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二、读书昌茂坊

作者:祝熹 | 发布时间:2016-06-13 16:45:32 | 字数:4056

绍熙四年(1193年),宋巩前往临安。

宋慈呆在昌茂坊,寄居姑姑家,在霄峰精舍学习,和宗族子弟嬉耍。

当年,宋翔回到家乡,在昌茂坊买了百亩义田救济族人,其中一部分是学田,用做宋氏家族孩子读书的开支,霄峰精舍成了宋家的家塾,再后来,入学弟子扩展到姻亲族,一些姻亲的子弟也到家塾学习。

宋慈在昌茂坊认识了一堆宗族的子弟和姻亲的孩子,最友善的自然是姑姑的儿子——表弟刘达。刘达不时带宋慈去邻居婶子家玩,婶子是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个小儿叫阿义,捏鸡屎,追黄鹅,赶水鸭……婶子常做些吃的,清明节用鼠麴草做粿,端午节用箬竹叶包粽,中元节用芭蕉叶包粿,重阳节碾米蒸糕……刘达借“串门”的名义,行“苟且”的勾当,无非觊觎婶子的粿、粽、糕。姑姑做吃的不太在行,刘达只好到婶子家另谋出路,不过宋慈观察后对刘达说:每次做好,就算我们没串门,婶子也会唤上我们啊!刘达正和阿义蹲在墙角,用根小棍棍在挑狮蚁的窝,寻到一个狮蚁,刘达轻轻拿起轻轻放到地面,对阿义说:你看,这家伙用屁股走路。然后才抬起头,对宋慈说:明目张胆的到婶子家偷吃和灰溜溜的叫我娘分一个吃,哪一种更好吃?

霄峰精舍的先生也姓宋,是本家,宋慈称他宋教书。宋慈的母亲教子课业严格;父亲却喜欢诗赋词藻,不拘泥于古书章节句读,是建阳理学之外的非主流。母亲的严谨与父亲的开明双重作用加载在宋慈身上,宋慈识字诵读书写作文超出玩伴许多。宋教书就安排宋慈学《急就章》。《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的史游用草书写成的,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没有一个重复,文词雅奥,是高端的儿童启蒙读物。

“寒气泄注腹胪胀,痂疕疥疠痴聋盲”,宋慈摇头晃脑,读着《急就章》的句子,眼光却落在身边空着的座位上。伙伴刘达今天没和他一同到霄峰精舍来,生病了,宋慈莫名涌起生老病死的忧伤,

四五月间,刘达就一直断断续续的泻泄,口中做呕,看了郎中,也不见得好,姑姑说达儿这狗不好养。那日,刘达起床后,喝了点粥,嘴上咕嘟咕嘟的,像青蛙在练声。宋慈站在院子中,晨风微凉,梧桐的叶端已经寻不到一朵梧桐花了。前段时光,一起床,宋慈就跑到树下,每天看梧桐花飘落如雪,今儿,枝头无花的早晨似乎少了点什么,宋慈收回眼光,只见姑姑正焚香祈祷。姑姑信佛,初一、十五会焚香,但那日并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他就问姑姑在干么,姑姑说达儿命贱,要给他许乞丐愿。宋慈“噢”了一声洗脸去,洗完之后看见姑姑在摘天罗(丝瓜)嫩叶,吃了早饭的刘达嘴里“咕嘟咕嘟”声停不下来,宋慈看看刘达又看看姑姑,他知道姑姑出手用药了,姑姑懂些偏方,但不太用,只是等到郎中的药不起作用时她才勉强出手。姑姑采了几片天罗叶,又到青砖缝隙寻了几棵金钱草,不忘回头对宋慈说:你喝粥去!宋慈转身去舀了碗粥,又走出来,边喝粥边看姑姑把天罗叶与金钱草一并放入臼碗捣,捣烂后,到米缸舀了些米,用温水洗,洗到第二遍,将洗米水倒些进臼碗,沥出浊浊的绿水,有两羹匙,让刘达喝下。

刘达很委屈地嘟着嘴对宋慈说:你去上课吧,我这样子,不能去了。

宋慈读完“痂疕疥疠痴聋盲”就一直走神,宋教书见了,便站起身要来罚宋慈。宋慈意识到,马上又朗朗读道:“痈疽疭瘛痿痹痮,疝瘕癫疾狂失响。疟厥瘀痛瘼温病,消渴欧逆欬懑让……”正读着,刘达来了,宋慈目瞪口呆。

中午回来路上,宋慈奇怪地问:马上好?刘达说:娘说如果半个时辰不好,这药就不合。宋慈说:那药合了!

