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立身天地之间,有大贤,有大恶,有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任何痕迹的凡夫俗子,有被历史浓墨重彩记录的大贤大恶。大贤,指那些能治国安邦,造福百姓的古今圣贤。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于人民,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大贤而名垂千古。大恶,指那些误国害民,被历史所唾弃的民族败类。不管他是坑国害民,还是卖国求荣,只要罪恶昭彰,必然遗臭万年。近些年来,问题官员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贪污腐败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话题,今天是这个贪官落马,明日是那个政要伏法。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官员更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我们经常强调“教育”和“信仰”,可是自身的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如果那些问题官员们除了对马列著作的研读以外对老子的《道德经》也加以研读,也许会“无欲”一些,会“无名”一些,不至于对金钱、全力和政绩热衷到丧失理智,丧失良心,丧失人格的地步,也不至于让自己贪污受贿或好大喜功而成为千秋罪人,成为祸国殃民的反面典型,最终被绳之以法,甚或家破人亡。那么《道德经》对问题官员都有那些警示作用呢?
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当官,最大的忌讳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道德经》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你今天高高在上,就觉得高人一等,飞扬跋扈,让同僚憎恶你,让百姓大骂你。那么当官是一时的,做人是一辈子的,当你下台的时候,走在路上没有人理睬,背地里谁提起来你都说某某在位时官架子十足的,现在不也成为寻常百姓了?如果落个这样的评价,是不是为官一任的最大失败?
《道德经》在七十二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启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大致意思是:最低处,百川皆归,自然而然。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居于最低处。我们经常论做人要谦虚谨慎,也经常说要虚怀若谷。诚然,一个人如果谦虚谨慎,地位越高,名声越好,威信越高,就像海纳百川而成为海那样。如果你没有容纳百川之量,何以成为海呢?可是现实中往往有不少这样的人,地位高升,立即趾高气扬,装腔作势,让原来的同事疏远了他,让老百姓背地里唾骂他。进而贪污受贿,拼命敛财,最终成为罪人,然追悔莫及。唱一些“丧失信念”之类高调,既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已经是“百谷之王”的人,身处高位,更应该名实相副,如果仅凭关系,仅凭圈子,而提拔重用了一些问题官员,不出问题是偶然,出问题是必然。如果能够按照《道德经》提示的那样去做,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为喜,不以己悲,一向注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那么你会成为“百谷之王”,永远受到人们的最尊敬和爱戴,甚至可以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人在官场,难免有“宠”和“辱”。“宠”即上司对你的偏爱和褒扬;“辱”即上司对你的责罚或贬斥,我们且不说上司对你的表扬和责罚正确与否,但是遇到宠辱是一个人在宦海生涯中难以避免的事情,如果遇到,智者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宠辱不惊。而愚者就不然了,《德道经》在十三章就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者若身。什么叫“宠辱若惊”?其实有时候受宠并不光彩,而在别人眼里却非常低下,受辱也不一定就是自己的错,别人也许很同情你。那些得宠或者受辱都惊慌失措的人,就叫宠辱若惊。大道无情,本无宠辱,加于人的宠辱全是情欲所致,如果能得到常清静的天真本性,宠辱就不必理会计较,一切顺其自然。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得宠,就洋洋自得,骄傲自满,或不可一世,或得意忘形,结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高兴开始,以悲哀告终。受辱,则不思己过,怨天尤人,甚至牢骚满腹,心灰意冷。有牢骚,就得罪上级领导,本来芝麻丁点的小事,领导批评也批评了,人家也许已经淡忘,而你还斤斤计较,领导听到你的牢骚会怎么想?会怎样对待你?心灰意冷势必影响你的进取心,影响你的工作,受宠之骄,取祸之道,一骄一躁,贻害无穷,不可不引以为戒啊。
二、莫贪名利,奉公守法
《道德经》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很多人不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也不明白“适可而止”。当官,要求进步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这进步是靠政绩,靠老百姓的口碑,靠光明磊落获得的,只有这样的进步才会心安理得,才“进”之有道,如果靠行贿巴结,靠拍马溜须,靠拉帮结派获得“进步”,自己是否也问心有愧?如果这样的进步也值得你自豪,也值得你俯视不能如此“进步”的那些人,是不是就显得你浅薄而庸俗了?如果自己进步了,就马上骄奢淫逸,目空一切,必然招来人们的憎恶,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这不能说不是“违法乱纪”的另一个版本。
《道德经》在八十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就是说,天道自然,生养万物而宰制,有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圣人之道,为万民造福而不求回报,为天下贡献而不索取。联系到现实生活之中,有多少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同样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就非常合乎圣人之道,他们对人民有利而无害,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看一看那些问题官员,他们加害同僚,祸害百姓,争名夺利,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重金贿赂上司,拉帮结派,打击报复,排斥异己,让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掉入他们设计的陷阱之中,最终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工作中他们欺上瞒下,从来不考虑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味追求所谓的政绩。等政绩有了,自己高升了,而为官之地的老百姓却苦不堪言,甚至是被榨干了当地前后几十年的收入,而树起了所谓的政绩。自己一走了之,留下无穷后患,那么这样的政绩除了能给自己涂脂抹粉之外,对其他人都是有害而无利的。那么,要这样的政绩何用?这叫不叫“奉公守法”?官员为自己争名是为了高升,并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样的“争”很不合乎圣人之道,而是背道而驰。提拔那些问题官员的人,也同样没有好好读读《道德经》,如果都了《道德经》你就知道应该提拔什么样的人,不应该提拔什么样的人。
