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晚报》记者徐礼军
长篇反腐力作有了大结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鼎三,在近期推出的长篇反腐小说《谁主沉浮》(大结局)中告诉我们,是以王步凡为代表的正直官员和正义力量。长篇反腐小说《谁主沉浮》共5部,近期出版的第五部是其大结局。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王步凡从副乡长到镇党委书记到县委书记到市政法委书记直到省级高官,可谓步步高升,步步惊心;另有数百名官员粉墨登场,明暗较量,较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官场的现实情况。
此系列的前四部,分别描写了县委书记的沉浮、市委书记的升迁和省委书记的得失等,既写了正直官员的升迁,也写了腐败贪官的身败名裂,揭示了官场深层内幕,讲述了为官与做人之道。情节曲折多变,故事扣人心弦。
第五部大结局写的是:突如其来的大雪和矿难,市委书记的离奇车祸,搅乱了平州官场的正常秩序,也引起了省纪委书记王步凡的关注。
西城区郊西村负责人姚四杰与关惬意外死在车库的汽车里,疑点重重;郊西集团董事长时运兴一起“揭发贪污腐败”事件漏洞百出;廉洁正直的副市长盛毅强被省纪委“双规”;郊东集团董事长高大全升任副市长后神秘失踪。这一切都与市长关海民及其儿子关子贵有关。
省纪委书记王步凡明察暗访,得到诸多正义之士的鼎力相助,重拳出击,严惩了犯罪分子,正义再次战胜了邪恶,群众拍手称快……
书里故事引人入胜,书外故事也颇为有趣。
故事一:对号入座者进了班房
王鼎三说:“第一部出来后,当时有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写他们,还有个外省的读者打电话给我,说我在写他。我告诉他,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综合体’,既像某些人,又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
有一个官员看了此书后,因为故事中人物的姓氏和他相同,他很不愉快。王鼎三在再版时注意到这个问题,把故事中人物改了姓。
有人问王鼎三:“这样做是不是一种妥协?”他说:“也可以说是吧,没必要因为这引起笔墨官司。最好用‘春秋笔法’处理一下,让人物看谁像谁,看谁又不是谁,让谁都能对号入座,又感觉不是他。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写人物的境界。”当然,有些官员对此书的反映也各不相同。王鼎三说:“这里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我的书出版后,当时有两个领导看了,一个给予充分肯定,说我写得很好;另一个全盘否定此书,认为我把现实写得太灰暗。他还在一次会议上点名批评了我。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否定此书的那个人后来被‘双规’、判刑了。”
王鼎三说:“看小说如果喜欢对号入座,那说明自己狭隘;如果对姓氏敏感,说明无知。”
故事二:父亲劝他莫惹事
王鼎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伊川县一所高中任教,几年后又到另一所中学当校长,随后被借调到乡纪委监察室工作。几年的干部生涯,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农村干部违法乱纪的现实情况。他由最初的震惊转为思考,后来产生了写反腐小说的想法。
可是,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劝他说,官场的事情不要碰,你写些“不伤君不害民”的文章就行了。王鼎三却坚持认为,把党内个别的腐败分子揭露出来,把正直廉洁的好干部形象树立起来,恰恰维护了党的尊严,有利于惩恶扬善。
此书出版后引起的反响,让作者的老父亲感到很欣慰。
故事三:一波三折才出版
此书的出版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作者从2001年就开始创作,那时他不会用电脑,全部靠手写,辛辛苦苦写出来后,出版社又不感兴趣,他只好自费出版。
出版后,他给一家大书店送去了100本,让人家代销。书店老板说,个人自费出的书一般不好卖。他说那就放这儿试试吧。结果没多长时间,这100本就被卖完了。
第二部写好后,朋友建议他先发到网上,看看读者的反应。发到网上没几天,小说就在网上走红,并一直处于官场小说销售前列,不少外地读者说,感觉写的是他们那里的事。然后就有出版社找到他,约谈出版事宜。之后第三部、第四部都是出版社催着他写。
最早叫《官痕》《官道》,后来因他认为那样不够贴切,出版社也认为那样对销售有影响,所以将前四部又改成“大道系列”,后来再版的时候又将该系列改成《谁主沉浮》。
故事四:“双刃剑”与“走钢丝”
王鼎三认为,写官场小说就像舞“双刃剑”,写得不深刻、不贴近生活,读者不爱看,写得过于深刻、“真实”又出版不了。因此,写官场小说必须把握好度。可以说,写官场小说就像“走钢丝”。他采用的是“中庸”的做法,既要贴近生活,又要适度加工。
作者生活在基层,对省级官员的情况了解不多,如何在作品中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王鼎三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写法,对官场斗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了解的就尽量避开。因此,一些省级官员看了此书后认为有些肤浅,塑造的省级官员形象不够丰满,不过王鼎三认为人同此情,情同此理,把警钟敲响就可以了。为此他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自勉:
忧国惜民长夜无寐半卷诗书半轮秋月半樽酒;
倡廉刺贪大风有歌一盏油灯一杆管毫一窗明。
官场有故事可写
官场小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题材,它以揭露官场腐败为主,描写官场沉浮、政治风云变幻……人民群众对此喜闻乐见,而且给予“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肯定性评价。
官场小说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如果让我说,可能是从《官场现形记》开始的。那么如果把杜甫的“三吏三别”改编成小说,它是否也属于讽刺类官场小说?这样,官场小说的时间定义就不好下了。但是官场小说成为热门题材好像是近些年的事情。
人们对官场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已经有一些代表作品,让人不再仅仅停留在《官场现形记》上,而开始关注比如《国画》、《官运》、《国家干部》等等,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和独特的故事性,无论是以影视作品还是以小说的形式面世都受到不少观众和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反腐文学和官场小说成了书市的亮点。一些好的官场小说,能够独树一帜,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证明官场小说什么时候都有精品,还是有读者群的。
正是因为官场存在腐败现象,于是群众开始议论官场、反感官场,官场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有好人和好官,只是比例多少不同而已。清王朝像于成龙那样的官员太少了,出了一个就让老百姓觉得很伟大。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官员普遍廉洁,所以能够令行禁止,那个时候你想写官场小说,且不说让不让写,如果真让写,还真写不出多少反面的东西。
代表人民群众心声的反腐倡廉作品在市场上畅销,有其客观原因。官场小说盛行,正好说明官场上有故事可写,如果没有故事可写,官场小说自然就不存在了。
官场上有问题,作家如果不用笔头说话,老百姓照样会在下边说。老百姓支持写官场小说的作家,是支持他们的良心,是希望他们把官场的丑恶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把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挖掘得深入浅出,最好能够触动一下政策制定者的神经。
但是官场小说也并非部部都是精品,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一批“脱离现实的官场小说”或不切实际、胡编乱造的官场小说。因此,火爆一时的官场小说就值得我们进行冷静的反思和思考了。
例如,不少作品中都有“高大全”的主人公,离生活太远,让人觉得不可信。“高大全”的败笔确实令人扼腕称憾。当然,对于小说创作来说,在情节的描述和人物塑造上,对某些场面进行渲染或者适度的夸张是允许的,但是,如果刻意把某些场面写得极具感染力,把主人公写得让人民群众不可相信,而导致变形和有意的夸张,就显得有些虚假做作了。
面对腐败现象,有人十分偏激地说,“抓不尽的贪官,反不完的腐败”,这也是官场小说极尽描写的素材和能够一本接一本出版的原因。然而官场小说不是调子太高人民群众不接受,就是调子太低不能出版。写得不深刻、不贴近生活,人民群众不会看,写得过于深刻、过于贴近生活又出版不了,也很难为情。
我们应该承认,官场小说不好写,度也不好把握。官场小说作家走过的道路也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所以说除非你很有名气,除非你写得非常“柔和”,否则出版起来就比较困难。正因为有些作家的作品高调唱得太离谱,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太远,所以现在反腐倡廉小说的销售量大有降温势头。大概其中只有几部再版过,很多都是短命的。
如何贴近火热的生活,描摹社会现实,抒写人情冷暖,成为直击现实生活的反腐倡廉力作,让作品真正起到警世作用,反映文化与良知的存在,体现对社会深切的忧患之心,是每位官场小说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再过若干年,官场小说没有生命力了,应该是一种可悲;写出了作品出版不了同样也是一种可悲。那么怎样写官场小说,怎么写好官场小说,就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了。
已经出版了的,不一定是官场小说中的精品,不一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没有出版的,也许将来又是一本名垂青史的《官场现形记》。文学作品是可以夸张的,只要站在抑恶扬善的立场上,只要人民群众乐意接受,那么虚构一些情节也未尝不可吧?因为小说并不是历史教科书。如果作者的目的是反腐倡廉,固我国基,那么完全无须担心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此文发表于湖南省委党校《清风》杂志)
二○一一年三月修改整理
一本用独具视角来观察思考问题的杂文集
一本大胆写别人很想说而不敢说的杂文集
一本敢于揭官场疮疤和官员毒瘤的杂文集
自由地思想,自在地生活,开放地写作。
——河南省作协主席田中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