两人前脚到家,姑姑后脚也来了,姑姑身上背了许多米,搁下米,抹了抹额上的汗,说:东田的詹旺宝家三米筒的米,雒田黄永平家两米筒的米……宋慈说:许乞丐愿就是去讨米的?姑姑说:当然啦,做乞丐就要讨米的啦!

中午,刘达的泻泄竟全好了。

从那天开始,刘达和宋慈吃的是姑姑当“乞丐”讨来的百家米。刘达的身体吃了百家米后还真的越发健康了,不再隔三差五的生病。

姑姑的眼中,一切是神。她心存敬畏,装满了善良与恭敬。她几乎一定要抽出空来去赶庙会。展眼六月就要来了,六月初一到初九,是莲源山崇福院(现为如是庵)的庙会,整个建阳从崇福院庙会开始,各乡里的街会、墟会接连不断,一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广贤墟会结束,腊月开始,所有货物才集中到城中去。

姑姑肯定不会缺席崇福院的庙会,宋慈与刘达想湊热闹,缠着要去,姑姑说:那就去吧。

十五里的路,操着外地口音的善男信女也一拨一拨的行走着。

崇福院供奉的是如是老佛。

老佛俗名暨存真,瓯宁水吉人(现建阳水吉),绍兴辛亥年(1131年),法师来到崇雒的莲源山,一位神迎接他说:我等法师很久了。法师驻锡挂单的时候,在“单票”上写的是“如是”二字。法师修的是“头陀”行,过简单的日子,清净的生活,放下人间衣、食、住的贪欲。

宋慈有问过什么叫头陀行。姑姑说,最简单的就是,每天日中吃一餐,午后连浆都不喝;穿的是粪扫衣,只能有三身衣裳;常在树下和坟间静坐;常常坐着不能躺下……宋慈想:这还简单啊,一般人可坚持不了。后来,法师在崇福院坐化,十天不坏,异香满室,人们用香泥塑了他的肉身,根据挂单的名字称他为“如是老佛”。有一年,雒田一带蝗灾异常严重,百姓向如是老佛祈祷,老佛显灵除害,崇福院的香火就越来越旺了。

那夜,他们宿崇福院,姑姑讲法师的故事给他们催眠,姑姑说:这座山叫莲源山,山上住着一条大蛇变成的妖怪,蛇长三丈六,蛇身比斗大,蛇鳞赤色……

刘达说:那不是龙哪?

姑姑没回答,继续说:蛇妖血盆大口,能千变万化呼风唤雨吞云吐雾。它生性凶恶,害人无数,被害死的人骸骨堆积成山,蛇妖还能化成人的形状,糟蹋良家女子。

刘达问:那怎么办?

宋慈说:只有法师出马了。

姑姑说:是的,乡民请求法师除去公害,法师用芦梗挑着几百斤的大石臼上山巡视,和乡民一起去寻蛇妖。

刘达说:用芦梗挑大石臼?为什么啊?

宋慈说:就像卖膏药的,拿个红布条勒腰,嘿嘿几声,就刀枪不入了。

姑姑笑了笑,伸过手摸摸宋慈的头道:就你想法多。接着说:法师忽然遇见一个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手执铁锤的异人,异人叩首下拜说,“我是莲源山的主人,近来恶妖盘踞山间,四处伤人,小神斗不过它,请求法师驱除凶类,保护乡民,我愿意皈依法师,执弟子礼。”法师收下弟子,给他取法名:盘荼神主。

刘达说:要开始打架了。

姑姑说:蛇妖见了许多的乡民,觉得他施展魔法的表演有了观众,更是耀武扬威,张开大口,放出妖风,要将乡民一齐摄入洞内慢慢享用。妖风夹着黄沙呼啸而来,沙石漫天,太阳无踪,乡民们像是落到水里,飘浮不定,电光不时一闪,就像末日到来,在劫难逃。

两个孩子不再说话。

姑姑说,“啪”,一声惊雷,雪白的电光突然点亮了一切,只见法师取出羽扇,逆风一摇。

宋慈说:法师没被吹走?还会拿羽扇?

刘达笑起来:怎么这么笨啦,吹走了还叫法师?

