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之北溪,源发临汀,循两山而东,众流赴之汇于虎渡,南入于海。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这是宋人黄朴《虎渡桥汇》。描绘地处九龙江北溪下游,与西溪交汇处的“柳营江”渡口,两山峻岭夹峙,波涛汹涌的情景。故有“轻舟绝江,进寸退尺,眩目怵心”之说,人们往往望溪兴叹。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逖以木船连接建造浮桥,首开建造江东桥历史之先河。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改建为木桥,命名为“通济桥”。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时任漳州郡守李韶倡决定改建为石桥,并捐私钱五十万。传说正要建桥时,有一猛虎衔子,跳跃渡江,人皆奇之,于是工匠沿虎渡水线,进行勘探,发现这一线路不仅水较浅,且水下有石如阜,便寻此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人们把此桥称为“虎渡桥”,历时四载,建成石桥。自此江东险阻成通衢。也有一种说法是江东桥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江东桥因“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故称虎渡。此桥后经元、明、清,又屡屡遭毁,屡屡修复,但其中跨墩石梁却安然无恙,岿然不动。这些巨大条石,每块重达两百吨,在缺乏起重机械的古代,是如何运达这里?又如何架上桥墩?它犹如埃及金字塔一样,建造方法一直是个谜。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来此考察之后惊叹不已,在他所著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提到此桥“石梁一块就有两百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评价说:“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桥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梁桥,在中外建桥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往事越千年,当人们从容典雅地跨越这座千年古桥时,吸引世人兴趣并非单单是这千古之谜。江东桥下因江深水清,淡水长流而盛产鲈鱼,嘴阔鳞小,身长体肥,色泽银白,背有黑点。其肉嫩而雪白,味鲜而不腥,为他处鲈鱼所不及,此为上品佳肴,有“江南第一鱼”之美誉。鲈鱼炖姜丝,名为“江东清炖鲈鱼”是闽南名菜,已列入中国名菜谱。“鲈鱼粥”入选“中华名小吃”。
江东古桥,历经风雨沧桑,自然灾害侵袭,千年风姿已渐渐退却。但古桥周边几十间“鲈鱼餐馆”沿324国道线两侧摆开,阵容宏大,成为江东一大景观。再加上江东桥附近的瑞竹岩、万松关、云洞岩、邺山讲堂、仙亭岩等名胜古迹,风光无限,人文荟萃,与江东古桥融为一体,如诗如画。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异常火热,“为尝鲈鱼脍,驱车往江东。”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令人流连忘返。