《道德经》在八十一章明确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也就是说有道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说话真实朴素而不巧舌如簧,相反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其真实程度就大打折扣了。有道之人,德充其内,含光内敛,不哗众取宠;无道之人,往往自作聪明,口巧舌辩,内心却欠缺一份真诚,我们看一看那些张口闭口说“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官员,那些言之凿凿说要报答“组织”培养恩情的贪官污吏,他们为人民服务了吗?没有!他们报答组织的培养了吗?也没有!他们报答的是提拔重用他们的那些上级政要,到头来因为贪贿受贿栽了,张口闭口说对不起“组织”的培养,而那些提拔重用问题官员的人是不是应该脸红啊,贪官给你脸上抹黑了,你是不是应该后悔啊?为了贪图名利,造成违法乱纪的后果,如果你不后悔,只能说明你得了贪官的好处,不能奉公守法。如果你已经后悔,那么在以后再提拔人的时侯,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道德经》对你的提示?是不是应该重视德才兼备?常言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怕的是知错不改,那么受损失可的可就是国家、民族和人民了。
《道德经》在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钦?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虚荣和身体相比,那个最亲?身体和钱财相比,哪个最多?得到名利却命丧黄泉了,哪个是病?贪图名利之心愈甚,就劳人身心,耗人精气,劳费愈多,对身心愈加不利。不义之财积藏的越多,招祸身亡的危险就越大。因此,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人不可没有钱财,但取之一定有道,得之一定有理,享之一定有量,不可以对钱财过贪,对享用过甚。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贪婪,才不会招祸,只有适可而止,才不会致灾,懂得这些道理,才能免遭祸殃,寿尽天年。
三、无私奉献,造福百姓
自古以来官员都重视政绩,但这个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而不是让上司看见高兴,让百姓不停骂娘的政绩。“无私奉献”,贵在“无私”和“奉献”,一味强调政绩,即如不贪也有私心,那么这样的奉献在品质上就大打折扣了。强调无私奉献,就需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其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是矣。”意思是说,那些好大喜功,奢侈腐化而伤害百姓的罪恶,皆由私欲过甚,贪得无厌引起。因而,灾祸没有大于不知足的,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对政绩的贪是贪,对金钱的贪也是贪。所以,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经常感到满足,获得快乐,而不知足的人,欲壑难填,贪了又贪,有名有利,不一定在老百姓心目中竖起丰碑,甚至有些人还会给自己带来咎祸和罪过。
我们说贪利之官害人,那么贪名之官也同样害人。那些只注重上司需要之政绩的官员,他们很少考虑百姓的疾苦的。中国现在有多少贪官平时很注重“政绩”,要么是高楼大厦起,子孙无田耕;要么是工厂个个大,环境天天差;要么是经济指标上去了,幸福指数下来了。注重政绩的官员天天叫喊着经济指标翻了几番,可是他们是否看一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到底有多少?生活到底是提高了多少?如果老百姓的收入没有提高,生活水平没有提高,你就是有再大的政绩又有何用?你当官难道就是仅仅为上司摆弄“政绩”的?而不是为百姓造福的?那么你天天叫喊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底造福在哪一方了?因此,《道德经》在第五十八章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施政者,应以自然、宽宏、没有高下、贵贱、贤愚、荣辱分别之心,体察民情,不唱高调,不搞浮夸,使政治一直处于持续平稳发展的状态之下,这就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如果三天两头搞政治运动,劳民伤财,使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那么就会出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结局。因为政令烦苛,事事明察,物物检点,荣辱不共,贵贱有殊,老百姓种什么你要管,什么时候收割你要管,粮食卖与不卖你要管,卖什么价你也要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好像是察民,实际上是害民,这样上下相隔,不能融会贯通,就会出现老百姓和官员离心离德的后果,这样的官员怎么说这不是一个无私奉献,造福百姓的好官吧。
《道德经》在第七十六章说:“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而我们看一看现实生活中哪一个贪官污吏懂得这些道理?他们狮子大张口,动辄贪污几千万,要那么多钱财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餐能吃几个菜?一宿能睡几张床?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你就是想给子女存钱,难道家中就不会出个败家子?如果子女有本事,他们完全可以自食其力,还用得着你为他们堆金积玉,考虑未来吗?任何人生下来都是“柔弱”的,死了一样僵硬,草木虽然脆弱,来年依然茂盛。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何必那么贪、那么好大喜功呢?
《道德经》是世界公认的、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在第八章这样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试想如果那些问题官员学习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明白了《道德经》所阐释的道理,也许能够得到一些警示,得到一些启迪,进而弃贪为廉,务实做官,上对起国家,下对起百姓,不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