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欲言又止是一种写作美德

作者:石华鹏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47:31 | 字数:1784

——读吕纯晖散文《穷苦朋友》

石华鹏

写过许多漂亮小说的吕纯晖也写过许多漂亮的散文,这些散文收录在她近期出版的新书《出生地》里。我集中读她的小说是在十年前,现在,那些美妙的阅读记忆被这本书重新激活,让我期待有加,尽管两次阅读间隔了这么久,但一个写作者对文字的热爱和一个阅读者对文字的牵挂,依然穿越了时空的山高水长而再次相遇,我相信这是文学的魅力。

在《出生地》众多的散文中,我要重点提到《穷苦朋友》这一篇。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内容上来说,这篇文字虽不长,但写出了一种“大悲悯、大无奈”的情感,让人感动和感慨,感动于两条不同轨迹上的人与人交往之间的温暖,感慨于人与无形的社会“物阵”之间冲突的无奈——在哀生活之多艰、叹命运之多舛的现实面前,文字仍然给了我们一种“相信”,相信有关爱,相信有悲悯。二是从写法上来说,这篇文字实践了海明威针对小说提出的“冰山理论”——散文也有“冰山理论”,即在朴素、节制的文字下面,隐藏着文字省略的丰富的信息。比如《穷苦朋友》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与小林的交往时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发生在1990年代的故事,黑白电视机、五十元房租、人力三轮车、计划生育等关键词说明了这一点。用想象去填充文字的空白是阅读的另一种乐趣。

我以为,《出生地》是一部似小说非小说、似散文非散文的书。说它似小说,因为这些文字大多有着完整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对话以及细腻的叙述——完全是小说的笔法,关键是这些文字能像小说一样吸引我们沉浸其间。说它似散文,因为每一篇文字的内容都来自作者的真实生活,是作者在生活的海洋中打捞上来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体,没有虚构与夸张,没有矫揉与造作,有的只是真诚、朴素而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部书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其他什么,这都算不得多重要,重要的是里边有着许多像《穷苦朋友》这样的文字。一页页的文字都能进入到你的心坎里去,击中你,无论是冬夜给母亲洗脚时那温暖的闲谈,还是茫茫夜色中送别两位打工小姐妹时的沉默;无论是为人力车夫流下的无奈的眼泪,还是少年小偷那不可知的未来带来的内心的颤抖……这些故事没有大开大合,没有传奇般的离奇,有的只是被我们忽略和遗忘的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丰赡和疼痛。读这些文字,就像从一条小道出发,走着走着,便走上了一条通往内心的宽广道路。有时候读完一篇文字的最后一个句号,我不得不停下来,眼光离开书本,文字带来良久回味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看待生活的眼光。

作家欧逸舟说:“她的作品不会大红大紫,但也不会昙花一现。”我同意这种说法。吕纯晖的这些文字是不会昙花一现的。昙花一现的是那些不讲究、没有才华、带着面具的、没有写出宽泛丰沛的生活和情感的文字,而作者不仅把这几点都避免了,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重申了两条在这个时代尤显珍贵的写作美德。

一是欲言又止的惜墨如金。《出生地》的文字干净、节俭,是机智、幽默的产物,在很多写作者会铺张的时刻,作者选择了欲言又止,正是这恰到好处的欲言又止,让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世界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一种叙述的功力,也是叙述的境界。在这个什么都铺张浪费不懂得节制的时代,那些没完没了的罗嗦文字,写就的注水稀释的生活和情感,让我们厌倦了,我们只有打开像《出生地》这样拥有节制美德的文字,来濯洗我们被污染的阅读感觉。

二是让我们重拾“相信”,相信善良,相信爱。就如《穷苦朋友》所表达的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意,总是还有好心人在关注你。如今,很多文字在揭示生活秘密的同时,展示了太多的丑恶太多的虚伪,以致于我们不再“相信”什么,不再相信身边的善良、身边的爱,比饥饿可怕的是对饥饿的恐惧,比丑恶可怕的是对善意对爱的不信。还好,读过吕纯晖的这些文字,让我重拾对“相信”的信心,你得相信生活中有无数的真诚和善良,生活才会回报你真诚和善良。

我留意那些写在每篇文字末尾的时间,标示最早的是1990年,晚的是2011年,就是说这些文字的写作跨越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足以让一个人的容颜改变,也足以让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有着刻骨的领悟与成熟,也足以让一个人的文字炉火纯青。我以为这本书,是吕纯晖的文字在时间上的刻度,是文字对时间的挽留,但是,时间终究没了,文字却留了下来。于是我和作者,有了这样一次握手,我和文字,有了这样一次交流。吕纯晖文字的时间标示还会排列下去,我想她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她写下它们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别人,比如我。

目录
目录

正文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