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追寻粮食之道

作者:石华鹏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10:52 | 字数:1740

——读任林举散文《粮道》

石华鹏

东北散文作家任林举在走遍大半个中国之后,写下了长篇散文《粮道》——一部思考粮食的哲学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文章。《美文》杂志拿出一年多的时间来连载这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散文,是对《粮道》的一种赞誉,也是杂志眼光的一种体现。

对一个个体、一个家庭来说,粮食是一种需求一种满足;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是一种秩序一种战略;对整个人类来说,粮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道”。不用说,粮食与我们休戚与共。可是,在充盈富足地区,有几人能在意一粒粮食的前世今生呢?那些贫困饥馑的地方,粮食因稀缺才上升为与生命相连的命题。粮食不是在被忽略,就是在被争夺,在任林举的《粮道》出现之前,粮食仅为果腹的物质意义是大于其哲学、历史意义的,所以,我很赞赏任林举将思考和书写的触角伸向“粮食”这一题材,并以开阔的视野和切身的体验,去追寻、去发现粮食之道。何为大散文?大题材、大视野、大思考是也,比如我们现在谈到的《粮道》。

作者引用《老子·道经》里的话: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所说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起源、归宿,是一种终极追寻。道由“首”和“辶”构成,谓思想行走之意。那么“粮道”,通俗讲,是指粮食的道路,粮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粮食是什么,即是对粮食的本质、起源、归宿的终极追寻。老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往终极意义、终极价值里追问、追寻,便接近道了。无论道是多么恍惚若隐,大道中却生成着万象;无论道是多么惚恍若无,大道中却产生着万物。在作者任林举看来,这道中的万象、万物,当然包括人类的粮食了。所以,粮道也是天道、地道、世道、人道之集合体了。

我以为,无论这部散文的影响力如何,至少作者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哲学概念——“粮道”, 这个类似“茶道”“世道”的哲学概念,是对汉语词汇一个新的创造,如果后人提到这个蕴含哲学意味的词汇,应该从这部散文开始。

《粮道》厚重而灵动、沉郁而澄明,是一部需要花费漫长时日来品味的散文,它像河流一样宽阔,在阳光下熠熠闪耀,奔涌向前。我撷取了其中一篇选载于此,它只能算是《粮道》这条河流中的一朵浪花,但仅就这朵浪花便足以让我们窥见其魅力了。

任林举试图表明:粮食如水。“多少朝代,多少往事,都如岸边野草,在如水的粮食的滋润下,枯而又荣,生而又息。而粮食,在击穿无数岁月之后,却仍然如水一样,在时光的河床里奔涌不息——”的确如此,粮食如水般滋润了人类,如水般一如既往。粮食如水,这是一个特别而出色的意象,它让我们想起孔子的慨叹: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水啊。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关联,便是“粮食等于时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粮食成为时间的另一种形态;时间成为粮食新的内容。无论这种理解是否成立,但任林举的表述让我们打开了思维的另一扇门,阅读变成真正的发现。

任林举说,粮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奇迹。他说,这世界最多、最顽强的生命,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他还说,粮食的多寡,最终,竟成为人类自身能否兴旺的决定因素……在漫长的《粮道》里,任林举有着诸多关于粮食本质的发现,当然还有他充满诗意的表达,比如他说,“最初,粮食不过是天上洒下来的雨水,滴到哪里,哪里的生命就得到了滋润,哪里就显现出生机和悦眼的色泽。”这一切,构成了每个看到这篇大文章的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养育了我们但被我们忽略了的粮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朴素的食物所包含的历史的哲学的意义。这是《粮道》的最大价值。

老实说,这类大题材的散文是很难写的,它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如果过分沉浸虚无的哲学思考,它会太玄妙晦涩;如果陷入历史知识的泥沼,它会太枯燥;如果缺少现实关照,它会没有力量;如果没有个人体验和个人情感的融入,它会太生硬。还好,任林举把握住了这几点之间的平衡点,用他优美富有张力的表达,让《粮道》成为一个漂亮的文本。也为散文的好读、耐读树起了榜样——我以为,当前散文最大的毛病不是其他,而是可读性太差。要智慧没智慧,要性情没性情,要文采没文采,只有自恋、自以为是的絮絮叨叨,很多散文不忍卒读,解决散文可读性是当务之急。不过,在海量的散文中,总有那么一些真正的好散文会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与我们心心相通,比如任林举的《粮道》,这,就够了。

2011年12月 福州

目录
目录

正文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