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艺术志 文章详情
字号:

“寒味芳心”写意艺术展之罗方华

2018-10-10   壹号ARTS  

主持人朱京生评罗方华


涤庵尘定,素月芳华


罗方华先生号涤庵,1976年生于福建连城。先后毕业于龙岩华侨职校美术班和书法教学重镇中国美术学院,又于中国美院国画系做访问学者。从其履历看,他的艺术研习之路一直是书画更替或同时并行的。他的书法涉猎广泛功力深湛,四体皆工而尤于行草着力最多。大约秦汉篆隶的拙朴,北碑的雄强都有很深的领悟和吸收;行草根底晋唐,取径宋四家,又于明清之际的徐文长、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情有独钟,沙孟海的书风似乎对他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每作书既能为尺幅小品也能周旋八尺或丈二巨幅,无论正书还是行草,都筋骨开张,沉实痛快,真气弥漫,一片神行。对此,方华的恩师张爱国先生曾赞叹道:“不赶时尚不拜金,不违晋唐学明清。古今几人真高格,长枪巨戟戳地惊。”总之,方华虽为南人,却有北人的浑朴豪侠之气,书作雄强、劲健、洒脱、超迈,其书可谓是南书北相。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成为一千多年来国画家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方华早年学画,书法又经过中国美院系统的训练,造诣可谓深矣,发为绘画出手就能不同凡响。其画往往以气胜得之,令精神灿烂于纸上,正所谓“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莽莽率天真。”其于花草、蔬果、虫鱼之属均有涉猎,虽乏巨制,然均能妙见剪裁,气骨鲜然。他尤善写兰,兼毫或狼毫出之,撇叶有爽劲凌厉超脱之致,写花或俯瞰仰承,或往奔背嗔,或顾笑向语,或掩羞独思,笔随简少却颇饶幽谷扬芬的情韵,又于浓淡虚实的笔墨变化中体现了他生命的律动和人格追求。


方华是一个有着理论情怀的书画家,他对书画史有很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关注地方名家的作品和史料,有志于填补画史空白,于闽西清代、近现代书画家最有心得。在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期间,把一份《潜社》办得有声有色,调到省画院后他又负责院刊《画院画家》的编辑出版,还在《书法报》参与策划主持“画坛再发现”栏目,都产生很好的学术影响。他还经常撰写学术文章,其《涤庵论艺剩语》中《文与艺的结合》一文,阐述的正直的理念和不拘于时的智慧令人赞叹;《吴冠中“笔墨”等于零之我见》一文,认为笔墨最重要的不是跟随时代变化,是其中所蕴含的功夫深度、精神高度。笔墨不在于新,而在于精神与格调气息之高下……只追求“新”“变”易误入歧途。吴、黄、齐、潘及石壶、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师之笔墨功力精深、格趣高雅,而且都实现了艺术史意义的“新”与“变”,丰富与深化了笔墨的内涵与表现力,共同创造了中国画笔墨的新高峰。而在他看来,吴冠中对笔墨的发展与新变的贡献则等于零。其真率可见一斑。


方华有很强的思辨能力,这在他就“中国画之未来”与徐建融和刘国松两位先生的商榷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对百年来的美术教育的症结有过很深思考,在《读卢坤峰先生1987年在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改座谈会上的发言有感》中,认为必须将中国画教学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又针对近十余年国画教育中虚火上升,打基础与创作关系颠倒等严重现象予以了抨击,见解深刻,意义重大,体现了他的担当。


罗方华作品赏析




《兰石图》



《三余》



《悬崖照水》



《至味无味》

评论 0 条评论 登录 注册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