高盖山名山院,平盖里,文德元年置……室前有一石龟,旱祷必应。”由于民间相信石龟有灵,于是遇旱即往祈雨,而往往又“旱祷必应”,因此名山院前的石龟也被人所崇祀而载入史册。又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0、地理类记顺昌县有一龟石,“在县北仙源郡,初隐于沙中。宋崇宁间,有术士云:‘石龟见,朱紫满’。大观初,洪水推积沙而石龟见,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寖然。今沙壅石又隐矣。”石龟显灵之事被宣传得活灵活现。

二、相信神龟吉祥富贵。福建民间有些民众对石龟鸣叫等异常现象十分迷信,认为其为吉祥之兆。如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7载:“德化美山下有巨石,酷肖龟形,人呼龟石。能自鸣,鸣则县人有登第者。国朝雍正丁未,山下群闻山中有吹螺声者数日夜,是年邓启元中榜眼。”民国十年《南平县志》卷24则记载了一件更新奇的事情,其云:“宝龟山,乡或以山形名之,而不知实有一灵龟也。世传门前田前有灵龟,上下无定,人不能见。偶脚踏之,俨如活龟,用手捉之居然石也。农民有踏之者必暴发数万家资。百数十年来悉数之,辄验不爽。”灵龟之吉,莫过如此。

三、受佛教影响的神龟崇仰。此类传闻在一些方志中多有记载。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说清流县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菴以居。”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1云:“龟山……山如龟形……绍熙志曰:僧无了山行,遇六眸巨龟蹑四小龟俯首作礼者三,遂作菴于此。名其地曰龟洋,山前有六眸池。”又如民国十四年《霞浦县志》卷24云:“龟湖寺,唐光启三年僧惟亮建。旧志载寺前有湖,水与海潮通。忽有大龟浮菴,诸僧有所之,龟载以行。后惟亮见饿虎舍身饲之,龟化为石。”此外,佛教东传后,灵龟报恩的各种传说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明弘治《长乐县志》卷3寺观条在记述光岩寺的始创缘故时讲到了此类传说。“光岩禅寺,在县治东十三都,晋建元年间建。先是乡人严光之子恭商贩扬州,次江浒,遇渔人鬻鼋,恭市五十枚,放之。光在家忽见有披黑衣者五十人送缗钱五万,曰:‘君之子恭扬州所附者也。’及恭回,光询之,云未曾有所附也。于扬州放鼋五十枚,黑衣附钱无乃是耶,于是舍宅为寺,因名光岩寺。”龟鳖古有黑衣使者等称呼,此处之披黑衣者五十人即指严恭在扬州放生的五十只鼋龟。佛教文化中善有善报、因因相报的说教,通过这类传说,在各地民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也正由于佛教文化中的因果报应等教义的宣传,民间百姓视放生龟鳖等活动为善举,相信因此会得到善报好报。福建各地寺院里多建有放生池以放生龟鳖,如厦门南普陀寺、莆田广化寺、福州西禅寺等著名寺院均有放生池。灵龟报恩之说因此也深入民间,广为人知。

四、崇仰龟的长寿。自古以来。龟作为长寿之象征很早就为人所崇仰。古人所谓的“千岁灵龟”、“寿蔽天地”等赞美之辞,既有对神龟的赞誉,也有对其长寿的向往。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龟确是动物中的长寿者。据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反映,乌龟细胞可繁殖90-125代,据此测算,其寿命可达300-400年左右。由于龟的长寿,于是人们就希望仰助龟的灵性,祈求自身生命的延长。鉴于此,自古以来民间祝寿中最常见的贺辞就有“龟寿延年”、“龟龄鹤寿”等吉祥语。福建民间许多地方在做寿诞时,有将木刻龟形印模印做时粿,称为“龟桃”以分送乡邻的习俗,其含意十分明显。莆田漳厦等地民间男孩满月,外婆家要送来一种用白米粿做的龟形粿,称“送龟”,以祝孩童健康长寿。父母做寿,已嫁女要送龟形粿来祝寿,祝龟龄长寿。父母预做棺材,女儿也要送“龟粿”祝贺。石狮晋江等地至今仍有“龟甲坟”,墓体形同龟甲,俗称墓龟,民间以其象征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此外,一些地方民间在建造房屋乃至安置新床时,都有将活龟埋于房基中或垫在床脚下的习俗,其用意也在于祈祝主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凡此种种,都表现了闽人崇龟以祈求延年益寿的心理状态。

此外,龟在闽南语中的发音与贵谐音,于是民间还将其视为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加以崇仰。至于各地广见的玄武神灵信仰,也因龟蛇同道而深受世人膜拜。

宋元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龟类蒙受了不白之冤,“乌龟王八”、“绿帽子”成了令人难堪的贬义词而为人们所嘲笑。然而,尽管如此,各个历史时期民间仍将龟神或灵龟信仰做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传承下来。神龟的种种灵性、灵龟的处处显灵以及它们预兆吉祥富贵、寿蔽天地等神性,仍为广大民众所崇仰。于是尊之者仍尊之,祀之者仍祀之,灵龟信仰之风蔓延至今未见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