姑姑说:大风才变小,倾盆大雨又落下来了,法师又将羽扇一摇,大雨立刻停止,巨蛇呼风不行,唤雨也不行,倒地现出了原形——赤鳞巨蛇。

刘达与宋慈屏住了呼吸。

姑姑说:盘荼就要上前诛杀蛇妖,法师说:蛮力取胜不了,要用法力才行。法师羽扇一拂,半空中出现一条大蜈蚣,从天空直降下来,穿入蛇妖腹中,刺入它的肠肚,蛇妖疼痛难忍,哀求法师发发慈悲。法师慈悲为怀,让蛇妖藏在泥中,永世不得作孽。

宋慈赞叹说:哇,太好了!

刘达恍然大悟的说:怪不得泥蛇无毒,原来是改邪归正的蛇妖啊!?

讲完了如是老佛的故事,姑姑自己也被催眠了,宋慈却睁着眼,娘的声音娘的气息娘的样子慢慢涌上心头。他记得,娘也带他去拜过老佛,往童游北走,北溪之畔,有座驿铺叫转水铺,那是官员、邮件、公文往来的停靠点。过了转水铺,折入冲源山,山中有冲源庵,如是老佛曾在冲源庵修道。宋慈仿佛看见母亲正牵着他的小手,山高水长,冲源庵的炮仗隐隐传来……那一刻,梵音渐静,香火之气仍然在夜气中萦绕,有不知名的夜鸟在偶尔的啼叫,宋慈的眼泪就下来了。身边,刘达与姑姑的鼾声小声的起伏着。

第二日一早,姑姑起来燃香放炮仗,整个庙宇青烟缭绕,硝烟弥漫,求平安、富贵、吉祥的善男信女们,脸上写满了虔诚。

姑姑礼拜完后从人群中挤出来,宋慈问:老佛会保佑吗?

姑姑蹲下身,用她安静的眼神注视着宋慈清亮的眼睛,说:为什么不相信他会保佑呢?

宋慈说:相信他就一定要礼拜么?

姑姑想了想说:这是仪式,让神知道的仪式。

然后又说:中午,吃过斋饭,我们就下山了。

午后,一时却找不见宋慈,转到大殿,却见宋慈学着姑姑的样子在燃香礼拜,姑姑远远着着,没说话。宋慈拜完老佛,转身到门口,见到姑姑,不由楞楞地站定。姑姑蹲下身,摸了摸他的脸,问:慈儿让老佛知道什么了呢?

宋慈咬咬嘴唇说:我想让娘在天堂幸福,想让爹能考中进士,还想让你们无灾无难,我就能常在雒田里玩了……

姑姑紧紧的咬了咬嘴唇,站起来,转过身,摸着宋慈的后脑说:下山吧!

许多年后,宋慈远离家乡的那个黄昏,突然想起这个午后的情景,他回首山门对联,上面写着:

信其无愿其有崇善为奉,明以智慧以心怀慈是基。

中秋来了,宋慈、刘达和几个玩伴跑到千石陂那片广阔的田野挖地瓜拔田豆到田间烤来吃,玩伴才开始烤田豆地瓜,刘达又一把拉起坐着等吃的宋慈,去拗了几根甘蔗解渴。中秋节,小孩弄点吃的蔬果不算偷,民间选择了一个秋日月圆天,鼓励纵容孩子去野去疯去撒泼。归来,孩子们嘴角全都黑不溜秋,两手泥巴,头发散乱。

姑姑早已把婶子叫了过来,两个女人灶前灶后忙着捏米团子,无赖小子阿义蹲着,在玩一只蚯蚓。那只蚯蚓本来是母鸡让给小鸡吃的,阿义赶开它们,自己去捏蚯蚓玩,一边琢磨着为什么院子里公鸡追母鸡追到了就骑上去。等到婶子发现阿义玩蚯蚓时,阿义的小鸡鸡已被蚯蚓呵得肿胀发亮,姑姑放下米团子,冲到院角捉了只鸭子,倒提着,用羹匙取了鸭嘴流下的涎沫,涂在阿义的小鸡鸡上,说没事没事,又继续捏米团去。黄昏来临,灶台上已摆好两木盆粉米团子,一盆甜的,一盆淡的。等山黛天远月亮初升的时候,姑姑叫宋慈前来,指着一双草鞋一个篓说提上。刘达则拿上一顶箬笠、一块碗、一双筷子。姑姑担了两盆子的米团,三人来到昌茂坊的大路口,点燃炮仗,哔里啪啦一阵,坊间的孩子疯狂地围过来抢米团子,顺便把草鞋、箬笠也带走了……月亮越发明亮,远处龙潭那片山色妖娆,有微微的雾气。姑姑拉了他们一把,说: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