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伊阙的遗憾

作者:王鼎三 | 发布时间:2013-08-16 11:26:47 | 字数:1792

中国是龙的故乡,很多地名冠以“龙”字,如洛阳南边的伊阙就有“龙门”之雅称。龙门以石窟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之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含武周)、五代和宋、元、明诸朝,大规模开凿长达四百余年。至今西山尚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通),佛塔80多座。它不仅是我国石窟群中造像最多、碑刻题记最多、魏唐雕刻最精、最具有皇家风范的大型石刻博物馆,而且被誉为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因此,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龙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举成功。也许因为伊阙山青水秀,也许因为龙门地脉旺盛,古人不是在这里开凿石窟,就是在这里修造坟墓,以求“龙凤”呈祥。而今人则发挥造假的聪明才智,90年代初花了几千万元在这里建造了一条举世罕见的巨龙,并取名为“龙宫”。先前,龙门没有龙,想起来挺遗憾,现在既然造了假龙又要拆掉,让人更加惋惜——古人留下的是文化遗产,而今人留下的却是文化垃圾。

笔者带着疑惑向有关人士询问才知道,几年前投资建造的龙宫“新名胜”,实为狗尾续貂,因严重破坏了龙门石窟的迷人古韵和沧桑风貌,影响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因此,为了消除障碍,丢“卒”保“车”,只好忍痛割爱炸掉龙宫。更为遗憾的是,这座被称为世界之最的龙宫,兴建前,建筑方案并没有按文物法规的要求报请国家文管部门批准,开始兴建后,又受到许多文物专家的批评,全国人大曾派遣专家团前来视察,并提出过停建、拆除意见,可是有关人士却认为龙宫能够代表“政绩”,在地方主义保护伞的遮盖下,非计划地“生育”下来。然而这个曾是洛阳近年来投资最多的旅游项目,一生下来就“营养”不良,为了不让它夭折,只好作为龙门石窟的“附属景点”被强行搭配销售门票,即使如此百般溺爱,龙宫从“生”到“死”,成本尚未收回四十分之一,就命归西天了,短命的“政绩”,不能不说是批准者和筹建者的悲哀。与龙门西香山相对应的东香山,也有不少文化遗产,在兴建焦枝铁路时,曾凿过一个隧洞,火车在这里已经爬行了二十多年,几年前却有人忽然提出铁路的运行对石窟有影响,只好再凿山洞让铁路“靠边站”,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当初修建铁路时为什么就没有考虑到这些影响?既知今日,何必当初?

龙门的存在已非一日一时了,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才想起来要保护它?石窟所具有的自身价值已不言而喻,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是全国石窟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处,每年参观游览者达80余万,多者可达120万,1998年曾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最近龙门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周围的违章建筑拆除了,连龙门街那些可能影响石窟整体美的住户也搬迁了,就连西香山上的旧兵营也扒了,面貌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其实早该如此。但遗憾的是花了不少钱在废墟上栽了树,却无人施肥,无人浇水,偏偏天公又不作美,出现少有的干旱气候,90%以上的树苗成为“旱死鬼”,不知它们面对有人“生”,无人“养”的命运有何感想?!

有一首民谣说:“垒垒扒扒,弄俩花花,扒扒垒垒,弄俩美美”。老百姓的总结一针见血!试问为什么那么多违章建筑能够顶风而建?背后肯定靠有“大树”,不然建一处扒一处,借给他们一个胆,他们也不敢如此“胆大妄为”。既然违章建筑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人士为什么不追究批准者和建造者的责任?如果今后仍然是这样治表不治里,官僚主义长此以往,恐怕“龙宫”的悲哀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吧?

中国历来存在长官意志,中华民族在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决策失误中已经受尽了折磨,大跃进时“一亩产万斤”是谎言,文化大革命时“刀砍骨头骨更硬,血染红旗旗更红”是鬼话,现在“一哄而上”是愚味。领导者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时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它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非要弄到民怨沸腾时才肯醒悟?非要弄到走错路时才肯回头?真是怪事!一项建筑错了,只不过是浪费一些人力财力,一批树木旱死了,还能够再栽,而发动一次“五洲震荡”的“革命大运动”受损伤的则是国家的元气和民族的安定,不能不三思而行!

龙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件好事,申报上了让人高兴,能够给地方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也大快人心。但是如果龙门的管理还是如此混乱,申报上了又有什么用呢?2000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晚洛阳的一个大商城烧死了300多人,这可算是血的教训吧?管理的问题不容忽视,事故应该永远反思!

目录
目录

正文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